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的韓國,與現在的韓國有關嗎?

2021-01-08 地圖帝

傳統華夏文化圈的一些國家,由於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國名多與中國歷史相關,如越南之國名、朝鮮之國名,就來自中原王朝的冊封。

越南獨立於968年,國號初名大瞿越,1054年改為大越。直到1802年,阮朝統一之際,打算將大越改為南越,報告打到大清朝。嘉慶皇帝考慮到歷史上曾有個南越國,囊括兩廣,於是大筆一揮,將南越前後顛倒,成了越南。

而朝鮮國名的確立,更在越南之前。當時李成桂推翻了高麗王朝,為獲取大明皇帝的認可,他提交了朝鮮、和寧兩個方案。明朝皇帝朱元璋一看,覺得朝鮮這個詞出處文雅,且與歷史上被漢朝所滅的古國萁氏朝鮮對應,因此裁定朝鮮為新國名。

那麼今天的大韓民國,即韓國,國名又從何而來呢?

有人猜測今天的韓國就是戰國七雄之韓國,秦始皇滅韓之後,韓國人四處遷徙。其中便有一支,遷徙至半島成為日後之馬韓、辰韓、弁韓所謂三韓。

中國戰國七雄之韓國,這部分韓姓人口,最初是以韓國古都陽翟和新鄭為中心,形成了潁川郡望,如韓非、韓王信(注意不是淮陰侯韓信),就屬於這個部分。稍後往四周擴散,至江淮一帶,便出現了兵聖韓信這樣的人物。稍後韓姓人口又向南遷徙,唐宋入廣東福建,元明清更至臺灣省以及海外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

但至今為止,沒有一本韓氏家譜有說去韓國的。

上世紀50年代,韓國史學家倒是提出了另一種說法。認為韓國確實與中國歷史上的「韓國」有關,只不過不是戰國七雄那個知名度較高的韓國,而是年代更為久遠的春秋韓國。

春秋時期的韓國,並不在河南新鄭,而在今天的陝西韓城。相對前者而言,後者知名度確實不大,到如今也只是陝西省的一個縣級市。就地理位置而言,位於陝西東部、黃河西岸,關中盆地東北隅。

韓城這個地方,早期稱為龍門,即夏禹「導河積石,至於龍門」的那個龍門,其實也就是民間故事「鯉魚跳龍門」的那個龍門。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姬發,曾把自己的一個兒子封在這裡,即歷史上最早的一個韓國。

春秋是大國吃小國的時代,公元前757年,這個早期版本的韓國就被晉國給滅了。韓國部分史學家說,今天韓國的最早一批族民,就是這個陝西版韓國的族裔。還說韓國滅亡之後,韓國族裔就遷徙到河北固城(今屬於保定),而後再向朝鮮半島移動。

而戰國七雄的韓國,則是後來晉國把韓城這塊地方冊封給了一個臣子,以封地為姓氏,方才有了戰國版的韓國。當然這個韓氏,也屬於姬姓的一部分,大體而言和上面那個韓氏,其實同出一支,只不過初始版韓氏,早在周武王的年代已經分立出來,後來這個韓氏,則一直要到東周春秋時期才出現。

韓國部分史學家認為,韓國的名號,就來自這個周武王版韓國。也正是因為這樣一段史實的存在,才有了半島之上馬韓、辰韓、弁韓所謂三韓的崛起。一直到弁韓的一部分演變稱為新羅,並最終吞併其他韓族,統一半島。

而到了19世紀末,朝鮮第26代國王,即高宗李熙,看到清朝國力日漸衰退,就把國名從朝鮮王國升級為帝國,但是國名卻不再使用朝鮮,而是選用了「韓」作為自己的號。

由此韓國這個名號便開始使用,一直到1910年被日本吞併。二戰後朝鮮半島南北分立,南邊這部分就使用大韓民國這個國名。

那麼韓國部分史學家的觀點是否就是定論呢?下面這個說法似乎更加可信,有歷史記載。

歷史上最早的韓國版韓王,其實並不是中國版春秋韓國或戰國韓國的後裔,而是更早的殷商王朝後裔,即商紂王的叔叔箕子,他在商朝滅亡之後便躲避到朝鮮半島,隨後周武王封他為諸侯。箕子還曾從半島回到中原朝拜周天子,路過殷商古都,看到往日的都城已經殘破不堪,甚至成為農田,傷心之餘,還寫了一首《麥秀歌》。朝歌舊人聽了,都落下眼淚。

而到了西漢初年,當時又有一片燕人進入半島,為首的便是衛滿。箕子的後裔箕準收留了衛滿,將西部數百裡土地都冊封給他,本意是讓他替自己守衛西部邊境,結果凡是養虎成患,最終朝鮮王位被衛滿所奪,箕準便只能往更南方的地方去。

如今韓國人認為,箕準及後裔所去的南方,就是現在的韓國。箕準自稱為韓王,而在箕準死後,這一國又一分為三,本土人較多的稱之為馬韓,秦漢遺民較多的則是弁韓和辰韓。其中辰韓,讀音近秦,一般認為就是秦韓,即秦國移民在韓國。至於弁韓和辰韓的區別,則是前者保持了秦語,而後者則接受韓語為自己的語言。

也就是說,按照這個版本來說的話,韓國人和春秋、戰國兩個版本的韓國都沒有太大關係,中國的韓人,是周人的後裔。韓國的韓,卻是「殷商後裔+朝鮮半島南部的土著+秦人移民」的三合一。

而稍後,馬韓演變為後世的百濟,辰韓演變為新羅。7世紀後期,新羅藉助唐朝的力量滅掉百濟和高句麗,後來又驅逐唐朝在朝鮮半島的勢力,於676年統一了今大同江以南的朝鮮半島中南部地區。認真講,這樣一個區域,才是真正的韓人國家。

正因這個緣故,真正體現韓國歷史的城市,就不是平壤或首爾,而是韓國東南部的慶州,即當年新羅的都城所在。這裡稱為「無圍牆的博物館」,山地、溪谷,王陵、石塔、佛像、寺廟遺址幾乎無處不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載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1973年,更在此地挖掘發現「天馬冢」,出土物如新羅時代的金冠,被稱為此類王冠中最大最華麗者。

相關焦點

  • 最弱的戰國七雄——韓國,何以稱雄?
    說起戰國七雄,大家都耳熟能詳,即秦、齊、楚、燕、趙、魏、韓,在250多年的戰國歷史中,秦、齊、楚、燕、趙、魏六國都曾經風光一時,唯獨韓國高不成低不就,甚至還不如邊緣小國中山國混得好,那麼韓國為什麼能位列七雄之一呢?
  •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三》
    戰國七雄指的是戰國時期的魏,趙,韓,秦,齊,楚,燕七國。秦在函谷關以西,其他六國都在函谷關以東,又稱為山東六國。 魏國,大致包括現在的陝西省北部,山西省南部,河南省的一部分地方。
  • 韓滅鄭之戰:韓國消滅鄭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還是天子,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其中,就鄭國來說,就是被韓國消滅的。
  • 看《大秦賦》,品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興衰成敗!
    《大秦賦》以我國古代戰國時期(前475-前221年)為歷史背景,不論在時間、地點、人物還是故事情節上都非常接近史實。《大秦賦》以秦趙「邯鄲之戰」為切入點,藉以引出本劇的主要人物呂不韋、趙姬、嬴政以及嫪毐,因此,要想更好地觀賞這部大劇,有必要更多地了解一些有關「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歷史知識和它們的興衰成敗。
  • 作為戰國中最不起眼的存在,韓國為什麼能並列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中,韓國是最弱小的。所以,一直有人質疑:他是怎麼混進「七雄」圈的?其實,無論實力、影響力,韓國都明顯勝過一般諸侯。位列七雄,韓實至名歸。勝過一般諸侯早在韓國被承認為諸侯前,韓、趙、魏就「地益大,大於諸侯」,實力勝過一般諸侯了。此後,韓國用自己的武功證明了自己的實力。鄭、宋,都是春秋初年的小霸,後來國力衰落,但實力仍不容小覷。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引用自《重生之春秋戰國》簡介> 推薦一看6. 春秋我為王 作者:七月新番重生春秋,成為卿族庶子,被趕到馬廄與牛馬為伴,誰知霸業竟由此奠定,三家分晉算什麼?且看我趙氏代晉!老子乘牛西行,仲尼意氣風發,吳越相爭美人離殤。
  • 戰國時期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分別在哪裡?
    揭秘戰國時期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分別在哪裡?戰國七雄分別是:按東西南北中的順序排列依次為:齊、楚、秦、燕、趙、魏、韓。戰國時期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分別在哪裡?本文介紹的是中國戰國時代的諸侯國.春秋戰國時期七國是現在的哪裡?
  • 韓國明明推行了 「申不害變法」,為何還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
    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之後的時期。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也即大部分弱小的諸侯國,基本上都被周邊的大國兼併了。
  • 戰國七雄當時的都城,是現在的哪裡?
    在我們從小學歷史課本就開始背的中國古代朝代口訣中,就有一句「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史學界通常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劃分春秋和戰國,而在戰國時期,雖然有諸多國家,最後形成了以「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個大國爭霸的歷史階段,史稱「戰國七雄」。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代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的統稱,是春秋五霸的延續,戰國初期,春秋強大的國家基本都被保留了下來,只有晉國被六卿所瓜分,分成了趙、魏、韓三國,至此,形成了戰國七雄並立的局面。
  • 名列戰國七雄的韓國,家裡有礦,夾縫中生存卻被秦國第一個攻滅
    韓國、趙國、魏國被稱為三晉,同氣連枝,相互倚靠。但韓國始終是三晉乃至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在戰國時代存在感一直不強,從興起到滅亡,大多數時候都波瀾不驚,被實力大國來回碾壓。長期處於弱勢地位的韓國,並非一無是處,它也曾經掙扎過,但在夾縫中根本找不到翻盤點,眼看著列國爭相崛起,被動地在戰國舞臺上演出,自己卻最終成了戰國七雄中第一個被秦國兼併的國家,拉開了「秦王掃六合」的序幕。戰國初期短暫高光的新生諸侯韓國韓氏是原本晉國世襲卿大夫家族,出自晉國宗室,是曲沃桓叔的後裔。
  • 刺客列傳——春秋戰國的傳奇
    中國刺客們的高光時代集中在春秋戰國,對,就是那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春秋戰國時期,雖然只是別人利用的工具,行事風格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很「二桿子」,也未必當得起「俠之大者」的名號,但是他們知恩圖報、甘舍己命的精神卻是常人無法的比肩的。出於欽佩,司馬遷在《史記》中專門為他們寫了一篇傳記,名《刺客列傳》。這些人中名氣最大的莫過於戰國末期燕國的刺客荊軻了,「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婦孺皆知,這裡不再贅述。
  • 和戰國時的魏國有關
    圖-春秋戰國時期秦攻楚 楚國與秦國類似。楚國的南方是沒有什麼敵人的,能吃掉的都吃掉了。楚國的東線,只有早已沒落的越國,不足為患。 圖-春秋戰國趙魏韓齊燕局勢圖 而戰國七雄中的韓國,一向被認為是七國中最弱的,有人甚至認為韓國沒有資格列入戰國七雄。
  • 春秋我為王、戰國之軍師崛起,好看的春秋戰國文不可多得!
    今天推薦春秋我為王、戰國之軍師崛起,好看的春秋戰國文不可多得!大家一起來看看吧。1.《春秋我為王》,作者:七月新番簡介:重生春秋,成為卿族庶子,被趕到馬廄與牛馬為伴,誰知霸業竟由此奠定,三家分晉算什麼?且看我趙氏代晉!
  • 春秋戰國時七國的首都,都是現在的哪個城市
    當年春秋戰國的七國「齊楚燕韓趙魏秦」,是當時戰國最厲害的七個國家,最後,其它六國被秦國所滅,秦國成了霸主。可是曾經這七個國家的首都,都是現在的哪個城市呢?
  • 春秋戰國時期最強大的七個國家,最終全都被秦國打敗
    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滅亡,至此中國歷史進入春秋戰國時代,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據史書記載,在這一時期總共誕生了109個諸侯國,社會環境非常複雜多變,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時期,卻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非常活躍的時代。
  • 戰國時候的七雄分別對應現在的哪裡?
    經濟和軍事上各國通過引進人才進行變法進而圖強,各國目的不像春秋時期只是爭霸偏安一方,而是統一天下。在春秋後期,強大晉國被走逐漸走向衰弱,晉國內部出現六大家韓、趙、魏、智、範、中行氏為了爭奪權利,互相傾軋,晉國大亂,最後晉國被瓜分,形成趙國、魏國、韓國。
  • 戰國七雄當時的都城,都是現在哪?
    到了戰國時期,七雄並起,雖然那個時候周王室仍然存在,但是已經名存實亡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實行郡縣制,分封制徹底消亡。不過在後面的漢朝和晉朝也實行過分封制。戰國七雄和周王室的都城在哪兒,現在又是哪些城市呢?
  • 春秋五霸之一的越國,為何沒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呢?
    春秋戰國時代歷時500年,造就了無數英雄人物,是一段頗有傳奇色彩的歷史。越王勾踐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越王勾踐可是當初春秋五霸之一,與齊桓公、秦穆公等齊名。越國地域遼闊,超過了當時燕國、韓國等戰國七雄之一。但是為何到了戰國時期,七雄之一卻沒有越國的一席之地?
  • 戰國之韓國:有厚黑腦瓜沒有霸主體格,低級權術坑死隊友活埋自己
    #說起戰國七雄中的韓國,可能很多人印象並不太深刻。卻有幾個值得稱道的詞條:天下強弓勁弩都出自於韓國。地理位置處於天下的中央,被強國環伺。韓國立國標誌著春秋結束戰國來臨。韓國是七雄中第一個進行術治的國家,也是第一個被秦所滅的國家。本文就從以上幾個方面,來了解一下戰國七雄韓國的興衰。此前,筆者戰國的文章中提過,七雄都有自己的軍備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