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玄奘取經(上)

2020-12-15 上遊新聞

《西遊記》裡唐僧的真實原型玄奘,一生堪稱傳奇。此文以玄奘弟子記錄下來的玄奘口述的經歷及眾弟子的回憶為基礎,結合史書中的記載,力圖還原歷史上真實的玄奘。

他剛剛出生時,母親曾做了一個夢,夢中他身穿白衣,向西而去……母親問:你是我的兒子,你要去哪兒?兒子回答:我要去求法啊!

13歲即可以升座說法

玄奘,生於公元600年,出生在距洛陽30公裡的陳家村(今河南偃師市)。

玄奘家世顯赫,父親陳慧,通達經術,且性情淡泊,不慕官爵。時逢隋朝政局衰微,陳慧便辭官隱居,雖屢次被舉孝廉和任命,都稱病不出,潛心研讀典籍。

玄奘俗名陳禕,是家裡第四個兒子。8歲時,父親坐在案几旁教他讀《孝經》,當講到「曾子避席」時,小陳禕忽然整衣而起,肅立一旁。父親問其原因,他說:「曾子聽聞老師教誨,尚且離開坐席。我做兒子的聽父親訓導,又怎可以坐著不動呢!」

在父親的教導下,早慧的小陳禕,崇尚古聖先賢,他學習聖哲的舉止,不看不雅正的典籍,不結交嬉鬧的玩伴,更不好逛街遊市。即使門外鑼鼓喧譁、百戲雜陳,小陳禕也能埋首苦讀,不為之心動。他的性情自是溫文爾雅、恭謹樸實。

陳禕5歲時,母親過世;10歲時,父親撒手人寰。巨大的家庭變故,使玄奘過早感受到了人生的無常。11歲,他就跟隨兄長來到洛陽的淨土寺學習佛法了。

隋朝的時候,出家人必須考試合格才給頒發證書,即度牒,才有資格作沙彌。但應試者必須年滿18歲。陳禕年紀小,不在候選之列。主考大理寺卿鄭善果,見站在公衙門外的小陳禕神態超群,便問他為什麼要出家。小陳禕答道:「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即「我想繼承如來佛法,發揚光大」。

鄭善果讚許這小孩志向高遠、氣度非凡,得知他出身名門,就破格將他以沙彌身份錄入僧籍,從此陳禕有了「玄奘」這個法號。

之後玄奘廢寢忘食,潛心於佛典,到13歲時,他已經可以升座說法了,其美譽被傳頌一時。

比名聞利養更重要的 是要解決佛法的究竟

玄奘20歲時,在成都受具足戒,正式取得僧尼資格,受具足戒後,玄奘要遵守多達250條戒律。

24歲時,玄奘獲得「三藏」的稱號,這是遍通經律論三藏者的學位,也是最高級別的法師了。

但玄奘修習研討佛法經典,發現佛法義理不圓滿,沒有定準。他不斷探訪高僧求教,南北遊歷,踏遍了大半個中國,疑惑卻越來越深,因為他發現人們對佛法的理解各不相同,自己也無可適從。

譽滿京城的玄奘,雖然有了「佛門千裡駒」的美名,但他覺得,比名聞利養更重要的,是對佛法的終極探究。

玄奘決定前往天竺,尋訪原始梵本經典,探求佛法真義。他一邊學習梵文,一邊向朝廷上表申請「過所」,就是護照,請求準許他西行取經。

當時大唐初立,疆域尚未開拓到遠方,兵荒馬亂,盜匪橫行,民眾被禁止出國。多次上表,玄奘都沒拿到過所,很多準備與他一起出行的僧人都紛紛退出了。

那時到印度求法的僧人返還者甚少,有的卒於西行之路,有的因疾卒於他鄉。不論是水路或陸路,由中國到印度,都是九死一生的險途。

一天夜裡,玄奘夢見一座由金、銀、琉璃、水晶組成的寶山,在大海中閃閃發光。但波濤洶湧,無船筏可乘。玄奘躍入海中,一腳踏下去,竟有石蓮花從海中隨之湧出,抬腳觀看,石蓮花又隨之消失。就這樣,他腳踏蓮花,片刻即行至山下。但寶山峻峭,難以登攀。玄奘又試著跳躍,竟有一股旋風託著自己,扶搖直達山頂,四望遼寬無邊,毫無阻障……

醒來後,玄奘悟到,在神力加持下,任何艱險都可以化解,菩薩在鼓勵他呢,於是更加堅定了信心,他決定即使沒有過所,也要偷渡西行。

貞觀三年629年,北方遭受了嚴重的霜害,朝廷打開城門,放災民四處逃難。29歲的玄奘混同在扶老攜幼的人流中出了城。與這些逃荒的難民不同,玄奘離開長安尋找的,並不是糧食,而是佛法。

而且,玄奘沒有通行證件的偷渡西行,一旦查獲即要被緝拿治罪,前途危險重重。

追捕的公文到了瓜州

玄奘到了涼州,就被禁止通行了,他沒有通行證。涼州都督追問玄奘,玄奘回答:「我從長安來,要去西方求取佛法。」因已奉禁令要嚴密防守邊境,於是都督逼迫玄奘返回長安。

當地有位慧威法師,非常敬佩玄奘,就秘密派了兩名小僧跟隨他,白天躲藏,夜晚趕路,護送玄奘到了瓜州。

沒想到,涼州追捕的公文到了:「有僧人法名玄奘,欲去西蕃,所在各州縣應嚴加搜捕。」

瓜州州吏李昌崇信佛教,對玄奘有些懷疑,便私下拿出追捕公文給玄奘,玄奘如實相告。李昌非常敬佩玄奘,當即就違命撕碎了追捕公文,他勸玄奘儘早動身西行。

西行必經過玉門關,即大唐西境的咽喉要道,然後還要經過唐軍駐守的五座烽火臺,再往西,要穿行八百裡沙漠,才能達伊吾(哈密)。

但此時,玄奘的馬死了,跟隨他的兩個小僧,一個去了敦煌,另一個因經不起長途跋涉,玄奘讓他回去了。

玄奘又買了一匹馬,卻苦於前方無人帶路,於是就在所住寺中的彌勒像前祈告,希望能找到一位嚮導,帶他通過玉門關。

胡人石槃陀送他到玉門關

玄奘的誠心起了作用,很快,他就在寺中遇到了胡人石槃陀。石槃陀請求玄奘為他受戒,玄奘授他五戒。而後,石槃陀自願當玄奘的嚮導,許諾要送玄奘過五烽。

第二天日暮時,藏入草叢的玄奘,看到石槃陀和一位老胡人來了,老胡人乘著一匹老瘦的赤馬。

老胡人說,西行路遙途險,沙河阻隔,還可能遇到鬼魅、熱風,而且很容易迷失方向。他勸玄奘再仔細思量一下,勿以身犯險。

玄奘表示,自己發願西行,縱然死在途中,也絕無悔恨。

見玄奘志向堅定,老胡人建議玄奘騎自己的馬,「我這匹馬往返伊吾,已有十五次之多,腳力強健,而且認路識途。」

玄奘忽然想起來,以前他曾請術士佔卜西行之事,他記得那術士說:「可以去。去時好像是乘著一匹老的赤色瘦馬,漆過的鞍橋前面有鐵。」胡人的馬果然又紅又瘦,鞍橋油漆過,前面也有鐵,正好與術士所說相符。玄奘心想這必是天意了,便與老人交換了馬匹,作別而去。

玄奘與石槃陀趁夜即出發了,三更就到了河邊,望見了玉門關。石槃陀砍樹造橋,鋪草墊沙,然後他們牽馬過河。

過了河,玄奘和石槃陀各自鋪開褥墊休息,之間相距有五十餘步。躺下不久,玄奘突然看見胡人拔刀而起,慢慢走向了自己,距自己十步遠時,又轉身返回。玄奘不知其意,擔心他有異心,就立即起身,端坐誦經。

見玄奘起身,石槃陀隨即又躺下了。天快亮的時候,玄奘喚醒了石槃陀。洗漱吃飯完畢,準備出發時,石槃陀說:「弟子思量,前方路途險惡,沒有水源,只有五烽下有水。偷水也必須在夜晚,如果被守兵發覺,必死無疑,還是返回安全啊。」

玄奘堅決不回。石槃陀拔刀張弓,要玄奘走在前面,玄奘不肯居前。繼續行了幾裡路,石槃陀忽然就停下來,他對玄奘說:「弟子不能再往前走了。家裡有老有小,拖累大,私自渡關,罪名太重,我不敢觸犯王法啊!」

玄奘理解石槃陀的苦衷,就讓他返回。石槃陀說:「您肯定也到不了的。如果您被捉住,牽連到我怎麼辦?」

玄奘發下重誓:「縱使讓我的身體碎成微塵,我也不絕不會讓你受牽連的。」石槃陀這才放心了。

接著,玄奘感謝並辭別了石槃陀,一個人去闖前方的烽火臺了。

大漠妖鬼

放眼望去,茫茫大漠望不到頭。只有腳下的一堆堆馬糞和白骨,給玄奘提供了辨認前行路徑的參照。

忽然間,玄奘看見一支隊伍在沙漠裡穿行,有百十號人,騎著駝馬,身披裘褐,都舉著旌旗拿著矛槊,忽行忽止,遠看非常清楚,走近後就消失了。

難道是士兵追捕他來了?還是打劫的強盜?疑慮時,空中傳來聲音:「莫怕!莫怕!」玄奘這才穩下心,後來知道,那是妖鬼幻影。

走了八十多裡,就看到了第一烽火臺。因為擔心被守兵發現,玄奘白天藏進沙溝,夜晚才敢行路。

夜裡,他到烽臺西側的泉水邊喝完水,正準備用皮囊盛水的時候,忽然就「嗖」地飛來一箭,差點兒射中他的膝蓋,接著又飛來一箭。玄奘大叫道:「我是從京城來的僧人,不要射我!」隨即牽馬走向烽臺。

幸運的是,烽火臺的官員王祥,早已聽聞玄奘大名。他深為玄奘求法的決心感動,對玄奘多加關照,不但饋贈水與乾糧,還指明了一條路,讓玄奘直接去第四座烽火臺,那裡鎮守的烽官是王祥的本家,素有向善之心。

在王祥的指引下,玄奘當夜就到了第四烽,怕被留難,玄奘想悄悄取水過去。到了水邊,還未下馬,「嗖」又一箭飛至。玄奘只得再次通報身份,走向烽臺,說明王祥讓他從這裡通過。

烽官聽說後,非常高興,留玄奘住宿,還饋贈給玄奘盛水的大皮囊和餵馬的馬麥。他告訴玄奘,不要去第五烽,「那裡的人粗魯輕率,恐怕會有惡念。」接著又給玄奘指明方向:從這裡西行百裡,有一處野馬泉,到那裡可以再次取水。

馬自行帶他到野馬泉

西行前方,玄奘只有與馬和自己的身影相伴。四顧茫茫,沒有一絲生存跡象。長達八百多裡的「沙河」莫賀延磧,上無飛鳥,下無走獸,甚至沒有一棵水草。

每當千奇百怪的惡鬼環繞前後,玄奘心中就默念「觀世音菩薩」,仍不能驅散,玄奘就念誦《般若心經》,剛一發聲,惡鬼馬上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是玄奘陷於險境而獲救的法寶。

但走了一百多裡後,玄奘就迷路了,野馬泉在哪兒啊?

他解下皮囊喝水,一不小心,失手掉落了沉重的水囊,眼看跋涉千裡的貯水全部流光,怎麼辦?沒有水,人與馬都會幹涸而死啊。絕望中,玄奘向東走上了回頭路,想返回第四烽重新取水。

往回走了十餘裡,玄奘忽然醒悟 :「我曾許下誓言,寧可西行而死,絕不東歸而生。如今怎能返回呢?」於是他猛然拉回馬頭,掉轉方向,口念觀音,朝西北繼續催馬前行。

白天飛沙如雨,晚上,地上閃爍著點點磷火,死一般的寂靜。在滿天的繁星下,玄奘一邊前進,一邊默念觀音。

滴水未沾喉,已經行進了四天五夜,玄奘口乾腹焦,最後,體力漸漸耗盡,他臥倒在沙中,馬也站立不起來了。

奄奄一息中,玄奘念念不輟,他向觀音請求加持:我玄奘此行,不為財富與名譽,只為求取正法!唯願菩薩慈悲,救脫苦難……

到了第五天的夜半,忽有涼風吹來,如寒水沐身,玄奘眼睛明亮起來,馬也站立起來了。體力略有恢復,玄奘就睡了一覺。夢中,一位數丈高的金甲神人站在他面前,執戟對他喝道:「為何不快趕路?還在睡覺!」玄奘驚醒,隨即上馬出發。

走了約十裡,馬忽然自行上了岔路,怎麼都拉不回,馬失控了,開始狂奔。

行數裡,馬才自行停下,玄奘發現自己被帶到了一片青草地,不遠還有一處水塘!池水澄清如鏡。真是菩薩慈悲,在不可能有水的地方,變現出水和水草,玄奘和馬因此得以保命。

與高昌國王結拜為兄弟

兩天後,玄奘到達伊吾。伊吾寺裡一位老僧,衣服帶子都來不及系,光著腳就跑出來迎接玄奘了,抱住玄奘,他哀號哽咽不止,「想不到今日再見故鄉人!」

高昌國王麴文泰聽說後,當天就派遣使者,命令伊吾王送玄奘前來,並派重臣在途中設站迎候。高昌國位於火焰山下,即今天的吐魯番,並不在玄奘西行之路上,但玄奘盛情難卻,行走六天到了高昌境內。

高昌國王高興得和妻兒都沒睡覺,誦經敬待,半夜時分,高昌王與侍從前後持燭,親自出宮迎接玄奘,殷勤問候。

高昌王懇求玄奘留在高昌國,庇佑高昌國國泰民安。玄奘婉言拒絕說,此行不為求供養而來,求法之志,不能半途而廢。

但高昌王不放棄,定要留下玄奘供養,後又以送玄奘回國為由,逼迫玄奘順從。每日送飯時,高昌王都親自手捧食盤呈上。

為感化高昌王,玄奘發誓絕食,他端坐三天,不進水漿,第四天即氣息漸絕。高昌王見狀,深感慚愧恐懼,他向玄奘稽首致歉,聽任玄奘西去求法,並在佛祖面前,與玄奘結拜為兄弟。

走之前,高昌王請玄奘升帳弘法。每一次,高昌王都親持香爐恭迎,玄奘升座時,高昌王伏在地上,以脊背作玄奘的腳蹬,請玄奘上座。

弘法結束後,高昌王為玄奘準備了30套法服,為抵禦風沙和寒冷,還專門製作了特殊的手套、面罩、靴子和鞋子,又贈黃金一百兩、銀錢三萬、綾絹五百匹,充作玄奘往返20年的路費。還為沿途的24位國王準備了厚禮,叮囑他們關照玄奘。

出發那天,高昌王率高僧、大臣、百姓傾城而出,送玄奘出城,高昌王抱住玄奘慟哭。

將近一半人馬葬身在凌山

從此,玄奘就有了高昌王送的一隊人馬隨行,有30匹馬、25個隨從、4個徒弟及一位高昌官員。他們西北行三百餘裡,度石磧,到了高聳入雲的凌山。

凌山上,終年不化的冰雪積成凌塊,路上阻隔著崩塌的冰峰,攀登極其艱險。風雪橫肆,即使穿著厚重的衣服,都會凍得發抖。地面沒有乾燥之地,做飯都只能將鍋懸吊起來,睡覺是席地臥冰而眠。

七日之後,當他們走出凌山時,隨行的人中,已有十幾人喪生,其中包括玄奘的兩個徒弟,牛馬也大半死掉了。

之後他們又爬過比凌山更難攀登的大雪山,終於在離開長安一年多後,玄奘到達了北天竺。

恆河遇險

玄奘一行坐渡船順著恆河走,船行至一半時,從兩岸的樹林裡邊,忽然就殺過來十幾隻強盜船。

一看強盜衝上來,人們都嚇壞了,幾個人甚至跳進水裡逃命。強盜們把渡船圍住,迫船靠岸,搜尋財物,要求每個人都解開衣服。

玄奘是個僧人,沒有錢財。但一看到玄奘,強盜們就特別高興。他們信邪教,每年秋天都要找一個男子,殺死後,用其血肉獻祭天神。形象俊美、風姿偉岸的玄奘被他們選中了。

玄奘對強盜們說,「以我汙穢醜陋的身體祭祀天神,原不足吝惜。但我是求法之人,心願未遂,如果將我殺掉,恐怕不吉利吧。」

船上眾人一同請求,有人還情願代替玄奘獻祭,但強盜不允,他們就地築壇後,就有兩個強盜上來,拔刀逼迫玄奘登上祭壇,準備動刀。

玄奘面無懼色,他對強盜說:「希望給我一點時間,不要緊逼我,讓我安心歡喜地圓寂。」於是閉目端坐,正念入定。

入定之後,玄奘念誦菩薩,當時即發一願:「如果弟子此次求法不成,希望能夠往生佛國,到天上聽法,成就智慧後,再轉生回人間,度化這些殺我的強盜。」

然後,他集中念力,排除雜念,便元神離體了。他的元神攀越須彌山,一重天一重天地往上升騰,見到了菩薩及諸多天神。

此時,玄奘的同伴放聲痛哭,玄奘卻紋絲不動,仿佛不知自己身在祭壇,亦不知強盜將要殺害自己。

忽然,黑風旋起,沙土揚天,大樹被連根拔起,驚濤駭浪使岸邊的很多船都被掀翻了。

強盜們大驚失色,以為天神震怒,連忙對祭壇上打坐入定的玄奘稽首謝罪。

玄奘毫無知覺,強盜用手觸他,他才緩緩睜開雙眼,他問強盜:「時間到了嗎?」強盜說:「我們不敢殺害您,願向您懺悔。」

玄奘接受了他們的懺悔,為他們講說殺生搶劫的罪業果報,令他們放棄罪惡的行當與殺生祭祀的邪見,免受無間地獄之苦。

強盜們把刀具等全部扔進恆河,把所有這次搶劫到的財物各還原主,然後跪地叩謝,並受五戒。這時,風浪才漸漸平息,強盜們歡喜地頂禮玄奘之後,辭別而去。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還原唐僧玄奘的真實形象(中):歷史典籍裡的大師
    文/遼寧省作協名譽主席  王充閭  參見前文丨還原唐僧玄奘的真實形象(上):文學裡的唐三藏大約從南宋年間《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開始,經過金代院本《唐三藏》《蟠桃會》,元人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等,踵事增華,敷陳演繹,唐僧玄奘就已脫離了原型;再經過明代正德、萬曆年間的著名小說家吳承恩,在這些話本、戲曲、民間傳說的基礎上,發揮高超的想像力,進行艱苦卓絕的藝術再創造,最後完成了文學名著《西遊記》的創作。就是說,小說中的唐僧玄奘形象,並非歷史的真實。
  • 歷史上真實的唐僧是什麼樣子,和《西遊記》小說中有哪些不同
    唐僧,在歷史上有真實存在的人:玄奘,但歷史和小說《西遊記》有很大的出入。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唐玄奘的出身。歷史上的唐玄奘是高幹出身,他的曾祖父陳欽曾擔任後魏的上黨太守;祖父陳康是北齊的國子博士;父親陳惠做過江陵的縣官。
  • 玄奘成名於西天取經,卻無法稱為第一僧,這位僧人比他貢獻更大
    其實不然,史實與小說畢竟不是一回事,只有歷史記載中的人物才最為真實,而小說中的人物大都是虛構。現實版的玄奘能如此出名,要得益於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他撰寫的遊記《大唐西域記》一書;二是明代文學家吳承恩編著的小說《西遊記》。兩者能讓玄奘成名於後世的,還要歸功於吳承恩,以他的原型塑造出了轟動國內外的神話小說。
  • 還原真實的「唐僧取經」:潛逃式、沒有公費,最大阻礙來自唐朝!
    《西遊記》中的故事情節都是以歷史上著名的「玄奘取經」改編而成,很多人認為,兩者的唯一區別就是《西遊記》中增加了許多神話色彩。而事實上,《西遊記》中的「唐僧取經」和真實的「玄奘取經」有太多的不同點其一:出身《西遊記》中唐僧的出身頗具悲劇色彩,父親早奸人陷害、一命嗚呼,母親忍辱負重,在生下唐僧後將其和一紙血書一起遺棄。唐僧長大後成為得道高僧,並憑藉血書最終扳倒惡霸。
  • 莎車玄奘講經臺:見證佛教文化在莎車的歷史傳承
    玄奘講經臺(系朱具婆佛塔遺址),位於莎車古城東邊的城牆邊上,玄奘曾於公元643年路徑此地講經修建。因年代久遠而破壞,於1460年在原址維修,至今保存著12米高的土塊堆砌物。曾經在土堆底內發掘過佰餘枚宋朝前期的錢幣、紀念幣,至今已有1200的歷史了。
  • 玄奘取經回來後,為何被皇帝軟禁,死後葬禮更是沒人參加?
    說起唐三藏,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那你知道在他取經回來落得一個怎樣的下場嗎?那就是被皇帝李治給軟禁起來,在他死後的葬禮更是沒有一個人去參加。而李治身為李世民的兒子,一開始對待玄奘是十分尊敬的,就連長孫無忌等人都十分支持玄奘。
  • 發現| 莎車玄奘講經臺:見證佛教文化在莎車的歷史傳承
    發現 | 莎車玄奘講經臺:見證佛教文化在莎車的歷史傳承 2020-08-26 20: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談談大唐玄奘和西遊唐僧有何不同?
    歷史上那個真正到達天竺,並且用一生完成取經大任且將佛法帶回大唐帝國的玄奘法師。 甚至因為西遊唐僧的聲名太盛,導致人們已經忘記了那個本該被世人都銘記的真實人物——玄奘。 凡人不"凡",神仙不"仙",大唐玄奘和西遊唐僧到底有何不同,他們之間又有怎樣的鮮明對比?
  • 歷史上的唐三藏:取經是偷渡,徒弟與公主通姦結局悲慘
    我們猜想真實的玄奘是一個執著的凡人高僧,不是金蟬子轉世,也沒有美猴王,一個人孤獨地翻山越嶺,踏遍西域河山,他的九九八十一難可能比想像中還要多,但是好在有信念,有背後的大唐江山以及那光芒萬丈的太宗皇帝。然而事實又再一次給了我們沉重的一擊,玄奘西行並非唐王批准,而是「偷渡」。
  • 玄奘西行取經的真實目的竟是……
    在玄奘西遊的藝術作品中,無論是小說《西遊記》還是《大唐西域記》都把西遊記描寫得極其坎坷艱辛。玄奘和苦行僧一樣,只有一個人或幾個追隨者。但事實上,玄奘不僅有四個弟子,還有二十多個追隨者。有足夠的銀子和錢再花20年。發生什麼事?
  • 《西遊記》中唐三藏是玄奘大師嗎?關於玄奘大師,這些您不可不知
    你不可不知的玄奘大師《西遊記》中的唐三藏就是玄奘大師嗎?玄奘大師為何想至印度求法?玄奘大師留學印度主修的科目是什麼呢?關於玄奘大師,這些您不可不知。無論您是否看過《西遊記》這部中國古典小說,一談起《西遊記》,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等人護送唐僧西天取經的畫面,一定即刻鮮明地浮現您的腦海。這部小說是中國明代,由吳承恩揉合史傳和市井雜聞所寫成的唐僧西行取經故事。內容大多是杜撰誇大的,但也因為這部通俗小說經由民間說書、戲曲等各種方式的廣為流布,「唐三藏」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佛教僧人。
  • 唐玄奘真實的漫漫西行路,遠比書中描寫的八十一難更艱險
    《西遊記》中的唐僧離開大唐前去西天取經,可謂是無限風光和尊崇,唐太宗李世民封他為「御弟」,贈通關文牒,並親率文武百官為其送行。唐僧取經歸來,唐太宗又是親自出城迎接。我們知道《西遊記》是吳承恩筆下的一個神話故事,裡面的人物,包括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都是虛構出來的角色。不過,他們的師父唐僧卻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
  • 唐僧取經為何走了17年?三維動態地圖展示沿途有多兇險(上)
    (蝸牛看西遊第253期)文/牽著蝸牛散步最近,一段三維地形展示唐僧取經路線的短視頻突然火了(點擊上面視頻按鈕),作者(三維地圖看世界)通過谷歌地圖(應該是,但作者沒標明),劃出了玄奘法師當年走過的所有地方,使我們足不出戶,在手機上就能跟著他重走一遍西遊路。
  • 歷史上真實的唐玄奘是這樣的
    前幾日,看了一部有關《玄奘之路》的紀錄片。自己對玄奘的印象一直停留在《西遊記》中他的懦弱且搞笑。在人們津津樂道於孫悟空、豬八戒、各類妖精的時候,唐僧的原型-玄奘,卻被誤讀。幾個世紀裡,真實的玄奘離我們原來越遠,離開我們的視線,只留下一個模糊的輪廓。但萬千真相,永遠要比故事艱難的多。這部紀錄片,讓我更真實了解更真實的玄奘,而不是唐三藏。19年時間,110個國家,5萬裡行程。而結果只能是,我又一次被一千四百多年前的玄奘,深深感動。
  •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西行取經的僧人,他的法號叫八戒,並且真的姓朱
    後來機緣巧合之下,吳承恩當上了浙江長興的小縣丞,也算步入了仕途。但是因為不善於阿諛奉承,這位大才子乾脆辭官回鄉,閉門著書。在五十歲這種古人認為的老頭年紀,寫出了那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西遊記》。吳承恩筆下的《西遊記》,上至神仙佛祖,下到庶民百姓,很多都是有原型的,比如唐僧的原型就是唐代高僧玄奘。
  • 印度那爛陀寺,真實歷史中唐僧取經的終點站,後來怎麼樣了
    《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到達西行取經的終點站大雷音寺,拜謁如來,取得真經。事實上,唐朝高僧玄奘在印度參悟真經的地點,不是神話小說中的大雷音寺,而是舉世聞名的那爛陀寺。在那裡,玄奘渡盡劫波,終成大器。而那爛陀寺也因玄奘的到來聲譽鵲起,因玄奘的離開日漸式微。
  • 「養成系」唐三藏:精通經、律、論的玄奘是如何變身「三藏法師」的?
    其中「唐三藏」西天取經的故事主線則來源於唐朝時的玄奘前往天竺取經。那麼這其中到底有著那些曲折歷程,使得歷史故事的玄奘最終演變成了神話傳說中的唐僧了呢?從唐朝時的玄奘逐漸演繹成神話故事中的「唐三藏」,這中間自然有著許許多多的曲折歷程。
  • 歷史不可胡編亂造,唐僧玄奘法師的拜把子兄弟到底是誰?
    貞觀元年,玄奘從長安出發西行,在途中經蘭州到涼州,繼晝伏夜行,至瓜州,再經玉門關,越過五烽,渡流沙,備嘗艱苦,抵達伊吾現在哈密略作停頓,直至高昌國。貞觀二年正月玄奘到達高昌王城,現在的新疆吐魯番縣境內,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
  • 披荊斬棘西行取經
    玄奘披荊斬棘西行取經玄奘唐僧就是玄奘,他是一個和尚,是人不是神,更不是《西遊記》中描 繪的神話傳說人物,而是在我國歷史上曾具有卓越貢獻的歷史人物提起唐僧取經,在我國幾乎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唐僧取經」,途經九兀八十一難,由於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的保 護,終於到達「西天」,取回其經。這是眾所周知的神話°而「取經「 -詞.也幾乎成為今 天我們相互學習的一句口頭禪了。唐僧就是玄奘(602—664),他是-個和尚.是人不是神,更不是《西遊記》中描繪的 神汚傳說中的人物,而是在我國歷史上曾具有卓越貢獻的歷史人物。
  • 禪宗時代:玄奘取經回國後,另一個和尚改變了大唐
    此前,玄奘於貞觀三年(629年),從位處今天河西走廊的涼州出發,經玉門關西行五萬裡赴天竺,並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成為古印度一代高僧。但即使載譽歸來,面對尊道抑佛的祖國大唐,玄奘依然心中惶恐。好在志在建立四方霸業的李世民不以為然,表態歡迎玄奘回國,因為李世民需要的,是玄奘為他帶來開疆拓土的第一手歷史地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