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裡唐僧的真實原型玄奘,一生堪稱傳奇。此文以玄奘弟子記錄下來的玄奘口述的經歷及眾弟子的回憶為基礎,結合史書中的記載,力圖還原歷史上真實的玄奘。
他剛剛出生時,母親曾做了一個夢,夢中他身穿白衣,向西而去……母親問:你是我的兒子,你要去哪兒?兒子回答:我要去求法啊!
13歲即可以升座說法
玄奘,生於公元600年,出生在距洛陽30公裡的陳家村(今河南偃師市)。
玄奘家世顯赫,父親陳慧,通達經術,且性情淡泊,不慕官爵。時逢隋朝政局衰微,陳慧便辭官隱居,雖屢次被舉孝廉和任命,都稱病不出,潛心研讀典籍。
玄奘俗名陳禕,是家裡第四個兒子。8歲時,父親坐在案几旁教他讀《孝經》,當講到「曾子避席」時,小陳禕忽然整衣而起,肅立一旁。父親問其原因,他說:「曾子聽聞老師教誨,尚且離開坐席。我做兒子的聽父親訓導,又怎可以坐著不動呢!」
在父親的教導下,早慧的小陳禕,崇尚古聖先賢,他學習聖哲的舉止,不看不雅正的典籍,不結交嬉鬧的玩伴,更不好逛街遊市。即使門外鑼鼓喧譁、百戲雜陳,小陳禕也能埋首苦讀,不為之心動。他的性情自是溫文爾雅、恭謹樸實。
陳禕5歲時,母親過世;10歲時,父親撒手人寰。巨大的家庭變故,使玄奘過早感受到了人生的無常。11歲,他就跟隨兄長來到洛陽的淨土寺學習佛法了。
隋朝的時候,出家人必須考試合格才給頒發證書,即度牒,才有資格作沙彌。但應試者必須年滿18歲。陳禕年紀小,不在候選之列。主考大理寺卿鄭善果,見站在公衙門外的小陳禕神態超群,便問他為什麼要出家。小陳禕答道:「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即「我想繼承如來佛法,發揚光大」。
鄭善果讚許這小孩志向高遠、氣度非凡,得知他出身名門,就破格將他以沙彌身份錄入僧籍,從此陳禕有了「玄奘」這個法號。
之後玄奘廢寢忘食,潛心於佛典,到13歲時,他已經可以升座說法了,其美譽被傳頌一時。
比名聞利養更重要的 是要解決佛法的究竟
玄奘20歲時,在成都受具足戒,正式取得僧尼資格,受具足戒後,玄奘要遵守多達250條戒律。
24歲時,玄奘獲得「三藏」的稱號,這是遍通經律論三藏者的學位,也是最高級別的法師了。
但玄奘修習研討佛法經典,發現佛法義理不圓滿,沒有定準。他不斷探訪高僧求教,南北遊歷,踏遍了大半個中國,疑惑卻越來越深,因為他發現人們對佛法的理解各不相同,自己也無可適從。
譽滿京城的玄奘,雖然有了「佛門千裡駒」的美名,但他覺得,比名聞利養更重要的,是對佛法的終極探究。
玄奘決定前往天竺,尋訪原始梵本經典,探求佛法真義。他一邊學習梵文,一邊向朝廷上表申請「過所」,就是護照,請求準許他西行取經。
當時大唐初立,疆域尚未開拓到遠方,兵荒馬亂,盜匪橫行,民眾被禁止出國。多次上表,玄奘都沒拿到過所,很多準備與他一起出行的僧人都紛紛退出了。
那時到印度求法的僧人返還者甚少,有的卒於西行之路,有的因疾卒於他鄉。不論是水路或陸路,由中國到印度,都是九死一生的險途。
一天夜裡,玄奘夢見一座由金、銀、琉璃、水晶組成的寶山,在大海中閃閃發光。但波濤洶湧,無船筏可乘。玄奘躍入海中,一腳踏下去,竟有石蓮花從海中隨之湧出,抬腳觀看,石蓮花又隨之消失。就這樣,他腳踏蓮花,片刻即行至山下。但寶山峻峭,難以登攀。玄奘又試著跳躍,竟有一股旋風託著自己,扶搖直達山頂,四望遼寬無邊,毫無阻障……
醒來後,玄奘悟到,在神力加持下,任何艱險都可以化解,菩薩在鼓勵他呢,於是更加堅定了信心,他決定即使沒有過所,也要偷渡西行。
貞觀三年629年,北方遭受了嚴重的霜害,朝廷打開城門,放災民四處逃難。29歲的玄奘混同在扶老攜幼的人流中出了城。與這些逃荒的難民不同,玄奘離開長安尋找的,並不是糧食,而是佛法。
而且,玄奘沒有通行證件的偷渡西行,一旦查獲即要被緝拿治罪,前途危險重重。
追捕的公文到了瓜州
玄奘到了涼州,就被禁止通行了,他沒有通行證。涼州都督追問玄奘,玄奘回答:「我從長安來,要去西方求取佛法。」因已奉禁令要嚴密防守邊境,於是都督逼迫玄奘返回長安。
當地有位慧威法師,非常敬佩玄奘,就秘密派了兩名小僧跟隨他,白天躲藏,夜晚趕路,護送玄奘到了瓜州。
沒想到,涼州追捕的公文到了:「有僧人法名玄奘,欲去西蕃,所在各州縣應嚴加搜捕。」
瓜州州吏李昌崇信佛教,對玄奘有些懷疑,便私下拿出追捕公文給玄奘,玄奘如實相告。李昌非常敬佩玄奘,當即就違命撕碎了追捕公文,他勸玄奘儘早動身西行。
西行必經過玉門關,即大唐西境的咽喉要道,然後還要經過唐軍駐守的五座烽火臺,再往西,要穿行八百裡沙漠,才能達伊吾(哈密)。
但此時,玄奘的馬死了,跟隨他的兩個小僧,一個去了敦煌,另一個因經不起長途跋涉,玄奘讓他回去了。
玄奘又買了一匹馬,卻苦於前方無人帶路,於是就在所住寺中的彌勒像前祈告,希望能找到一位嚮導,帶他通過玉門關。
胡人石槃陀送他到玉門關
玄奘的誠心起了作用,很快,他就在寺中遇到了胡人石槃陀。石槃陀請求玄奘為他受戒,玄奘授他五戒。而後,石槃陀自願當玄奘的嚮導,許諾要送玄奘過五烽。
第二天日暮時,藏入草叢的玄奘,看到石槃陀和一位老胡人來了,老胡人乘著一匹老瘦的赤馬。
老胡人說,西行路遙途險,沙河阻隔,還可能遇到鬼魅、熱風,而且很容易迷失方向。他勸玄奘再仔細思量一下,勿以身犯險。
玄奘表示,自己發願西行,縱然死在途中,也絕無悔恨。
見玄奘志向堅定,老胡人建議玄奘騎自己的馬,「我這匹馬往返伊吾,已有十五次之多,腳力強健,而且認路識途。」
玄奘忽然想起來,以前他曾請術士佔卜西行之事,他記得那術士說:「可以去。去時好像是乘著一匹老的赤色瘦馬,漆過的鞍橋前面有鐵。」胡人的馬果然又紅又瘦,鞍橋油漆過,前面也有鐵,正好與術士所說相符。玄奘心想這必是天意了,便與老人交換了馬匹,作別而去。
玄奘與石槃陀趁夜即出發了,三更就到了河邊,望見了玉門關。石槃陀砍樹造橋,鋪草墊沙,然後他們牽馬過河。
過了河,玄奘和石槃陀各自鋪開褥墊休息,之間相距有五十餘步。躺下不久,玄奘突然看見胡人拔刀而起,慢慢走向了自己,距自己十步遠時,又轉身返回。玄奘不知其意,擔心他有異心,就立即起身,端坐誦經。
見玄奘起身,石槃陀隨即又躺下了。天快亮的時候,玄奘喚醒了石槃陀。洗漱吃飯完畢,準備出發時,石槃陀說:「弟子思量,前方路途險惡,沒有水源,只有五烽下有水。偷水也必須在夜晚,如果被守兵發覺,必死無疑,還是返回安全啊。」
玄奘堅決不回。石槃陀拔刀張弓,要玄奘走在前面,玄奘不肯居前。繼續行了幾裡路,石槃陀忽然就停下來,他對玄奘說:「弟子不能再往前走了。家裡有老有小,拖累大,私自渡關,罪名太重,我不敢觸犯王法啊!」
玄奘理解石槃陀的苦衷,就讓他返回。石槃陀說:「您肯定也到不了的。如果您被捉住,牽連到我怎麼辦?」
玄奘發下重誓:「縱使讓我的身體碎成微塵,我也不絕不會讓你受牽連的。」石槃陀這才放心了。
接著,玄奘感謝並辭別了石槃陀,一個人去闖前方的烽火臺了。
大漠妖鬼
放眼望去,茫茫大漠望不到頭。只有腳下的一堆堆馬糞和白骨,給玄奘提供了辨認前行路徑的參照。
忽然間,玄奘看見一支隊伍在沙漠裡穿行,有百十號人,騎著駝馬,身披裘褐,都舉著旌旗拿著矛槊,忽行忽止,遠看非常清楚,走近後就消失了。
難道是士兵追捕他來了?還是打劫的強盜?疑慮時,空中傳來聲音:「莫怕!莫怕!」玄奘這才穩下心,後來知道,那是妖鬼幻影。
走了八十多裡,就看到了第一烽火臺。因為擔心被守兵發現,玄奘白天藏進沙溝,夜晚才敢行路。
夜裡,他到烽臺西側的泉水邊喝完水,正準備用皮囊盛水的時候,忽然就「嗖」地飛來一箭,差點兒射中他的膝蓋,接著又飛來一箭。玄奘大叫道:「我是從京城來的僧人,不要射我!」隨即牽馬走向烽臺。
幸運的是,烽火臺的官員王祥,早已聽聞玄奘大名。他深為玄奘求法的決心感動,對玄奘多加關照,不但饋贈水與乾糧,還指明了一條路,讓玄奘直接去第四座烽火臺,那裡鎮守的烽官是王祥的本家,素有向善之心。
在王祥的指引下,玄奘當夜就到了第四烽,怕被留難,玄奘想悄悄取水過去。到了水邊,還未下馬,「嗖」又一箭飛至。玄奘只得再次通報身份,走向烽臺,說明王祥讓他從這裡通過。
烽官聽說後,非常高興,留玄奘住宿,還饋贈給玄奘盛水的大皮囊和餵馬的馬麥。他告訴玄奘,不要去第五烽,「那裡的人粗魯輕率,恐怕會有惡念。」接著又給玄奘指明方向:從這裡西行百裡,有一處野馬泉,到那裡可以再次取水。
馬自行帶他到野馬泉
西行前方,玄奘只有與馬和自己的身影相伴。四顧茫茫,沒有一絲生存跡象。長達八百多裡的「沙河」莫賀延磧,上無飛鳥,下無走獸,甚至沒有一棵水草。
每當千奇百怪的惡鬼環繞前後,玄奘心中就默念「觀世音菩薩」,仍不能驅散,玄奘就念誦《般若心經》,剛一發聲,惡鬼馬上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是玄奘陷於險境而獲救的法寶。
但走了一百多裡後,玄奘就迷路了,野馬泉在哪兒啊?
他解下皮囊喝水,一不小心,失手掉落了沉重的水囊,眼看跋涉千裡的貯水全部流光,怎麼辦?沒有水,人與馬都會幹涸而死啊。絕望中,玄奘向東走上了回頭路,想返回第四烽重新取水。
往回走了十餘裡,玄奘忽然醒悟 :「我曾許下誓言,寧可西行而死,絕不東歸而生。如今怎能返回呢?」於是他猛然拉回馬頭,掉轉方向,口念觀音,朝西北繼續催馬前行。
白天飛沙如雨,晚上,地上閃爍著點點磷火,死一般的寂靜。在滿天的繁星下,玄奘一邊前進,一邊默念觀音。
滴水未沾喉,已經行進了四天五夜,玄奘口乾腹焦,最後,體力漸漸耗盡,他臥倒在沙中,馬也站立不起來了。
奄奄一息中,玄奘念念不輟,他向觀音請求加持:我玄奘此行,不為財富與名譽,只為求取正法!唯願菩薩慈悲,救脫苦難……
到了第五天的夜半,忽有涼風吹來,如寒水沐身,玄奘眼睛明亮起來,馬也站立起來了。體力略有恢復,玄奘就睡了一覺。夢中,一位數丈高的金甲神人站在他面前,執戟對他喝道:「為何不快趕路?還在睡覺!」玄奘驚醒,隨即上馬出發。
走了約十裡,馬忽然自行上了岔路,怎麼都拉不回,馬失控了,開始狂奔。
行數裡,馬才自行停下,玄奘發現自己被帶到了一片青草地,不遠還有一處水塘!池水澄清如鏡。真是菩薩慈悲,在不可能有水的地方,變現出水和水草,玄奘和馬因此得以保命。
與高昌國王結拜為兄弟
兩天後,玄奘到達伊吾。伊吾寺裡一位老僧,衣服帶子都來不及系,光著腳就跑出來迎接玄奘了,抱住玄奘,他哀號哽咽不止,「想不到今日再見故鄉人!」
高昌國王麴文泰聽說後,當天就派遣使者,命令伊吾王送玄奘前來,並派重臣在途中設站迎候。高昌國位於火焰山下,即今天的吐魯番,並不在玄奘西行之路上,但玄奘盛情難卻,行走六天到了高昌境內。
高昌國王高興得和妻兒都沒睡覺,誦經敬待,半夜時分,高昌王與侍從前後持燭,親自出宮迎接玄奘,殷勤問候。
高昌王懇求玄奘留在高昌國,庇佑高昌國國泰民安。玄奘婉言拒絕說,此行不為求供養而來,求法之志,不能半途而廢。
但高昌王不放棄,定要留下玄奘供養,後又以送玄奘回國為由,逼迫玄奘順從。每日送飯時,高昌王都親自手捧食盤呈上。
為感化高昌王,玄奘發誓絕食,他端坐三天,不進水漿,第四天即氣息漸絕。高昌王見狀,深感慚愧恐懼,他向玄奘稽首致歉,聽任玄奘西去求法,並在佛祖面前,與玄奘結拜為兄弟。
走之前,高昌王請玄奘升帳弘法。每一次,高昌王都親持香爐恭迎,玄奘升座時,高昌王伏在地上,以脊背作玄奘的腳蹬,請玄奘上座。
弘法結束後,高昌王為玄奘準備了30套法服,為抵禦風沙和寒冷,還專門製作了特殊的手套、面罩、靴子和鞋子,又贈黃金一百兩、銀錢三萬、綾絹五百匹,充作玄奘往返20年的路費。還為沿途的24位國王準備了厚禮,叮囑他們關照玄奘。
出發那天,高昌王率高僧、大臣、百姓傾城而出,送玄奘出城,高昌王抱住玄奘慟哭。
將近一半人馬葬身在凌山
從此,玄奘就有了高昌王送的一隊人馬隨行,有30匹馬、25個隨從、4個徒弟及一位高昌官員。他們西北行三百餘裡,度石磧,到了高聳入雲的凌山。
凌山上,終年不化的冰雪積成凌塊,路上阻隔著崩塌的冰峰,攀登極其艱險。風雪橫肆,即使穿著厚重的衣服,都會凍得發抖。地面沒有乾燥之地,做飯都只能將鍋懸吊起來,睡覺是席地臥冰而眠。
七日之後,當他們走出凌山時,隨行的人中,已有十幾人喪生,其中包括玄奘的兩個徒弟,牛馬也大半死掉了。
之後他們又爬過比凌山更難攀登的大雪山,終於在離開長安一年多後,玄奘到達了北天竺。
恆河遇險
玄奘一行坐渡船順著恆河走,船行至一半時,從兩岸的樹林裡邊,忽然就殺過來十幾隻強盜船。
一看強盜衝上來,人們都嚇壞了,幾個人甚至跳進水裡逃命。強盜們把渡船圍住,迫船靠岸,搜尋財物,要求每個人都解開衣服。
玄奘是個僧人,沒有錢財。但一看到玄奘,強盜們就特別高興。他們信邪教,每年秋天都要找一個男子,殺死後,用其血肉獻祭天神。形象俊美、風姿偉岸的玄奘被他們選中了。
玄奘對強盜們說,「以我汙穢醜陋的身體祭祀天神,原不足吝惜。但我是求法之人,心願未遂,如果將我殺掉,恐怕不吉利吧。」
船上眾人一同請求,有人還情願代替玄奘獻祭,但強盜不允,他們就地築壇後,就有兩個強盜上來,拔刀逼迫玄奘登上祭壇,準備動刀。
玄奘面無懼色,他對強盜說:「希望給我一點時間,不要緊逼我,讓我安心歡喜地圓寂。」於是閉目端坐,正念入定。
入定之後,玄奘念誦菩薩,當時即發一願:「如果弟子此次求法不成,希望能夠往生佛國,到天上聽法,成就智慧後,再轉生回人間,度化這些殺我的強盜。」
然後,他集中念力,排除雜念,便元神離體了。他的元神攀越須彌山,一重天一重天地往上升騰,見到了菩薩及諸多天神。
此時,玄奘的同伴放聲痛哭,玄奘卻紋絲不動,仿佛不知自己身在祭壇,亦不知強盜將要殺害自己。
忽然,黑風旋起,沙土揚天,大樹被連根拔起,驚濤駭浪使岸邊的很多船都被掀翻了。
強盜們大驚失色,以為天神震怒,連忙對祭壇上打坐入定的玄奘稽首謝罪。
玄奘毫無知覺,強盜用手觸他,他才緩緩睜開雙眼,他問強盜:「時間到了嗎?」強盜說:「我們不敢殺害您,願向您懺悔。」
玄奘接受了他們的懺悔,為他們講說殺生搶劫的罪業果報,令他們放棄罪惡的行當與殺生祭祀的邪見,免受無間地獄之苦。
強盜們把刀具等全部扔進恆河,把所有這次搶劫到的財物各還原主,然後跪地叩謝,並受五戒。這時,風浪才漸漸平息,強盜們歡喜地頂禮玄奘之後,辭別而去。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