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三國,很多國人甚至外國友人都能跟你聊上一二,當然這些大多歸功於《三國演義》的功勞,畢竟影響深遠,不管是影視劇或是遊戲動漫,三國都是經久不衰的題材。很多人都有著自己喜愛的武將,比如武聖關羽、常山趙子龍、溫侯呂布等等,也有很多人喜歡把武將之間做個對比,魏延作為蜀漢後期一大猛將,他比起曹操手下五子良將中的張遼、徐晃又如何呢?
魏蜀吳三國初期從來不乏能人,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將落幕,慢慢的就形成了差距,魏延的崛起也是經歷了時間的考驗,但是正當他要大展宏圖的時候,卻突然間告別了歷史舞臺,很是讓人唏噓。
魏延早年間並沒有什麼大作為,只是個普通的將領,在劉表手下當差,後來看不慣蔡瑁就逕自出走投靠了長沙太守韓玄,後劉備攻打韓玄,黃忠因義放關羽而遭到韓玄猜忌,魏延殺韓玄舉城投降劉備(實際上韓玄是直接投降了,後來還做了蜀漢的官,這些只是演義中的故事)。
也就是說至此,魏延就跟了劉備混了,但是仍然沒有什麼大的起色,畢竟赤壁大戰已經過去了,荊州局勢也算穩定,直到劉備入川。
劉備入川後與劉璋決裂,魏延此時表現十分搶眼,屢立戰功,升遷至牙門將軍,備受劉備賞識。
漢中之地對劉備來說十分重要,它連接著西涼、中原,是出蜀的要道,劉備與曹操「會獵」之後方才拿下這個軍事重鎮。
此時,關羽正在鎮守荊州,那麼大家想當然應該是讓張飛來鎮守漢中,但是劉備出乎意料地把這個重要的任務交給了魏延,這證明劉備對其是無比信任。
魏延也表示如果曹操傾國之力來,我幫大王守住城池,如果是一個偏將帶十萬大軍來,我幫大王吞併了他,這種自信是有原因的,魏延所表現出來的軍事天賦確實很高。
劉備死後,魏延隨著諸葛亮繼續伐魏,一個「子午谷奇謀」至今仍被世人爭論不休,也許諸葛亮要是聽了他的話,蜀國大業已成。可惜魏延生性傲慢,在處理人際關係上有著致命的短板,在諸葛亮死後,他正準備上位之時,被楊儀讒言害死,並背負了千古罵名,讓人唏噓。
我們再看看張遼,他先跟丁原後跟呂布,最後跟了曹操,此時的張遼才是如虎添翼,逍遙津之戰八百精兵衝殺十萬大軍一戰封神,殺得孫權心有餘悸,再不敢叫板曹魏,而且戰場上猛如虎的張遼為人沉穩低調,做事勤勤懇懇,統兵有方,如果兩人對壘,估計魏延要遜色一籌。
再說徐晃,徐晃更是很早就跟了曹操,先後參與了徐州、官渡、白狼山、南郡、關中等多地的戰役。
而且徐晃治軍有方,被曹操贊有周亞夫之風,對於處理兵將關係,凝結部隊戰鬥力這一方面,徐晃要勝過魏延,而驍勇程度上來看,徐晃也不弱於魏延,因此如果倆人對壘,不說徐晃略勝一籌,那也至少平分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