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玄奘西遊的藝術作品中,無論是小說《西遊記》還是《大唐西域記》都把西遊記描寫得極其坎坷艱辛。玄奘和苦行僧一樣,只有一個人或幾個追隨者。但事實上,玄奘不僅有四個弟子,還有二十多個追隨者。有足夠的銀子和錢再花20年。發生什麼事?
貞觀十九年,剛剛回到唐朝都城長安的玄奘完成了西域藏經的偉大壯舉。他把自己對西域的認識口授給了他的弟子,邊寫了《大唐西域記》。
在國外旅行了16年(玄奘在貞觀出了三年門),在其他地方寫陌生的人和事是很自然的。但在玄奘,這有點不合理。
唐代西域
很重要的一點是,玄奘非常希望學習經文。回國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儘快組織梵文佛經的翻譯,但如何先寫遊記呢?
而縱觀唐朝西域前後各章,雖為高僧所寫,卻不像佛教徒的語調,而是完全在世俗人的眼中,客觀地記錄了西域、中亞、南亞等地的風俗、地理和交通國家。
總之,唐代西域的故事與玄奘的身份不符。那玄奘到底為什麼要寫這個?事實上,這背後還有其他原因。
事實證明,唐太宗當時正在積極擴張。儘管他在貞觀初年消滅了突厥語界立布,即東突、西突厥佔領了現在的新疆地區,但仍不能完全制服。
西域土耳其人受苦多年,這讓唐太宗非常痛心。想出兵,還因為路途太遠,其風土人情和地理幾乎成了黑眼。然而,玄奘的西行恰好經過西部地區,尤其是西突厥。
隋唐時期著名的大臣裴菊,致力於抗擊土耳其人。他寫了一本名為《西域志》的書,詳細記錄了西域土耳其人的地理和交通,描述了從敦煌到裏海的三條通道,即著名的北路、中路和南路。
然而,裴菊卻寫下了西域的地圖記錄。他不是親自去他的地方。這些材料都是西域胡商口述的。可以說他依賴二手材料。
所謂「西部三條道路」只是一個大方向。唐太宗不知道他手裡是否有西域的記載。即使有,也不能作為攻擊西方土耳其人的數據。
不過,玄奘不經意走了裴菊說的三條路。他穿過高昌、焉耆、庫車、古摩,穿過叢嶺,來到西突厥汗院,從天祝返回後,又沿著崑崙山北麓行走。他熟悉西部地區的風俗習慣和道路交通。
除了讓玄奘對佛陀的心更加堅定,對國際政治和利益衝突的認識更加深刻外,他在國外的漫長旅程也讓他更加堅定。這樣一位形成大格局、大視野、親自走西域之路的高僧,自然適合書寫西域地理信息。
唐太宗讓玄奘寫《西遊記》,並不是為了管理西域和抗擊土耳其人,而是玄奘立即接受了這一政治任務,這是可以理解的。
與漢代派往西域的著名大臣張謙、班超相比,他以強烈的政治使命感,把所見所聞與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結合起來,完成了唐代西域的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