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兩萬裡》,最早的優秀科幻小說之一,又是統編教材推薦的必讀書,自然得到了很好的閱讀推廣。
但傑哥發現,很多老師選擇的閱讀方式,是值得商榷的。
有人這樣讀:請用圈點勾畫的方式,細細閱讀,在每一頁上都要留下讀書的印記。
圈點勾畫是好的讀書方法,但未必適合《海底兩萬裡》,因為這本書是翻譯作品,很多句子是直譯的,在遣詞造句上並無太多的圈點品讀價值;而且本書有很多章節只需略讀,瀏覽即可,每一頁都精讀,明顯用力過猛。
有人這樣讀:讀《海底兩萬裡》,用列圖表的方式,對海底的貝類、珊瑚、魚類、地形,進行分類,並介紹特徵。
讀書,對有關內容進行歸類,並歸納特徵,這對於閱讀思維能力培養,是很有幫助的,但讀《海底兩萬裡》不合適。
因為這是科學幻想小說,海底的魚啊貝啊珊瑚啊,只是科幻故事的「道具」,這麼個讀法,那是做科學研究了。
我們指導學生讀這本書,是讓孩子感受科學的魅力,感受想像的魅力,不是培養科學家。
有人這樣讀:根據小說內容,繪製海底旅行地圖 / 繪製「鸚鵡螺號」內部結構圖。
說真的,當我看到果真有孩子手工繪製出了航海地圖,有孩子當真畫出了潛艇的結構圖,我是瞪大眼睛,眼珠都差點落下來。
我表揚說,這孩子的美術水平真不錯!名著閱讀課首先是語文課,要用語文的方法,培養語文素養不是?
有人這樣讀:摘錄對尼摩船長的細節描寫,說說你讀到一個怎樣的英雄形象。讀小說,人物形象肯定是重心。
但《海底兩萬裡》例外,為什麼呢?因為作者在這部書裡,對尼摩船長,故意用「隱筆」,故意隱去很多直接的正面的人物描寫,以增加這個英雄人物的神秘感。
在這樣的情況下,硬要挖掘顯性的人物細節描寫,不僅難以如願,而且違背了這部小說的創作風格。
有人這樣讀:讀《海底兩萬裡》,畫出阿龍納斯教授心理變化的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好東西,但用在這裡不大合適。
在小說裡,阿龍納斯教授只是一個「線索人物」,一個「講故事的人」,即便這個「講故事的人」也參與了故事情節的發展,但畢竟不是主要人物,耗費那麼多力氣去關注,屬於閱讀重心偏移。
當然,有時候我們也會關注阿龍納斯教授的心理反應,但那還是「側面入手,正面解讀」,指向還應該是主人公尼摩船長。
(文:徐傑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