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之一,它最早應用於古代戰爭,並在中國長期的社會發展中逐步形成。
近代以來,中國的謀略智慧(如《孫子兵法》)在世界範圍內得以應用,廣泛應用於外交、政治、軍事以及商業等領域。
01謀略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
謀略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四個基本特點:
一是推崇「經首」思想
群書經為首,《經》作為最高智慧,中國人歷來有「宗經」思想。在古人看來,一生熟讀一部經書,就可以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二是飽含博弈智慧
社會的發展與自然界發展一樣,都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人類不斷博弈的過程。
在古代社會,博弈的書籍很多。諸子百家圍繞如何「贏得戰爭」和「國家治理」各抒己見。最早的博弈大師非孫武莫屬,春秋戰國時期他被稱為戰神。他的《孫子兵法》舉世聞名,是謀略學的經典。
三是遵循自然之道
「道法自然」是貫穿中國思想發展史的。其中以《道德經》最為著名,「道」文化是謀略思想的基礎。「術」其實是對「道」的一種應用。謀略智慧作為一種博弈術,其實是對「道」思想的一種運用。
四是認為「格物」可以「致知」
古人認為「天地人合一」。所有的知識分為「天道」、「地道」、「人道」。「心」是萬能的,萬事萬物的「道」能通過「格物」致知。
以上四點是謀略智慧所遵循的思想基礎、客觀依據、價值尺度和實踐目的,它們是謀略智慧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四個條件。
02謀略根植於中國文化的客觀條件
中國文化的多樣性首先源於複雜的地理環境。地理的多樣性,豐饒的物產,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形成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眼中的不一樣世界。
中國文化多樣性還源於民族的大融合。在文化統一過程中,雖然表面上看來是武力徵服結果,其實是不同民族、不同社會力量之間,以及文化和思想博弈的結果。
不同的文化,孰優孰劣?只能通過戰爭或博弈。曾經的諸子百家和歷代思想大師或偏執一隅,或偏安一時,隨著儒家思想佔據中國文化的核心地位,不斷融合發展,中國文化並容兼蓄、囊括百家,這也是謀略文化的最高境界。
03大國博弈,要運用好謀略智慧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變局,如何通過謀略智慧,實現求同存異,和平崛起之目的。古人早就給出了答案:「內聖外王」。
首先要內聖。中國有十四億人口巨大消費市場優勢,改革開放的成功,正是因為我國剛剛經歷了一場漫長的文化洗劫,舉國思想空前統一,適逢發達資本主義生產過剩、產業轉移的風口。
當前我國正處在產業轉型期,只要我們堅持自主研發的科技路線,擴大消費市場優勢,用人民幣升值帶來的買方市場換取發展的空間,求同存異的世界格局終會實現。
其次要熟練掌握博弈的思想基礎。謀略最終要靠實力,我國雖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面對世界霸主,從世界格局來說,我們還處於劣勢。《道德經》說「水利萬物而不爭」,對於矛盾,不擴大、不激化,從容待之。
第三要「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就是謀勢,任何局部的勝利都是以弱勝強。
在紀錄片《毛澤東用兵真神》中,他對每次戰役所有可能條件充分考慮,對其中的變量和不變量也認真分析,並採取相應的措施,做好最壞打算,雖不能百戰百勝,卻保存了實力,讓當時弱小的紅軍繼續戰鬥。
謀略智慧「計」利以謀勢,當力量不是足夠強大時,求同與存異,犧牲局部,謀勢發展,共同生存,應該是中國謀略智慧最大的現實意義。
堅持原創不容易!如果您閱讀後感覺滿意,請給予點讚、評論並轉發,以示鼓勵!「本文作者:李鑫淼 」
從「箱根驛傳」看日本的跑步文化
時間有沒有終點?讓我們一起和時間做場旅行!
(深度哲理)四種漢堡,你吃哪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