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良將,其實是現代網民取的一個稱呼,在任何古籍都未出現過該名稱,更不是一些網民認為的官職,其實咬文嚼字的話,五子良將本身就是個病語,翻譯過來就是五個人良將,用魏五子或者魏五良將似乎更合適。言歸正傳,關於五子良將之首的稱號,長期以來都是張遼,而這些年來,又有不少人覺得于禁才是五子之首。本文就來辨析一下,誰才是五子的第一人。
地位
關於五子良將,根據便是魏書十七的《三國志·魏書·張樂于張徐傳第十七》,在該傳中,排列第一毫無疑問是張遼,而于禁則在第三。所以麼,在陳壽眼裡,五人中張遼為首。
于禁地位的最大吹點無非是假節鉞,其實在漢末魏初,假節鉞和假節未必太大的區別,關於這一點,在本號之前的文章從于禁假節鉞窺探曹操後期將官制度已經有詳細介紹,有興趣可以參閱,在曹操生前共有九個將領獲得了假節的資格,雖然曹操授予假節的不止他們九個,但作為戰將用於軍事用途且長期持有的只有這九人,按照時間順序分別是張遼、夏侯淵、樂進、于禁、孫觀、臧霸、曹仁、徐晃、張郃。
在五子之中,還是張遼最早獲得假節,時間在建安十四年(209),在這一年嘯聚江淮的陳蘭、梅成等反叛,外聯東吳,曹操命于禁和臧霸等人一隊,分別討伐各居兩地的陳蘭和梅成,但因為于禁中了梅成的偽降之計,致使陳蘭和梅成完成匯合,此時韓當的援軍正在趕往陳蘭之處,且曹軍的糧食即將耗盡,討伐任務快要失敗。之後諸將各自分工,臧霸前去阻攔韓當,于禁負責運糧,而張遼率領張郃等將領強攻天柱山,將其一舉掃平。與之同時或者隨後,夏侯淵又率領諸將擊敗了雷緒,戰事宣告結束。而曹操在給諸將論功行賞時,認定張遼在天柱山之戰立的功勞最大,賞賜增邑和假節。于禁獲得假節時間不明,但肯定是在張遼之後。
至於官職,曹操時期由於同時存在漢王朝的漢制和魏王國的魏制,因此官職十分混亂,但有一點可以明確,張遼是曹操時期四徵中唯一的外姓,張遼的徵東將軍與曹仁的徵南將軍、夏侯淵的徵西將軍並列,于禁是在張遼被封為徵東將軍後的幾個月和樂進同時晉封左右將軍時。此時,張遼保持了徵東將軍的職位不變,如果張遼也成為四方將軍,反而顯示不出其特殊對待。但是,這並不能說明四徵和四方之間的地位高下,因為在合肥之戰中,樂進和張遼互不統屬,導致曹操要在合肥之戰前令薛悌給張遼、樂進、李典下令。
但是,要清楚一點,張遼和張郃、徐晃都是降將,于禁和樂進則是跟曹操起兵的老革命,在官渡之戰結束後,張遼在五人中的官位是最低的,但在平定河北的戰事中得以反超張郃與徐晃,從而同于禁、樂進並列。在建安十四年時甚至還能督張郃作戰,按照正常發展,哪一天反超于禁、樂進也並不奇怪。
陳蘭、梅成以氐六縣叛,太祖遣于禁、臧霸等討成,遼督張郃、牛蓋等討蘭。
戰功
先看開疆拓土、攻城略地,有不少人黑張遼是衝鋒隊長,其實張遼是曹操時代少有的獨立帶兵攻下過城池的將領,公孫度曾經派遣麾下將領柳毅越海奪取東萊郡諸縣,張遼獨立帶兵攻下了這些地區,將柳毅驅逐回遼東。後張遼又帶兵攻打劉表,竟能在劉表眼皮底下攻佔江夏北部諸縣,可見張遼確實是統帥之才,攻城略地之廣僅次於夏侯淵平定涼州。
別將徇海濱,破遼東賊柳毅等。還鄴,太祖自出迎遼,引共載,以遼為蕩寇將軍。復別擊荊州,定江夏諸縣,還屯臨穎,封都亭侯。
而于禁獨自領兵攻下的城池,只有在打徐州時攻下廣威,其餘均是從攻。
此外,張遼在呂布麾下時,曾與高順一同擊敗劉備、關羽、張飛,夏侯惇,拿下沛城,
呂布復與袁術通,遣其中郎將高順及北地太守雁門張遼攻劉備。曹操遣將軍夏侯惇救之,為順等所敗。秋,九月,順等破沛城,虜備妻子,備單身走。
之後跟隨曹操,在平定河北的戰役中勸降昌豨、招撫黑山、擊破柳毅、陣斬踏頓。赤壁之戰後鎮守合肥數十年,數次擊敗孫權,尤其是在建安二十年(215年)的逍遙津之戰中,張遼率領八百勇士衝擊東吳十萬大軍,一直衝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令吳軍為之奪氣。在後來的追擊戰中,又大破孫權、甘寧、凌統等人 ,差點活捉孫權。在《三國志·吳書》述及此次戰役的列傳中,若不考慮裴注,僅僅考慮本傳就已經多達8篇,由此可見張遼的威力。到了黃初三年(222年)的謝幕戰中,抱病的張遼還能擊敗呂範,讓孫權感到忌憚。
而于禁呢,在官渡之戰前的徵戰經歷幾乎全部是在曹操手底下從徵立功,這一階段的于禁挑不出什麼毛病,但也算不上多麼出眾的將領,只能算是一個紀律嚴明的執行者。而從官渡之戰結束後,于禁在史書中有詳細記載的徵戰記錄都不是由曹操親自指揮,主要有以下表現:1、和夏侯惇、李典一起阻擊北上的劉備,中了伏兵之計靠李典解圍;2、進攻造反的昌豨不能取勝,靠夏侯淵的協助取得優勢,然後斬殺了來投降的昌豨。3、和臧霸一起討伐梅成,誤信了梅成的詐降導致其和陳蘭完成匯合,轉而分管後勤工作,協助張遼平叛。4、襄樊之戰被大雨淋了,三萬大軍崩潰,自己也投降關羽。
這些表現表現可謂一言難盡,由於是在建安十四年後,整整十年沒有任何于禁參與徵討的記載,食邑也沒有增加,一對比相當尷尬,同期將領大都開始出鎮一方在各地立下戰功之際,于禁的唯一事跡居然是奪了朱靈的軍權。
影響
張遼因逍遙津之戰威震江東,每當江東地區的小孩們啼哭不止,小孩們的父母就會說「張遼來了」 來嚇唬小孩們。「張遼止啼」這一典故在唐朝時被李翰編入兒童讀物《蒙求》,「遼來來(遼來々)」的俗語甚至傳入了日本,由此可見其深遠影響。
在後世影響中,張遼不止是五子,還是在魏將中最大的一個,正始四年(243年),張遼與曹仁、曹休等一起從祀於曹操廟庭,在唐朝建中三年(782年)追封武廟六十四將時,張遼得以入選,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關羽、張飛、周瑜、呂蒙、陸遜、鄧艾、陸抗而已。宋朝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張遼。 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張遼亦位列其中。
而于禁可就尷尬了,他也有威名,不過是在奪朱靈兵權時,所謂的「眾皆震服,其見憚如此」,這個表現說好聽點是軍事接管,說難聽不就是窩裡鬥麼。後世地位更是尷尬,于禁是五子中唯一一個曹操廟和十七史百將都沒進的,唯一一個被吳國人嘲笑的,還是死後惡評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