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於船長和鸚鵡螺號
《海底兩萬裡》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於1869年~1870年間完成的科幻作品,講述了作為法國博物學家的「我」和兩位夥伴意外登上了尼莫船長指揮的強大的潛艇「鸚鵡螺號」,然後跟隨船長週遊海底世界數萬裡的故事。在本書中,凡爾納對海洋的幻想發揮到了極致,在有著變幻無窮的奇異景觀和奇妙生物的海底世界裡,我們跟隨尼莫船長進行海底森林狩獵、在珊瑚王國舉辦葬禮、採集珍珠、與鯊魚和章魚搏鬥、穿越蘇伊士地峽、探訪海底亞特蘭蒂斯遺蹟、登陸南極等等冒險,讓人慾罷不能。
小說塑造了讓人著迷的角色——尼莫船長(Nemo,拉丁語,意為「不存在的人」),他博學冷靜,機智勇敢,嚮往自由並富有人文關懷和鬥爭精神,這個生動卻又複雜的角色成了後世作品中代表勇敢、冒險的一個符號(比如電影《海底總動員》中的小魚尼莫)。其實凡爾納原本想設定尼摩船長是波蘭人,因參與反對沙俄的起義而失去了親人的生命,但因為出版商與俄國有良好的商業往來,妥協之下凡爾納隱去了船長的身世,而這反而讓船長因神秘感而更為人津津樂道。
尼摩船長打造的這艘超越時代的潛艇名為「鸚鵡螺號」,這個命名也頗有淵源。鸚鵡螺是頭足綱海洋軟體動物,以自身薄薄的幾毫米螺殼而承受下潛到百米深海後所面臨的巨大水壓。人類正是模仿它通過排水、吸水來上浮、下沉的方式而製造了潛艇,因此,歷史上很多潛水艇都以「鸚鵡螺號」為名,包括世界上第一艘蓄電池潛艇(1886年,英國)和第一艘核潛艇(1954年,美國)。
二、關於儒勒·凡爾納
雖然世界公認最早的科幻小說是瑪麗·雪萊(1797—1851)的《弗蘭肯斯坦》(1818年),但卻是儒勒·凡爾納和英國作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1866-1946)將科幻小說這個題材發揚光大,因此二人一道被稱作「科幻小說之父」。其中,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的威爾斯作品更注重幻想,描寫技術對社會的影響並表現出一種悲觀態度,被稱為「軟科幻」的宗師。而早前的凡爾納所生活的時代正因為蒸汽機革命而迎來發展高潮,因此他對科技和未來充滿了樂觀,並基於嚴謹的科學邏輯進行故事創作,他作品中的很多幻想設定都在後來變成了現實,因此被視為「硬科幻」的鼻祖。同時,凡爾納的作品主題多為「探索」、「冒險」類,有一種濃重的浪漫主義色彩,兼之他流暢、輕快的文筆,形成了獨特的魅力,吸引並啟迪著後人。
三、關於《藍寶石之謎》
後來,《海底兩萬裡》被大量改編為電影和電視劇作品,但反響均一般。個人認為最經典的改編作品是一部動漫:《藍寶石之謎》(又名《不可思議的海之娜蒂亞》),它於90年播出,基於《海底兩萬裡》和《神秘之島》改編,92年以《海底兩萬裡》為名被引進大陸。記得當時還是小學低年級毛孩子的我覺得它毫無吸引力,而大我幾歲的鄰家姐姐卻對其讚不絕口。後來回顧才發現,本作品是一部世界觀宏大、角色複雜鮮明、並生動展現青春期成長煩惱的神作。
《藍寶石之謎》的故事圍繞一個戴著神奇項墜的少女Nadia展開。熱愛科學的少年Jean偶然與少女相遇,Jean幫助Nadia躲避盜匪的追捕而與她展開冒險,並結識了尼莫船長等夥伴。隨著Nadia身世的揭曉,失落文明亞特蘭蒂斯的秘密也逐漸揭開,而其足以毀滅世界的技術卻正被危險的神秘組織利用……
《藍寶石之謎》和宮崎駿名作《天空之城》在劇情和設定上有很多相似之處,實際上,《藍寶石之謎》原本企劃案就是宮崎駿以《海底兩萬裡》為藍本提出的。宮崎駿在創辦吉卜力工作室後將很多構想用在了《天空之城》裡,而原企劃則由他的學生庵野秀明製作為了《藍寶石之謎》。除此之外,同樣由庵野秀明執導,引發動漫熱潮的神作《EVA》,其最初計劃是作為《藍寶石之謎》續集,雖然這個企劃被棄用,但《藍寶石之謎》中的很多設定,比如扭曲偏執的主角、插入栓、亞當、機體的配色、發射過程等,都延續到了《EVA》中來。
四、關於庵野秀明
對比《藍寶石之謎》和《EVA》,很明顯可以看出前者是積極向上的,主角們相互信任,滿懷堅持到底和無私奉獻的勇氣、魄力。而到了《EVA》中,主角們再也無法相互理解,被孤單吞噬,全人類都已經墮落到了要接受「補完」的地步。這也昭示著庵野秀明的心態變化,如今被稱為痞子的他內心黑暗,不停地借《EVA》無下限地騙錢和報復人類……
從《海底兩萬裡》到《天空之城》再到EVA,從儒勒·凡爾納到庵野秀明,薄薄一本書可以關聯、影響的作品就如此之多,這就是大師級作品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