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美國奇幻小說家洛夫克拉夫特發表了一篇名為《克蘇魯的呼喚》的短篇小說。
小說講述了男主角從去世的叔叔的遺物中,發現了一些詭異恐怖的線索。
隨著對真相調查的不斷深入,主人公逐漸發現隱藏在背後的神秘存在與恐怖秘密。被封印在海底的舊日支配者克蘇魯即將甦醒,而此時世界各地也開始發生各種神秘事件……
儘管在當時這部小說反響只是一般,只是讓洛夫克拉夫特賺取了一筆微博的稿費。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洛夫克拉夫特所創造的克蘇魯神話體系卻開枝散葉,並逐漸成為歐美恐怖文化領域的一門顯學。
近一個世紀以來,克蘇魯藉助小說、影視、遊戲、動漫等作品進入美國流行文化。
憑藉其自帶的神秘和恐怖屬性,以及完整的怪物體系設定,而逐漸形成了大量的受眾群體。
事實上你目所能及的很多流行文化,都是克蘇魯文化輻射出的後裔。
諸如:
遊戲領域的《魔獸世界》、《輻射》,乃至近年的《血源詛咒》;
電影方面,《異形》、史蒂芬 ·金的《迷霧》、反類型電影《林中小屋》;
美劇《科洛弗檔案》、《怪奇物語》等等。
雖然克蘇魯衍生的影視作品相當之多,但直接改編自洛氏小說的影視作品卻並不多。
影響力比較大的是恐怖大師約翰 · 卡朋特執導的《瘋狂山脈》和《怪形》。
可以說,長期以來,有關克蘇魯的電影大多不慍不火,從未在熒幕上大放異彩。
不過,這並不能影響好萊塢對於克蘇魯這種流行文化IP的惦記。
今天迷影君要推薦的就是一部今年剛剛上映的克蘇魯題材怪獸電影——
《深海異獸》
Underwater
這是20世紀福斯在被迪士尼收購前,發行的最後一部電影。
由於趕上百年一遇的收購事件,影片的上線日期一再跳票,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
導演威廉·尤班克,主演是當紅女星「小K」克裡斯汀·斯圖爾特。
說起小K,很多人一想到她估計還是會首先想起「暮光女"。
但其實這些年來她嘗試過的角色類型不在少數,選片也基本是商業、文藝兩手抓。
曾和李安合作過《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去年又演了《霹靂嬌娃》這樣的商業片。
而在《深海異獸》中,小K又一次顛覆自我。
留著短髮寸頭,飾演一位幹練勇敢的女科學家。
影片的故事很像是海底版《異形》,但又加入了很強烈的克蘇魯色彩。
故事設定在馬裡亞納海溝,這裡是地球上最深的地方,最深處超過萬米。
這裡的深淵,令探險者望而生畏,人類也對其知之甚少。
一家能源公司在這裡設立了一座名為「克卜勒」海底鑽井平臺,女主小K就是克卜勒站的機械工程師。
電影一開始就藉由女主角之口,描述自己已經跟隨勘探隊,在深海工作多時。
長期的海底生活,孤獨而又壓抑,讓人透不過氣。
然而就在這種語調平靜的講述中,災難突然發生了!
一場海底地震突然爆發,基地建築瞬間崩塌。
水流因為海底高壓,瞬間以排山倒海的氣勢湧入鑽井內,並頻頻引發爆炸。
在一片混亂之中,女主角經過艱難的自救和搜索,最終和另外5名倖存者匯合。
其中包括文森特·卡索飾演的隊長老盧。
通過檢查發現,克卜勒站的熱核反應堆極不穩定,隨時都有爆炸的可能。
而克卜勒站的逃生艙已經用盡、潛艇也因為海震損毀。
更糟糕的是,無線電通訊也中斷了,眾人似乎陷入了死局。
關鍵時刻,隊長做出了一個冒險的決定——
如果大家想要活命,就必須在核心熔毀、引發爆炸前回到海面。
但此時,站內的潛艇和逃生艙都已被海震摧毀,怎麼辦?
隊長想到了一個萬不得已的辦法——
他讓所有人穿上深潛裝,順著隧道走到1.6公裡以外的「羅巴克」站。
在隧道中間,他們還會經過一個中轉站。
如果遇到意外,可以在那裡補充氧氣或是調整策略。
深處萬米之深的海底,壓力可達一千多大氣壓。
在如此之大的氣壓之下,毫無保護的人類會瞬間被擠成泡沫。
再加上深海沒有任何光源,是否存在其他的未知危險,隊員們一無所知。
雖然前路難測,但眾人為了求生,只得趕往「羅巴克」站。
於是,一場浩浩蕩蕩的「海底徒步」就這樣開始了。
因為裝備限制,他們必須克服缺氧危機,還有時不時到來的餘震。
然而這一路上真正危險的,卻是來自黑暗深淵中的某種恐怖生物的襲擊。
似乎某種前所未見的深海掠食者已被喚醒,並將他們當作獵物般的追擊扑殺…
作為一部怪獸題材電影,必須承認,這部《深海異獸》的整體水準可以說相當平庸。
影片的缺點是顯而易見的——
過於模式化的劇情,人設塑造也非常淡薄,整體也缺乏懸念。
畢竟這種密閉空間下的怪獸題材電影屢見不鮮,所以基本看到開頭就可以猜到結尾。
主角們全程都只顧著逃生,整個故事並非人獸之間的對抗,而是重點刻畫逃離的過程。
個人英雄主義貫穿了全片,在如此危險的恐懼之下,每一個角色都是聖人。
沒有任何人表達出哪怕一絲人性的自私和醜陋,讓故事變得過於平淡,缺乏波折衝突。
此外,導演加入了女性主義色彩,這從小K本人偏中性化的造型就能看得出來。
她在最後以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形式,引爆整個鑽井平臺幫助隊友遠離怪物。
但因為前期角色塑造比較單薄,導致人物心理弧光不夠,最終的英勇犧牲也沒有達到應有的煽情效果。
除了劇情上的問題外——
觀眾最期待的怪物場面和殺戮戲份,在片中也明顯分量不足。
真正看到怪物以及跟怪物交手的戲份並不多,而以全景出現的只有幼體怪物。
更多時候,深海巨獸都是籠罩了黑暗陰影中,以神出鬼沒的方式突然嚇人。
僅有幾個鏡頭瞥見其全貌,未免讓觀眾難以興奮。
雖然影片投資高達9000萬美金,但真正的怪獸鏡頭沒幾個,完全看不出導演把錢花在哪裡了。
說了這麼多缺點,估計有人以為我是在批評這部電影。
實際上恰恰相反。
但是,影片的這些缺點並不妨礙我喜歡這部電影,而且我個人認為——
這部《深海異獸》是近幾年來最好的克蘇魯電影!
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必須了解一下克蘇魯作品的兩個核心概念:
對未知的恐懼和對人類自我毀滅的悲觀思考。
小說家洛夫克拉夫特曾提出一個著名的觀點:
人類最古老最強烈的情感便是恐懼,而最古老最強烈的恐懼則來自於未知。
所以,克蘇魯神話的恐怖核心往往來自完全超出人類理解之外的奇異生物,它們是如此的離奇怪誕、前所未聞,以至於你需要用你的想像力去填充創作者沒有表現出來的部分。
這就決定了克蘇魯作品的基本風格:
你知道有怪物,但是不知道為什麼被攻擊,也不知道怪物是什麼。
一切都是未知的情況下,整個過程被恐懼支配,但是恐懼緣由又並非是怪物。
站在這個角度,我們再回看電影,會發覺——
影片始終籠罩在一種未知的恐懼氛圍當中。
電影開場序幕就用用剪報式的片頭概述前因後果,並用暗藍色調和低沉壓抑的配樂營造氣氛:「工人失蹤」、「深海物種」、「不明爆炸」這些關鍵詞,都在不斷加重影片的神秘感。
影片開始之後,導演先是通過大量的鏡頭細節來展示,主角團隊海底生活的壓抑。
錯綜安靜的走道,逼仄狹窄的走廊,常年見不到工作人員以外的活物。
身處這種與世隔絕而又暗無天日的環境中,會有一種被世界拋棄的感覺,天然的焦慮感會自然而生。
比起對異獸的恐懼感,導演更想表現出的是一種人類對於深海的恐懼感。
整部電影精彩之處就是主角們穿越海底行走的場景。
在微量的光線下一路上緩慢前行,不僅要面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和深海的幽閉恐懼,
還有神出鬼沒的攻擊他們,讓人看得全程腎上腺素緊繃。
這種壓抑窒息的恐怖氛圍,也通過影片結尾的一個反轉被推到極致——
當女主一行人費勁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戰勝海獸之母,打算逃出生天的時候。
他們才發現真正的大boss,其實才剛剛從睡夢中醒來。
它是一個克蘇魯式的沉默巨獸,動一動身子就能翻江倒海。
它醒來並不是為了殺死人類,或許它根本沒有意識到主角們的存在。
但它像山峰一樣的恐怖身型已經是種赤裸裸的威脅,站在它面前就讓人感覺如陷深淵。
這個結尾的設計,可以說是充滿了克蘇魯式怪談的味道。
另一方面,影片中的怪獸之所以會從深海醒來,其實源自於人類對於海洋的開發。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提到的幾個海底鑽井站「克卜勒」、「謝潑德」和「羅巴克」,無一例外都是以天文學家或太空人的名字命名的,象徵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未知領域的探索。
而這也無疑也貼合了洛夫克拉夫特在自己的作品中始終貫穿如一的主題:
科學禁區。
洛夫克拉夫特在自己的小說中反覆提及人類的自我毀滅,這種毀滅來自於人類對未知領域的無限探索。
在小說《克蘇魯的呼喚》開篇,就有這樣的表述:
人類的思維無法將已知的事物相互關聯起來。我認為,這是這世上最仁慈的事情了。我們居住在一座名為無知的平靜小島上,而小島的周圍是浩瀚無垠的幽暗海洋,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應當揚帆遠航。科學正循著各自的方向發展延伸,迄今尚未傷害到我們;可有朝一日,當這些相互分離的知識被拼湊到一起,展現出真實世界的駭人圖景,我們便會在這種啟示前陷入瘋狂,或者逃出致命的光明,躲進一個平靜、安寧的黑暗新世紀。
所以在克蘇魯世界當中——
對未知的探索,註定會引發一場失控的災難。
人類貪婪地掠奪大自然的資源,大自然也必然作出反撲,所以異獸有如此壓倒性的強勢。
從這些層面來看,影片還是非常有克蘇魯內味兒的。
此外,作為一部恐怖片,影片在視聽層面還是相當值得稱道的。
這類深海電影,實際上非常適合IMAX的大銀幕觀看,可惜國內無緣上映。
如果你也是克蘇魯愛好者,那麼此片絕對不能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