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陳超英:我與陝西人民社的兩代情結

2020-11-22 陽光報陽光網

編輯部往事(編者篇)

上世紀70年代陝西人民出版社同事的合影  

左起趙彥平、作者父親陳策賢、章彬、張如蘭  

文/陳超英 

屈指算來,離開家鄉,告別陝人社,已經二十七載。星換鬥移,暑去冬來。在廣州,我似乎已經適應了這裡的一切,而與故土漸行漸遠。不料,冬季的一個早上,我剛打開手機微信,卻被孔明的一則約稿函攪動了內心的波瀾,記憶的閘門隨之打開,淡忘的往事竟一幕幕浮現眼前,一下子把我拉回了那個我生於斯、長於斯、兩代人服務於斯的地方——陝西人民出版社。  

一、兒時的美好記憶   

從懂事起,我就愛上了陝西人民出版社這個有著濃鬱文化氣息的地方。那時我家就住在與出版社一牆之隔的出版社家屬院。當時坐落在北大街的出版社大院,滿足了我對文化單位所有的想像:一座歐式的三層小樓,環繞著高大的法國梧桐;春天食堂兩旁的紫丁香散發著芳香,紙庫後面的海棠花靜靜地綻放;秋天三排平房間隔的蘋果樹果子掛滿枝頭;用冬青圍起的小花園,月季花、玫瑰花、雞冠花、指甲花、石榴花爭相鬥妍。在明麗靜謐的環境中,辦公室裡一群斯斯文文的人在堆滿書稿的桌前聚精會神地伏案工作……想著都美。(隨著陝西出版業的發展,現在除了那棟破舊的小樓作為歷史見證外,其他已被拔地而起的大廈所替代。是後話。)   

小學時,出版社之前出版印刷的《紅巖》《王若飛在獄中》等書停止發行,被大量堆積在球場和食堂,卻也為我們平添了很多樂趣。除了用這些書夾雞毛、糖紙,一群小孩子還用書搭成了「地道」和「堡壘」,整天爬上爬下地玩「捉迷藏」,這也算是我最早的「書海行舟」。   

作者母親李巧玲女士,拍攝於上世紀70年代未北京頤和園  

那時上學除了學習「毛主席語錄」,學校基本沒有教材,更沒有作業。閒極無聊的我,被媽媽帶進了出版社的資料室。這裡,為我打開了一個知識的寶庫。為了怕讓人發現說閒話,我躲在資料室成排書架的角落,伴著落塵和油墨混合的書香,幸福地享受著知識的滋養:小人書、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各類童話、偵探小說、《兒童文學》《少年文藝》……高爾基、高玉寶、浩然、梁斌、周立波、李準、趙樹理、王願堅、杜鵬程、王汶石……凡是我能看懂的,統統「兼容並蓄」。可以說,我對文學的喜愛,得益於那時我媽「以權謀私」給我開的「小灶」。   

上中學後,我也經常到李素梅阿姨管的資料室借書,但因把一本《愛甩辮子的姑娘》借給同學弄丟後,就再也無顏向李阿姨開口。至此,我與出版社的書緣戛然而止。  

二、父母的摯愛職業    

作者父親陳策賢先生  

我的父親陳策賢,1956年從寶雞地委宣傳部調入陝西人民社做文學編輯,後長期擔任文藝部主任。我的母親李巧玲,1957年從西北大學中文系畢業後被分配至陝西人民社,先在《陝西畫報》做記者,後進入美術編輯部做連環畫編輯,直到上世紀80年代,美術出版社獨立出去截止。   

在那個「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時代,父母從未有過調離的念頭。他們以極大的工作熱忱,投入到他們所熱愛的出版事業中,兢兢業業、勤勤懇懇、默默奉獻。而編輯工作給他們帶來的成就感,我也深受感染。父親為人純樸真誠、待人寬厚、工作勤勉,在陝西文學圈裡有著很好的人緣。無論是陝西老一輩的作家柳青、杜鵬程、王汶石、李若冰,還是後來的陳忠實、賈平凹、京夫、鄒志安等等,都和他有著深厚的交往和友誼。著名作家杜鵬程一直親切地稱他為「一字師」,而柳青在生命垂危之際,還讓女兒把父親叫到他的病床前,交代未竟之事。讓我最為感動的是,大概在1986年陝西作協召開的一次大會上,父親被授予為陝西文學事業作出傑出貢獻的「伯樂獎」。當時我陪父親參加了這次會議,從全場響起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和他手捧鮮花、熱淚盈眶的表情中,我對父親產生了深深的敬意,也對他所鍾情的編輯事業有了新的理解。   

作者母親李巧玲女士,拍攝於上世紀80年代初秦兵馬俑展廳前  

對於母親,我們經常開玩笑說她歷史清白——別人的工作簡歷通常會出現五行六行以至更多,而她卻只有一行「陝西人民出版社」(直到美術社獨立出去後才又添一行)。編輯,是母親這一生唯一從事的職業。她正直善良、性格開朗、樂於助人,在群眾中有著很高聲譽。在工作上,她更是勤懇敬業,在我的印象中,她除了忙還是忙。當然,她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當時陝西的著名畫家劉文西、茹桂、王西京等都為母親所編的連環畫畫過插圖,中國最著名的連環畫畫家賀友直也與她有過合作。她改編自《三國演義》《水滸》的連環畫,出版後在市場上深受歡迎;她編輯的《帶響的弓箭》發行量達到260多萬,長期保持著陝西人美社本版書的記錄。   

上世紀70年代未作者父親陳策賢先生陪同圖書作者遊覽碑林的照片  

父母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把我從小放在外婆家,直到上小學才回來;妹妹則寄住在院子門口的武奶奶家,直到考上大學才離開。在他們離退休之前,我們家一直在社裡的飯堂吃飯,家中基本不開夥。離退休後,他們才算過上了正常居家過日子的生活。  

三、被動的人生轉折  

中學畢業後,下鄉插隊,高考上學。畢業後被分配至共青團陝西省委,在組織部工作若干年。那時,團省委工作氛圍很好,大家的上進心很強,我處在工作一線,下基層調研、蹲點,搞團組織整頓、建設,一年到頭都在奔波,忙並快樂著。原以為我會走上一條從政的道路,誰知在1985年命運卻發生了轉折。   

改革開放後,我國出版業迎來了春天。在陝西人民出版社做編輯的父母,揚眉吐氣,活力煥發,找回了職業的神聖感,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編輯工作中,出差、組稿、編書,常常熬夜加班,看到他們每編出一本好書的喜悅,我打心底替他們高興。   

上世紀八十年代,沐浴改革開放春風,奮發向上、獻身「四化」成為了一代青年的青春寫照,青年讀物也應運而生,深受廣大青年歡迎。由於市場看好,陝西人民出版社抓住時機,宣布成立青年讀物編輯部。   

1990年春遊時,與青年部同事的合影  

前排左起雷波、蔣麗;後排左起何大凡、陳四長、孔明、作者  

在物色人選時,時任經濟理論編輯部主任的朱玉,向社領導推薦了我。理由:他看過我的高考作文,認為我文字不錯;還有我在共青團工作熟悉、了解青年情況。我父母得知後,喜出望外。在他們眼中,編輯是一個有文化內涵、受人尊敬、值得託付終身的職業。於是,反覆給我灌輸做編輯的種種好處。   

一邊是已有一定基礎並會有較好發展前景的工作單位,一邊是父母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內心糾結許久。最終,還是遂了父母的心願,答應調到出版社。   

當我以「子弟兵」身份回歸時,看著熟悉的環境、熟悉的面孔,兜兜轉轉一大圈我又回到了人生的起點,惟有喟嘆命運的神奇。  

四、難忘的歲月留痕  

青年讀物編輯部,我是第二個報到的人,先於我的是李端。李端個子不高,卻絕頂聰明,口才一流。經常聽他侃新觀念、新思潮以及鍛造、架構、河床等新名詞,被他忽悠的五體投地。接著,蘭大才子孔明分配進來。我們仨一開始,先由政治理論部的領導代管,直到部主任陳四長從《當代青年》雜誌社調入後,青年部才自立門戶。之後,隨著蔣麗、雷波、何大凡的加盟,青年部兵強馬壯、臥虎藏龍,成了全社最年輕的隊伍。當李端過早地離開我們南下深圳後,青年部的六人組合,一直延續到我南下廣州。  

1987年青年部春遊的照片。後排蔣麗,前排左起孔明、李端、作者、陳四長  

至今,我都非常慶幸,能有緣與部裡所有的人成為同事。主任陳四長寫得一手好文章,思想開明、處事溫和,善於營造民主寬鬆氣氛,給了大家自主開發選題、組稿的空間,使年輕編輯得以迅速成長,我本人即受益於此。就拿我當時組織的一套「中國文化與現代化」叢書為例。當我將選題思路向他匯報後,立即得了他和當時分管副總編輯朱玉的肯定,並鼓勵我放手去做。有了他們的支持,底氣大增,我便單槍匹馬地闖到廣州、深圳、武漢、上海等地落實作者、拿出編輯方案。在編輯出書的過程中,只要遇到困難,他都會盡力幫助解決。這套書叢書出版後,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反響,榮獲了教育部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和北方十五省優秀圖書獎,參與寫書的那批作者也由當年的講師,全部成為了教授、博導。   

除了工作上的進步和收穫外,讓我最感念的是青年部當時那種朝氣蓬勃的工作氛圍和關係融洽、其樂融融的人際關係。就拿1990年編輯的《向雷鋒同志學習》來說,陳四長主任一聲令下,部門六個人立即擼起袖子,找材料的找材料,剪的剪,貼的帖,編的編,在歡快的氣氛中,僅用了短短兩三天就完成了任務,並收到了印數80幾萬的好消息,讓大家著實高興了好一陣子。   

業餘生活,也是為我們所津津樂道的。幾乎每個春天,我們都帶著乾糧,騎著自行車,暢遊在西安周邊的山野鄉村,輕鬆愜意地享受著大自然的滋養;早上一上班,常常會有人把從家裡帶來的特色早點、小食品拿給大家分享;中午聚在辦公室,大家或是樂此不疲地打著康樂棋,或是鬥智鬥勇地下著軍旗、象棋;下午閒暇時,大家愉快交談、分享著各種有趣的信息和事情;作者找上門,本來只是某個人的朋友,可後來聊著聊著就成了大家共同的朋友。就拿孔明來說,他才思敏捷,文章高產,交友廣泛。到編輯部找孔明的報刊編輯、作者、朋友居多。每次他們的到來,都會給編輯部帶來歡聲笑語和不乏八卦的談論話題。   

至於同事之間的關係,就更如同兄弟姐妹一般。在我眼中,陳四長像似兄長,敦厚寬容,對下屬從無重話;孔明、雷波,像似兄弟,敏學好思,處事得體紳士;大凡、蔣麗勝似姐妹,善良大度,待人巴心巴肺。  

2007年與孔明和妹妹拍攝於賈平凹文學館  

俗話說,「三個女人一臺戲」。意指女人多了,容易產生矛盾,滋生是非,鬧得不可開交。而我和大凡、蔣麗之間卻從未紅過臉,更多的則是無話不談,毫無芥蒂。我記得當時分管我們的副總編輯朱玉曾當我面說,「像你們部門三個女人處得這麼好的真不多見。」我把此話理解為是對我們人品、修養的肯定和褒獎。他說的不錯,我們三個人不僅當時關係很好,即使分別多年,彼此的掛念還有增無減,友誼的小船仍風正帆懸。   

我在陝人社青年編輯部工作的八年,是我編輯生涯的第一個驛站,也是我從青澀走向成熟的過渡。在這裡刻下的歲月痕跡,成為了我日後在出版業繼續打拼的動力。雖然我把最好的年華獻給了廣東出版,但我永遠感激陝西人民出版社——這個我「夢」開始的地方。

作者陳超英近照 

陳超英,1957年生人,中共黨員,編審。1985年由共青團陝西省委組織部調入陝西人民出版社青年編輯部,1993年調入廣東省新聞出版局《書報刋》編輯部,1995年調任廣東人民出版社青年讀物編輯室主任,2004年調任廣東省出版集團出版資源部副總監。現受聘於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出版處,任專職審讀員。  

2021年元月中旬,陝西人民出版社將迎來70年的歷史時刻。即日起,陝西人民出版社聯合《陽光報》、陽光網、《陽光報》新媒體,面向全國有獎徵集與該社70年歷史有關的優秀文章、圖片、短視頻,歡迎全國的作者和讀者踴躍來稿。徵文分為三大類,文字類、圖片類、視頻類,其中文字類設置了三個欄目,分別是:書海鉤沉(作者篇)、編輯部往事(編者篇)、讀書識「人」(讀者篇)。歡迎廣大作者、編者、讀者朋友踴躍投稿。  

★投稿地址是1768825103@qq.com,來稿務必寫明作者姓名、地址、聯繫電話,以便編輯稿件時聯繫。  

★徵稿時間截止到2021年1月1日結束。2021年元月中旬公布獲獎結果。

相關焦點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 | 我的編輯朋友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 | 我的編輯朋友 2020-12-02 21: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 |曹谷溪:《山花》情緣
    1972年,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詩集《延安山花》,使地處黃河岸邊的一個偏遠小縣——延川,成為「全國群眾文藝創作先進典型」。這本詩集,先後在國內外發行達28.8萬冊,在當時是一個奇蹟。《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和《陝西日報》等報紙,均發表了分量很重的評介文章,我本人也因此備受關注。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張豔茜:《路遙傳》出版前後
    《西遷人》讀書分享會,陝西新華出版傳媒集團、陝西人民出版社領導與作者冷夢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陝西人民出版社立足陝西,面向全國,出版圖書逾萬種,行銷圖書40多億冊,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繁榮我國出版事業,豐富人民文化生活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月亮升起的地方是家鄉
    代表作:中篇小說集《都市洪荒》,短篇小說集《記住月亮升起的地方》,散文集《婆屋那邊的事》,倶為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邵慶芳  前幾天朋友問我手頭有沒有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書,我隨口一說:「沒有。」過後我自己笑了,笑自己對讀書的欠缺和滯後,總覺得自己書讀得太少,羞於出口。怎麼可能沒有呢?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張虹:大社編輯
    書海鉤沉(作者篇)張虹(陝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安康市作家協會主席)陝西人民出版社是陝西出版界的老大。大社的風範不僅僅是指牌子大,更是指大氣派和大作為。這就好比漂亮的女人,美麗的外表之下,要有高貴的內涵才能算作真正的美麗。編輯的風範就是大社的內涵。如今,該社迎來創辦七十周年大慶,作為多年和其打交道,並深受其恩澤的作者,我特別想說說大社編輯的風範。  2007年,是我創作歷程中比較重要的一年。這一年,我的中篇小說創作有了一些成績,同時,當選為省作協副主席。
  • 「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丨馬士琦:我和陝西人民出版社的緣情
    在陝西人民出版社成立70周年來臨之際,陝西人民出版社聯合《文化藝術報》全媒體舉辦「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有獎徵稿活動。來稿請發送至sxrmcbs70@126.com。我和陝西人民出版社的緣情文/馬士琦陝西人民出版社,老陝人親切地簡稱之為「陝人社」。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春風化雨又吹花
    作為陝西人民出版社的資深編審,他「與書是今生今世結緣,見不得又離不得了」。他自稱一介書生,在圖書的百花園中採蜜,在文學的蠶房裡吐絲,他不但採花成蜜,而且破繭而出,羽化成蝶。早在1995年、1996年,他就相繼出版了《說愛》和《談情》兩本書,十來年後,他的另兩本散文集《紅爐白雪》和《當下最美》又一前一後問世。《書中最相思》是他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廣受讀者好評是自然而然的。
  • 「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丨曹谷溪:《山花》情緣——寫在陝西...
    在陝西人民出版社成立70周年來臨之際,陝西人民出版社聯合《文化藝術報》全媒體舉辦「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有獎徵稿活動。來稿請發送至sxrmcbs70@126.com。《山 花》情 緣——寫在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七十周年之際文/曹谷溪一個偶然的善舉,往往能成就一個人的未來,一個偶然的事件,或許會影響一個時代。
  • 「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丨陝西師範大學俄語中心與陝西人民...
    在陝西人民出版社成立70周年來臨之際,陝西人民出版社聯合《文化藝術報》全媒體舉辦「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有獎徵稿活動。來稿請發送至sxrmcbs70@126.com。陝西師範大學俄語中心與陝西人民出版社的民歌推廣緣文/孟 霞2017年12月,我和我的俄羅斯同事、西安市榮譽市民、俄語中心俄方主任娜塔莉·察廖娃(我們都更願意叫她「娜塔莎」),著名作曲家劉熾的兒子、美籍華人劉欣欣老師合作編譯的《陝北經典民歌》(漢俄對照)在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 ...極探幽大觀——率真雅拙的責任編輯黃劍波-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
    《西遷人》讀書分享會,陝西新華出版傳媒集團、陝西人民出版社領導與作者冷夢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陝西人民出版社立足陝西,面向全國,出版圖書逾萬種,行銷圖書40多億冊,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繁榮我國出版事業,豐富人民文化生活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 「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丨莫伸:我的第一本書《惲春華》
    「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丨莫伸:我的第一本書《惲春華》 2020-12-18 11: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徵集活動啟動 與您共敘這段情誼
    20世紀50年代,在西北軍政委員會出版局編審處和出版處的基礎上組建的西北人民出版社(陝西人民出版社前身)坐落於古城西安,由此開啟了70年風雨徵程。七秩春秋,植根於陝西這方文化厚土,陝西人民出版社也同樣滋養著這片土地。
  • 「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丨 關誼 : 不變的出版情懷
    在陝西人民出版社成立70周年來臨之際,陝西人民出版社聯合《文化藝術報》全媒體舉辦「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有獎徵稿活動。來稿請發送至sxrmcbs70@126.com。不變的出版情懷文/關誼在我小的時候,就知道鼎鼎大名的陝西人民出版社。
  • 「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丨平凡又閃光的歲月 ——懷念我的老...
    新中國成立初期,陝西人民出版社在三秦大地成立,七十年風雨徵程,七十年碩果纍纍。幾代出版人為了陝西的出版事業嘔心瀝血默默奉獻,幾代出版人為了神聖的出版事業兢兢業業努力付出,推出一批又一批的精品佳作。
  • 「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丨李天增 : 永遠的魅力
    >     新中國成立初期,陝西人民出版社在三秦大地成立,七十年風雨徵程,七十年碩果纍纍。
  • 唯美不易 回首再展望:陝西人民出版社圖書設計
    近年來,陝西人民出版社在圖書設計質量上逐年發展有兩個重要因素,一是社領導的重視,歷屆社領導普遍對圖書設計有較高要求,劉善繼副總編輯對美編設計效果總是以鼓勵肯定的態度,也常會提出一些合理的小建議。宋亞萍總編輯更是要求能夠從設計思想上提出思考的重點,多次強調設計要出新,要有創意,要能夠跳出固有思想。
  • 【悅讀薦書】陝西人民出版社:《光景——女警扶貧記》
    【悅讀薦書】陝西人民出版社:《光景——女警扶貧記》 時間:2020-12-17 22:32:29  來源:陝西人民出版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開微信,點擊 「 發現 」 ,使用 「 掃一掃 」 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 全國徵文 | 李振峰:從《油菜花開的夜晚》說起
    作者珍藏的30多年前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2020年12月5日,王蓬老師等漢中文化界人士聚會,我也有幸參加。期間,王蓬老師鄭重地說:「真是光陰似箭,陝西人民出版社成立七十年了,我的第一本書《油菜花開的夜晚》就是該社陳策賢先生給我來信,後由該社出版的。我是真的沒有想到,這封信毛筆書寫,洋洋灑灑好幾頁,真誠地向我約稿,我當然是喜出望外。後來知道,陳先生時任陝西人民出版社文藝編輯室主任。」王蓬說,從此他陸續寫作、結集、出版了60多本書,這一本是開先河的第一本,對他走上文學之路有重要作用。
  • 2020文化陝西精彩回眸
    《尋找北極星》《日頭日頭照著我》《綠水青山帶笑顏》等5部電視劇入選國家廣電總局脫貧攻堅重點劇目。《好工人四十年》《偉大的母親》《延安延安》等34部作品入選國家廣電總局2018—2020年百部重點電視劇規劃選題。話劇《長安第二碗》入選全國舞臺藝術重點創作劇目名錄和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重點劇目。
  • 【悅讀薦書】陝西人民出版社:《張富清傳》
    作者簡介:鍾法權,1966年出生於湖北荊門。現任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軍事預防醫學院政委,大校軍銜。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第二十一屆高研班學員。在《人民文學》《中國作家》《解放軍文藝》《青年文學》《北京文學》《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等報刊發表小說、散文、報告文學四百餘篇。出版有:小說集《情書撰寫人》《行走的聲音》《臉譜》,長篇小說《浴火》,長篇報告文學《那一年,這一生》《廢墟上的陽光》《陳獨秀江津晚歌》《雪蓮花開》《最先到達的長徵》《張富清傳》等。先後榮獲第十一、十二屆解放軍文藝獎,第八屆冰心散文獎,第五屆柳青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