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玄奘走得更遠,新羅僧人遠赴天竺取經,最終留在了盛唐

2020-12-08 澎湃新聞

原創: 地圖書 地圖書

兩漢之際,佛教由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此後逐步興盛,引起了漢地僧侶西行求法的熱潮。自三國朱士行以降,歷代遠赴西域、天竺等國「取經」者不乏其人,而這其中又以法顯、玄奘、義淨等高僧最為著名。

只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我國歷史上,其實還有一位來自於朝鮮半島的求法沙門,其西行路途之遙遠、閱歷之複雜,已經大大超過了上述諸中原名僧;而他因旅途見聞寫成的《往五天竺國傳》,又在20世紀初的敦煌上演了一幕千年佚書失而復得的傳奇。這個人,就是唐代密宗「開元三大士」之一不空和尚的弟子——新羅旅唐僧人慧超。

唐代中外交通圖

慧超其人其書

有唐一代,漢傳佛教成為整個東亞世界的宗教主流,新羅僧侶多以入唐求法為時尚。慧超雖因遠赴天竺巡禮而知名,但文獻中有關其生平的記載卻相當稀少,只能依靠零星的史料,大致推斷出他的履歷:

敦煌藏經洞出土「寶勝如來圖」

圖中戴鬥笠、背經篋的行者,即是古絲路上取經僧的經典形象

最晚在唐玄宗開元年間,慧超(一作「惠超」)由新羅入唐,不久即經海路前往印度,先後朝拜東、中、南、西、北五天竺(在今印度、巴基斯坦一帶)的佛教聖跡,又向西到達波斯(薩珊王朝舊地)、大食(阿拉伯帝國),後轉回東方,取道中亞返唐,於開元十五年(727)十一月上旬抵達安西都護府的治所龜茲(今新疆庫車)。回到長安後,慧超在金剛智、不空等印度密宗大師的門下受業,長年從事譯經工作,最終於五臺山圓寂。

敦煌壁畫中艱難跋涉的求法僧人

慧超一生最重要的著作,就是記錄他由唐至印度往返旅程的《往五天竺國傳》。求法僧的行記著作,歷來是研究中西交通的寶貴史料,但該書流傳不廣,大概在五代以後就已亡佚。直至20世紀初,敦煌莫高窟藏經洞重見天日,法國人伯希和在幾萬件古代經卷中發現了一份首尾俱殘、未著題名的楮紙寫本。

今天的西安薦福寺及小雁塔,慧超曾在這裡師從金剛智學習

他根據唐代僧人慧琳所編《一切經音義》收錄的85個詞條引注,對照殘卷所記的印度及西域各國的疆域、宗教、物產、民風等內容,確認這正是慧超《往五天竺國傳》——散佚千年的典籍失而復現,新羅僧人眼中的西方世界,終於清晰地進入了現代人的視野。

今藏法國的敦煌寫本慧超《往五天竺國傳》殘卷(部分)

西天佛樹

古代印度幾乎沒有文字資料可稽,常被稱為只有神話傳說的「秘密國度」。慧超這次赴竺求法,因此對當時印度社會以及各地佛教的發展情況,都有著詳細的記錄。這些可信度較高的文字,正好與玄奘、義淨、悟空等人的行記著作前後接續,為考證印度古史提供了第一手素材。

慧超由海道登陸,在五天竺一路探訪摩訶菩提寺、四大靈塔等佛教聖跡,情緒激動,皆表現在行記中的幾首五言漢詩當中。但我們從他的文字中也不難看出,許多昔日繁盛的寺、塔,如今皆已廢棄無僧,可見佛教在印度已經呈現出衰落的趨勢。此外,慧超在北天竺國那揭羅馱娜寺巡禮之時,還曾聽說一位求法漢僧在歸國前夕病亡的事跡,因而創作了一首「悼」詩以表哀痛。聯想到高僧義淨有關西行求法「去者數盈半百,留者僅有幾人」的數字,可知當時長途旅居之艱險。

始建於公元前三世紀摩訶菩提寺,如今是印度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

慧超在五天竺國停留的時間最長,因此對古印度社會情況的記載也遠較其他地方詳盡。書中特意寫到,中天竺及北天竺的人口極眾,而貧富差距異常懸殊。寺廟以及達官貴人的居所,皆是磚木結構的「三重作樓」,第一層是倉庫,上兩層住人,而多數的窮苦百姓卻只有一間矮小的茅屋,以蔽風日——高樓大廈與大片密集的貧民窟形成鮮明對比,可知「十億牲口一億人」的印度古今皆然。

今天印度孟買的高樓大廈和貧民窟同樣對比強烈

在古代的南亞和東南亞,大象是各國軍隊的戰力中堅,象的數量即代表國家實力。而據慧超記載,當時的中天竺國「王有九百頭象,餘大首領各有二三百頭」,軍力最為強勁,因而經常在列國間的戰爭中獲勝,諸戰敗國「自知象少兵少」,只得求和賠款,避免交戰。只是對比《大唐西域記》可知,這一時期的印度諸侯混戰,已然各自削弱,中天竺國雖然力冠群雄,但與近百年前戒日王統一時的「象軍六萬,馬軍十萬」相比,仍是差得太多。

印度埃羅拉石窟表現象戰的浮雕以及壁畫中的大象

《往五天竺國傳》雖然保存了大量史料,但作者畢竟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無論是基於宗教感情,還是囿於時代認知,慧超筆下的西天佛國,似乎總是自帶一層神聖的美顏濾鏡,摻雜了許多言過其實的理想化描述。書中不止一次提到,天竺各國的政令簡易,刑律寬鬆,民間不蓄奴、不販賣人口,社會各階層皆不事遊獵,甚至連攔路搶劫的盜賊都是只取財物而不傷人性命,顯得極有良心。只可惜,現代學者已經利用考古、歷史等各方面的資料揭露了這些記載的虛妄不實,而究其原因,無非是慧超這個「精神印度人」美化了自己的「故鄉」,塑造出了一個脫離現實的夢中淨土。

取材於佛經故事《鹿王本生》的龜茲壁畫

由此可知古印度亦多田獵殺生之事

異域風土

虔誠的信仰以及旺盛的求知慾,這是歷代求法僧共有的精神特質。慧超為尋「真法」而踏上旅程,自然也帶上了一雙獵奇的眼睛,記錄下了許多古代西域特有的奇趣風土。

據行記所載,在今塔吉克斯坦帕米爾山區的西部,歷史上曾有「九個識匿國」,其地氣候極寒,不生五穀,居民散布於雪山之間,時常有組織地劫掠過往商旅。但令人不解的是,該國人即便劫取了絲絹(古絲綢之路正是以絲織品貿易而聞名),也只是堆積在庫房當中,任其腐壞,卻不會拿來做衣服。地理環境與生產方式的不同,造就了世情民俗的差異,高原山民這種怪異的「消費觀」,只會讓來自農耕社會的慧超感到荒唐。

絲路沿線出土的唐代狩獵紋印花絹

阿拉伯帝國(中國史籍稱為「大食」)的崛起,是世界中世紀歷史上的一件大事。而慧超的《往五天竺國傳》,恰是歷史上最早記錄阿拉伯風俗的漢文文獻之一。傳文載大食「王及百姓衣服,一種無別」,「吃(吃)食無問貴賤,共同一盆而食」,體現了遊牧民族早期的質樸平等之風,只能是「四大哈裡發」時期以及白衣大食(倭馬亞王朝)建立之初的社會圖景。至於行記中所謂大食「國人愛煞(殺)事天,不識仏(佛)法;國法無有跪拜法也」,則體現了漢文化圈對伊斯蘭教法的早期認知。又據《舊唐書·大食傳》,阿拉伯人這種只拜天神,不跪人王的作風,還曾在兩國之間引起過嚴重的外交爭端。

米爾·賽義德·阿里繪《宿營地》

慧超雖是六根清淨的出家人,但他行記裡最為吸引眼球的,反而是對西域各族婚俗的描述。書中提及在今阿富汗興都庫什山周邊的吐火羅、罽賓等國,「兄弟十人、五人、三人、兩人,共娶一妻,不許各娶一婦,恐破家計」。這種兄弟共妻的異常婚俗,在我國解放前的藏區,以及如今印度、尼泊爾等地的山地民族中仍多有遺存。除此之外,慧超還特意書寫了波斯、粟特等族「納母及姉妹為妻」的亂倫婚俗。歷史上,信仰拜火教(祆教、瑣羅亞斯德教)的族群認為內婚制度可以保持血統的純潔和高貴,因而極力主張近親結合。我國境內出土的諸多唐代波斯、粟特移民墓誌,也都反覆印證了這一點。可見「兄控」「妹控」之風古已有之,小說《冰與火之歌》中坦格利安家族的近親通婚傳統,也並不是完全出於虛構。

西安出土的漢文與波斯婆羅缽文合書《蘇諒妻馬氏墓誌》

中亞劇變

公元八世紀上半葉,正是西域局勢最為動蕩不定的時期。唐王朝、突厥、大食、吐蕃等幾大勢力在此激烈角逐,直接改寫了亞洲腹地的文明版圖。慧超於此時親歷其境,不僅感受到了幾大強權在這一地區的政治分野,還見證了沿途各國在民族、宗教、文化等方面發生的劇變。

《往五天竺國傳》所記印度至西域各地的役屬情況簡表

公元七世紀中期,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迅速向外擴張,僅用不到20年的時間,就吞滅了整個薩珊波斯以及半個拜佔庭,為日後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奠定了基礎。慧超曾經深入大食領地,也在書中追述了這段「開國歷史」。他說阿拉伯人本是波斯治下的「放駝戶」,爾後反叛自立,殺死了波斯王,進而徵服其國。雖只短短幾句話,卻把新老霸主交替的歷史進程寫出了恩仇報復的江湖味道,頗具民間敘事的生動異趣。

7~9世紀的阿拉伯帝國

隋唐史書中的「拂菻」(亦作拂臨、拂懍等),就是世界史上常說的拜佔庭(東羅馬)帝國,其「大拂菻」專指君士坦丁堡一帶,而「小拂菻」則是小亞細亞地區。阿拉伯人在興起之初,就迅速攻佔了它在地中海沿岸的大片屬地,到了倭馬亞王朝時期,更是數次向拜佔庭用兵。慧超書中提到大食國王因向小拂臨進軍,所以並不住在本國,指的很可能就是公元716年蘇萊曼組織的第三次大規模圍城。然而,君士坦丁堡坐擁山海之險,城防極堅,阿拉伯人雖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卻始終未能突破那道讓人絕望的高牆。慧超傳載「(大拂臨)此王兵馬強多,不屬餘國,大食數回討擊不得」,說的正是這一段歷史。

西方古代畫稿,描繪了拜佔庭人依託堅城抵禦阿拉伯人進攻的場景

慧超西行求法的年代,阿拉伯軍隊仍在向印度中亞擴張。當在他們面前的最大障礙,就是西域的老牌霸主突厥。突厥於六世紀中葉崛起語阿爾泰山,極盛時幾乎將蔥嶺兩側的所有綠洲城邦都收作了藩屬。這些屬國不僅要稱奴納貢,還必須接受突厥汗庭委派的吐屯(分遣各部以監其政事的官員)以及軍隊駐節。由於突厥吐屯多為世襲,所以往往用不了多久,土著國王就會被監控國政的突厥貴族所取代。正如《往五天竺國傳》所載,建馱羅國(即犍陀羅,在今印度河上遊一帶)「舊是罽賓王王化,為此突厥王阿耶領一部落兵馬,投彼罽賓王。於後突厥兵盛,便煞(殺)彼罽賓王,自為國主」,就是這一套「鳩佔鵲巢」把戲的標準操作。

中亞撒馬爾罕大使廳壁畫上的突厥人形象

此後百餘年裡,隨著突厥部族日益遷入,各國王統相繼變易,突厥人的語言、風俗也開始在中亞大規模的滲透擴散。期間雖然發生了唐滅西突厥這樣的大事,但突厥人在當地的影響力並未因此而消失。而當阿拉伯人有事於中亞,他們最先侵奪的,就是這部分原屬突厥的勢力區域。如慧超傳記載,當時的犍陀羅以及帕米爾高原一帶的罽賓、謝䫻、覽波諸國,仍是「土人是胡,王及兵馬即突厥」,而原先受突厥控制的吐火羅、骨咄國以及河中地區的安、曹、史、石、米、康等六姓粟特,已「並屬大食所管」,北方草原上的突厥部落則與大食沿跋賀那國的錫爾河一線夾岸對壘,可見競爭之激烈。

西安出土唐永貞元年(805)《米繼芬墓誌》並蓋

志主是來自中亞米國的粟特移民,而其父「突騎施」則是一個明顯突厥化的名字

《往五天竺國傳》中也有一些涉及唐王朝與吐蕃、大食鬥爭的情況。例如書中記載了開元十年(722)前後,小勃律國(今巴控克什米爾北部吉爾吉特河谷)請求唐朝駐軍以抗吐蕃的史實。而行記所舉蔥嶺以東的疏勒(今新疆喀什)、龜茲、于闐(今新疆和田西南)、焉耆(今新疆焉耆)等地,皆屬唐王朝為控制西域而設的「安西四鎮」。慧超說當地「人依漢法,裹頭著裙」,可知中原衣冠西漸,安西各族已漢化頗深。只可惜,在慧超歸唐二十多年以後,即發生了史上著名的「怛羅斯之戰」,安西節度使高仙芝戰敗,唐軍在蔥嶺以西的優勢盡失。其後又數年,中原爆發「安史之亂」,邊軍奉令內調,安西四鎮雖然堅守良久,但終不免陷於吐蕃,唐人自此無力向西。

敦煌藏經洞出土祆教二神圖像畫稿

作為一名求法僧,慧超對所經之處的宗教狀況最為敏感。根據他的行記,我們大致可以畫出西域各國在當時的宗教分布:興起於阿拉伯半島的伊斯蘭教正在迅猛東擴,而大食統治下的波斯和粟特人暫時還在禮拜聖火;進入中亞的突厥人改信了當地流行的佛教,而已經完成中國化的漢傳佛教則正在反向輸出。至於如今全民篤信三寶、廟宇遍布的雪域藏區,在那個年代還是「國王百姓等惣(總)不識佛法,無有寺舍」。

苯教典籍散頁,苯教是吐蕃在佛教傳入之前的原有宗教

總體來說,在《往五天竺國傳》殘頁所記的中亞,唐與吐蕃的存在感不如突厥和大食。一方面,經過長時間的融合,中亞原有的東伊朗語族進一步接受了突厥人的語言和風俗,變成了操突厥語的「突厥人」;而另一方面,阿拉伯帝國以及後續諸王朝的統治,又讓當地居民逐步皈依了伊斯蘭教,從而徹底改變了原有的民族文化、意識形態以及生活方式。這兩方面的趨勢匯聚在一起,構成了持續幾個世紀的「突厥化」和「伊斯蘭化」浪潮,直接影響到了亞洲此後千餘年的歷史走勢。

11世紀《突厥大語詞典》中的《圓形地圖》

參考文獻

鄭炳林:《敦煌地理文書彙輯校注》,蘭州:蘭州教育出版社,1989年;王仲犖:《敦煌石室地誌殘卷考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董志翹:《評介兩部研究〈往五天竺國傳〉的新著》,見《學術集林卷》卷9,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

黃時鑑:《慧超<往五天竺國傳>識讀餘論》,見《黃時鑑文集II》,上海:中西書局,2011年。

慧超原著,張毅箋釋:《往五天竺國傳箋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張文德:《慧超<往五天竺國傳>箋釋拾遺》,《徐州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01期;

(日)高田時雄著;鍾翀等譯:《慧超<往五天竺國傳>之語言與敦煌寫本之性質》,見《敦煌·民族·語言》,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朱蘊秋、申美蘭:《<往五天竺國傳>中的印度人形象》,《瀋陽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田衛疆:《釋慧超<往五天竺國傳>裡「西胡」習俗的記載》,《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會議論文集》,2008年10月11日;

王冀青:《法藏敦煌本<慧超往五天竺國傳>題名系由伯希和首定說》,《敦煌學輯刊》2012男04期;

楊玉君:《<往五天竺國傳>研究》,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

陳淑霞:《慧超行紀所見絲路沿線宗教狀況考析》,《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03期;

陽青:《敦煌寫本殘卷<慧超往五天竺國傳>中的五言詩——兼論中世佛教行記的情感抒寫及其詩筆》,《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04期。

作者:來耳

編輯:曹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玄奘成名於西天取經,卻無法稱為第一僧,這位僧人比他貢獻更大
    01、玄奘西天取經信念,可能來自「第一僧」朱士行唐朝時期,佛教盛行一時,不少才華橫溢的人紛紛出家修行,玄奘也因此崇拜佛教,自幼出家為僧,並立志要為佛教文化做出一定的貢獻。於是,就有了後來他私自出行,獨自前往天竺(印度)取經的故事了。
  • 玄奘法師:人生的意義,便是為了眾生而艱難前行
    為了掃清困惑,就決定前往天竺求學。於是,在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玄奘踏上了前往天竺求取佛法的漫漫長路。而唐僧取經的這一壯舉,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學中常見的文學題材。02 漫漫西行路,拳拳求法心在玄奘法師西行求法的路上,發生過許多故事,有些見於史料記載,有些則流傳於民間。這些故事讓玄奘西行之路變得更加曲折,但同時也豐富了玄奘法師的見聞。玄奘法師西去取經途經的地方,多是敬奉佛法、禮敬僧人之地。
  • 歷史上真實的玄奘取經(上)
    他一邊學習梵文,一邊向朝廷上表申請「過所」,就是護照,請求準許他西行取經。當時大唐初立,疆域尚未開拓到遠方,兵荒馬亂,盜匪橫行,民眾被禁止出國。多次上表,玄奘都沒拿到過所,很多準備與他一起出行的僧人都紛紛退出了。那時到印度求法的僧人返還者甚少,有的卒於西行之路,有的因疾卒於他鄉。不論是水路或陸路,由中國到印度,都是九死一生的險途。
  • 禪宗時代:玄奘取經回國後,另一個和尚改變了大唐
    此前,玄奘於貞觀三年(629年),從位處今天河西走廊的涼州出發,經玉門關西行五萬裡赴天竺,並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成為古印度一代高僧。但即使載譽歸來,面對尊道抑佛的祖國大唐,玄奘依然心中惶恐。好在志在建立四方霸業的李世民不以為然,表態歡迎玄奘回國,因為李世民需要的,是玄奘為他帶來開疆拓土的第一手歷史地理信息。
  • 玄奘:因《西遊記》而家喻戶曉的唐僧,後來卻很落寞,原因為何?
    儘管《西遊記》說的是玄奘取經的故事,但只是假借他的名字說鬼怪,人們記得的是孫悟空和豬八戒,而這唐僧只是一個十足的配角,一個啥也不是的呆和尚而已。一直有個疑問久思不得其解,他取經的天竺,也就是今天的印度是在南方,為何要繞了那麼大一個圈,一路向西而後折南,怎麼不直接南行,是當時信息不通還是道路不通,不得不繞道而行?
  • 唐玄奘真實的漫漫西行路,遠比書中描寫的八十一難更艱險
    本領小,可是唐僧的脾氣倒是挺大的,自己肉眼凡胎不識妖怪,每次卻都要冤枉悟空,動不動就趕悟空走,可到最後把他救回來的卻還是孫悟空。唐僧菩薩心腸,對壞人和妖怪都會動惻隱之心,可是他卻能狠下心腸對悟空念緊箍咒,每次看到悟空疼得在地上打滾,年少無知的我就會覺得唐僧實在面目可憎、恩將仇報,還不如索性就讓妖怪把他抓走,孫悟空一個筋鬥雲就可以到達西天,順便把經取回來,何必受唐僧的連累和窩囊氣?
  • 還原真實的「唐僧取經」:潛逃式、沒有公費,最大阻礙來自唐朝!
    《西遊記》中的故事情節都是以歷史上著名的「玄奘取經」改編而成,很多人認為,兩者的唯一區別就是《西遊記》中增加了許多神話色彩。而事實上,《西遊記》中的「唐僧取經」和真實的「玄奘取經」有太多的不同點其一:出身《西遊記》中唐僧的出身頗具悲劇色彩,父親早奸人陷害、一命嗚呼,母親忍辱負重,在生下唐僧後將其和一紙血書一起遺棄。唐僧長大後成為得道高僧,並憑藉血書最終扳倒惡霸。
  • 「養成系」唐三藏:精通經、律、論的玄奘是如何變身「三藏法師」的?
    其中「唐三藏」西天取經的故事主線則來源於唐朝時的玄奘前往天竺取經。那麼這其中到底有著那些曲折歷程,使得歷史故事的玄奘最終演變成了神話傳說中的唐僧了呢?從唐朝時的玄奘逐漸演繹成神話故事中的「唐三藏」,這中間自然有著許許多多的曲折歷程。
  • 「長安49日」 唐高宗為玄奘所建的「大雁塔」還是原來的模樣嗎?
    大雁塔在唐代長安城的所在位置圖大雁塔是大唐帝國的第三任皇帝,唐高宗李治特地為了眾所周知的前往天竺(今印度)西行取經僧人「玄奘」而建造的供奉佛經的佛塔。唐朝時期的長安城,共有105個坊,每一個坊相當於今天的一個社區單位,佛寺在盛唐時期則遍布了長安城幾乎所有大大小小的坊間,大雁塔就位於「晉昌坊」內。
  • 還原唐僧玄奘的真實形象(中):歷史典籍裡的大師
    它雖然取材於唐僧玄奘西天取經故事,但書中所描述的那位三藏法師已經被神化變形了,取經故事情節也都是小說家通過想像加以虛構的。他特別欽慕東晉高僧法顯以「耳順」之年,歷時15年,前往印度西行求法的宏謨偉志;加之,熟讀各種佛經,發現各名師所講的經論互有歧異,各種經典也疑偽雜陳,真假難辨,於是,立志要親赴天竺(印度),取經求法。  而後的人生,大體上可以分作兩段:前一段是取經。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玄奘和尚混在「隨豐就食」的逃荒民眾中離開京城長安,沿著河西走廊,西行遊學求法。
  • 他西行取經比唐玄奘早230年,在國外名氣很大國內卻少有人知
    《西遊記》大家都很熟悉,很多人印象中,唐玄奘是國我前往西方取經的第一人。其實,東晉時期的高僧法顯早在1600多年前就到天竺尋覓真經,比唐玄奘早230年。在山西省長治市襄垣縣,一直流傳著他的勵志故事,國家4A級旅遊景區仙堂山還建有他的紀念館。
  • 去日本的中國僧人,除了鑑真還有誰?京都清水寺相傳是中國人創建
    唐玄奘是誰?此人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家喻戶曉的一代大師。曾歷時17年,徒步西行五萬裡,去天竺取得真經。那麼,唐玄奘也去過日本?唐玄奘西天取經路過100多個國家,但他並沒有去過日本。不過,確實是有一位叫慈恩的子弟,也是其最重要的弟子之一。清水寺,相傳就是他建的。
  • 《最強蝸牛》天竺詳細解鎖方法 天竺如何解鎖
    最強蝸牛天竺詳細解鎖方法 天竺地圖是《最強蝸牛》手遊裡的第八個地圖,也... 最強蝸牛天竺這個地圖大家該如何開啟,很多玩家都在問具體的條件,那麼天竺有什麼BOSS獎勵呢,還不知道的玩家一起來看看吧。
  • 最強蝸牛天竺解鎖方法 天竺解鎖方法介紹
    目前在光子服已經正式開始測試天竺地圖了,很多大佬也是第一時間就通關了天竺,那麼這個新地圖都有哪些玩法和資料呢?下面就跟一起來看看第一手資料吧! 孫悟空:天竺探索時首回合對敵人造成巨量傷害,並且可以增加蝸牛攻擊。
  • 唐僧為什麼取經《三打白骨精》水陸法會怎麼說
    《西遊記》的故事家喻戶曉,表面上看講的是唐僧取經,師徒四人不畏艱險戰勝困難,終成正果。可是唐僧為什麼要取經?俗話說:人無利,不早起,唐僧作此抉擇的緣由是什麼呢?精美海報玄奘法師的父親陳光蕊是狀元,官拜文淵殿大學士,母親更牛,是開國原勳殷開山丞相的女兒,標準的高幹子弟,唐太宗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於是,在舉辦水陸法會時,選舉玄奘法師擔任主持。
  • 佛教:法顯,一位六十多歲的取經人,開創了西行求佛法的運動
    這一時期,西域來傳播佛教的胡僧梵僧已經不少,但中土西行去取經的中國僧侶卻還不多,去了的也只到西域,未到印度本土。第一個西行取經的中國人是朱士行,只走到西域於圓,沒有到達印度。這時翻譯過來的佛學經典很多,但寫戒律的律藏還很缺乏。僧眾越來越多,需要管理,道安制定了一些僧尼軌範,但遠不能和佛教完整宏大的戒律體系相比。
  • 《最強蝸牛》天竺怎麼通關 天竺通關技巧分享
    最強蝸牛天竺通關攻略 裝備都得買,買了就升滿級,滿了才可以升級成下一個品階,關卡前面都好打,我就著重說一下最後一關。怎麼熬呢,首先八戒從可以用技能開始就只用奶,有單奶用單奶,滿了群奶點群奶,八戒很關鍵,八戒沒了就沒得打,因此老沙的加怒氣一定得都給八戒,也正因如此得保證八戒的火一直處於最低的,八戒有奶就用,火基本就是0,群奶就靠老沙加怒堆上去,那麼猴子和玄奘前期就用普通攻擊,畢竟我們的目標就是先集火做掉一個(也就是觀音),後面有很多火用技能的時候,保證用完技能還有多餘1火,這樣就可以保證一直奶處於0火的八戒吃到老沙的怒氣加持
  • 百濟、新羅都曾派遣唐使,頻率遠超日本,為何只有日本學得最好?
    盛唐的繁華總是讓很多人魂牽夢繞,連海外華人聚集的地方都被叫做唐人街。大唐開國以來,不少邦國久慕華夏昌盛,經常派遣使者互通有無。百濟、新羅都曾派遣唐使,頻率遠超日本,為何只有日本學得最好?要知道朝鮮半島上的百濟和新羅平均不到兩年就要派遣一次使節,日本的平均出行頻率則差不多是二十年。當然,這和日本和大唐地理距離更遠也有很大關係。日本遣唐使每次的規模都不小,初期一兩百人,最多的時候達到了接近七百人。可以說,遣唐使為當時日本的革新提供了十分寶貴的經驗,甚至可以說是日本人的第一次「開眼看世界」。
  • 《西遊記》中唐三藏是玄奘大師嗎?關於玄奘大師,這些您不可不知
    你不可不知的玄奘大師《西遊記》中的唐三藏就是玄奘大師嗎?玄奘大師為何想至印度求法?玄奘大師留學印度主修的科目是什麼呢?關於玄奘大師,這些您不可不知。無論您是否看過《西遊記》這部中國古典小說,一談起《西遊記》,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等人護送唐僧西天取經的畫面,一定即刻鮮明地浮現您的腦海。這部小說是中國明代,由吳承恩揉合史傳和市井雜聞所寫成的唐僧西行取經故事。內容大多是杜撰誇大的,但也因為這部通俗小說經由民間說書、戲曲等各種方式的廣為流布,「唐三藏」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佛教僧人。
  • 《珍遊記》松山健一剃光頭跟著玄奘去天竺
    向著天竺進發的玄奘在偶然借住一戶人家時,被當家的爺爺和奶奶拜託了一件事,希望他能夠帶走不良少年山田太郎,並讓他在修行途中改過自新,雖然並不情願,但玄奘還是帶著太郎上路了,他們究竟能否平安到達天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