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爾石窟要雕刻一尊鳩摩羅什像,遇到多處難題,最後完美解決

2021-01-13 歷史店

克孜爾石窟是我國著名的大型佛像石窟群,佛學專家們在對其進行研究時,準備建造一尊佛學大師鳩摩羅什的塑像。可是諸多問題擺在了眼前,鳩摩羅什應該是什麼模樣,什麼造型?專家們又會用哪些方法將該問題完美解決?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克孜爾石窟,也被稱為「克孜爾千佛洞」或「赫瑟爾石窟」,位於新疆拜城縣克孜爾鎮明屋塔格山的懸崖之上,南臨木扎特河河谷。克孜爾石窟是我國地理位置最靠西,且開鑿時間最早的大型石窟群,建造於公元8-9世紀,同時也是我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近些年來,我國相關部門一直致力於對克孜爾石窟的保護與研究工作,並獲得了顯著性的進展,對研究古代龜茲國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為了能夠更好地展現克孜爾石窟的佛學意義,佛學專家們經過研究,準備在雕刻一尊鳩摩羅什佛像,並為1994年即將展開的鳩摩羅什誕辰165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獻禮。

此時兩個問題出現了,鳩摩羅什究竟是什麼人?為何要在克孜爾石窟雕刻一尊他的塑像?鳩摩羅什又叫鳩摩羅耄婆,是天竺國著名的高僧。鳩摩羅什從小天資超凡,在七歲的時候便隨著母親一同遁入空門,繼而學習佛家經典。

少年時期的他遊歷諸國,並拜各路大師為師,深通佛法之精髓。在多年的努力學習中,他既能嫻於梵語,又精通漢文,佛教的大乘與小乘真經也都被他深刻掌握。

東晉太元八年,在後梁太祖呂光的邀請之下,鳩摩羅什到達了甘肅涼州,並於此地弘揚佛法。在中原地區傳教的日子裡,他與弟子翻譯了許多佛家經典著作,包括《大品波若經》、《法華經》、《維摩詰經》、《阿彌陀經》、以及《金剛經》等。正是在他的努力之下,我國佛教的傳承有了階段性的飛躍,鳩摩羅什也與玄奘、不空、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故此來說,在克孜爾石窟雕刻一尊鳩摩羅什像,是具有相當大的意義。

既然要為鳩摩羅什造像,就要徹底而又詳細地規劃出他的造型。在佛學專家們研究鳩摩羅什的外貌造型時,有專家認為,鳩摩羅什既然是大德高僧,就要以我國傳統的高僧形象進行雕刻。其造型應該是光頭有髯、身披袈裟、手持錫杖、而且要顯現出特有的慈眉善目。

可是有一大部分專家提出反對,認為鳩摩羅什是印度番僧,不應該以我國傳統造型來定義。他的雕像外形,應該是以西域風格的蓮花束帛座為襯託,繼而表現出原始的印度僧人風貌。

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僧人與我國傳統僧人的裝束相差極大,並沒有我們印象中的袈裟、錫杖,而是以西域式的僧衣為主,並伴有藝術中「曹衣出水」的特色。

「曹衣出水」指的是古代人物畫像或雕塑中衣物狀態的表現形式,其表現為剛勁稠密,緊貼身體又出現褶皺。如此一來,鳩摩羅什的塑像才會更加生動與逼真。

在我國的古典藝術表現形式中,最講究的是形神具備,鳩摩羅什是古代著名的高僧,其塑像神態也是重要的考慮因素之一。為了表現鳩摩羅什的智慧,佛學專家們採用了「思維菩薩」的表現形式,以凝神靜思的神態來定義鳩摩羅什神像,展現出他對佛法的深度思考與鑽研。

在眾多匠人精心的雕塑下,一尊凝神思考帶有西域風格的高僧雕像正式落成,並在1994年召開的鳩摩羅什誕辰研討會上首次亮相。鳩摩羅什像的神韻,讓諸多佛學專家與愛好者為之眼前一亮,紛紛對其大加讚賞。不得不說,鳩摩羅什塑像是我國佛學研究領域的集大成者,也為克孜爾石窟的佛教內涵,增添了更加可貴的元素。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相關焦點

  • 鑑賞|絲路上的克孜爾:中國石窟藝術的起始點
    圖三 龜茲石窟分布圖目前保留在古代龜茲境內的石窟被統稱為龜茲石窟群。龜茲石窟群由大小總計二十餘處石窟組成,其中包括克孜爾石窟、庫木吐喇石窟、克孜爾尕哈石窟、森木塞姆石窟、阿艾石窟等。(圖三)其中,克孜爾石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佛教石窟,也是龜茲石窟藝術的典型代表。
  • 現場|龜茲石窟「搬到」上海青浦,原大復原第38窟
    過去長安到龜茲要九千多公裡,今天長安到青浦又要三千多裡。因為龜茲壁畫,今天青浦又和龜茲聯接在一起,所以這是一場穿越千裡的遇合。」涅槃圖 (局部) 克孜爾石窟第38窟 張愛紅臨摹克孜爾石窟第38窟壁畫是利用3D列印與數字印刷融合技術還原千年石窟,據主辦方對澎湃新聞介紹,2015年下半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克孜爾石窟在新疆率先探索實行數位化保護管理,由上海印刷集團商務數碼圖像技術有限公司、新疆龜茲研究院聯合開展的「克孜爾石窟數位化及展示傳播工程項目」,在克孜爾千佛洞鳩摩羅什像前拉開了序幕,選定了克孜爾石窟第
  • 你從未領略過的河北瑰寶,藏身於這些石窟秘境中
    但登上南北響堂山參觀,卻能一下子被那27年間所開鑿的這片石窟所震撼。上承北魏豪放之風,下啟隋唐飄逸浪漫之氣,盡顯細膩生動之特徵——響堂山石窟是繼雲岡和龍門石窟之後的一處典型皇家造窟,在中國古代石窟藝術發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石窟研究專家宿白先生曾言:「中國石窟的縮影在響堂。」
  • 龍門石窟,刻在大山上的靈佛,開鑿時間竟持續了400餘年
    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城外南郊伊河兩岸的龍門山和香山上,分布在河岸兩旁的峭壁上,南北長約1000米,代表著佛教和雕塑藝術的完美結合。如今的龍門存有窟龕2100多個,佛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3600多處,佛塔40餘座,工程浩大,氣勢恢宏,令人嘆為觀止。龍門石窟還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這裡是當時貴族們發願造像最為集中的地方。在龍門諸多石窟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2釐米,古代勞動人民卓越的雕刻技術令人讚嘆不已。
  • 雲岡石窟:翻開這部1560年的「石頭史書」
    「人文清華講壇」的專家學者帶著這樣的問題,開啟了雲岡石窟之旅。    石窟是重要的古建築類型    雲岡石窟東西長約一公裡,一共有兩百多處洞窟,佛像超過5萬尊。從16~20號窟是早期著名的「曇曜五窟」,16號窟往東的1~15號窟屬於中期,基本建於北魏遷都洛陽以前,20號窟往西是晚期洞窟,建於遷都洛陽之後。
  • 《石窟之美—釋禪雪油畫作品展》在南寧博物館展出
    中新聞廣西新聞12月22日電(記者 楊陳)12月22日上午,《石窟之美——釋禪雪油畫作品展》在南寧博物館開展。  石窟藝術起源於古印度,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國,興於魏晉,盛於隋唐。
  • 背包印度~象島石窟文化……
    走進印度~孟買之象島,因為島上印度教廟宇中有一尊獨石圓雕的大象,於是被命名為象島…象島石窟,印度中世紀印度教石窟,位於距孟買約10千米的海島上。這是在象島唯一留下的一張照片,象島石窟,位於印度孟買以東6公裡的阿拉伯海上,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中國最古老石窟 藝術價值媲美維納斯 被譽「第二敦煌」卻少有遊客
    位於黃土高原腹地的陝西省子長市,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遠在六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經過漫長的歷史變遷,這塊土地上遺存了豐富的文物古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坐落在縣城西15公裡處鐘山南麓的鐘山石窟,又名普濟院、石宮寺。
  • 「複製」一個雲岡石窟
    「大窟大像,從技術到工程遇到許多實際問題,我們經過10多年的探索,才基本解決了雲岡石窟三維數位化採集的難題。」 例如,北京建築大學最早為雲岡石窟解決了外立面數位化難題,浙江大學、武漢大學與雲岡研究院合作,提供了充分的技術支持。 由於雲岡石窟在全國石窟寺中具有典型性,「當他們來到雲岡時,都覺得解決了雲岡的數位化採集難題,全國大部分石窟的難題也會迎刃而解。」寧波說,這幾家共同成立了「數字雲岡聯合實驗室」,解決石窟採集、保存和應用難題。
  • 粉壁丹青與摩崖雕刻
    毗盧寺壁畫內容豐富,人物眾多,比著名的永樂宮三清殿壁畫《朝元圖》的人物還多近一倍,其構圖、線描、著色、人物刻畫等方面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對研究當時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以及古代美術具有重要價值。封龍山石窟:摩崖雕刻魅力獨特封龍山是河北最早的佛教名山之一。
  • 洛陽龍門石窟取得六大考古成果
    奉先寺遺址位於大奉先寺主洞窟盧舍那大像龕南約1公裡處,遺址現存面積近3萬平方米。到2002年,龍門石窟研究所、洛陽市文物局與義大利那波利大學東方文化研究所合作,完成了奉先寺遺址第一期發掘工作,發掘面積超過2000平方米,共出土文物上千件。奉先寺遺址的考古發掘,是對唐代皇家寺院遺址的較大規模發掘,集中出土了一批唐代精美石刻造像,完成了對寺院布局的初步釐清和大殿基址的完整呈現。
  • 井上豪:法國藏克孜爾石窟壁畫斷片的原位置及其意義
    本文討論的吉美美術館所藏壁畫斷片,就是從庫車及克孜爾石窟切下的一部分。克孜爾石窟總窟數超過三百,是中亞最大的石窟寺院,窟內龐大的壁畫是見證佛教美術東漸的珍貴資料,備受矚目。克孜爾石窟成了德國最重要的調查對象,報告書裡也特別有篇幅加以論述。
  • 數位技術揭開洛陽龍門石窟最美觀世音神秘面紗
    虛擬復原後的觀世音造像面龐豐腴「在龍門石窟萬佛洞女性菩薩造像中,這尊觀世音是最經典的一尊,堪稱龍門石窟菩薩造像典範。」近日,指著龍門西山萬佛洞前室南壁上的觀世音造像,在龍門石窟工作了10年的講解員馬丁,已記不清給遊客講過多少遍這尊被稱為龍門石窟「最美觀世音」菩薩造像了。儘管造像儀態萬千、婀娜多姿,面部大部分殘缺還是讓人感到有些遺憾。
  • 3D列印雲岡石窟上海開啟巡展,高科技讓文物得以永生?
    雲岡石窟的建造可為三個時期:起初,文成帝敕令以五位北魏帝王形象為藍本雕造佛像,曇曜五窟(16-20窟)是西域造像藝術東傳的傑作;第二時期是雲岡的全盛時期,為獻文帝、馮太后、孝文帝時期營造的大窟大像,主要包括四組雙窟(7、8窟,9、10窟,5、6窟,1、2窟)和一組三窟(11、12、13窟),這一時期的石窟形制多變、樣式複雜、雕飾富麗。
  • 城市品牌策劃:龍門石窟旅遊策劃方案—魚躍龍門處,百帝十萬佛!
    龍門石窟景區定位現存三大問題1、重形式輕內涵。龍門石窟的定位一直以來都注重在石刻這一龍門石窟的形式上,而沒有把龍門石窟的內涵凸顯出來。龍門石窟的深刻內涵是什麼?為什麼歷代帝王都在此開窟?為什麼有那麼多的窟刻得都是佛,而且總共有十萬餘尊?
  • 麥積山石窟:雕塑背後的東方微笑
    萬佛堂又叫「碑洞」,跨進門,迎面是一尊3.5米高的接引佛,雙目微合,雙手作接引之姿。窟內現存泥塑30多件。前壁的左上側留有影塑的千佛千餘身。窟龕中有許多製作精巧的彌勒、沙彌、供養人的雕塑。天堂洞是兩崖上最高的石窟,窟內全是大型的石刻造像,中間一尊,高1.95米,左右兩尊,高1.28米,每尊像約有二、三噸重。
  • 這裡是四川最大的石窟,可與龍門石窟相媲美,石窟壯觀值得一去
    千佛崖石窟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北部,嘉陵江東岸,這個石窟始鑿於北魏時期,後面經過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七個朝代的能工巧匠不斷的雕琢,這裡成為了四川省境內最大的一個石窟群了,來到這裡會被這裡的石窟密集程度嚇一大跳,這裡的石窟分為13層,分布在一個長200多米高度45米的峭壁之上,從石窟上方往下看能看到滾滾的江水流逝,相當壯觀。
  • 石窟中的遺憾,龍門石窟中的佛像到底為何失去了雙手
    龍門石窟以其各異的佛像聞名於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盧舍那大佛,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這座大佛。盧舍那大佛為什麼要建造龍門石窟首先,我們要知道龍門二字為何意。伊闕是洛陽南面的天然門戶,地勢險要,而且兩山對峙、伊水中流、山清水秀、氣候宜人,且本地盛產石材,質地優良,利於雕刻,所以這裡成為了建造石窟的首選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