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周起,不存在科幻新開設了一個欄目:「科幻經典解讀」。
科幻文學自誕生開始,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其間誕生了無數經典作品。這些經典所開創的風格,討論的主題,塑造的形象,至今仍然在影響著我們今天的科幻創作,以及我們對未來進行想像的模式。
在本欄目中,我們將在每篇5分鐘的閱讀時間裡,用最短的時間概括一篇經典科幻小說的內容,並對其進行深入解讀。讀者們可以在這個欄目中,了解到科幻基本的歷史,了解到那些最優秀的科幻作品具備什麼樣的特徵,小說與所誕生的時代究竟有什麼關係。
《海底兩萬裡》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
科幻文學奠基之作
作者| 儒勒·加布裡埃爾·凡爾納(Jules Gabriel Verne, 1828年2月8日-1905年3月24日,法國作家)
關鍵詞| 歷險 遊記
作品從1869年3月20日到1870年6月20日以連載的形式登在赫澤爾(Pierre-Jules Hetzel)創辦的《教育和娛樂雜誌》(Magasin d' ducation et de Récréation)上,是《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裡》和《神秘島》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1866年,一些國家船隻發現大洋深處遊弋著一隻神秘的海怪。美國政府召集探險隊,尋找並刺殺這隻海怪。
教授法國海洋生物學家皮埃爾·阿龍納斯受命登上了尋找海怪的軍艦。軍艦在海上遭遇海怪,卻被海怪擊沉。阿龍納斯和僕人康塞爾、捕鯨高手尼德·蘭落水後被「海怪」所救,才發現「海怪」竟是一艘名為「鸚鵡螺號」的神秘而強大的潛水艇。
三人被潛艇的製造者、船長尼莫以禮相待。尼莫帶領三人參觀了潛艇,介紹了潛艇的來歷和技術細節。原來鸚鵡螺號由尼莫親自設計,集合了當時全世界最前沿的科學技術。三人隨著潛艇在大洋深處探索了很多地上文明從未踏足過的秘境,見識了無數神奇的海洋生物,戰勝了大自然帶來的數次危險。最後,三人成功逃離鸚鵡螺號。
解讀
1、好奇心的船,插上了工業革命的帆
19世紀中葉,第二次工業革命再次點燃了人類探索世界的欲望。被科學和技術啟蒙過的人類需要以一種新的視角——科學技術的視角——去探索新的領域或重新審視舊的領域。社會的劇烈變革當然會深刻影響文化市場。當英國的商人通過電報與東印度公司的合伙人通信,商量如何用蒸汽輪船將中國的茶葉和絲綢運進泰晤士河的時候;當美國的政府僱員從騎著自行車的郵差手裡拿到報紙,得知他們的探險家證實了南極是一塊大陸而不是群島的時候;當法國的大學生坐在煤油燈下翻開蒸汽機帶動的滾筒紙平板印刷機印出的教材和小說的時候,18世紀到19世紀前葉盛行於歐洲的田園小說和騎士冒險小說必然式微。人們不再滿足於想像封建時代的中堅統治階級——騎士唐吉坷德——騎著以胃腸轉化草料做動力的載具——戰馬,端著冷兵器時代的經典武器——長矛——去挑戰舊農業文明最高技術型生產力的象徵——風車。《海底兩萬裡》應運而生!小說的視角性人物阿龍納斯教授帶著讀者進入了一個符合時代語境的幻想文學世界!他在敘述鸚鵡螺號中的歷險時,口吻更像是一名國家地理的調查記者在進行隨船報導。這種遊記式、報導式的文字調性富有極強的真實感,能夠令讀者快速代入故事並信以為真。
難能可貴的是,這種現實感極強的文字調性並不缺乏富有詩意的文學描寫和奇絕浪漫的文學想像力:鮮為人知的海底礦藏、神秘的海底古城、瑰麗的海底生物——那些在古代神話和傳奇小說中只有依靠神力和魔法才能一窺的仙域秘境,在凡爾納筆下,只需集萬千人類黑科技於一身的鸚鵡螺號開動馬達,便成了人力可以抵達並開發利用的所在。而在鸚鵡螺號被困冰蓋那一章中,作者讓角色們硬是依靠人力砸開冰蓋脫險。如果以19世紀之前的人類視野回看,《海底兩萬裡》開創了一種用人力去探索「神域」,創造「神跡」的新式「神話」傳奇小說——科技和好奇心,就是人類手中的「神力」。不誇張地說,這部作品在讀者心中點亮了一盞新燈,一盞足以與舊燈分庭抗禮的新燈——千百年來,那盞舊燈名叫「宗教」!
2、被賦予人性的機器,悲天憫人的船長和他的船
《海底兩萬裡》成書的19世紀中葉,世界反奴役、反殖民運動風起雲湧。主角尼莫船長被憐憫底層人民的凡爾納賦予了強烈的反對不公、憐憫被壓迫者的英雄主義色彩。而在神話和傳統傳奇故事裡,個體英雄往往靠神賦予的力量才能拯救蒼生:大力神海格力斯依靠宙斯血脈帶來的神力才能解救普羅米修斯,拿到金羊毛;齊天大聖孫悟空得了菩提老祖真傳的七十二變和筋鬥雲才有能力降妖除魔、西天取經。尼莫船長打破了這種神賜幸福的文學想像傳統。他靠人類的理性和科技創造了人類的「神兵」、強大的鸚鵡螺號去反抗和逃離舊世界的不公。《海底兩萬裡》成功地將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迸發的科學理性主義和18、19世紀啟蒙運動中孕育的人文主義情懷相結合,令這部以科學技術為骨肉的小說獲得了人文主義的靈魂。而對於中國讀者,這種意義更加明確、具體。19世界中葉,剛剛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的晚晴知識分子正苦思救亡圖強之策,在閱讀時它時,將其賦予了利用賽先生反帝反殖民的精神內涵。
3、安穩中的躁動,人類在躲避危險和探索未知之間無休止地徘徊。
人類作為一種動物有趨利避害的本性,而作為萬物之靈長,人類又富有探索未知的強烈好奇心。未知往往意味著危險,千年以降,人類一直在動物性和人性的矛盾碰撞中徘徊。如今,鸚鵡螺號上的黑科技早已過時,但《海底兩萬裡》的魅力經久不衰,原因是作品在生命趨利避害和人性好奇未知中間找到了完美的平衡。鸚鵡螺號的已知、強大、安全、可控與大海未知、危險、捉摸不定之間形成一種矛盾的平衡。《海底兩萬裡》在詮釋了這種矛盾的同時又解決了這種矛盾。鸚鵡螺號能夠帶著讀者在一種安全的、被人類力量嚴密掌控的小環境加持下去充滿危機的、未被人力掌控的大環境中探索。這令代入故事中的讀者在潛意識裡意識到自己的肉身是安全的、穩定的,但舊有的認知、眼界,甚至是靈魂卻是不安全的——它們隨時被詭譎神秘的大海奇遇打破、升級。在一次次歷險中,人物帶著讀者依靠小環境與大環境搏鬥。當人類獲得的勝利,即是人類對大環境完成了認知升級。《星際迷航》《時間機器》《多啦A夢》……後世許多成功的影視、文學作品,莫不是得《海底兩萬裡》精髓。
金句賞析
各種各樣的貝殼、軟體類動物散步在柔軟的沙灘上,將海底裝扮成花園一般。我們的頭頂的上方是各種各樣的水母飄蕩著,恰似仙女撒下的朵朵鮮花。
燈光照在這些色彩豔麗的珊瑚樹枝上,造成各種各樣的迷人景象。我似乎看到這些膜性圓柱形管足在海水的湧動下搖曳。一些身似輕燕、遊得像鳥兒飛一樣的魚,在珊瑚之間遊來遊去。珊瑚叢越來越密,樹枝狀結晶物也越來越大。在我們面前,是真正石化的矮林,千姿百態,猶如造型奇特的建築。我們那些蛇形管燈的燈光照在天然拱門凸凹不平的表面上,會產生夢幻般的效果。
船是很長的圓筒形,兩端作圓錐狀。很明顯,它很像一支雪茄菸。這種形式,在倫敦有些船的構造早已採用過了。這個圓筒的長度,從頭到尾,正好是七十米,它的橫桁,最寬的地方是八米。所以這船的構造跟普通的遠航大汽船不是」完全一樣的,它的寬是長的十分之一,它從頭至尾是夠長的,兩腰包底又相當圓,因此船行駛時積水容易排走,絲毫不會阻礙它的航行。
這客廳是一個長方形的大房間,長十米,寬六米,高五米,天花板飾有淡淡的圖案花紋,裝在天花板上的燈球射出明亮柔和的光線,照耀著陳列在這博物館中的奇珍異寶。因為這客廳實際上是一所博物館,一隻智慧的妙手把自然界和藝術上的一切珍奇都聚在這裡,使它帶著一個畫家工作室所特有的那種富有藝術性的凌亂。
我是權利,我是正義!我是被壓迫者,它就是壓迫者!正是因為它,我的所愛,我所珍視的,我所尊敬的,祖國、愛人、子女、我的父親、我的母親,我失去了一切!我所仇恨的一切,就在那裡!請您閉嘴!
延伸思考
鸚鵡螺號載著19世紀的人類前往了新邊疆——海底。對於身處21世紀的我們,新邊疆是什麼呢?一定是物理空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