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爾石窟是我國著名的大型佛像石窟群,佛學專家們在對其進行研究時,準備建造一尊佛學大師鳩摩羅什的塑像。可是諸多問題擺在了眼前,鳩摩羅什應該是什麼模樣,什麼造型?專家們又會用哪些方法將該問題完美解決?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克孜爾石窟,也被稱為「克孜爾千佛洞」或「赫瑟爾石窟」,位於新疆拜城縣克孜爾鎮明屋塔格山的懸崖之上,南臨木扎特河河谷。克孜爾石窟是我國地理位置最靠西,且開鑿時間最早的大型石窟群,建造於公元8-9世紀,同時也是我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近些年來,我國相關部門一直致力於對克孜爾石窟的保護與研究工作,並獲得了顯著性的進展,對研究古代龜茲國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為了能夠更好地展現克孜爾石窟的佛學意義,佛學專家們經過研究,準備在雕刻一尊鳩摩羅什佛像,並為1994年即將展開的鳩摩羅什誕辰165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獻禮。
此時兩個問題出現了,鳩摩羅什究竟是什麼人?為何要在克孜爾石窟雕刻一尊他的塑像?鳩摩羅什又叫鳩摩羅耄婆,是天竺國著名的高僧。鳩摩羅什從小天資超凡,在七歲的時候便隨著母親一同遁入空門,繼而學習佛家經典。
少年時期的他遊歷諸國,並拜各路大師為師,深通佛法之精髓。在多年的努力學習中,他既能嫻於梵語,又精通漢文,佛教的大乘與小乘真經也都被他深刻掌握。
東晉太元八年,在後梁太祖呂光的邀請之下,鳩摩羅什到達了甘肅涼州,並於此地弘揚佛法。在中原地區傳教的日子裡,他與弟子翻譯了許多佛家經典著作,包括《大品波若經》、《法華經》、《維摩詰經》、《阿彌陀經》、以及《金剛經》等。正是在他的努力之下,我國佛教的傳承有了階段性的飛躍,鳩摩羅什也與玄奘、不空、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故此來說,在克孜爾石窟雕刻一尊鳩摩羅什像,是具有相當大的意義。
既然要為鳩摩羅什造像,就要徹底而又詳細地規劃出他的造型。在佛學專家們研究鳩摩羅什的外貌造型時,有專家認為,鳩摩羅什既然是大德高僧,就要以我國傳統的高僧形象進行雕刻。其造型應該是光頭有髯、身披袈裟、手持錫杖、而且要顯現出特有的慈眉善目。
可是有一大部分專家提出反對,認為鳩摩羅什是印度番僧,不應該以我國傳統造型來定義。他的雕像外形,應該是以西域風格的蓮花束帛座為襯託,繼而表現出原始的印度僧人風貌。
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僧人與我國傳統僧人的裝束相差極大,並沒有我們印象中的袈裟、錫杖,而是以西域式的僧衣為主,並伴有藝術中「曹衣出水」的特色。
「曹衣出水」指的是古代人物畫像或雕塑中衣物狀態的表現形式,其表現為剛勁稠密,緊貼身體又出現褶皺。如此一來,鳩摩羅什的塑像才會更加生動與逼真。
在我國的古典藝術表現形式中,最講究的是形神具備,鳩摩羅什是古代著名的高僧,其塑像神態也是重要的考慮因素之一。為了表現鳩摩羅什的智慧,佛學專家們採用了「思維菩薩」的表現形式,以凝神靜思的神態來定義鳩摩羅什神像,展現出他對佛法的深度思考與鑽研。
在眾多匠人精心的雕塑下,一尊凝神思考帶有西域風格的高僧雕像正式落成,並在1994年召開的鳩摩羅什誕辰研討會上首次亮相。鳩摩羅什像的神韻,讓諸多佛學專家與愛好者為之眼前一亮,紛紛對其大加讚賞。不得不說,鳩摩羅什塑像是我國佛學研究領域的集大成者,也為克孜爾石窟的佛教內涵,增添了更加可貴的元素。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