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市場競爭的多機場城市航空客流需求預測

2021-01-22 cityif

本文以北京進行的新機場規劃建設工作為背景,基於未來北京雙國際航空樞紐的格局,通過對北京航空乘客細分的不同人群航空時間價值進行調查分析,構建基於市場競爭關係的雙樞紐客流需求預測模型。主要通過對未來兩機場不同市場競爭情景下,陸側交通接駁方式對兩場客流總量及各機場吸引客流 的空間分布的分析,為新機場的陸側接駁交通系統規劃提供量化測試基礎,同時通過不同情景下客流的空 間分布狀態,為新機場與首都機場的兩場分工從北京城市空間反哺的視角出發提出建議。本文採用出行意願調查分析得出航空客流的時間價值,通過約束下的多層羅吉特(NL)模型分析機場選擇及陸側交通系統 方式選擇,通過將航空客流分析與傳統的城市日常出行客流分析模型進行一體化的融合反應日常客流對航 空客流接駁方式選擇的影響。從航空乘客機場選擇行為的市場規律視角出發,構建了基於航空客流選擇行 為規律的航空乘客多機場選擇行為需求預測模型(Multi-airport choice model),為北京新機場陸側接駁 交通系統的規劃設計提供了量化分析基礎。


1. 引言

京津冀地區是我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和教育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是我國對外交流 與合作的重要通道,是我國參與全球競爭與率先實現現代化的主要區域,是我國北方發展水 平最高的現代化大都市區,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近年來,京津冀區 域經濟整體增速明顯加快,對航空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2 年首都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 8000 萬人次,僅次於美國亞特蘭大機場,穩居世界第 二位。鑑於亞特蘭大機場旅客中轉率高達 70%以上,而首都機場僅為 11%左右,首都機場 成為全球最大的起訖地機場。此客運量也已接近首都機場客運能力。


面對快速增長的航空出行需求和北京首都機場航空運力幾近飽和的局面,2012 年 12 月, 國務院、中央軍委批覆同意建設北京新機場。在批覆中對北京新機場定性為大型國際樞紐機 場,與首都國際機場共同構成雙樞紐國際機場的局面。使得北京將成為繼上海之後,我國第二個擁有兩個機場的城市。


首都國際機場距離北京市中心約 25 公裡,北京新機場的初定選址位於北京南部與河北省交界處,距離北京市中心約 50 公裡,距離首都國際機場約 67 公裡,具體見圖 1。北京新 機場規劃航空客運吞吐量在本期(2025 年)約 7200 萬人次/年,遠景(2050 年)預計在 1.3 億人次/年以上。兩機場規劃中的雙樞紐國際機場定位,使得兩機場在未來運營的相當長一 段時間內將針對區域航空客流,尤其是北京市航空客流形成共同服務的局面。

圖 1 北京規劃兩機場位置關係示意圖

鑑於北京新機場的區位劣勢,機場的陸側接駁系統配套的完善對於改善機場的不利區位 影響,吸引客流均衡選用兩機場關係重大。為了更好的測試陸側接駁系統對未來首都航空客 流機場選擇行為的影響,從航空乘客的時間價值入手,基於市場競爭的原則,構建北京多機 場航空客流需求預測模型來應對此問題。


2.北京多機場航空客流需求預測框架

根據北京市航空客流特徵及借鑑歐美航空客流預測方法,主要通過航空客流總量預測、 航空客流生成區域預測、航空客流人群構成及出行目的預測、機場選擇預測、陸側接駁方式 選擇預測等五個部分組成,具體航空客流需求預測框架圖,見圖 2。


圖 2 北京多機場航空客流預測框架圖

相交國內外以往航空客流預測模型,本次預測方法有如下特點:

2.1 將航空客流預測模型與城市傳統出行模型一體化考慮


由於機場客流的乘機行為是城市諸多交通出行行為中的一部分,因此本次預測將其放入城市交通系統中進行綜合模擬,以體現北京市城市交通系統運營狀況對機場乘客交通方式選 擇的影響。將航空樞紐整合在城市交通模型中進行一體化構建的方法在國際上實現的城市也 為數不多,文獻顯示僅美國和歐洲有三至四個城市實現了無縫的模擬分析。


2.2 多機場的客流選擇模型


基於北京新機場和首都國際機場的發展定位和規劃客運規模,兩機場作為北京市將來兩 個超大型國際航空樞紐,必然存在某種程度的客流競爭關係,從而導致航空客流在北京市範 圍內分布的差異性,因此將兩個機場客流進行綜合分析考慮,不僅更好的體現了陸側交通系 統對旅客機場選擇的影響作用,而且也更加真實的反應了機場定位的差異和服務水平的差別 導致客流分布的差異性。此外基於規劃年首都國際機場能力的限制,需要在預測中有所體現, 以反映其對客流分布的影響,此預測方法較好的反應了這一特殊的限定要求。


2.3 航空乘客時間價值的標定


航空乘客的航空出行不同於普通城市出行,其出行特徵體現為時間性強,時間價值高, 為了將其與普通城市出行區別開來,專門針對航空乘客進行了出行時間價值的意向調查。將 其用於航空陸側接駁出行的模型標定,較好的反映了航空乘客對陸側接駁交通方式服務水平 的高要求。


2.4 使用分層的 LOGIT 模型模擬機場選擇與機場陸側接駁交通方式選擇


由於航空乘客在機場選擇時,機場的陸側接駁方式僅為乘客機場選擇考慮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因此,使用分層的 LOGIT 模型模擬乘客機場選擇和機場接駁交通方式選擇行為,將 更加符合實際的航空乘客選擇行為模式。


3. 需求預測主要參數標定3.1 航空客流生成模型



基於對首都國際機場乘客展開的約 7000 份問卷統計結果,發現不同區域的航空客流出 行強度存在較大差異。同時不同航空客流類型,航空出行頻次的影響因素也有所不同。因此 在航空客流生成模型標定中,將北京市域分成三個空間層次(城六區、近郊區和遠郊區縣), 結合不同航空客流類別,選取相關性較強的影響因素進行分別標定。航空客流生成模型空間 層次劃分見圖 3。


圖 3 航空客流生成模型空間層次劃分圖

結合上述空間劃分,根據現狀調查數據分析,最終按從家出發的航空客流、從單位出發 的航空客流、從酒店出發的航空客流、從其他地點出發的航空客流四類來分別進行出行生成 模型的標定工作。並經過社會經濟相關因素的篩選,以城六區區域為例,航空客流生成模型 參數標定結果見表 1。


表 1 區域 1 航空客流生成模型參數標定結果(日航空乘客/萬人)

由上述標定結果可見,各類航空客流生成模型 R 方值均在 0.75 以上,置信度較高。同 時,不同類別的航空客流受到不同因素影響差異較大。


根據三個區域標定模型擬合出北京一日總航空客流發生量 9.6 萬人次,與北京一日總航 空客流實際發生量 9.2 萬人次相差 4%,誤差在 5%以內可接受。模型模擬出三個區域的客流 與實際客流比例對比見圖 4。


圖 4 三個區域模型與觀測客流比例對比圖

3.2 航空客流人群劃分及出行時間價值標定



為了反映不同航空乘客對出行時間的敏感性,同時為了將航空乘客的時間價值與城市一 般出行的時間價值進行對比區分。專門針對首都機場的航空乘客進行了約 3000 份的航空出 行時間價值的專項 SP 調查(出行意向調查)。


結果對數據的統計處理及標定分析,得出四類主要人群(大陸客非商務出行、大陸客商

務出行、非大陸客(為外國人和港澳臺地區乘客)非商務出行、非大陸客商務出行)的航空客流時間價值,具體見表 2。


表 2 北京航空乘客時間價值匯總表(元/分鐘)

由表可見,無論是大陸客還是非大陸客,其商務出行的時間價值均高於非商務出行。而 無論出行目的如何,大陸客的時間價值均略低於非大陸客。


而通過表 3 對比大陸客的航空出行時間價值與北京一般出行時間價值可見,航空出行時 間價值基本為普通出行時間價值的 1.6-1.8 倍之間。


表 3 北京航空時間價值與普通出行時間價值對比表(元/分鐘)

注:北京 2012 年北京城市普通出行時間價值基於 2005 年出行時間價值調查結合可支配收入增長轉化得出, 航空出行時間價值選用大陸客相應值作為對比主要人群類型


3.3 航空客流接駁方式選擇



根據不同人群對機場接駁交通費用、舒適度、時間的敏感性差異,在交通方式選擇中, 對不同人群的接駁方式選擇模型進行標定。


接駁模型方式選擇集主要包括:小汽車接送、計程車、機場快軌和機場巴士。

接駁模型標定的自變量選擇,主要考慮出行的廣義費用(即由出行時間和出行費用根據 出行時間價值轉化合成)

標定模型使用多元羅吉特模型(MNL)完成。出行方式選擇公式見公式 1。 (1)


模型標定結果見表 4。

表 4 機場接駁交通方式劃分模型標定結果表

注:MNL 參考交通方式為機場巴士。


從模型預測結果可見,各交通方式中,各類人群使用計程車的傾向均較為明顯,而與公 共交通方式相比,除非大陸客非商務出行外,小汽車的傾向性也較強。可見,目前航空乘客 在廣義費用一致的情況下還是更傾向於選用小汽車或計程車等交通方式,與其舒適性、方便 性較好存在一定關係。而公共運輸中,同樣條件下,軌道交通的競爭優勢不如機場巴士,也 說明目前軌道交通換乘條件、服務水平等有待進一步提高。


根據上述模型模擬出出行方式構成與觀測出行方式構成比例對比見圖 5。

圖 5 模型模擬出行方式構成與觀測出行方式構成對比表

由圖 5 可見,模型出行方式結構與觀測出行方式結構各交通方式誤差均較小,僅巴士誤 差略大,模型可用。


4. 規劃航空客流預測分析4.1 預測背景



4.1.1 城市發展背景

依據北京市最新規劃匯總圖(2011 年 11 月版),結合《北京市就業人口用地指標研究 總報告》中的給出的北京市人口、崗位與用地和建築量的計算關係,預測北京市人口、崗位 及其他相關指標分布。最終規劃年北京市規劃常住總人口約 2440 萬,總就業崗位約 1300 萬個。


4.1.2 北京市航空出行總量需求預測

依據《北京新機場預可行性研究報告》,新機場在本期工程目標年——2025 年,年旅客 總吞吐量將達到 7200 萬人次、遠景規劃目標年——2040 年,年旅客總吞吐量將達到 1.3 億 人次。首都國際機場遠期最大年客運吞吐量約為 1 億人次。


4.2 預測情景


4.2.1 兩機場定位差異情景分析

由於目前兩機場僅有國際雙樞紐機場的宏觀定位,在兩場分工細則規劃設想上尚未完全 明確。因此本次預測基於兩機場趨同化服務和兩機場差異化服務兩種情景模式下進行測試。


兩場提供趨同化服務:即兩機場在預測年提供的航線方向、航空品質、航空票價等方面 具有較強可比性,導致乘客在進行航線選擇和機場選擇中,對陸側交通接駁系統的服務水平 關注較強,陸側交通接駁系統的質量對航空乘客機場選擇影響較大;


兩場提供差異化服務:即兩場在預測年提供的航線方向、航線品質、航空票價等方面存 在較大差異,使得不同類型或不同出行目的地的航空乘客機場選擇較為固定,陸側交通接駁 系統品質對航空乘客機場選擇中所起作用影響較弱。

具體測試情景見圖 6。

圖 6 測試方案框架圖

基於上述分析,基於篇幅限制,文中僅以新機場本期(2025 年)為例,說明不同機場 定位及市場競爭環境下的航空客流預測結果差異。


4.2.2 兩機場陸側交通接駁設施規劃

本期(2025 年)北京新機場規劃有城市軌道交通專線系統、新機場鐵路專線系統、高 速公路系統、新機場地面巴士系統等。


軌道交通專線:起點為北京北部的牡丹園站,經金融街、草橋、磁各莊至北京新機場, 初步票價方案為分段計價,各站依次收費為牡丹園站至新機場 55 元、金融街至新機場 45 元、草橋至新機場 40 元、磁各莊至新機場 30 元。運營速度 80 公裡/小時,尖峰時段發車間 隔 10 分鐘。


新機場鐵路專線:起點豐臺火車站,直達新機場。全程票價 30 元,運營速度 100 公裡/ 小時,發車間隔 30 分鐘。


高速公路系統:本期服務新機場高速公路有新機場專用高速、京開高速、京臺高速。三 條高速中,除新機場專用高速直接連接北京城區與新機場外。京臺高速與京開高速分別在新 機場東西兩側通過新機場聯絡線輔助服務新機場。


同期,服務首都國際機場的陸側交通系統,同樣有城市軌道交通專線系統、高速公路系 統、新機場地面巴士系統等。


首都機場軌道交通專線:目前已經開通運營,從東直門站發車經三元橋站分別到達首都 國際機場的 2 號和 3 號航站樓。票價方案為單一票制,收費標準為城市至首都國際機場 25 元/次。運營速度 45 公裡/小時,尖峰時段發車間隔 10 分鐘。


高速公路系統:規劃服務首都國際機場高速公路有機場專用高速、機場第二高速、機場 北線高速。


4.3 客流分布預測


4.3.1 北京市航空客流分布預測

根據客流生成模型預測得出規劃年全市航空客流分布,客流主要聚集區域依然位於北京 市規劃中心城地區,但客流強度與現狀年相比較,呈現出多點分散的趨勢。除現狀客流強度 較高的 CBD、金融街、東二環沿線、中關村、上地等地區外,規劃年中,北京市航空客流湧現出南部的麗澤商務區、豐臺總部基地地區、北部的奧體地區、西部的長安街沿線行政辦公 區等多個高強度區域。具體見圖 7、圖 8。

圖 7 規劃年北京中心城航空客流強度分布圖

圖 8 現狀年北京中心城航空客流強度分布圖


4.3.2 北京新機場航空客流分布預測

而規劃研究的重點——北京新機場,在兩機場不同的競爭關係下,其主要吸引的客流分 布亦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具體見圖 9、圖 10。

圖 9 情景 1 新機場航空客流分布強度 圖 10 情景 2 新機場航空客流分布強度


由上圖對比可見,由於兩種情景下兩機場功能定位不同,導致乘客在機場的選擇中對陸 側接駁交通設施服務水平的敏感度存在差異。在北京市航空客流總量預測和首都機場客流總 量約束前提下,導致兩種情況下新機場旅客總量相差約 15%,情景 2 下新機場客流總量更高。


兩種情景下,新機場乘客分布及出行距離也不盡相同,新機場客流在情景 1 下,由於對 陸側接駁設施更加敏感,因此更集中的分布在中心城的西南側。新機場客流在情景 2 下,由 於對陸側接駁設施敏感性較差,因此在中心城的分布更加均勻,與規劃重點發展區域相吻合。


4.4 客流接駁方式構成預測


在情景 1 與情景 2 下,新機場航空旅客陸側接駁方式構成見表 5。


表 5 本期新機場高峰小時高峰方向陸側接駁方式構成結構對比

從新機場乘客陸側接駁方式構成對比可見,由於新機場乘客在情景 2 下分布更分散,公 共交通與私人交通廣義費用差異更大,更傾向於公共運輸,而情景 1 下相較而言更傾向於私 人交通和計程車。


總體而言,由於新機場距離較遠,專線軌道交通及專線鐵路的時間、費用優勢明顯,機 場巴士的費用優勢突出。本期新機場航空旅客中,軌道+鐵路+機場巴士的公共運輸接駁客流 佔到 50%以上。兩種情景下各行政區新機場陸側接駁方式構成見圖 11、圖 12。

圖 11 情景 1 新機場航空客流分布強度 圖 12 情景 2 新機場航空客流分布強度

4.5 設施服務水平分析


4.5.1 軌道交通設施服務水平分析 根據上述航空旅客出行結構,結合本期新機場通勤客流規模得出新機場專線早高峰高峰小時高峰方向最大斷面客流構成見表 6。


表 6 本期機場快軌高峰小時高峰方向最大斷面流量構成分析

可見,本期機場專線高峰小時高峰方向最大客流斷面客流約 0.58 萬人次。新機場專線 本期規劃運力可滿足需求。


4.5.2 鐵路專線服務水平分析

本期鐵路專線高峰小時高峰方向旅客客流 0.11 萬人次,接送客流 0.014 萬人次,通勤 客流約 0.1 萬人次。總計高峰小時高峰方向總客流量約 0.23 萬人次。建議高峰小時選用 8 節編組列車(容量 1000 人/車次),建議縮短發車間隔至 20 分鐘。


4.5.3 高速公路服務水平分析

在上述兩方案最不利道路條件下,結合新航城、新機場通勤出行需求和新機場貨運需求, 分配得到各高速公路主要路段流量及負荷見表 7。


表 7 本期新機場相關高速公路流量及負荷匯總表

注:2、3、4、5、6 代表北京各環路, 6-D:為 6 環路至東南部過境通道段, D-A:為各條高速匯入後的場前聯絡線段

由上表可見,本期各條主要高速公路高峰小時總流量約 1.03 萬輛標準車。各條高速公 路機場前段負荷度基本維持在 0.5-0.7 之間。建議在隨著本期車流的變化,適時啟動京開高 速公路南段的擴寬和京臺高速南段的擴寬工程。


5. 結論與建議

本文以北京新機場為例,試圖探索一套合理的量化分析方法,輔助模擬多機場城市的航 空客流分布規律變化,平衡、引導多機場城市航空客流的合理布局,測試機場陸側交通系統 規劃配置的合理規模。

通過測試分析,筆者認為:

1、航空客流需求預測研究中,應關注航空乘客的出行行為,從其對時間、價格、舒適 性、便捷性等多方面的關注程度出發,努力構建可以合理反映其選擇行為規律的模型,對其 行為進行模擬。從市場選擇個體角度出發,更好挖掘規劃的陸側交通系統對航空乘客主體選 擇的影響。


2、北京新機場由於空間距離的自然劣勢,在機場建成之初,可以基於航空聯盟劃分的形式首先形成初始規模,同時藉以陸側接駁交通系統的優勢區域——北京西南部地區,吸引 相應客流,帶動新機場初始發展。隨著新機場成長,建議和首都國際機場分工定位向差異化 互補型轉變。新機場由於距離北京中心城較遠,區域輻射優勢較強,建議以國際航線為主, 而首都機場由於距離北京中心城區較近,建議以國內航線為主,國際主要設置中短途的亞洲 航線。結合分工的轉變做好兩場的接駁系統升級工作。


3、北京新機場的陸側接駁設施應結合其區位條件,更加注重公共運輸設施的規劃建設, 打造快捷、高效、舒適、無縫的公共運輸接駁設施,扭轉其空間距離較遠的劣勢,吸引新機 場航空客流。同時,增加公共運輸接駁方式在陸側接駁系統中的分擔比例。


4、新機場所處的京津冀質心位置,有利於其區域輻射力的提升。建議通過空鐵聯運的形式增強新機場的區域輻射能力,吸引區域客流的乘用。


參考文獻:

1、北京新機場外部綜合交通規劃.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課題報告, 2013.

2、北京航空旅客接駁出行時間價值 SP 調查與分析. 弘達交通諮詢(深圳)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技 術報告,2013.

3、D.C.Biggs etc. Guidebook for Conducting Airport User Surveys, ACRP Report26, 2009, TRB 4、GEOFFREY D.GOSLING, Airport Ground Access Mode Choice Models.ACRP SYNTHESIS 5,2008,TRB. 5、中國民航設計研究院,北京新機場預可行性研究報告,2012.
6、Lee Chimini etc. Airport Ground Access Planning Guide. 1996


相關焦點

  • 航空運輸業專題報告:從美國西南航空看春秋航空的成長空間
    我們要把高速公路上的客流搬到天上。」為了與公路交通競爭,西南航空推出了極具性價比的票價和高頻次的航空客運服務,吸引大量原本選擇自駕的乘客,顛覆傳統的航空經營理念,創造行業的增量需求。 1971 年,搭乘西南航空在休斯敦、達拉斯和聖安東尼奧之間飛行的票價是 20 美元,比其他航空公司便宜 28 美元。
  • 深度解讀ATR中國渦槳飛機市場預測
    從中國機場的運輸量中,我們或許可以解釋為何支線飛機在中國倍受冷遇。佔機場總數13%的大型機場,承擔了航空市場90%的運輸量;而剩餘87%的機場,只貢獻了10%的運輸量。不難發現,中國航空市場優先發展的對象,是大城市之間、大城市與國際間的運輸,而在中小城市之間的互聯互通明顯不足。支線航空的發展,正好可以彌補這一短板。
  • 大連國際機場:為應對大規模的返鄉學生客流,恢復加密29個城市航線
    2021年1月16日下午,大連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七十六次新聞發布會,邀請大連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斌介紹機場服務保障高校學生離連的相關情況。設置機場候機樓二樓12號門為學生返鄉專用入口 ,教職人員向機場工作人員提供加蓋公章的核酸檢測紙質證明,確保學生健康碼和核酸檢測核對準確後,由機場人員引導學生通過防爆檢測進入候機樓,避免出現室外長時間排隊以及與其他旅客混流等情況。
  • 中國國航:2020年中報點評:需求復甦滯後客流,靜待龍頭效應恢復
    疫情顯著抑制短期需求,且影響時間將超預期。疫情影響結束後,國航將再次展現龍頭效應,並開啟盈利上行周期。下調2020-22年淨利至-125/4/75億元人民幣(原-113/84/105),EPS-0.86/0.03/0.52元。考慮國航長期盈利能力優秀,維持目標價9.29元港幣,相當於1.5倍PB。下半年經營改善或超預期。
  • 上海機場集團復工防疫兩手抓!航空產業園、浦東機場四期工程有序推進
    上海機場集團日前表示,疫情防輸入防擴散仍是兩大機場當前最重要的工作,正堅持嚴防嚴控,嚴格落實各項防控措施,與聯防聯控各單位共同守好上海空中門戶。與此同時,上海機場集團也在抓緊實施年度重點工作,航空產業園、浦東機場四期工程的規劃、籌建工作有序推進。
  • 衢州航空首架飛機入駐衢州機場 助力衢州民航發展駛入快車道
    此次入駐衢州機場的過夜飛機將以衢州機場為基地和始發地,執行貴陽、珠海、武漢、鄭州、舟山等航線的飛行任務,為衢州四省邊際中心城市建設和區域交通樞紐的打造提供充足的運力支撐,其中,衢州=武漢為每周1357各一班,衢州=珠海、衢州=貴陽為每周246各一班,衢州=舟山為每天一班。
  • 復盤美國支線航空發展,我國細分市場潛力大,幹支結合有望促雙贏格局
    3  、美國支線市場的競爭格局:公司數量多,相對集中 背景:1978年起,以美國《民航放鬆管制法》頒布為標誌,不斷解除政府對航空市場的管制,美國不斷放鬆航空管制後,大量航空公司湧入市場,行業競爭激烈,行業票價水平普降,運營支線航班的公司,由於服務的城市普遍人口較少
  • 三荷機場客座率連創新高
    7月以來,三荷機場旅客吞吐量不斷攀升,日均2000人次,其中7月27日的3200人次,創下了機場開航以來的客流歷史新高。目前,三荷機場共有20個通航城市。為了迎接暑運旺季,吉祥航空嶽陽執飛航點上海、杭州、昆明、南寧、惠州、太原都推出了特惠票價,其中惠州和太原單程只要200元起,暑運期間都很受市民歡迎,客座率從50%提升到了85%。
  • 重新定義安全衛生新標準 高客流綠色洗手間解決方案首選維達多康
    一方面是壓抑了近9個月的出行需求需要釋放;另一方面則是眾多旅遊景點希望抓住今年最後一個旅遊出行熱點,促使旅遊市場恢復。作為實行常態化疫情防控以來的第一個長假,今年的假期備受關注,車站、機場、景區、商場等公共場所將迎來大客流量——據中國旅遊研究院預測,中秋國慶8天假期全國接待國內旅遊人數將達5.5億人次,對公共場所,尤其是高客流機場而言,是一次「大考」。
  • 鴻榮源壹方商業進軍奧萊市場 首個高端名品奧萊項目落子沙井
    近日,鴻榮源壹方商業對外透露,正式進軍奧萊市場,其位於沙井的城市更新項目將打造成高端名品奧特萊斯。鴻榮源壹方商業目前已有壹方城、壹方天地、壹方匯、壹方裡四大商業產品線,此次沙井奧萊項目也將成為新的奧萊產品線首個項目。
  • 上海機場參與設立首期機場航空產業基金 聚焦「四型機場」賦能
    原標題:上海機場參與設立首期機場航空產業基金,聚焦「四型機場」賦能   12月21日,上海國際機場股份有限
  • 疫情下的首例航空公司破產案,日本亞洲航空宣布破產
    據悉,大韓航空、韓亞航空等韓國主要航空公司預測明年的市場前景黯淡,國際出行需求與今年基本相同,並據此研究討論明年的航線規劃問題。該報導指出,2019年3-11月韓國航司的航班總數達到40.8萬架次,今年同期僅為17.3萬架次。
  • 深圳機場東綜合交通樞紐將開啟超百公頃地下造城,或拆AB航站樓
    空鐵聯運是主要方向 深圳市機場東綜合交通樞紐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和廣深港經濟帶核心位置,是深圳西部經濟和城市發展的重點區域。該樞紐作為深圳建設國際航空樞紐與國家鐵路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集航空、高鐵、城際、城市軌道、公交、計程車、小汽車等多種交通方式於一體,以空鐵聯運為主要發展方向。
  • 卡達航空發布冬季航班計劃 將於12月開通舊金山航線
    卡達航空貨運是世界上最大的貨運航空公司,新航線的開通將大大助力加利福尼亞州的經濟,為本地市場新增每周60噸的單向腹艙貨物運力。  卡達航空集團執行長阿克巴爾·阿爾·貝克爾(Akbar Al Baker)先生表示:「我們很高興即將迎來在美的第九個航點,舊金山將成為我們航線網絡中最新的一個通航城市。
  • 智庫| 歐洲低成本航空的興衰對我國民航業發展的啟示
    歐洲低成本航空公司正在經歷一個全面洗牌的過程,多家航司陷入「破產漩渦」。其原因一方面是油價上漲、美元升值造成成本劇增;另一方面則是市場供需矛盾造成收入水平下降——歐洲經濟增速放緩,航空運輸需求疲軟和運力增長過快,供給過剩,同質化競爭嚴重之間的矛盾。
  • 衣索比亞航空公司積極擴張以爭奪非洲航空市場
    整合非洲航空路線並不容易,而開闢新的路線的前提是航空運輸需求巨大。衣索比亞大力推動航空業是因為在非洲大量擴張的中東競爭對手感受到了產能過剩帶來的一些痛苦,而南非航空公司和肯亞航空公司等非洲航空公司在多年虧損之後陷入了困境。衣索比亞航空公司計劃的成敗正受到土耳其航空公司和波音公司以及最近空中巴士公司等競爭對手的關注。
  • 攜程入股,「在機場」如何探索機場出行圈的「錢景」?
    而龍騰出行方面,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末,其服務網絡已覆蓋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600個城市,500多個機場,1400多個休息室。「以在機場現在這個業務拓展速度已經很快了。」旅遊業內人士高曉(化名)表示。
  • TD晚報|航空市場二季度整體虧損342.5億元;小豬戰略合作小紅書
    雙方將在新零售、旅遊包機、旅遊營銷、郵輪遊艇項目、文旅項目規劃運營、旅遊智能化改造、城市交通、旅遊金融、新型農業等方面開展合作。雙方還將在智能化、智慧化領域開展深入合作,並設立不低於10億元的旅遊產業基金,用於投資優質海南旅遊項目。
  • 上海機場參與設立首期機場航空產業基金,聚焦「四型機場」賦能
    新京報訊(記者 王勝男)12月21日,上海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機場」)發布公告宣布,上海機場決定以自有資金出資2億元與上海機場泓宇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泓宇投資」)、上海機場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投資公司」)等意向合作方共同發起設立首期機場航空產業發展股權投資基金
  • 內陸城市憑什麼起飛?
    1什麼是空港經濟早在21世紀初,就有人提出了「航空大都市」的概念,全球化和航空運輸業的發展,將塑造新的城市形態。航空港帶來的持續不斷的客流,將成為驅動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相關的商務活動日漸頻繁,城市以機場為中心向外延伸,逐漸形成航空物流、航空製造、會展商務、科技研發、居住生活和休閒娛樂為一體的航空都市區,這也是經濟全球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