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啥戰績的于禁,為何是五子良將之首呢?

2020-12-15 騰訊網

于禁的地位不僅僅是五子良將中的第一,也毫無疑問是外性武將中的第一

五子良將之首沒什麼可爭議的是于禁,首先五位都在世的時候,于禁權利最大,官職最高。于禁封為左將軍,為外姓武將中唯一一個假節鉞的。樂進僅次于于禁封為右將軍,同時代的張遼、徐晃、張郃皆不如于禁、樂進,直到樂進、于禁去世之後,曹丕時期張遼的前將軍才超過于禁、樂進。

晉朝開始明確區分級別,「假節」、「持節」、「使持節」、「假節鉞(或假黃鉞)」代表不同的權力:假節,平時沒有權利殺人,戰時可殺犯軍令者;持節,平時可殺無官位者,戰時可殺官員(二千石以下);使持節,平時、戰時都可殺官員(二千石以下);假節鉞(或假黃鉞),最高級別,可殺節將(含假節、持節、使持節)。

同時代只有董卓、曹操、曹爽、司馬懿等人假節鉞,蜀漢五虎上將之中也只有關羽假節鉞,馬超、張飛假節。由此可見于禁地位是不一般的高的,當之無愧曹魏外姓第一武將。

關羽發動荊州戰役,曹操一開始準備讓曹植統帥七軍,支援曹仁的,結果因為曹植宿醉未醒,這才改任于禁。曹植是親兒子,又是一直帶在身邊言傳身教的,因此曹操讓曹植出徵理所當然,而在曹植無法出徵的時候,第二選擇就是于禁,可見于禁在曹操、在曹魏的地位和能力了。

《三國志》:太祖常恨朱靈,欲奪其營。以禁有威重,遣禁將數十騎,齎令書,徑詣靈營奪其軍,靈及其部眾莫敢動;乃以靈為禁部下督,眾皆震服,其見憚如此。

朱靈非常有能力和才華的將領,但是卻被曹操忌憚和惱怒,就想奪朱靈的兵權,因為于禁素來威重令行,就派遣于禁數十騎就成功完成了收編朱靈兵權的任務,而朱靈的部下都不敢違逆。

實際上于禁戰功赫赫,只是出場太早,反而聲名不顯

于禁聲名不顯的原因除了投降關羽之外,好像沒啥拿得出手的戰功,不像張遼、樂進有逍遙津,張郃破街亭,徐晃長驅直入破關羽等等。實際上是于禁出場太早,戰功都在官渡前後罷了,因為這些不夠有名,所以導致于禁似乎沒啥亮眼的戰績。

于禁出場極早,早在曹操討伐黃巾的時候就已經活躍在戰場上了。在初平三年(192年)就已經成為曹操手下的軍司馬了,也是從這一年開始,于禁記錄雖然簡單,但確實當得起攻城拔寨,所向皆克。可以說于禁參與到了曹操軍事生涯上的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戰役,其軍功薄之長當得起曹魏給予的如此殊榮。

初平四年(193年)使將兵詣徐州,攻廣威,拔之,拜陷陳都尉。

興平元年(194年)到興平二年(195年)從討呂布於濮陽,別破布二營於城南,又別將破高雅於須昌。從攻壽張、定陶、離狐,圍張超於雍丘,皆拔之。

建安元年(196年)從徵黃巾劉闢、黃邵等,屯版梁,邵等夜襲太祖營,禁帥麾下擊破之,斬(闢)邵等,盡降其眾。遷平虜校尉。同年從圍橋蕤於苦,斬蕤等四將。

建安三年(198年)復從曹操破張繡於穰,擒呂布於下邳。

建安四年(199年)史渙、于禁、樂進、徐晃、曹仁等人攻破眭固於射犬,破斬之。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爆發之初,于禁自請為先登,獨守延津以拒紹。復與樂進等將步騎五千,擊紹別營,從延津西南緣河至汲、獲嘉二縣,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降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祖復使禁別將屯原武,擊紹別營於杜氏津,破之。遷裨將軍,後從還官渡。太祖與紹連營,起土山相對。紹射營中,士卒多死傷,軍中懼。禁督守土山,力戰,氣益奮。紹破,遷偏將軍。

建安十一年(206年)舊友昌豨復叛,降于禁,以法皆斬之。

建安十四年(209年),于禁與臧霸等人討伐梅成,張遼督領張郃、牛蓋等人討伐陳蘭,斬之。

建安二十年(215年)跟隨曹操平定張魯,收朱靈兵權。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遷為左將軍,假節鉞。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于禁督領七軍,支援曹仁,兵敗投降關羽。

于禁是曹操愛將,淵源很深,信任程度極高

于禁最初是鮑信的部將,鮑信是曹操的摯友,傾盡全力幫助曹操。在和黃巾軍作戰的時候,為救曹操被黃巾所殺,最後連屍首都沒有找到,曹操用木頭做了屍首,痛哭祭拜了鮑信。在建安十七年的時候,曹操還追記鮑信功績。上表封鮑信之子鮑邵為新都亭侯,徵召鮑信之子鮑勳擔任丞相掾。

《三國志》:遂進兵擊黃巾於壽張東。信力戰鬥死,僅而破之。購求信喪不得,眾乃刻木如信形狀,祭而哭焉。

因此于禁是摯友的手下,又是曹操眼看著成長起來的武將,用起來自然放心又順手,自然和其他武將都不同。所以當曹操知道于禁不如龐德,反而投降關羽的時候有「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的疑問。

于禁不徇私情,威重令行,可以為將領榜樣

于禁最讓曹操欣賞的在于于禁威嚴毅重,守法奉公,曹操自己都以身作則有割發代首的舉措,自然對于禁的這一優點特別欣賞。

也正是因為這一優點,讓曹操在人生面臨死亡最近的一夜,發現了于禁的可靠,因此不吝讚美。宛城之戰可以說是曹操最為兇險的一戰,典韋、曹昂、曹安民皆戰死,如果不是曹昂將馬讓給了曹操,說不定叱吒風雲的亂世奸雄就此終結。

宛城之戰,諸將部隊都混亂不堪,只有于禁且戰且退,發現有亂兵乘機打家劫舍,就立刻攻擊平息禍亂。即使知道有士兵打小報告也從容整好軍營,防備好隨時可能追擊的敵軍之後,才來拜見曹操,曹操非常認同于禁的做法,給予了于禁「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的高度評價。

還有一件事情,也讓曹操非常欣賞,舊友昌豨復叛,于禁和夏侯惇攻打甚急,昌豨投降于禁,于禁說「諸君不知公常令乎!圍而後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節也。豨雖舊友,禁可失節乎!」然後早比諸葛亮還早很多年就揮淚斬昌豨了。曹操更加欣賞于禁的奉法行令,不徇私情了。

因此于禁雖然晚節不保,但是毫無疑問是曹魏早期最為重要和堅實的開國元勳,曹操如果還活著必然不會計較,于禁戰敗投降之責,可惜于禁輾轉於蜀漢、東吳,回到曹魏的時候卻于禁是曹丕在世了。

但想來,羞愧而死的于禁依舊不會後悔,末將于禁,願為曹家世代赴湯蹈火的日子吧!

相關焦點

  • 于禁:一個沒有多少輝煌戰績的武將,為何被曹操封為五子良將之首
    「五虎上將」之說雖出自後人杜撰,但歷史上曹魏一方真曾有過類似「五虎上將」的組合:「五子良將」,如《三國志》所說,「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這五人分別是于禁、張遼、徐晃、樂進、張郃。蜀國「五虎上將」之中,以關羽的地位最高。
  • 誰才是曹魏五子良將之首?是張遼還是于禁
    五子良將一說,源於陳壽《三國志》中對五人合傳的一句評語:「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他們分別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那麼這五人中誰才是帶頭大哥呢?五子良將的地位應該是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而轉折點就在襄樊之戰。襄樊之戰之前,五子良將以于禁為首,而戰後則以張遼為尊。于禁原從鮑信,後投奔曹操,深得曹操信任,于禁治軍嚴明,狠起來連自己人都打。
  • 誰是五子良將之首?從地位、戰功、影響來看毫無疑問是張遼
    五子良將,其實是現代網民取的一個稱呼,在任何古籍都未出現過該名稱,更不是一些網民認為的官職,其實咬文嚼字的話,五子良將本身就是個病語,翻譯過來就是五個人良將,用魏五子或者魏五良將似乎更合適。言歸正傳,關於五子良將之首的稱號,長期以來都是張遼,而這些年來,又有不少人覺得于禁才是五子之首。本文就來辨析一下,誰才是五子的第一人。
  • 劉備的「五虎上將」和曹操的「五子良將」,究竟誰更厲害些?
    同樣,在曹魏陣營,也有「五子良將」。《三國志》中,把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五人並列一傳,並評價道:「時之良將,五子為先。」因此,後世稱之為「五子良將」。雖說「五虎上將」個個能戰,「五子良將」人人敢拼,但是十個指頭伸出來都有長短,到底「五虎上將」和「五子良將」誰更厲害?我們姑且按照《三國志》中的說法,對歷史上真正的五虎上將和五子良將進行一個物理對比。
  • 臨戰而先登,曹魏五子良將,樂進樂文謙
    陳壽在《三國志》中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並列做傳,後世沿襲逐漸成為曹魏的五子良將。然而作為五子之一,為何其他大將功勳卓著,樂進卻看起來沒什麼功勞甚至可以說是沒什麼存在感,那麼作為五子之一的樂進是否浪得虛名呢?190年,曹操在陳留起兵。樂進募兵千餘人,投效曹操。
  • 曹魏名將夏侯惇戰績並不突出,為什麼聲望遠在五子良將之上?
    根據歷史記載可知,夏侯惇的戰績根本無法與排在曹操帳下五子良將之首的張遼相比,但是夏侯惇的聲望卻為什麼遠在五子良將之上呢?我認為這是夏侯惇的聲望遠在曹操帳下五子良將之上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夏侯惇有著古之良將的風範。
  • 五子良將都是怎麼死的?演義與歷史有何不同?
    蜀漢是三國中最弱的一方,而作為最強的曹魏,手下名將更多,最著名的就要數「五子良將」,即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五人。那這五員大將最終都是怎麼死的?演義與歷史有何不同?張遼張遼字文遠,在《三國志》中是五子良將之首,是個用勇有謀的大將。
  • 此人資歷深且忠心耿耿,曾戰平呂布趙雲,為何落選五子良將?
    此人資歷深且忠心耿耿,曾戰平呂布趙雲,為何落選五子良將? 不過曹操麾下也有很多將才,其中的五子良將也能和劉備身邊的五虎上將相提並論。 五子良將指的是張郃、樂進、于禁、張遼和徐晃,這幾人都頗有實力。不過曹營之中還有一個猛將名叫許褚,他的實力也絲毫不遜色於五子良將中的任何一人。說到許褚,大家對他都很熟悉。
  • 五子良將誰掌握的兵權最大?並非張遼,另有其人
    五子良將的這個說法,其實主要是來源於陳壽的《三國志》 ,那句「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的記載,後來就直接演變出了五子良將。這五人人分別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從排名上來看,似乎張遼是這五人中的老大,不過事實上,五子良將中掌握兵權最大的人並非張遼,而是另有其人!張遼我們先從張遼開始分析。張遼是五子良將中最出名的武將,合肥之戰中,他以八百騎兵衝擊孫權大營,最終得勝而還,令眾人稱羨。僅憑這一戰,他就已經是名揚天下了。
  • 五子良將在正史和演義中死法有何不同,張郃于禁一致,徐晃最離譜
    五子良是曹操手下的五大大將之一,分別是:張遼、于禁、徐晃、張郃、樂進,因為正史和三國演義的區別,正史是指真實的歷史,三國演義只是這本小說中的描述,同樣也可以和正史一樣,同樣也可以和正史不一樣,這裡就五子良在正史和三國演義中的死亡有什麼區別做個說明。五子良在正史中地位最高的是于禁,其次是張遼,再次是張郃,再次是樂進,最後是徐晃,這是他們的地位和能力的大概排名。
  • 「五虎上將」和「五子良將」的說法哪來的?在正史中都能找到答案
    而曹魏方面也有一個對標的組合——"五子良將",雖然名氣不如"五虎上將"響亮,但也並不陌生。在網絡上有很多人認為"五子良將"是歷史記載,"五虎上將"是《三國演義》編出來的。還有人說真實歷史上"五子良將"吊打"五虎上將"。那麼這個說法準確嗎?對"五虎上將"的質疑網絡上對"五虎上將"最大的質疑聲音在於趙雲。
  • 「五虎上將」的成名戰,與「五子良將」其中三個有直接交手
    "五虎上將"這個說法非常有名,與曹魏方面的"五子良將"經常被人提起。"五虎上將"中的關羽、張飛;"五子良將"中的張遼也是歷史上有名的悍將,被列入武廟七十二良將。史料評價關羽、張飛"萬人之敵",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五子良將"是"時之良將,五子為先",可以說是旗鼓相當。
  • 歷史小知識:「五虎上將」VS「五子良將」,誰更強?
    而蜀漢有五虎上將,那曹魏自然也不能差,天團必須安排上,於是曹魏派出了也是響噹噹有名的五子良將!張遼、張郃、徐晁、于禁和樂進。個個都為曹魏立下過汗馬功勞。那兩方陣容都很豪華,如果「五虎上將」VS「五子良將」誰會贏呢?
  • 網友給五子良將取綽號:叩頭和攀巖能理解,醬油和大膽兒又是誰?
    兩人捧腹的蜀漢五虎上將綽號簡要說完,咱們進入今天的正題:網友給曹魏五子良將取的綽號是否貼切?咱們前面說過了,網友給五子良將取綽號,根據基本是《三國志》及裴松之做注時引用的史料。那個叩頭,當然就是「於叩頭」于禁於文則,這個人看起來就像手電筒:只能照見別人的毛病,到關鍵時刻,第一個撐不住的就是他。因為于禁「執法嚴明」而深受曹操器重,「左將軍、假節鉞」,五子良將獲此殊榮的僅于禁一人(張遼前將軍、張郃左將軍、徐晃右將軍都是曹丕稱帝之後才封的)。
  • 「五子良將」中排最後的徐晃,硬碰硬擊敗關羽,留下一個成語
    徐晃很有名,曹魏"五子良將"之一,但是相對於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四個人來說,歷史形象不算十分鮮明。張遼就不用說了,在"五子良將"中的地位就像關羽在"五虎上將"的地位;于禁以治軍嚴整著稱,也是"五子良將"中唯一假節鉞的人(雖然搞不太清楚曹操時期假節鉞和假節的區別);樂進以驍勇著稱,張郃以巧變著稱,雖然陳壽的記載中沒有特別突出這一點,但還是有所強調,相對而言徐晃似乎沒有什麼"存在感",沒有鮮明的個性。在《三國志·魏書·張樂于張徐傳》中也是排在最後一位。
  • 三國志11手機版,五子良將誰該被除名?你看看你這數據!
    說起來三國的組合大家一定耳熟能詳,像什麼曹操的,五大謀士,劉備的五虎上將,袁紹的河北四庭柱,還有什麼江東十二虎臣,以及人們惡搞的「荊南五虎」,不過要說起來練兵打仗最優秀的肯定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五子良將了!
  • 《真三國無雙7猛將傳》魏國五子良將使用心得
    導 讀 喜歡三國時期可以和蜀國五虎上將相敵的就是魏國的五子良將了,那麼這五位武將在《真三國無雙7猛將傳》中怎麼用呢?
  • 五子良將五虎上將中的壞人:徐晃能排第三,排名第一第二的是誰?
    曹魏有五子良將,蜀漢有五虎上將,這十個人的名字,讀者諸君倒背如流,但是要問在五子良將和五虎大將中誰是壞人,可能就要引起一些爭議了,尤其是正史記載中最壞的那一個,已經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英雄。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
  • 張遼樂進于禁徐晃張郃都是怎麼死的?演義和正史中的結局大不相同
    但是羅貫中先生卻認為,作為一個武將,還是戰死沙場比較合理,比較符合他們的身份,於是在演義中,他篡改很多人的結局,這其中就包括了曹魏的五子良將! 張遼 張遼被後人評為五子良將之首,不過在曹操時代,其實五子良將中,最受曹操器重信任的並不是張遼,而是于禁。
  • 三國歷史:張遼為什麼能位居五子良將之首,這三點別人都做不到
    在三國的歷史上曹操是一代梟雄,他手下猛將如雲,五子良將和八虎騎都是當世翹楚,那麼在曹操五子良將中,為什麼張遼能位居首位呢?張遼,字文遠,在曹操之前曾經跟過丁原、董卓和呂布三位諸侯,照這樣的情況曹操不可能會重用他呀!那為什麼曹操還會如此的重用張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