大家好,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中國的歷史。古代中國有三個文化開放時期,首先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吸收外來佛教文化;其次是隋唐時期通過「絲綢之路」接受西域文明;再次是明清時期基督教東傳帶來的歐洲文明。古代的文化交流多在宗教領域,中國人學習佛教,由三國、魏、西晉時興起,魏都洛陽和吳國的都城建業(今南京)是佛教傳播中心。這一階段的譯經和對教義的宣傳、研究,為佛教後來發展打下了初步基礎。到了東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各階層人普遍信仰佛教,到處建有佛塔、寺院。舉世聞名的佛教石窟藝術,如敦煌、雲岡、龍門等古代的雕塑、壁畫,都是這一時期開始建造的工程。西域的高僧大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向著中國緩緩走來……許多人都以為,在馬可·波羅的時代,泉州才是一個國際化的港口。
其實,泉州作為國際港的歷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南朝,而最早進入歷史文獻的夷邦訪客,就是傳經送佛的印度僧侶。可以說,泉州港從向海洋開門之時,海上文化交流就是重要內容之一。歷史學者通常會用佛家文獻來表述那個悠久的中西海上文化交流的故事:據唐代《續高僧傳·拘那羅陀傳》載:拘那羅陀(491—569)應梁武帝之請,從扶南(中南半島南部的古代國家)泛海出發,「以大同十二年(546年)八月十五日,達於南海。沿途所經,乃停兩載。以太清二年(548年)潤八月,始屆京邑……陳永定二年(558年)七月,還返豫章,又上臨安、晉安諸郡。真諦雖傳經綸,道缺情離,本意不申,更觀機壤,遂欲泛舶往梭迦修國(今馬來半島北部北大年)。道俗虔請,結誓留之……(陳天嘉二年,561年)又泛小舶,至梁安郡,再裝大船,欲返西國。
學徒追逐,相續留連。太守王方奢述眾元情,更申邀請。諦又因循人事,權止海隅……至(天嘉)三年(562年)九月,發自梁安(今廣東惠陽一帶),泛舶西引。業風賦命,飄還廣州……」以後在廣州譯經講法,歷時八載,陳太建元年(569年)入寂。拘那羅陀是古天竺西北優禪尼國人,姓頗多墮,波羅門種姓,漢譯名真諦。在中國佛教歷史上,與晉朝鳩摩羅什和唐朝玄奘,並稱三大譯經家。由於拘那羅陀所傳經、律、論三藏聖教,所以也稱他為「三藏真諦」。由於印度國內總是動蕩不安,拘那羅陀來到中南半島的扶南傳法,應梁武帝之請,年近垂50歲,毅然從扶南渡海來華。南朝梁武帝對佛教特別痴迷。天監十三年(514年),梁武帝為紀念寶志和尚,在今天的南京中山陵東側建靈谷寺。
傳說寶志和尚有神通,預言事往往得中,梁武帝崇敬備至。據說,上千年沿襲下來的寺廟撞鐘習俗,也始於寶志和尚。有一次,梁武帝詢問寶志如何解救地獄中的痛苦,寶志回答:「惟聞鐘聲,其苦暫息」,於是梁武帝下詔要天下寺院擊鐘。大同十二年(546年),梁武帝又從扶南請來了天竺高僧拘那羅陀。三藏真諦在華期間,翻譯佛經49部,共142卷。拘那羅陀致力於弘揚印度瑜伽行派學說,對佛學中的唯識論、「三性」等闡精發微,多有創建。值得一提的是篤信佛教的梁武帝,不僅支持寶志和尚、拘那羅陀,他在位14年中,還4次捨身入寺院為寺奴,最後都由朝廷出錢把他從廟裡又贖回來。梁武帝親自講經說法,撰寫經文。據統計,梁朝建有寺院2860所,僧尼82700餘人。算得上弘揚佛法引進經典的重要一朝。
拘那羅陀不僅在建業譯經,還先後到多地譯經傳法。據宋晉江人曾會所撰《重修延福寺碑銘》云:「古《金剛經》者,昔天竺三藏拘那羅陀,梁普通中(520—526年),泛海來中國,途經茲寺,因取梵文,譯證了義,傳授至今,後學賴焉。」這裡所說的寺,據文獻記載,乃是晉太康九年(288年),在當時閩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南安豐州九日山附近建造的延福寺。這是文獻記載的泉州最早的佛教寺廟建築。九日山西峰至今猶有「翻經石」遺蹟。雖然,《續高僧傳》說是南朝梁大同十二年(546年)八月十五日,拘那羅陀達於南海(今廣州)。而北宋《重修延福寺碑銘》和《名山記》說是梁普通中(520—526年),達於南海。上述文獻,時間、地點有所出入。
據考證,六朝時雖晉安郡治在今福州,但學者普遍認為,南朝時今泉州地即屬梁安郡。所以,這件事情被史學家當作泉州海外交通見諸文獻的最早記載,泉州人多依此說為泉州海外交往之始。2003年,泉州豐澤區北峰鎮招豐村發現一座長方形券頂磚式墓。經過清洗刻有漢字的墓磚,發現個別墓磚側面反體陽刻有「使馬」、「小使」等字,以及幾何圖形、錢幣圖案。而其中一塊完整的墓磚側面刻有「承聖四年」。「承聖四年」是南朝梁元帝蕭繹年號,為公元555年,因此推斷該墓為南朝時期墓葬。人們在墓室壁上還發現了身披袈裟、雙手合攏的僧侶圖案,數量不小,樣式統一。這種僧侶圖案還是泉州首次在古代墓室內發現。從出土的文物及墓室內的圖案,可以推測該墓主人生前可能信奉佛教。
此墓亦可證明南朝時這裡是興佛的地方,拘那羅陀在此譯經傳法,也順理成章。陳文帝天嘉二年(561年),真諦從晉安至梁安郡(今廣東惠陽一帶)一邊等候季風南航馬來半島。第二年,他搭船西行,但被大風吹到了廣州。廣州刺史歐陽穆頒得知高僧大德漂到了家門口的好事,即刻將他迎到制旨寺(即今廣州光孝寺),請他在此繼續譯經。光大二年(567年),他因境遇不順,曾一度產生輕身思想,不願再留人世。此事被他的弟子們發現,及時勸阻,並將他迎至王園寺居住。陳宣帝太建元年(569年),正月入寂,終年71歲。老實講那時的泉州,還不是什麼大港,或港口都不是,也許是個小商貿碼頭。今之刺桐與泉州之名,皆是唐代才有的名字。
在這裡,外國船借秋冬之際吹北風,滿載著中國陶瓷、絲綢和茶葉,從晉江駛出;第二年,借春夏之際吹南風,外國商船又載著香料和藥物來到中國東南沿海。每年兩次的迎來送往,晉江人都要去九日山的延福寺舉行祈風典禮,祈求神靈保佑一路順風、平安。北宋泉州已設市舶司,祈風已是官員的職責之一。至今在九日山的摩崖石刻群中,有13方記載了宋代官員祈求保佑商船順風的儀典。如「知州事方谷正叔,提舉市舶章炳文叔虎,新下邱令林深之原叔同遊,崇寧三年八月初澣」,「有郡守倪思正甫,提舶全茂實騰,遵令典祈風於昭惠廟……」,「太守貳卿顏頤仲,禱回舶南風,遵齊曲也,提舶寺丞劉克遜俱禱焉……」,「舶司歲兩祈風於通遠王廟……」,「以遣舶祈風於延福寺,通遠善劉廣福王祠下,修故事也」等等。
有趣的是一千多年後,1991年2月1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派出的海上絲綢之路考察隊,在考察了泉州之後,在這裡立了一方新石刻,記錄這次海上絲綢之路考察。這一刻,時間與空間的在古今相印的意義上交匯在一起,不久將開啟21世紀的新海上絲綢之路。佛教東傳,並不只是一個宗教事件。乘著佛教大船而來的,是同樣優秀的印度、希臘、波斯和中亞文化。古代中國的雕塑、繪畫、音樂、美術、工藝、眼界、知性、胸襟與風氣,大融合中為之一變。不僅如此,通過中國還影響了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
今天的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的可以關注我,每天都會更新精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