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張遼到底有多強?憑啥他被尊為五子良將第一人?

2021-01-15 葉之秋讀書

  

  三國時期,名將輩出。蜀漢有五虎上將,曹營有五子良將,五子良將中又以張遼功勳最大,名望最高,倍受史家推崇。

  張遼為何能成為曹營第一名將呢?在他一生中,有三次戰事,表現堪稱經典。

  一、以利動之,勸降昌豨。

  張遼原本是雁門馬邑人,最初他是董卓的部下,董卓兵敗後,歸屬呂布。曹操在下邳大破呂布,張遼率眾歸降。之後屢有戰功,升遷為禆將軍,奉命與夏侯淵去東海圍剿昌豨。

  昌豨在東海經營有年,且城池堅固,易守難攻。張遼與夏侯淵包圍東海郡數月,軍糧吃完,有人提議撤軍。張遼不同意,他遊說夏侯淵道:「我與昌豨是老相識,這幾日圍城,昌豨經常有意無意地看著我,仿佛有歸降之意。加上城內射出的箭矢日漸稀疏。據我推測,城中守備已是強弩之末。若我等就此放棄,太過可惜。將軍不如讓我前去陣前勸說昌豨,或能勸其歸降。」夏侯淵答應了。

  張遼獨自趕往城下,提出與昌豨會面。昌豨果然下城與張遼會談,張遼勸說道:「曹公神武,方以德懷四方,先歸降者必受重賞。」張遼還答應會親自引薦昌豨,以自己的性命擔保昌豨的安全。昌豨於是率軍投降。

  張遼帶著昌豨去拜見曹操,曹操果然接納了昌豨。送走昌豨後,曹操批評張遼說:「你以身犯險,實非大將所為。」曹操對張遼的關懷,意在言表。張遼心中感動,說:「主公恩威遍於四海,因此張遼料定昌豨不敢加害。」曹操聽聞哈哈大笑,對張遼更加欣賞。

  孫子曰:「以利動之。」名將帶兵,並不以利,身為統率,要善於統觀全局,明辨利害。張遼能在昌豨的一言一行中,觀察到軍情走向,可謂目光犀利,洞察入微。張遼以先歸附可受重賞,勸服昌豨,昌豨果然投降。

  二、以靜待譁,彈指間平定軍亂。

  張遼跟隨曹操徵討袁譚,袁譚被攻破後,張遼率軍隊平定海濱,大破遼東賊寇,遼東柳毅等人,回到鄴城時,曹操親自迎接,與張遼同乘一輛馬車,拜張遼為蕩寇將軍。

  當時,荊州還未平定,張遼奉命前往長社屯兵。大軍出發之時,軍中忽然有人謀反,火光四起,全軍震驚。張遼告訴身邊人:「不要動!造反者絕對是少數,大軍若亂,必為造反者所趁。」

  隨即他下令道:「不反者,安坐!」

  軍中大多數士兵,都是良善之輩,聞令紛紛放下武器,安安靜靜坐地上,張遼帶領親兵數十人穩坐中軍。頃刻之間,就找到了幾名放火造反者。一場譁變彈指間就被平定。

  孫子曰:「以靜待譁。」軍中若是發生變亂,很容易自亂陣腳。張遼下令安坐,輕易平定軍中大亂,處變不驚,確實有名將氣度。

  三、三軍可奪氣,威震逍遙津。

  張遼一生中最輝煌的戰役,當屬合肥之戰。

  那時,曹操親率大軍,進攻張魯,對抗東吳方面,留下張遼、樂進鎮守合肥。曹操與張魯正在交戰時,東吳孫權趁機出兵,猛攻合肥。

  曹操早有命令傳下,若孫權至,張遼李典出戰,樂進守衛。對於曹操留下的這道命令,眾將軍驚疑不定。當時孫權有大軍十萬,合肥城中只有七千守軍。就算合肥城中七千人都是曹軍精銳,也根本不是東吳十萬大軍的對手。不少人都想撤軍,但又害怕丟失城池,會被問罪。

  最後張遼力排眾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張遼道:「公遠徵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用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張遼這番話,可以分成三層來理解。

  第一層:張遼點明曹操遠徵在外,等到大軍趕來,吳軍必定已經攻破合肥,等待援軍的做法明顯不明智。

  第二層:既然援軍不可靠,只能主動出擊。曹操當初留下的命令,雖然與事實不符,卻是眾人唯一的出路。

  第三層:張遼指出,在東吳大軍未曾合圍之前主動出擊,折其銳氣,才能安定眾心,合肥城才有一線生機。

  張遼的這個主張,得到了李典的支持,於是張遼連夜招募了八百壯士,在第二天凌晨發動猛攻。張遼親自披甲執戟,衝鋒在前,連斬數十人,衝入吳軍陣中。張遼衝鋒時,大叫道:「張遼在此!」在八百壯士的猛攻下,張遼一直衝到孫權的營帳前。

  當時還未天亮,吳軍尚在熟睡,被曹軍一衝,頓時陷入混亂,加上張遼直衝孫權中軍主帳,吳軍各種大軍,紛紛來救孫權。吳軍軍制被打亂,命令不暢通,頓時大敗。孫權率軍逃遁,張遼一路猛追,一直等到東吳幾位名將趕到,張遼才下令撤軍。

  整場戰爭從凌晨打到中午,吳軍丟盔棄甲,自相踐踏,死傷無數。張遼率軍退回合肥,魏軍士氣大漲,孫權收拾殘部,重新包圍合肥,雖然吳軍人數還是遠遠超過魏軍,但士氣低靡,不堪一戰。孫權圍困合肥十餘日後,也破不了城池,只能撤軍。在吳軍撤退之時,張遼率軍追擊,幾乎要再次抓到孫權。經此一戰,孫權對張遼畏之如虎。

  許多年後,曹操病死,曹丕稱帝,張遼被調到雍丘屯兵,年老病重。孫權再次率軍攻擊魏國邊境。曹丕立刻將張遼調到前線,孫權非常忌憚,告訴諸將說:「張遼雖病,不可當也!」在那一年,張遼率領眾將,再次大破吳軍,後來幾年,張遼的病情更加危重,但只要張遼在世一日,吳軍都不敢犯邊。

  孫子曰:「三軍可奪氣。」張遼在吳軍大盛之時,主動出擊,折其士氣,以八百之眾,大破十萬吳軍,堪稱三國最精彩的戰役之一。

  張遼能成五子良將之首,可謂實至名歸。

相關焦點

  • 誰才是曹魏五子良將之首?是張遼還是于禁
    五子良將一說,源於陳壽《三國志》中對五人合傳的一句評語:「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他們分別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五子良將的地位應該是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而轉折點就在襄樊之戰。襄樊之戰之前,五子良將以于禁為首,而戰後則以張遼為尊。于禁原從鮑信,後投奔曹操,深得曹操信任,于禁治軍嚴明,狠起來連自己人都打。
  • 三國歷史:張遼為什麼能位居五子良將之首,這三點別人都做不到
    在三國的歷史上曹操是一代梟雄,他手下猛將如雲,五子良將和八虎騎都是當世翹楚,那麼在曹操五子良將中,為什麼張遼能位居首位呢?張遼,字文遠,在曹操之前曾經跟過丁原、董卓和呂布三位諸侯,照這樣的情況曹操不可能會重用他呀!那為什麼曹操還會如此的重用張遼呢?
  • 鎮魂街:五虎將一定比五子良將強?其實看靈力,張遼也能勝關羽
    ,大家就會對他們的實力進行排名,尤其是三國時期的五虎將以及五子良將。雖然在歷史上五虎將確實要比五子良將更強,而且也是大家公認的強,但是鎮魂街的魅力就在於重新洗牌,雖然之前的武將可以來到鎮魂街,但是他們的武力不再按照前世設定。
  • 三國有哪些名將來自并州?五子良將有一人,還有兩人是一方諸侯
    東漢末期天下劃分為十三州,其中并州比較複雜,境內多遊牧民族,比如匈奴、烏桓、鮮卑、羌人在并州都各有勢力範圍,因為需要經常和遊牧民族作戰,所以并州多精兵強將,比如并州狼騎是和西涼鐵騎齊名的漢末戰鬥力最強的兩支邊軍,當然出自并州的名將也不少,那麼三國有哪些名將來自并州?
  • 五子良將張遼,把孫權打出心理陰影,張遼止啼嚇到小朋友
    三國時期,名將輩出。蜀漢有五虎上將,曹營有五子良將。五虎上將中關羽素來是敬文士不敬武臣。但是關羽也並非目中無人,他曾說張飛與趙雲二人能力不弱於自己。 除此之外,關羽也曾對曹魏一位猛將不吝誇讚,稱其武藝不在張飛之下,而此人,便是五子良將之首——張遼。
  • 《真三國無雙7猛將傳》魏國五子良將使用心得
    導 讀 喜歡三國時期可以和蜀國五虎上將相敵的就是魏國的五子良將了,那麼這五位武將在《真三國無雙7猛將傳》中怎麼用呢?
  • 誰是五子良將之首?從地位、戰功、影響來看毫無疑問是張遼
    五子良將,其實是現代網民取的一個稱呼,在任何古籍都未出現過該名稱,更不是一些網民認為的官職,其實咬文嚼字的話,五子良將本身就是個病語,翻譯過來就是五個人良將,用魏五子或者魏五良將似乎更合適。言歸正傳,關於五子良將之首的稱號,長期以來都是張遼,而這些年來,又有不少人覺得于禁才是五子之首。本文就來辨析一下,誰才是五子的第一人。
  • 五子良將都是怎麼死的?演義與歷史有何不同?
    三國的武將可謂滿天繁星,多不勝數,指名道姓能徵慣戰之人極多。而作為一個武將,從出戰開始就要有戰死沙場的決心,要不然會被遺憾終身或受人唾棄。如蜀國五虎上將中關羽與張飛都死在小人之手,令人無比嘆息,趙雲與馬超雖然壽終正寢,但也是抑鬱而終,估計兩人到死都無奈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
  • 劉備的「五虎上將」和曹操的「五子良將」,究竟誰更厲害些?
    ——保羅《三國志》中把三國時期蜀漢陣營湧現出的五位傑出將領,即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等五人並列在一傳之中,後世將他們稱之為「五虎上將」。五虎上將驍勇善戰,名聲撂在地上都能聽見響聲。同樣,在曹魏陣營,也有「五子良將」。《三國志》中,把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五人並列一傳,並評價道:「時之良將,五子為先。」因此,後世稱之為「五子良將」。
  • 三國殺:人家五虎上將都出了界限突破,咱五子良將啥時候才能上線?
    哈嘍大家好我是遊星說三國。在三國殺移動版中,說起平民神將,那可都是界馬超,馬良,張松這類輔助能力強的或者輸出強了,如果是氪金玩家的神將,那可就是留贊劉焉之類的了。說起五虎上將,那就不得不提界馬超了,憑藉一手加強的鐵騎,讓多少武將欲哭無淚?
  • 五子良將誰掌握的兵權最大?並非張遼,另有其人
    五子良將的這個說法,其實主要是來源於陳壽的《三國志》 ,那句「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的記載,後來就直接演變出了五子良將。這五人人分別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從排名上來看,似乎張遼是這五人中的老大,不過事實上,五子良將中掌握兵權最大的人並非張遼,而是另有其人!張遼我們先從張遼開始分析。張遼是五子良將中最出名的武將,合肥之戰中,他以八百騎兵衝擊孫權大營,最終得勝而還,令眾人稱羨。僅憑這一戰,他就已經是名揚天下了。
  • 張遼憑什麼是正史上的「三國第一人」?就憑這點,關羽呂布不如他
    撇開著作,老倌想和各位聊聊,五子良將的,張文遠,張遼。不得不說,張遼在正史上很是一個人物,不同於著作裡邊的,老倌覺得,張遼反倒有幾分三國「主角」的意思,畢竟看回整個三國時期,能同時讓得曹操、劉備和孫權這三位瓜分天下的正主,差點終結的,也就只有張遼了。
  • 五子良將五虎上將中的壞人:徐晃能排第三,排名第一第二的是誰?
    曹魏有五子良將,蜀漢有五虎上將,這十個人的名字,讀者諸君倒背如流,但是要問在五子良將和五虎大將中誰是壞人,可能就要引起一些爭議了,尤其是正史記載中最壞的那一個,已經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英雄。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
  • 網友給五子良將取綽號:叩頭和攀巖能理解,醬油和大膽兒又是誰?
    在另外的稿子裡,網友還根據三國正史,給曹魏五子良將也都取了綽號。其中的叩頭和攀巖,大家都能理解,而其中的醬油和大膽兒是誰,就需要琢磨一下了。那個叩頭,當然就是「於叩頭」于禁於文則,這個人看起來就像手電筒:只能照見別人的毛病,到關鍵時刻,第一個撐不住的就是他。因為于禁「執法嚴明」而深受曹操器重,「左將軍、假節鉞」,五子良將獲此殊榮的僅于禁一人(張遼前將軍、張郃左將軍、徐晃右將軍都是曹丕稱帝之後才封的)。
  • 張郃:三國武力計算器,一生都在追趕張遼的路上
    張遼、徐晃、張郃、于禁、樂進合成為曹魏「五子良將」,是曹操建功最為出眾的五位非宗室將軍,論戰力、統帥才能,都足以睥睨當時之名將。陳壽也評論「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五子之中有一人較為特殊,被稱為「三國名將的武力計算器」,前期誰也打不過,後期照樣誰也打不過,他就是張郃。
  • 此人資歷深且忠心耿耿,曾戰平呂布趙雲,為何落選五子良將?
    三國時期,湧現出了很多有名的謀士和武將,他們的出現直接影響了整個天下大勢。當時的謀士總是能為自己的主公提出各種錦囊妙計,而武將則是能徵善戰,同樣不可小覷。曹操身邊就曾有一名將領,他武功高強,非常強悍。此人資歷深且忠心耿耿,曾戰平呂布趙雲,為何落選五子良將?
  • 三國中,張郃和張遼誰更強一些?
    雖然時候曹操責備張遼身為大將不應該孤身犯險,但我卻不這麼認為。張遼通過觀察,仔細分析,才得出結論,並且制定了解決方案。這才敢進城勸降的,否則他怎麼敢孤身犯險呢!第二,張遼善於抓住稍縱即逝的時機。逍遙津之戰天下聞名,三國迷們肯定都知道。張遼的輝煌戰績令軍事迷們欽佩不已。
  • 歷史小知識:「五虎上將」VS「五子良將」,誰更強?
    而蜀漢有五虎上將,那曹魏自然也不能差,天團必須安排上,於是曹魏派出了也是響噹噹有名的五子良將!張遼、張郃、徐晁、于禁和樂進。個個都為曹魏立下過汗馬功勞。那兩方陣容都很豪華,如果「五虎上將」VS「五子良將」誰會贏呢?
  • 「五虎上將」和「五子良將」的說法哪來的?在正史中都能找到答案
    在文學作品中經常被借用,已經不局限於三國題材。而曹魏方面也有一個對標的組合——"五子良將",雖然名氣不如"五虎上將"響亮,但也並不陌生。在網絡上有很多人認為"五子良將"是歷史記載,"五虎上將"是《三國演義》編出來的。還有人說真實歷史上"五子良將"吊打"五虎上將"。那麼這個說法準確嗎?
  • 三國志11手機版,五子良將誰該被除名?你看看你這數據!
    說起來三國的組合大家一定耳熟能詳,像什麼曹操的,五大謀士,劉備的五虎上將,袁紹的河北四庭柱,還有什麼江東十二虎臣,以及人們惡搞的「荊南五虎」,不過要說起來練兵打仗最優秀的肯定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五子良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