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對於光復的理解,那就是打敗日本侵略者,臺灣回歸中國。
但現在一些明獨、暗獨分子企圖歪曲光復的涵意,它們只強調臺灣擺脫了日本殖民統治,絕口不提臺灣回歸中國這一鐵一般的事實。
民進黨當局連「光復節」都極力淡化,國民黨這邊則說什麼臺灣回歸的是「中華民國」,迴避中國兩字,再引申到「中華民國」在臺灣的荒唐邏輯。
如果不承認祖國統一,不追求祖國統一,那國民黨紀念「光復節」又有何意義?玩弄文字遊戲,僅僅是國民黨的歷史觀扭曲了嗎?根本原因是他們為了一黨之私、一己之私,棄大節於不顧,沉迷於消極臺獨那一套,前幾天國民黨黨團總召集人還提出中國國民黨去掉「中國」兩字的提議。
歷史終歸是歷史,決不是幾句花言巧語就能改變。
光復臺灣是中國歷史上一件值得自豪大事,但國民黨在接收臺灣時,卻充分暴露了它的反動派腐朽本質。
光復往事
1943年12月1日《開羅宣言》發表,明確臺灣將在戰後回歸中國。1945年《波茨坦公告》再次確認臺灣在戰後回歸中國。
根據《開羅宣言》,1944年國民政府在重慶設立了「臺灣調查委員會」,4月17日任命前福建省主席陳儀為主任委員,丘念臺、謝南光等人為委員,專門研究臺灣回歸中國事宜。
在「臺灣調查委員會」領導下,於重慶、福建兩地培訓國民黨赴臺幹部,分別設立「行政幹部訓練班」、「銀行幹部訓練班」、「警察幹部訓練班」,一共培訓了一千多人,為接收臺灣做準備。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9月1日,重慶公布「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大綱」,並任命陳儀為行政長官兼臺灣警備總司令,9月5日成立「行政長官公署辦公室」和「警備總司令部前進指揮所」,準備從重慶移往臺灣。
9月14日,陳儀派張延孟(陸軍上校)先飛往臺北,成立接管準備委員會。
10月5日,葛敬恩(行政長官公署秘書長)等人前往臺灣,成立「臺灣前進指揮所」。
10月6日,「臺灣前進指揮所」要求日本人不得移動公私財產,但允許日本發行的「臺灣銀行券」繼續流通。
10月17日,國民黨107師、170師在美軍軍艦幫助下登陸基隆,上岸後卻因為軍容不整,有失軍威。第二天,進駐臺北。
10月24日,陳儀搭乘美國軍機抵達臺北松山機場,受到臺灣各界愛國人士熱烈歡迎。
10月25日上午10時,陳儀在中山堂(原臺北市公會堂)舉行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並發布第一號命令書給日軍大將安藤利吉,宣布中國接收臺灣、澎湖領土主權、治權、民眾、設施、資產……臺灣正式光復。
典禮完畢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隨即成立,下設「臺灣省接管委員會」負責接管臺灣社會,「警備總司令部」負責接管日本海陸空三軍(人員處置和軍備清點)。
臺灣各縣由陳儀任命主委、專員、委員,地區方上成立「各縣接管委員會」。
接收臺灣,一切看來有條有理,有備而來,然而,國民黨就跟接收上海、天津、浙江、山東等省市一樣,在實際操作中,把接收變成了「劫收」。
國民黨大員大多想的是如何中飽私囊?既沒有在臺灣迅速建立威信,更沒有打下群眾基礎。
當時,臺灣民眾大多數為回歸祖國而歡欣鼓舞,家家戶戶燈火通明,以示告別黑暗,迎來光明,鞭炮齊鳴。但國民黨所作所為,卻令人疑惑、灰心。
臺灣人被日本殖民統治了五十年,看到官員跟老鼠見了貓一樣。但國民黨官員到臺灣後,卻結黨營私,為了爭奪利益,局長跟局長鬥,處長跟處長鬥,科長跟科長鬥,有的甚至當著老百姓的面大打出手,顏面盡失。
在地方上,國民黨拼命拉攏上層人士,在民眾參政議政方面,只是將日本殖民當局的「總督府評議會」換湯不換藥地改為「臺灣省參議會」,底層愛國民眾根本沒有機會參與,而留下來繼續「有頭有臉」的人物有不少是「皇民」。
國民黨治理臺灣的行政體系:
行政長官下設機要室(情報單位)和人事室、顧問室、參事室。
行政長官公署下設三局九處:
專賣局、糧食局、貿易局。
秘書處、財政處、民政處、農林處、教育處、工礦處、交通處、警務處、會計處。
還有四個委員會:法制、宣傳、經濟、考核。
其它分支及外圍機構更是人數眾多,不過,骨幹還是當時培訓的那一千多名幹部。
國民黨的派系鬥爭,從重慶又帶到了臺灣,雖然說都歸陳儀領導,但三局九處四個委員會,無一不是內鬥不止,互相傾軋,為了佔據分贓有利地位,公開互罵,互相敗壞名聲。
別看他們官階不高,但陳儀還不一定能管,他們不少人在南京都有大靠山。至於社會治理,國民黨其實只能依靠軍統、中統、三青團的徒子徒子來進行,而特務機關真正要打擊的又是臺灣的共產黨力量。
在油水最為豐厚的金融領域,只能是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的私人地盤,他們的代表是中央銀行(孔祥熙)、中國銀行(宋子文)、交通銀行(錢永銘)、中國農民銀行(蔣介石是理事長)。臺灣光復後,他們又控制了原有的金融行業。當他們擁有臺灣貨幣發行權後,又濫發紙幣,收刮發財,導致通貨膨脹一發而不可收拾。
四大家族和他們的代理人,幾乎都是以私人關係「劫收」了臺灣財產,有的轉移到大陸,有的轉移到美國、歐洲。
葛敬恩來臺不久就與美國人(美軍連絡組長)艾溫斯合謀貪汙了大量黃金,爆出了「黃金案」;專賣局局長任維鈞把倉庫裡的鴉片私運到香港販賣,再把白蟻放進倉庫,稱白蟻吃了鴉片;貿易局局長則私吞大量物資賣到上海,謀取暴利;臺北縣縣長陸桂祥侵吞公款一億多元(臺幣);土地管理部門則把10餘萬間日本人住宅,高價轉賣給臺灣資本家以及大陸來臺的有錢人……直到蔣介石、陳誠、白崇禧等人來臺,各路大小官員持續四年多的劫收才告一段落。
1946年起,國民黨為了打內戰,將臺灣的米、糖、煤等物資拼命運往大陸,而臺灣奸商又囤積物資賣高價,搞得社會怨聲載道。
在一個如此腐敗無能的臺灣省政府治理下,臺灣本省人幹的事更離譜,日本投降後,留在臺灣未使用的戰鬥機有900架,平時保養維護由臺灣人來做,但他們每天用鹽水潑在機翼上,目的是讓飛機快點生鏽,生鏽就可報廢,報廢就可拆除,拆除後,大家就可以各分幾塊賣給廢品站,從中賺點小錢,因此,那幾年臺灣人家裡經常能看到銀白色的飯鍋。
至於物資倉庫,火災連連,這都是臺灣人勾結違法亂紀的國民黨官員為了毀滅罪證而故意縱火。一來,可以掩蓋盜賣物資的罪行,二來,可以毀掉一切帳本,票據。
1946年8月南京派楊亮公為監察使來臺調查,這時,火災就更多了,楊亮公調查團拿了好處後,向南京報告,「接收工作一切順利,接收人員清廉守職」。
種種混亂,給那些「皇民」留下了許多破壞的空間,1947年爆發的「228」事件,一開始就是「皇民」在背後推動,他們帶人唱著日本軍歌衝擊「行政長官公署」,佔據臺北交通要道後,又用日語盤查過往行人,不懂日語者就是大陸過來的人,馬上一頓暴打。
「228」事件第二階段才有左翼領導的隊伍加入,在全臺灣準備提前舉行武裝革命,由於缺乏有效組織和有力領導,遭到了國民黨調回臺灣軍隊的屠殺,領導人紛紛逃向香港或內地。
「228」事件中的死難者主要還是左翼和老百姓,現在蔡英文它們無非是將共產黨員的鮮血抹在自己臉上,扮成「受迫害者」,篡改歷史,欺騙民眾。
光復臺灣,最大意義是中國走向統一,而國民黨的倒行逆施,不但失去了政權,還將臺灣省變成了美國人遏制中國的一張王牌。挾洋自重,只能自取滅亡。
不追求國家統一,國民黨紀念「光復節」便毫無意義,只剩下小寡婦哭墳的味道,這個墳就是「中華民國」。但他們又自欺欺人相信「中華民國」還活著,整個國民黨猶如行屍走肉一般。
沒有了中國,國民黨就沒有了靈魂。不講中國統一,光講兩岸和平,就是給臺獨打掩護。國民黨這些廢物,根本不配紀念「光復」。
臺灣需要一次真正的光復,那就是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定會完成這一偉大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