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爭時期,美軍為了方便抓捕薩達姆政權的逃亡高官,特別發布了一套撲克牌通緝令。
這套撲克牌通緝令在全世界範圍內相當有名。根據牌面的大小,人們多多少少能夠區分薩達姆政權中哪些是核心人物,哪些又是邊緣人物。
不過,也並非是所有的伊拉克著名官員都登上了撲克牌通緝令。比如薩達姆政權的新聞部長薩哈夫,雖然沒有在通緝令中出現,但其名字卻響徹世界。那麼,為什麼薩哈夫會在世界上擁有很大名氣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薩哈夫絕對算是薩達姆政權中的一個異類。
自薩達姆統治以來,伊拉克都是由遜尼派穆斯林來統治。絕大部分的政府高官,都是薩達姆從故鄉提克裡特帶出來並一手培植的。但偏偏薩哈夫卻是一個什葉派穆斯林,他和薩達姆也沒有什麼特殊的關係。自從1963年加入社會復興黨以來,薩哈夫就辭掉了英語教師的工作,專心地幹革命。
這也就意味著,薩哈夫能在遜尼派林立的薩達姆政權中擔當重任,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老資歷。
在薩達姆當政後,薩哈夫先後擔任了伊拉克廣播官員,駐緬甸、瑞典等國大使等一些外務工作。1992年,他甚至接替了有「薩達姆喉舌」之稱的阿齊茲外交部長的職務。一直到2001年,薩達姆的兒子烏代公然在報紙上批評薩哈夫後,薩哈夫才被薩達姆降為新聞部長。
伊拉克戰爭爆發後,薩哈夫幾乎每天都會召開新聞發布會。而在一些阿拉伯國家中,薩哈夫的新聞發布會又被稱為「薩哈夫秀」。每當他出現在電視上,阿拉伯人民總會放下手中的工作,仔細地聽薩哈夫講述伊拉克的局勢。
比如在2003年4月3日,西方媒體大肆報導「美軍兵臨伊拉克城下」。緊接著薩哈夫就面無表情地出現在電視上,鎮定地嘲諷西方媒體的報導。他說:「美軍在伊拉克根本就沒有立足之地,伊拉克人民將會用子彈和鞋子來歡迎他們。」
在阿拉伯國家的文化裡,用鞋子打人,是一種極其不尊重的行為。薩哈夫要用鞋子歡迎美國人,自然是得到了一片喝彩。
所以每當人們因局勢而焦慮時,薩哈夫一本正經地嘲笑美國人,就成了伊拉克人民舒緩壓力的一種重要方式。這也是「薩哈夫秀」在阿拉伯國家大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美國媒體曾專門對薩哈夫使用的詞彙進行了統計。像「蠢貨」「歹徒」「小丑」這些略顯庸俗的字眼,成了薩哈夫使用得最頻繁的詞語。美國媒體因此諷刺伊拉克稱,讓一個沒有文化和教養的人出任新聞部長,伊拉克確實是一個失敗的國家。
而當有記者針對這一問題來詢問薩哈夫時,他卻仍然淡定地回答道:「非常抱歉,我今天才意識到,用這些詞語來形容轟炸我們人民的罪犯,顯然是侮辱了這些詞語。」
4月7日,當美軍已經來到巴格達總統府前之時,薩哈夫竟然在距離前線幾百米的地方舉行了新聞發布會。在炮彈持續的爆炸聲中,薩哈夫首先安撫記者,告訴他們巴格達是絕對安全的。之後,薩哈夫又不經意間玩起了「空城計」,透露出了「巴格達是一個大陷阱」這樣一個信息。
這條信息經過媒體的報導,登上了全世界報紙的頭條。為了驗證信息的真實性,美軍甚至將推行行動停止了整整一天。
而就在薩哈夫頻繁出現在鏡頭前,不斷發射唇槍舌劍時,薩達姆政權中的一眾高官,卻早已卷著被子逃走了。
此時終於有人發現,薩哈夫原來是薩達姆政權中一個孤立的個體。他的表情永遠保持著鎮定,就像是一個沒有情感的機器。而他的每段發言,總有一個能夠刺激到美軍或是鼓舞到伊拉克人民的爆點。
因此有人大膽推測,薩哈夫不過是薩達姆政權推出來吸引火力,好讓眾人順利逃走的角色。他的一舉一動,包括每一句話,其實都是有人在背後操控的。當然,對於這件事,薩哈夫只是微微一笑,並沒有正面進行回應。
不久後,美軍正式佔領巴格達。薩哈夫隨即通過媒體發聲,表示自己已經向美軍投降,正在接受審問。
幾個月後,西方媒體報導稱,薩哈夫被美軍無罪釋放。此事之後,便再也沒有薩哈夫的消息傳出。
直到最近幾年,才有知情者在網絡上透露稱,薩哈夫一家目前定居在阿聯。薩哈夫正打算將自己與美軍的故事寫成一本書出版呢。
(參考資料:《沙漠梟雄薩達姆和他的王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