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觀察 | 在總書記心中,這個「冷門」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

2020-12-03 中國青年網

  11月30日,《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這篇文章,是習近平9月28日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那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政治局66次集體學習中唯一的一堂考古課。

  習近平總書記不僅把考古工作視作「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認為它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

  一項探索「過去」的文化事業,何以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

  有一個細節值得關注,在此前謀劃「十四五」的兩場座談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分別受邀發言。

  一位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專家,一位是通過古DNA探究「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的青年研究人員。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持召開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劉衛兵 攝)

  在陳星燦發言的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習近平提出,要深入研究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起源和特質,形成較為完整的中國文化基因的理念體系。

  在付巧妹發言的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回應了「對冷門怎麼看」的問題。他說:「按一般概念,一些冷門的東西沒有用。這種認識可能把一個領域的事業耽擱了。做科研事業的評估,要有長遠的眼光、世界的眼光、科學的眼光。」

  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考古文物的大量出土極大豐富了對我國古代歷史的認識。考古工作者通過對這些出土資料的整理和認識,解碼「無字天書」,挖掘生生不息的文明「根脈」,有效填補了歷史研究的「空白期」。

  沒有歷史,就沒有根;沒有根,就沒有未來——這正是總書記重視「老祖宗」與「根脈」的題中之義,也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來源。

  「文化自信」,在《求是》刊登的這篇文章中出現了5次之多。文章強調,必須高度重視考古工作,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一個擁有深刻文化自覺、高度文化自信的領導核心,必定能夠帶領中國走向文化的復興。

  面對城鎮化快速發展的不可逆進程,文物大國的文物保護工作任重道遠,文脈守持與文明賡續使命也同樣緊迫。

  審視當今中國正在經歷的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習近平從歷史的縱深考量文物事業,從文明的視角觀照考古工作,強調我們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

  「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習近平總書記秉持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強化「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統籌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在研究「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時,也不忘聽取考古學者的意見,這其中對發展的思考,體現出歷史唯物主義的力量。

  文明,要有根有脈知悉來處,更當開開闊闊延伸出去。習近平提出,要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2018年8月17日,在湖北省博物館拍攝的曾侯乙編鐘。(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邀外國元首漫步故宮,體會「和」這一中華文明核心理念;在越王勾踐劍、雲夢秦簡、曾侯乙編鐘間穿行,品味中華文明的燦爛厚重……在各種重要的外交場合,習近平都希望世界進一步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華民族精神,從而不斷加深對當今中國的認知和理解。考古也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條紐帶。

  在《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幾乎同一時間,還有兩件事值得關注:

  11月30日,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在京成立,將逐步建成我國考古領域具有國際影響的專業研究機構,進一步提高我國考古工作科技水平,增強中國考古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2020年12月1日,馬首銅像在圓明園正覺寺文殊亭陳列展出。(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12月1日,圓明園馬首銅像回歸圓明園,成為第一尊回歸原址的獸首銅像。迄今,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中有七尊已回歸中國。流失文物百年回歸路,亦昭示著中華民族不忘歷史、奮發崛起的夢圓之路。

  這不是簡單的時間巧合。新時代的實踐創新,正蹄疾而步穩地行進在歷史的正確方向上。這是我們通向偉大復興的精神秘訣。

  策劃:霍小光

  監製:車玉明 張曉松

  統籌:雷敏

  主筆:任沁沁

  視覺|編輯:郝曉靜 賈伊寧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相關焦點

  • 在習近平心中,這項工作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歷史文化領域的鬥爭會長期存在,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考古工作,用事實回擊對中華民族歷史的各種歪曲污衊,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本文整理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這一主題的部分重要論述,一起學習!
  • 深刻領會加強機關黨的政治建設的重大意義
    增強政治機關意識,首先必須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要在做到「兩個維護」上旗幟鮮明、立場堅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央和國家機關是踐行「兩個維護」的第一方陣。如果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在這裡失之毫釐,到了基層就可能謬以千裡;如果貫徹落實的第一棒就掉了鏈子,「兩個維護」在「最先一公裡」就可能落空。
  • 第一觀察|鑑往知來:總書記來到秦嶺,關注山清水秀有深意
    2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秦嶺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調研。這個保護區位於秦嶺山脈東段,是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譽為秦嶺東部的綠色明珠。在中國地理版圖中,秦嶺—淮河一線,是劃分我國南北地區的分界線。
  • 中國制度具有應對重大風險挑戰的三大能力
    從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到成功控制後嚴防境外輸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奠定的共同思想基礎產生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使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成為全民參與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政治動員提供堅定的戰略定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不僅是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嚴峻挑戰的鬥爭,而且也是檢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政治考試。
  • 甄佔民:強化政治機關政治學校意識 走好踐行「兩個維護」第一方陣
    但就實際情況來看,無論是黨的政治建設、執政活動,還是國家政權建設、政治運行,又都是通過黨的工作機關、國家政權機關來實施的。也可以說,中央和國家機關是政治上層建築的核心部分、關鍵部位,是社會政治活動最集中、最經常的地方,一切重大政治活動、重大政治關係、重大政治現象,都與中央和國家機關有密切關係。
  • 堅定政治立場是思政課教師的第一要求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的定位突顯了思政課的政治性,堅定政治立場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第一要求。
  • 把總書記囑託化成工會幹部幹事創業的動力
    總書記講話站位高遠,內涵豐富,字字珠璣,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深刻的理論意義、鮮明的實踐意義,富有原創性、時代性、指導性,為工會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對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充滿肯定、充滿鼓勵、充滿關懷、充滿深情,具有強大的時代感召力、親和力、凝聚力,作為一名工會幹部,一定要將總書記的鼓勵、關懷和囑託化作幹事創業的動力,在實施「三高四新」戰略、建設現代化新湖南中彰顯工會擔當和作為,為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貢獻應有的智慧和力量。
  • ...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充分認識頒布實施民法典重大意義...
    新華社北京6月15日電6月16日出版的第12期《求是》雜誌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充分認識頒布實施民法典重大意義,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權益》。文章強調,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對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重大意義。
  • 墨家社會政治思想的現代意義
    內容提示墨子學說,從當時的政治形勢出發,為了平民百姓的切身利益和社會經濟的進步和發展,提出的一套系統的政治理論思想和政治革新的主張,不僅在歷史上具有不可磨滅的進步性,而且對當今的社會經濟發展和進步,也具有積極的借鑑意義。為此,在「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問題研討中,應該加強對墨家文化傳統的研究,深刻發掘其合理思想,並予以積極汲取和弘揚。
  • 深刻把握新發展格局的基本內涵和重大意義
    、著眼我國即將進入新發展階段而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對我國「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一個時期的發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要深刻把握、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儘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個關鍵問題。」「推動國內大循環,必須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水平,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科技創新是關鍵。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也需要科技實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在新時代、新發展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撐,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
  • 民法典的頒布實施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
    民法典是新時代走向繁榮強盛的重要標誌   綜觀世界各國,編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標誌意義的法治建設工程,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向繁榮強盛的象徵和標誌。這部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點、反映人民意願的民法典,是國家崛起、民族復興、社會進步以及人的發展等重大成果的系統性表達,是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代表性法典,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支撐性法典,是維護人民權利、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示範性法典。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民法典的頒布,標誌著我國全面依法治國進程進入了新的階段。
  • 習近平總書記「考古公開課」的15個要點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各級黨委(黨組)和領導幹部應該儘可能多地學習和掌握一些我國歷史知識。中央政治局以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目的是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
  • 收藏|習近平總書記「考古公開課」的15個要點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各級黨委(黨組)和領導幹部應該儘可能多地學習和掌握一些我國歷史知識。中央政治局以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目的是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
  • 領袖囑託、使命召喚,這個八一,讓我們一起盤點總書記授予的旗幟...
    習近平鄭重向武警部隊司令員王寧、政治委員朱生嶺授旗   授旗儀式後,習近平致訓詞時強調,武警部隊是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保衛人民美好生活中肩負著重大職責,在維護政治安全特別是政權安全
  • 習近平一再告誡「對國之大者要心中有數」,意指什麼?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強調,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對國之大者要心中有數,強化責任擔當,不折不扣抓好中共中央決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實。不久前,在陝西秦嶺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指出:要自覺講政治,對國之大者要心中有數。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叮囑、一再告誡「對國之大者要心中有數」,對各級黨委、政府和黨員幹部提出了明確的政治要求。
  • 深刻認識中央委員會工作條例的重大意義和主旨要義
    在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即將完成、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即將開篇的重要歷史時刻,制定出臺這部《條例》,深刻總結長期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管黨治黨的實踐經驗,充分彰顯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顯著優勢,更好運用制度力量應對風險挑戰衝擊,這對於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 學習筆記:收藏 | 習近平總書記「考古公開課」的15個要點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各級黨委(黨組)和領導幹部應該儘可能多地學習和掌握一些我國歷史知識。中央政治局以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目的是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
  • 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習近平總書記這麼說
    原標題: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習近平總書記這麼說   6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黨的政治建設是一個永恆課題。要把準政治方向,堅持黨的政治領導,夯實政治根基,涵養政治生態,防範政治風險,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為我們黨不斷發展壯大、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重要保證。
  • 人民日報:不懈淬鍊勇於擔當的政治品格
    黨員幹部要深入理解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勇於擔當系列重要論述的重大意義和科學內涵,不懈淬鍊勇於擔當的政治品格,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打贏三大攻堅戰,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中,勇於擔當負責、積極主動作為,直面風險挑戰、保持鬥爭精神,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和無私無畏的勇氣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
  • 齊彪:「兩個不能否定」的重大政治意義
    「兩個不能否定」這一命題直接涉及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持和發展、黨執政根基的鞏固、全黨全國人民思想的凝聚統一等一系列事關黨和國家命運的問題,必須從政治高度深入認識其重大意義。 一、「兩個不能否定」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加快推進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唯一正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