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6 日是全國愛眼日,今年的主題是「共同呵護好孩子的眼睛,讓他們擁有一個光明的未來」。如今,青少年近視患者越來越多,且出現編者按 了低齡化趨勢。如何拯救孩子的眼睛?家長也在不斷嘗試和努力。日前,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網紅練球器、防近視支架、角膜塑形鏡、低濃度阿託品滴眼液……但凡能阻止或延緩近視的辦法,韓涵(化名)父母都想找來嘗試一番。在班級群裡,一旦出現關於近視的話題,總會激起大片「漣漪」,各種治療和應對辦法更是層出不窮……「現在孩子的近視進展似乎得到了控制,我的心態也平和了許多。」昨天,韓涵母親袁女士笑著說:「只要不是增長太快,我都能接受。近視是不可逆的,慢慢來吧。」
一年增長百餘度,父母慌了
韓涵在合肥市蜀山區一所小學讀三年級。「他是一年級下學期被查出近視的,當時左眼100 度,右眼80 度。」袁女士說,在醫院看到驗光單上的數字時,她雖然有心理準備,便腦中還是嗡嗡作響、心中一片茫然。
袁女士和愛人都是高度近視,因此對兒子的視力健康一直很警覺,比如從小就控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看手機和iPad 的時間每次也不超過半小時。有一天孩子說看黑板不太清楚,她心裡咯噔一下,再加上孩子最近看東西總喜歡眯著眼睛歪著頭,她意識到孩子有可能是近視了,去醫院一查果然如此,「當時很崩潰,孩子那麼小就近視了,我很緊張也很懊惱。」
拿著醫院的檢測結果,有些不甘心的袁女士諮詢醫生能不能治好。醫生說真性近視治不好,只能矯正。醫院建議佩戴眼鏡,上課時戴、平時可以不戴,半年到一年複查一次。但她認為孩子還小,多看看遠處也許能慢慢好起來。
就這樣過了一年,袁女士帶著孩子去醫院複查,發現兩眼度數都加深了不少,「左眼250 度,右眼200 度!」袁女士說,得知度數的那一刻,她有些欲哭無淚,「僅僅一年,兩隻眼睛就加深了100 多度,照這樣的發展速度,到了初中豈不是兩隻眼睛都要近視1000 度了?那可怎麼辦!」袁女士慌了。
矯正神器試個遍,父母急了
「近視有很大程度的遺傳因素,還有就是和孩子本身的習慣有關。」袁女士說,為了減緩孩子的近視速度,她和愛人想盡了辦法。
聽說打桌球有助於提高視力,袁女士想給兒子報名學打桌球。無奈見了兩次教練之後,韓涵很不喜歡,只得作罷。「他的協調性不是太好,不感興趣,而且打桌球一周要去訓練3 次,接送也是個麻煩事。」於是,袁女士購買了網紅練球器,「就是一根帶有彈力軸的杆子頂端拴個桌球,孩子在家可以自己練球。」平時,袁女士督促孩子在家練,「效果也很有限,玩了幾天吧,就閒置了。」
袁女士發現孩子寫字的時候喜歡低著頭、趴在桌子上,每次發現時她總會提醒孩子注意坐姿,但是不一會兒孩子又回到了以前的樣子。「我給他買了個防低頭的架子,寫作業的時候用。」袁女士無奈地笑著說,她經常看到兒子下巴抵在架子上寫作業,「肯定不舒服,想舒服的話他就趴著寫,那肯定近視。」
韓涵現在上三年級了,最近一次體檢中,他雙眼近視都達到了300 度。袁女士說,之前聽朋友說戴角膜塑形鏡可以減緩近視,便趕緊去諮詢醫生,得知要到8 歲以後才能戴。她帶著孩子跑了省城幾所大醫院,最終託熟人在一所醫院配了角膜塑形鏡。「也不是每個近視孩子都適合佩戴,需要專業醫生檢查後再確定。」袁女士說,晚上戴、白天摘下來,孩子白天終於可以不用戴眼鏡了。「角膜塑形鏡費用很高,進口的一副要上萬元;藥水也很貴,一瓶好幾百,兩個星期就得用掉一瓶。」袁女士說,為了孩子的眼睛,再貴她也捨得。
孩子不喜歡運動,父母難了
在長達3 年多陪孩子治療近視過程中,袁女士不斷奔走,甚至帶過孩子去上海的大醫院尋求更好的治療辦法;再加上自己也近視,袁女士笑稱現在已經成了半個「近視專家」。
「在眼科,阿託品常用於散瞳,但是低濃度的阿託品滴眼液對近視有延緩和控制作用。」袁女士說,有次在同學群裡發現有近視的同學嘗試使用低濃度阿託品滴眼液,她好好研究了一番,發現這種滴眼液屬於處方藥,國內醫院很少有醫生能開,「在國外可能有賣的,但國內基本上買不到。」袁女士曾經託親戚從國外買回來給孩子試用了一段時間,「效果應該是有的,但是太麻煩了,後來也就算了。」
韓涵從小比較安靜,不像其他男孩喜歡運動。「他就是不愛出去玩、不愛運動,喜歡躺在沙發上、床上看書。」袁女士說,這讓她有些苦惱,「想趕他出去活動活動他都不願意,是個宅男。」
「興趣班太多了,孩子的戶外活動就得不到保證。」袁女士說,發現孩子近視度數加深後,她停掉了大部分課外班,包括很多需要長時間看電腦的在線課程,「鋼琴還在學,一天練1個小時,其實這個對孩子視力也是有影響的。」
「其實最好的防治近視的方法,是科學用眼、多去戶外運動。」袁女士說,現在有人向她請教如何預防近視和保護視力,她總是勸他們多讓孩子接觸大自然、多去戶外活動,「國家規定小學生戶外活動時間每天不少於2 小時,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太少了。」
時南軍 華玲 方雯 嚴琦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葉曉 鍾虹 劉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