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相信這是大家在學生時代都學過的一段名言,其本義是論證「捨生取義」的合理性。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也會涉及到類似的選擇,雖然無關生死大義,但是也值得我們好好去思量一番。其實這思量的過程,也是生活中樂趣的一種,不是嗎?
01
曾經有個問題:一噸棉花和一噸鐵,孰輕孰重?當時很多人下意識地就選擇了鐵,而沒有怎麼「過腦子」。當然,現在再問這種問題已經問不住人了,
那麼再來看看這道題:一噸100元和一百噸1元的第五版人民幣紙鈔
,
選哪個更划得來呢?哪個更值錢一些?
是不是很有意思呢?這裡先不急著公布答案,大家可以自己思考一下,
我們先來說說中國錢幣發展的歷史。
▲古代以物易物場景繪畫
要說人類在文明的初始階段時,交易的方式自然是以物易物
,
但是這會出現需求不等以及價值不等的情況
。久而久之,就出現了商人這一職業,他們通過收購別人的物品,再賣給有需要的人,從中能賺取差價。但是這也有弊端,那就是商人能攜帶的貨物始終是有限的,不可能跟今天的超市相比擬。
▲青銅幣照片
貨幣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它是物品價值的標準衡量物,可以極大方便貨物流通。但是在商代,人們使用的還是貝幣,
貝幣最大的問題是可以隨意撿拾,本身價值低,無法大規模長時間流通。
於是當青銅鑄造技術發展起來後,貝幣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各國各地鑄造的青銅錢幣。
當時正是諸侯分裂的春秋時代,各國青銅幣價值不等、形狀不等,貨物在不同地區流通受限,而且一旦被外地貨幣把持本地經濟就相當於被扼住了命脈,所以同樣局限性極大。
▲交子照片
貨幣真正的改革是在秦朝。中原統一後,秦始皇最大的功績就是統一了各地的文字、車軌、貨幣、度量衡等,
中國文化能傳承數千年而無斷絕都要歸功於此。
秦代的秦半兩、漢代的五銖錢以及後來歷朝歷代的貨幣不斷變革,逐漸走向完善
。北宋又是一次貨幣的劃時代變革,因為經濟的繁榮,
當時四川成都地區出現了最早的紙鈔——交子。
隨後的元、明、清三代都有官方發行的紙鈔,不過因為沒有用黃金儲備作為發行依據,所以紙鈔貶值得很快,沒有得到大規模使用。
02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幣前後共發行了5套。
隨著經濟發展,科學也在不斷進步,在資訊時代,中國在去紙幣化的過程中領先了世界一步,
紙幣的流通如今更多是在大金額、大規模層面上的,而人們日常生活中已經很少再用到紙幣了。
於是,
一向受收藏界所鍾愛的紙幣如今被賦予了新的意義。
其中有些紙幣因為發行年代,以及發行量等有特殊的時代意義,它們被稱為收藏界中的「貴族」。
▲第一套人民幣十元照片
5套人民幣中,無疑第一套「四大天王」收藏價值是最高的,分別是一萬元面值的「牧馬圖」、「駱駝隊」和五千元面值的「蒙古包」、「瞻德城」,這些被收藏的貨幣價值顯然早已超出了其本身的面值。
所以一旦紙幣有了收藏價值,其真實價值就值得商榷了。不過別擔心,一開始提出的那道題沒那麼複雜,題目中是不考慮兩種人民幣的收藏價值的。
好了,我們現在就回到前文提到的那個問題中:一噸100元和一百噸1元人民幣,選哪個更划得來?哪個更值錢一些?對此專家表示:一般人都會選錯,這道題一般人做不對。
▲100元的人民幣照片
這道題聽起來很簡單,但是一般人如果不經思考就下判斷,那多半會出錯。我們乍一看,可能會覺得100元的面值更值錢,
人們通常也會傾向於選擇面值更大的。不過這道題裡涉及了重量單位,當然是噸還是斤其實不重要,總之是100:1的重量關係。
那麼問題來了,以紙鈔的面額來計算的話,究竟哪邊更值錢呢?
▲一元人民幣照片
其實這個問題仔細想想還是能明白的。
我們先假設兩種紙鈔重量相等,那麼面值之比是1:100,數量之比=重量之比是100:1,自然最後兩邊的價值是相等的
。但是結合生活常識,顯然是100元面值的人民幣要重一些,
也就是說數量之比其實是大於100:1的,那麼就可以得出結論:前者比後者更值錢。
結語
好了,最後還是提一句兩者具體的重量,新版100元人民幣重量一張約1.15克,而1元人民幣約0.74克,重量差別夠明顯了吧?所以算下來,1噸100元的總價值約8700萬元,而100噸1元的價值約1.35億元。當然,論實用價值肯定是100元面值更大,所以如果結合現實因素那就仁者見仁了。
參考資料: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