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佛教人物系列之二:曇無讖法師

2020-12-14 妙心堂

曇無讖,又名「曇摩讖」、「曇摩羅懺」、「曇摩讖」,意譯「法護」,中印度人。生於公元385年,於433年圓寂。

他原本學的是小乘佛法,後來遇到白頭禪師,辯論了一百天,難不倒禪師。禪師便給他一本用樹皮寫的《涅槃經》,當他讀完之後,便轉學修行大乘佛法。曇無讖因為一件事觸犯了國王,心生恐懼,索性帶了《大涅槃經》十二卷和《菩薩戒經》等,逃到龜茲國。然而龜茲國的人均信仰小乘佛法,不信《涅槃經》,他便去了敦煌,停留了幾年。在這幾年當中,他開始翻譯佛經,現在《菩薩戒本》一卷就是當時的翻譯作品。

後來,北魏主拓跋燾聽說曇無讖的高超才能,精通種種技術,便派人到北涼迎索曇無讖。河西王沮渠蒙遜因恐於魏國強大,不好拒絕,又擔心曇無讖到了魏國之後,對他不利,決意除掉曇無讖。恰恰曇無讖請求再去西域尋求《涅槃經》,正合他意。蒙遜一邊贊助他準備出發,一邊暗中派刺客跟蹤他,結果曇無讖在去西域的路上被暗殺。當時是公元433年,曇無讖終年49歲。

關於漢傳佛教人物系列之曇無讖法師就介紹到這裡了,感恩您的閱讀與分享,祝您六時吉祥、福泰安康。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妙心居士

相關焦點

  • 漢傳佛教人物系列之七:玄奘大師
    玄奘大師是唐朝最為著名的三藏法師,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也是唯識宗的創始者。玄奘大師於公元600年出生在今洛陽偃師陳河村的玄奘寺。玄奘的父母早逝,他於13歲時出家,之後遍訪佛教名師。因感各派學說分歧,難得定論,決心去天竺國(今印度的古稱)求經。公元627年玄奘請求唐太宗允許他西行求法,但沒有得到唐太宗批准。
  • 漢傳佛教人物系列之三:達摩祖師
    相傳達摩祖師和梁武帝有這樣一段對話。梁武帝因為信奉佛教,即為後建寺、寫經、供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負地問達摩祖師:「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渡僧不可勝記,有何功德?」達摩卻說:「並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但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行,雖有非實。」武帝接著問:「如何是真功德?」達摩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 漢傳佛教奠基人,一生都是傳奇的西域高僧: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漢傳佛教奠基人,一生都是傳奇的西域高僧: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文/舒放鳩摩羅什,漢傳佛教四大翻譯家之首,作為千年以來的「傳奇人物」,這位西域高僧的諸多事跡都被後人津津樂道。然而,我們看似對他很熟悉,但並不一定真正了解。為什麼會這樣說?就是因為他的傳奇光芒,尤其是看似「不負如來不負卿」的經歷掩蓋了無數細節。
  • 雲南南傳佛教院校與江蘇寒山學院、清涼學院座談會在寒山寺舉行
    寒山學院光瑞副院長表示,希望南傳學僧通過兩年的學習,能了解漢傳佛教與南傳佛教的區別,而不是簡簡單單的學習漢傳佛教或者南傳佛教,深入兩個教派的比較和交流。通過早晚殿堂、佛事活動促進學僧對漢傳佛教、漢傳文化細緻的了解,對開闊學僧眼界有很大幫助,通過學習了解漢傳佛教儀軌發展脈絡,大乘佛法的修行體制、僧團體制,為以後南北傳佛教交流奠定基礎,為今後的學習和發展提供更好的保障。召祜巴等傣長老感謝大法師給予機會能更深刻的了解漢傳佛教教育,長老很謙遜的表示這次主要是來聽、來學習。
  • 摩醯首羅天與鳩摩羅天,在佛教中到底是何方神聖,地位又如何呢
    摩醯首羅天后經查找資料,才知道此二天是佛教密宗中的圖像。中國佛教的密宗有雜密、純密之分。早期來華之著名高僧,多善這套咒術賴此取得昏君愚臣的支持,登上國師高位,如後趙的佛圖澄,北涼的曇無讖。北涼財物豐富,戰爭較少,沮渠蒙遜大興佛教。這時中天竺僧人曇無讖來到北涼,在姑臧翻譯出《大般涅槃經》等十幾部佛教經典,對佛學有重要貢獻。他自稱有役使鬼神的本領,並且稱有醫治百病及多生兒子的秘術。沮渠蒙遜使女兒、兒媳婦到曇無讖處學習男女交接術,胡風盛行,沮渠蒙遜尊其為聖人。
  • 都是佛教,原來藏傳和漢傳傳播路徑不同,區別也有這麼多!
    佛教自從建立之後,就四面八方的對外擴張,在中國,主要面對三種,一種北傳,沿著絲綢之路進入,也是漢傳佛教,大乘佛教。一種是南傳佛教,沿著印度緬甸進入雲南貴州,是為小乘佛教。還有一種是翻越喜馬拉雅山進入西藏然後在向內地傳播,是為藏傳佛教,也屬於大乘佛教,但是勢力比較小。
  • 佛教歷史丨後漢佛教:佛教流行於中國最早的一個階段
    最後,漢明求法說頗為一般佛教徒所樂道,而漢明以前傳來說也愈推愈遠。現在分別述之如次: (1)漢明帝以前佛教傳來說,依據文獻流行的次第,可舉出十種: 其一,曹魏魚豢所撰《魏略.西戎傳》說:「昔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二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
  • 淺談佛教中的財神爺—漢藏之寶藏神
    因為筆者一向對於『漢、藏』密法的關聯,十分的有興趣!因為印度佛教密法,傳到了中國,產生的漢化、中國化的現象;而傳到了西藏,亦產生了西藏化的現象。有時若不加以研究,是不容易找出其中的關聯的,為何要找出關聯?因為要彌補彼此的不足,而且亦可證明『漢、藏密法本一家』的看法。
  • 「哪吒」竟是佛教神祇?毗沙門(北方天王)與哪吒竟是父子關係?
    毗沙門是Vairsravana音譯,意譯作多聞、普聞等,取其恆護如來道場而多聞佛法,且福德之名聞於四方之意。毗沙門源自印度俱毗羅神(Kubela),為梵天之孫,夜叉之王,是個財神。此即為人廣知的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天王,住在須彌山之北,守護閻浮提北方。
  • 漢傳佛教的形成:佛家學說在中國文人的解讀中逐漸宗教化
    佛教是當今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跟其他的宗教一樣,佛教也有不同的流派分支,佛教的主要流派分支有:漢傳佛教、南傳佛教、藏傳佛教。跟其他的宗教一樣,不同的流派所秉承的宗教教旨是不太一樣的。「宗教」是一個近現代名詞,定義為:人類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文化現象,屬於社會特殊意識形態。
  • 佛教:「五宗法脈的禪宗大德」虛雲法師
    在近代高僧中,虛雲法師主持修建(包括重修)的寺廟之多、規模之大,是無與倫比的,這要算是他弘法的最大特色了。因為對於佛教信眾來說,懂其法、明其行固然重要,但真要實行起來,還需要「硬體」與之配套。這「硬體」主要就是寺廟,沒有寺廟,出家僧人無處立足,在家弟子無處參學,弘法利生就成了一句空話。
  • 藏傳佛教人物系列之二:瑪爾巴.曲吉洛追
    最後,在把密宗教法傳給他之前,瑪爾巴讓他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磨難和考驗。對於米勒日巴提出的有關拙火定教法的一些疑問,瑪爾巴遍尋所有經文,但是仍沒有找到有關這種修法的解釋。因此,他決意再去印度,希望能找到這些教法。儘管年事已高,他仍然長途跋涉到達印度。瑪爾巴在印度偶然遇到高僧阿底峽。阿底峽得知他要去找那若巴大師,並遺憾地告訴他,那若巴大師不久前已經入滅。
  • 佛教是什麼時候傳入我國?和哪個皇帝有關係?第一個出家人是誰
    上座部位南傳佛教,往南傳往現在的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往後,有一支也進入我國雲南等地)。古代絲綢之路的開闢,經此傳入我國內地的,就是所謂的「漢傳佛教」。至此,佛教與華夏中土有了直接聯繫。稍晚時期,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通行,北派佛教也從海上傳入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如達摩祖師(從廣州進入,北行到北魏)、真諦祖師(從海上入長江到南京)都是乘船東渡的。
  • 本性法師:漢傳禪法與當代社會
    二、漢傳佛教的禪門五宗釋迦牟尼佛曾在靈山說法,手持一枝金色蓮花,向大眾展示。當時,在座眾弟子都默然,只有摩訶迦葉尊者,破顏微笑。於是世尊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之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有緣之人,以心傳心,以心印心。無緣之人,向上一路,千聖不傳。摩訶迦葉便成了印度禪法的初祖。禪法,就是這麼來的。
  • 彌勒行儀之南傳與藏傳中的行法·《彌勒文化研究之己二》
    他的著作——《清淨道論》成為南傳佛教的百科全書(地位相當於大乘佛教的《瑜伽師地論》)。這時,大寺僧團已經壟斷島內的佛教,再加上他們決議不再增減已經固定下來的三藏,後人便有自以為古傳與正宗的情感出現(經千餘年傳承,幾乎沒有變化,所以一般稱該部所傳之佛法為「原始佛教」;以至迷信一種方言,形成新的「教條」)。
  • 佛教之佛經《卍續藏經》
    其實佛教有三大分支: 部派佛教(又稱南傳佛教,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其實唐朝唐僧玄奘法師取經文,就是我們所謂的北傳佛教。今天我們就講講這部《卍續藏經》。這套經書包括大小乘釋經。
  • 加拿大佛教會致電祝賀中國佛教協會
    佛教在線海外訊 加拿大佛教會欣聞中國佛教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會議圓滿閉幕。加拿大佛教會會長達義法師發賀電對演覺會長當選新一任會長;劉威先生連任第十屆中國佛教協會秘書長;普正法師連任副秘書長,新任海外交流委員會主任,表示衷心祝賀。
  • 佛教造像藝術東傳的轉折點——雲岡石窟各窟介紹(下)
    曇曜五窟即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窟,則屬於,雲岡石窟的早期開鑿,由著名高僧曇曜法師主持。先看十四窟和十五窟。作為雲岡石窟早期工程,曇曜五窟,既有鮮明的佛教藝術風格,也有深刻的政治背景表述,這與營造者曇曜法師不無關係。
  • 中國第一古剎,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白馬寺
    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2001年1月,白馬寺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首批AAAA級景區。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劉秀之子)夜宿南宮,夢一個身高六丈,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次日晨,漢明帝將此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說"西方有神,稱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
  • 佛學:佛教初傳路線的爭議
    在學術界,學者們通常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所引魚蒙的《魏略,西戎傳》:「昔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廬受大月氏使伊存口授《浮屠經》」,把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國的使節伊存向漢朝的博士弟子景廬口傳佛經作為佛教傳入之始。此外還有一些秦代甚至周代就開始有佛教傳入的說法,但都不太可信。這些看法,都認為佛敦是經西域絲路首先傳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