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丨莫伸:我的第一本書《惲春華》

2020-12-25 澎湃新聞

「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丨莫伸:我的第一本書《惲春華》

2020-12-18 11: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新中國成立初期,陝西人民出版社在三秦大地成立,七十年風雨徵程,七十年碩果纍纍。幾代出版人為了陝西的出版事業嘔心瀝血默默奉獻,幾代出版人為了神聖的出版事業兢兢業業努力付出,推出一批又一批的精品佳作。

在陝西人民出版社成立70周年來臨之際,陝西人民出版社聯合《文化藝術報》全媒體舉辦「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有獎徵稿活動。來稿請發送至sxrmcbs70@126.com。

我的第 一本書《惲春華》

——賀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周年

文/莫伸

我的第一本書是在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1980年,我已經調到西安鐵路局報社工作,但大多數時間仍呆在寶雞。也正是這個原因,陝西人民出版社的編輯邢良俊大姐是趕到寶雞找到我的,她問我發表了多少作品,數量和質量能否匯集成冊。

那時我發表的作品不多。全部集中起來,也不過十五六萬字。因此內心是忐忑的;但同時,我非常希望能夠有獨屬於自己的一部作品集。能夠出一本書,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也遙不可及的憧憬。

莫伸

80年代初,中國的交通還很落後,儘管西安到寶雞距離不遠,仍然要費一番周折。邢良俊大姐趕到寶雞找到我,又認真地了解情況,並在此基礎上幫我梳理和分析,最終由她編輯並出版了我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惲春華》。她告訴我,出版社計劃出版一套陝西青年作家的叢書,叫作「秦嶺文學叢書」,我是入選作者之一。

那時的書籍出版,沒有自費一說。能夠出書,確屬難得。後來我從出版社其他人嘴裡聽到,社裡當時有兩種意見,一種是隨著新時期的到來,一大批青年作者湧冒出來,應當積極努力地出版他們的作品,以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另一種意見是可以再等一等,讓青年作者們多些生活積累和作品積累。他們擔心:收穫得太容易,也就不會懂得珍惜。

兩種意見各有道理。

《惲春華》封面

當時的我,尚不知道這其中的曲折,只是非常希望能夠出版一本屬於自己的書。我把它視作對我創作的某種認可,也把它當作對我巨大的精神鼓勵。

非常榮幸的是,1981年元旦的鐘聲剛剛敲過,我這部小說集就出來了。那一年,我剛好30歲。是而立之年獲得的最好的禮品!

《惲春華》扉頁

回憶起來,有幾個小細節值得品嚼。

一是近日看到老朋友王蓬寫的一篇文章,說的也是「秦嶺文學叢書」這件事。

他出版的小說集是《油菜花開的夜晚》,共十六萬八千字。我這本小說集也是十六萬八千字。那時我們正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攜手奔跑,沒想到出版的小說集連字數也完全相同。巧合至此,不可思議。當然,他的小說集印數是一萬冊,我的則只有四千冊。

二是我這本小說集是在漢中地區印刷廠印刷的。那時西安到漢中道路崎嶇,相當難行,既費時又費力。為什麼不就近在西安印刷,而要去幾百裡外的漢中印刷呢?這個問號直到今天,仍然無解。

三是這本書上其他該有的都不缺,比如封面設計是李世南,插圖是王西京,包括開本、印張、字數、出版日期等等,一應俱全,唯獨不見編輯邢良俊的名字。

這讓我非常困惑。

短篇小說《衝突》插圖

想來想去,只有一種解釋。當時剛從「文革」中走出,還存在著許多不可思議的文化現象。比如對作者和編輯的尊重問題。以我自己這本書中的小說為例,書中有三篇小說(《人民的歌手》《窗口》《友誼》)是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改編成廣播劇播出的,但在廣播劇製作期間,我完全不知道。那時中國根本沒有版權這個概念。不需要和你籤訂合同,不需要向你支付稿費,甚至不需要徵得你的同意,連和你打聲招呼都不需要。記憶猶新的是,此前一年,中央電視臺根據我的小說《窗口》改編成電視劇(後來在報紙上看到,這是我國在「文革」後攝製的第一部電視劇),但是我絲毫不知此事,直到即將播出,中央電視臺才給我寫來封信,通知我這件事。

那是一個時代的收尾,也打上了那個時代的印記。

歲月流逝,如今這種狀況已經大大地得到了改觀。但白駒過隙,往事難追,這本傾注了邢良俊大姐許多心血的書上,卻沒有出現她的名字,這讓我在深深感謝她的同時,也有一種深深的遺憾。

本文選自2020年12月18日《文化藝術報》A04版 詳情請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查閱

掃碼立即下載文化頭條APP

責 編 | 張瑞琪

審 核 | 梁飛燕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

原標題:《「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丨莫伸:我的第一本書《惲春華》》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丨馬士琦:我和陝西人民出版社的緣情
    在陝西人民出版社成立70周年來臨之際,陝西人民出版社聯合《文化藝術報》全媒體舉辦「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有獎徵稿活動。來稿請發送至sxrmcbs70@126.com。我和陝西人民出版社的緣情文/馬士琦陝西人民出版社,老陝人親切地簡稱之為「陝人社」。
  • 「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丨平凡又閃光的歲月 ——懷念我的老...
    在陝西人民出版社成立70周年來臨之際,陝西人民出版社聯合《文化藝術報》全媒體舉辦「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有獎徵稿活動。來稿請發送至sxrmcbs70@126.com。平凡又閃光的歲月 ——懷念我的老領導朱星文/楊德新圓圓的臉泛著紅光,稀疏的頭髮已經染霜,鏡片後一雙細細的眼睛,厚厚的嘴唇常掛著笑容,這幅定格在我腦海中的肖像是我到陝西人民出版社後的第一任頂頭上司朱星。那時,他是陝西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少兒讀物編輯室主任。
  • 「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丨陝西師範大學俄語中心與陝西人民...
    在陝西人民出版社成立70周年來臨之際,陝西人民出版社聯合《文化藝術報》全媒體舉辦「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有獎徵稿活動。來稿請發送至sxrmcbs70@126.com。陝西師範大學俄語中心與陝西人民出版社的民歌推廣緣文/孟 霞2017年12月,我和我的俄羅斯同事、西安市榮譽市民、俄語中心俄方主任娜塔莉·察廖娃(我們都更願意叫她「娜塔莎」),著名作曲家劉熾的兒子、美籍華人劉欣欣老師合作編譯的《陝北經典民歌》(漢俄對照)在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 「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丨 關誼 : 不變的出版情懷
    在陝西人民出版社成立70周年來臨之際,陝西人民出版社聯合《文化藝術報》全媒體舉辦「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有獎徵稿活動。來稿請發送至sxrmcbs70@126.com。不變的出版情懷文/關誼在我小的時候,就知道鼎鼎大名的陝西人民出版社。
  • 「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丨曹谷溪:《山花》情緣——寫在陝西...
    在陝西人民出版社成立70周年來臨之際,陝西人民出版社聯合《文化藝術報》全媒體舉辦「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有獎徵稿活動。來稿請發送至sxrmcbs70@126.com。他回憶:「1973年,在日本大阪市的書店偶然見到一本詩集《延安山花》,那時,在日本國所能見到的只有八個樣板戲和大批判文章。看到一本來自中國的詩集,非常高興。」從這本詩集上,他就知道了我和路遙先生的名字。現在,這本《延安山花》,他送給延安大學路遙文學館收藏。當年,陝西人民出版社能將這本充滿「泥土氣息文學價值」的詩集出版,的確是承擔了一定的政治風險,這本詩集的價值和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 「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丨李天增 : 永遠的魅力
    >     新中國成立初期,陝西人民出版社在三秦大地成立,七十年風雨徵程,七十年碩果纍纍。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 | 我的編輯朋友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 | 我的編輯朋友 2020-12-02 21: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徵集活動啟動 與您共敘這段情誼
    20世紀50年代,在西北軍政委員會出版局編審處和出版處的基礎上組建的西北人民出版社(陝西人民出版社前身)坐落於古城西安,由此開啟了70年風雨徵程。七秩春秋,植根於陝西這方文化厚土,陝西人民出版社也同樣滋養著這片土地。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陳超英:我與陝西人民社的兩代情結
    在廣州,我似乎已經適應了這裡的一切,而與故土漸行漸遠。不料,冬季的一個早上,我剛打開手機微信,卻被孔明的一則約稿函攪動了內心的波瀾,記憶的閘門隨之打開,淡忘的往事竟一幕幕浮現眼前,一下子把我拉回了那個我生於斯、長於斯、兩代人服務於斯的地方——陝西人民出版社。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春風化雨又吹花
    讀書識「人」(讀者篇)■宋鴻雁散文集《書中最相思》得到陝西人民出版社張孔明老師散文集《書中最相思》,我很是歡喜!他在書扉上題曰:「文學如春風,化雨又吹花。」這句話真好!作為陝西人民出版社的資深編審,他「與書是今生今世結緣,見不得又離不得了」。他自稱一介書生,在圖書的百花園中採蜜,在文學的蠶房裡吐絲,他不但採花成蜜,而且破繭而出,羽化成蝶。早在1995年、1996年,他就相繼出版了《說愛》和《談情》兩本書,十來年後,他的另兩本散文集《紅爐白雪》和《當下最美》又一前一後問世。《書中最相思》是他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廣受讀者好評是自然而然的。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 |曹谷溪:《山花》情緣
    令我始料未及的是,這篇文章第一句,第一節就講到谷溪與《山花》:「1972年,作家曹谷溪在陝西延川印出第一份小報《山花》的時候,一定沒有想到,這朵小花有如此堅韌的生命力,至今仍盛開在黃土地上,成為當地文化和文學的重要象徵。40年來,她不僅推出了一批本土作家,而且形成了文學精神的傳承。」回首往事,是《延安山花》出版所形成的氣候環境,《山花》才得以適時綻放。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張豔茜:《路遙傳》出版前後
    2011年,作者與曹谷溪在延川縣中學路遙的母校走訪我知道,這自然出自孔明之手,我為被孔明讀懂感到十分欣慰。是孔明讓我堅信,今後無論有多少版本的「路遙傳」,我筆下的路遙一定和其他人有很大的不同,因為,我是在場者,因為我寫的路遙是感性的。2017年,陝西人民出版社終於以《路遙傳》《陳忠實傳》《賈平凹傳》為名,出版發行陝西三個獲得「茅盾文學獎」作家的傳記。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張虹:大社編輯
    書海鉤沉(作者篇)張虹(陝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安康市作家協會主席)陝西人民出版社是陝西出版界的老大。我素來對出版社和編輯懷有敬意。作家創作了作品,是私人產品,只有通過出版社的轉換才能走向讀者、走向社會。出版社和編輯在我眼裡,是作家和讀者之間的神聖橋梁。《都市洪荒》的出版,使我對出版社和編輯的敬意又加深了一層。最重要的是信任。這本書使我對陝西人民出版社和人民社的編輯產生了一種深深的信任感。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月亮升起的地方是家鄉
    代表作:中篇小說集《都市洪荒》,短篇小說集《記住月亮升起的地方》,散文集《婆屋那邊的事》,倶為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邵慶芳  前幾天朋友問我手頭有沒有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書,我隨口一說:「沒有。」過後我自己笑了,笑自己對讀書的欠缺和滯後,總覺得自己書讀得太少,羞於出口。怎麼可能沒有呢?
  • ...極探幽大觀——率真雅拙的責任編輯黃劍波-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
    2015年黃劍波擔任陝西電子音像出版社社長,2017年擔任陝西省集郵協會副會長。近三年,我與黃劍波的合作又有了新的拓展、新的成果。他仍身兼責任編輯,利用業餘時間為我編輯出版兩部集郵、收藏類圖書:《中國紙品收藏史話》,李毅民、王安林著,陝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情系紅印花——郵壇伉儷王紀澤與張包平之》,李毅民、李欣宇著,陝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7月出版。
  • 我與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故事
    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於1950年12月1日,即將迎來建社70周年。作為新中國建立的首家專業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書寫著新中國教育出版的歷史。她研究、編寫和出版了11套中小學教科書以及豐富的教育類圖書,承擔了國家統編三科教材的編輯出版。她開蒙啟智,溫暖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孩子。
  • 唯美不易 回首再展望:陝西人民出版社圖書設計
    二是文字編輯與美編在設計過程中的創意交流,反覆溝通方式,使得陝西人民出版社圖書設計逐漸有了自己的特點,長期反覆磨合中經歷了挫折,體驗了無數方法形式,最終映襯出了有著悠久歷史又在不斷發展創新的出版社圖書形象。設計追求文化品味是陝西人民出版社不斷提升圖書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圖書設計唯美雖不易,卻是編輯與設計師不懈永遠執著的追求。
  • 陳敏燕:人民教育出版社是我的摯友
    現在的我已經是一名大三的學生,上大學以來,所用的書雖然大都不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的了,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所出的教材已經陪伴我走過了12年的讀書生涯。人民教育出版社承載著我人生很多的美好回憶。
  • 【悅讀薦書】陝西人民出版社:《光景——女警扶貧記》
    【悅讀薦書】陝西人民出版社:《光景——女警扶貧記》 時間:2020-12-17 22:32:29  來源:陝西人民出版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開微信,點擊 「 發現 」 ,使用 「 掃一掃 」 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 【悅讀薦書】陝西人民出版社:《歷史的細節與主流——中共黨史研究...
    內容簡介:本書針對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基於對歷史的細節進行翔實史料分析及清楚研究的基礎,對錯誤思潮進行了分析與糾錯,樹立了是非觀念,澄清了模糊認識,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勇於自我革命的鮮明品格、善於糾正錯誤的極強的自我修復能力,維護了歷史的本源及黨領導的威信,避免了錯誤觀念的進一步危害,本書是作者在中央黨校從事黨史教學與研究之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