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5號就要回家了,嫦娥5號探月計劃是嫦娥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戰,在嫦娥一號到4號的任務裡,我們完成了對月球的環繞探測,月面著陸和放月兔月球車,到月面上巡查這些任務,這回我們就要把月球上面的土壤巖石帶回地球來,這也是我國首次在月球上挖礦,這些珍貴的土壤和礦石對科研領域有著重要價值,雖然它的經濟價值有限,但話又說回來,月球上會不會真的有礦?這些礦能挖嗎?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月球上他的確有礦,例如鈦鐵礦,這種礦可以煉出金屬鈦和金屬鐵,製成的鈦合金金屬,具有高強度輕重量的優點,在航海航空航天都有著大用途,據統計光是在月海的玄武巖當中,鈦鐵礦就有1000~2,000萬億噸,而除了鈦鐵礦之外,月球上還有一種特殊的巖石,叫克裡普巖,這種巖石當中有大量的稀土元素,稀土就不用說了,被譽為工業的維生素,咱們現在的高端冶金行業完全離不開它,而地球上的存量又不太大,但光是月球的風暴洋地區的克裡普巖裡面,就有大約200~450億噸的稀土,
除了這些資源之外,其實月球上 最讓科學家覬覦的是數量巨大的氦3,這個氦三元素是氦的一種同位素,我們往氣球裡充的這種氦氣,他是氦二裡面有兩個質子,而氦三除了這兩個質子之外,還有一個中子,它是一種非常理想的核燃料,目前我們已掌握了可控核裂變技術,但是核裂變會產生大量的核廢料,這些核廢料會在很長的時間裡面,都具有危險的放射性,所以你看福島核電站要放個水,大家都人心惶惶的,但是聚變產生的核廢料,就要少很多了,而且放射性危害也要小很多,特別是要用這個氦3完成核聚變,他連中子輻射都沒有,更加清潔和安全,
所以很多科學家都認為,如果可控核聚變成熟了之後,氦三和巨變將是非常理想的,解決能源問題的方法,可問題就在於地球上面的氦三少的可憐,據統計能夠被人類利用的氦三,整個地球上總共儲量也就半噸左右,而月球上面能夠被開採的氦三卻高達70多萬噸,如果能夠充分利用的話,足夠讓人類輕鬆解決能源危機,
現在看來,從月球上帶回一點點樣板都要那麼困難,要想把礦挖回來,那得猴年馬月了吧,其實目前科學家能夠想到的,是讓這些礦藏在月球上先發揮作用,為我們建設月球基地,來提供能源和原料,從2016年開始,我國就開始呼籲建造國際月球科研站,如果說未來可以在月球表面,建設大規模的月球基地的話,那麼這些礦藏就可以提供材料和能源,此外如果有大規模基地,這些礦藏咱們就可以在月球上直接把它冶煉加工了,封裝成為純度更高的原料,在運回地球,到時候往返一趟月球拉礦,這時候成本就會大大降低,可以接受,你再看現在其實很多科幻電影其實都已經幻想了在月球表面挖礦的場景了,
最後還有一個比較尖銳的問題,那就是月球上面的這些礦藏,是屬於誰的誰都可以挖嘛,法律有沒有規定, 1979年的時候,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各國在月球和其他天體上的活動的協定,簡稱月球協定,他是專門用來管理人類在其他星球上的探索和利用活動,它是目前唯一與之相關的國際公約,這條國際公約規定,任何國家和個人禁止對月球及其資源主張主權,也就是說誰都不能說,這種礦是我家的,那種礦是他家的,月球上的資源歸全人類,共有利益公平分配,
聽起來很和諧,但是種公平缺乏可實施性,比如締約國享有一定的在月球表面採集移動處置和使用月球上獲得的物質的權利,還享有在月球表面建設一定規模基地的權利,而所得的利益要公平分配,那什麼是一定的什麼又是公平呢?他是誰出力挖就是誰的,還是說挖回來大家平均分,那要是挖回來大家平均分的話,誰又願意當採礦的冤大頭呢?所以說月球公約裡面,存在著很多灰色地帶以及管理盲區,非常容易出現誰佔了就是誰的,誰採了就是誰的這種現象,今年解放軍刊登了一篇文章,叫「警惕美,在月球上演圈地運動」川普也在今年的年初籤署了一項名為太空資源開採和使用的國際支持保證的命令,裡面就確定了美國開採利用月球和小行星等太空資源的政策,
美國宇航局也發布了月球持續探索與開發規劃,意圖很明顯,就是想在月球掀起一場新的圈地運動,而作為目前全世界唯一送人上過月球的國家,他們無疑在這個方面的競爭力肯定是最強的。所以說我國是不能停下對月球探索的腳步,一定要大力發展航天技術,只有技術到家,實力夠硬,在談判桌上咱們才有說話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