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讓無數人頓悟的熵增定律

2020-12-14 虎嗅APP

如果物理學只能留一條定律,我會留熵增定律。說這句話的人叫吳國盛,清華大學的科學史系主任。


雖然你可能會反駁這個觀點,難道不是牛頓的力學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嗎?


筆者也很迷惑,但是吳教授能說出這番話絕對不是無的放矢,不管對與不對,都可見熵增定律的分量。


無獨有偶,吳軍也說過類似的話。如果地球毀滅了,我們怎麼能夠在一張名片上寫下地球文明的全部精髓,讓其他文明知道我們曾有過這個文明呢?


吳軍老師給出的答案是三個公式:


1+1=2

E=mc²

S=-∑ P ln P


薛丁格在《生命是什麼》中也說過類似的話「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


愛丁頓爵士也曾說:「我認為,熵增原則是自然界所有定律中至高無上的。如果有人指出你的宇宙理論與麥克斯韋方程不符,那麼麥克斯韋方程可能有不對;如果你的宇宙理論與觀測相矛盾,嗯,觀測的人有時也會把事情搞錯;但是如果你的理論違背了熱力學第二定律,我就敢說你沒有指望了,你的理論只有丟盡臉、垮臺。」



前段時間大熱的電影《信條》,諾蘭大神的新作,也引用了「熵」作為整部電影的核心思想。他把熵增作為時間之失,用逆熵來穿越時空。


好多人走出影院大呼沒有看懂,希望這篇文章能幫你解開「熵」的秘密。


一、為什麼熵增定律讓好多人一下子頓悟了


因為它揭示了宇宙演化的終極規律。


這個規律包括我們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演化規律,生命裡又包含著個人和群體的演化規律。


非生命:比如物質總是向著熵增演化,屋子不收拾會變亂,手機會越來越卡,耳機線會凌亂,熱水會慢慢變涼,太陽會不斷燃燒衰變……直到宇宙的盡頭——熱寂。



場庫《宇宙的未來》


生命與個人:比如自律總是比懶散痛苦,放棄總是比堅持輕鬆,變壞總是比變好容易。


只有少部分意志堅定的人能做到自我管理,大多數人都是作息不規律,飲食不規律,學習不規律。


生命與群體:比如大公司的組織架構會變得臃腫,員工會變得官僚化,整體效率和創新能力也會下降;封閉的國家會被世界淘汰。


這些所有的現象都可以用一個定律來解釋——熵增定律。


因為事物總是向著熵增的方向發展,所以一切符合熵增的,都非常的容易和舒適,比如懶散。


《少有人走的路》在最後一章也如此解釋自律。


因為所有事物都在向著無規律,向著無序和混亂發展,如果你要變得自律,你就得逆著熵增做功,這個過程會非常痛苦。


記得也曾有人問過模型君「人為什麼要自律」的問題,我啞口無言,不知如何作答。因為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可以散漫也可以自律。


現在我想我找到答案了,生命本身就是自律的過程,即熵減的過程。


二、什麼是熵增定律


定義:在一個孤立系統裡,如果沒有外力做功,其總混亂度會不斷增大。


這裡面有三個詞非常重要:孤立系統、無外力做功、總混亂度


首先我們來解釋什麼是熵。


熵,最早在1865年由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提出,用以度量一個系統「內在的混亂程度」。


你可以理解為,系統中的無效能量。


比如你花了100 J的能量把物體從A地拿到B地,這個過程中有很多能量並沒有被100%的轉化,而是有部分散失在了宇宙中。


這部分能量不可逆,無法被再利用,且永遠在增加。


從這裡你就可以推出,恆星終將熄滅,生命終將消失,宇宙將變成一片死寂,淪為熵。


這個狀態,也被稱為熱寂。


那麼什麼是熵增定律呢?


就是這種熵在不斷增加的過程。


但這是針對整個宇宙而言的,如果要針對地球,針對一個國家,針對一個企業,針對某一個人,則要加上兩個限制條件——封閉系統+無外力做功。


任何一個系統,只要滿足封閉系統,而且無外力維持,它就會趨於混亂和無序。


生命也如此。



三、如何對抗熵增,實現超越


熵增定律被稱為最讓人沮喪的定律。它不僅預示了宇宙終將歸於熱寂,生命終將消失。


而且,從小的方面來說:


它左右著國家和企業的發展規律,讓組織變得臃腫,缺乏效率和創新;它左右著個人的方方面面,讓我們安於懶散、難以堅持、難以自律……


那麼這還有辦法可解嗎?


從定義來說,熵增的條件有兩個:封閉系統+無外力做功。


只要打破這兩個條件,我們就有可能實現熵減。


聽起來好抽象,怎麼理解?


也許我們可以從生命裡得到啟示,整個生命的發展就是一部負熵的歷史。


當我們人從無機生命到有機生命那一刻起,就註定了這會是一部艱辛與精彩共存的史詩。


我們的始祖是一種「蛋白質+RNA」的聚合體,科學家將她命名為LUCA。


LUCA通過吸收能量來大量複製,但是問題來了,宇宙的熵總的來說是增加的,所以LUCA的減熵會導致環境的急劇熵增。


環境惡化,LUCA無奈只能進化,變得更高級以適應環境的變化,於是DNA聚合體誕生了。


DNA比RNA更穩定,也更加智能。但是這樣一來,消耗的能量更大,吸收的物質更多,導致環境的熵增比以往更大。


所以DNA聚合體被逼著向單細胞演化,同樣,環境的熵增再次增加,於是單細胞又向更高級的多細胞進化,於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誕生了。


又因為孤立系統無法獲取足夠的能量,所以多細胞開始移動,並且產生了感知能力,比如視覺、嗅覺、聽覺等等。


從此,生命走上了智能的進化之路。


這一過程,也被王東嶽老爺子稱為遞弱代償。


即生命的熵減過程,會加劇環境的熵增,於是環境會變得越來越惡劣,生命為了生存,為了獲得足夠的能量和物質,必須變得更加智能……


好了,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生命在減熵過程中,其實一直在做三件事。


第一,努力保證能量的供給。比如,從化學作用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到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結合體;到多細胞生物。


第二,努力開放系統。細胞從無法移動,到進化出遊動能力、爬行能力、行走能力、飛行能力。


第三,努力變得更加智能。生命為了花更少的能量來獲取更多物質和能量,進化出了感知能力,比如當時的霸主奇蝦,就有很大一對眼睛。知道的信息越多,就能減少更多熵的耗散。


這三點正好是企業和個人的進化要件。


一、企業


 1. 主動做功 


許多公司在創業初期非常努力,每天花大量的精力進行各種戰略和組織的進化。但是隨著企業的做大和成熟,員工就會慢慢懈怠下來,組織會變得臃腫,制度會腐舊脫節。


所以,作為leader你要努力保證企業的活力。比如採取扁平化的結構,讓團隊各自為戰,回歸創業初期時的熱情。


記住,舒適圈是熵增定律的第一張王牌,任何時候你都不能鬆懈。一旦你減少了能量的投入,企業的熵增就會立馬回來。


2. 開放系統 


關於開放系統,有一個偉大的發現,叫做耗散結構,它給我們帶去了一絲希望。


什麼是耗散結構?它有三個特徵:


①開放性


怎麼理解?你可以理解為,系統把無用的熵排出去,然後吸收新的可用物質、能量和信息。


比如你每天的新陳代謝,比如你通過鍛鍊減去一身的贅肉,比如你看一本好書。


基於此,企業也可以得到啟示。


企業要想對抗熵增,就必須開放,把那些衰敗為熵的東西全部排出系統。


比如腐敗的制度、無產出的員工、落後的信息等等;然後吸收新鮮血液,比如先進的理念、新的人才、前沿信息等等。


華為就是最推崇這一理念的,任正非老爺子把這個耗散結構作為華為的底層邏輯。


任正非說:「我們一定要避免封閉系統。我們一定要建立一個開放的體系,特別是硬體體系更要開放,不開放就是死亡。」


與此同時,華為每年淘汰幹部10%,員工淘汰5%。每年18萬人會淘汰5千人到9千人來激活這個團隊。


②遠離平衡態


這怎麼理解?


你可以理解為,當熵逐漸增大,雖然系統會變得越來越混亂無序,但是這種結構卻更穩定,這種穩定就是平衡態,你要遠離這種平衡態。


比如一個企業做大了,企業內部就會形成一種非常穩固的結構,這種結構很可能就是官僚結構。


企業想要推行新的理念,引進新的人才,吸收新的信息,都會非常困難。


解決辦法就是,打破這種平衡態,讓系統內部流動起來。


這方面模型君見過最牛逼的是韓都衣舍,他們採取小團隊模式,每個團隊2-3人,包括設計師、頁面製作專員、貨品管理專員。


員工自己可以自由選擇任何團隊,也可以自己組建團隊。通過分成、授權、競爭、淘汰等一系列機制,來進行充分的內部流動。


最後無能的員工被淘汰出局,剩下的精英繼續流動、重組,變得更加強大。


③非線性


怎麼理解非線性?


你可以理解為,一個微小的變化也有可能導致一個巨大的突變。


比如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你給一壺水加熱,前面99°都沒有沸騰,可是你再加熱1°它就沸騰了,這就是非線性。


同樣企業也如此,可能你前面做了很多努力,效果甚微,但是不要氣餒,打破熵增的要素是非線性的,總有一天,你一個微小的投入就會帶來巨大的突變。


比如亞馬遜,它可能是這個世界上失敗最多的企業了,但他們對失敗非常包容,因為他們不斷在賭「每次小的努力和嘗試,都有可能引發意想不到的超額驚喜」。



二、個人


也許你會覺得自己還達不到在企業裡運用熵增定律的高度,沒關係,熵增定律也同樣適用於你個人的發展。


比如工作、生活、學習、心情、成長、人際關係等等都與此相關。


就拿生活來說,每天會有各種各樣的瑣事湧來,如果我們任由其發展,那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越來越混亂。


之後我們要想恢復到有秩序的狀態,就不得不花非常大的代價才行。


這樣的例子身邊比比皆是,生活一團亂麻,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想改變現狀也不知道如何入手,只能渾渾噩噩,得過且過。


這種狀態就是生活陷入了極度的熵增狀態,被無數的混亂的事情牽著走,喪失了生活的掌控權。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比如情緒。很多時候,我們感到難過、煩躁、焦慮,其實是因為情緒太過混亂,很多感情交織在一起,讓你無從下手。心理學叫這,情緒顆粒度。


再比如專注這件事,好像高中之後我們就很難專注了。原因是因為,大腦裡面整天要想的事情太多,一會要做這個,一會要做那個,一會這種情感,一會那種情感。


這些雜七雜八的東西堆積在一起,就會擾亂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無法的專注的做一件事情。


類似的還有作息不規律、飲食不規律、懶散等等,都是因為事情總趨於熵增。


如果我們不主動投入能量做熵減,生活就會脫離我們的掌控。


 那要怎麼辦呢?解決辦法仍然是:


1. 主動做功 


你不能等到生活脫離了你的掌控,才後知後覺的介入。


你要每天都保持清晰的思緒,主動投入時間和精力,去理清你的情緒,理清你每天所做之事,理清你想要的是什麼。


我在未來大學裡學到一招,叫做清空幹擾。


把當下所有情緒和事件都清空,然後把它們都記在一個備忘錄裡,你可以叫它追蹤系統,然後腦子裡永遠都只裝3件事。


比如,模型君今天的3件事是寫文章、看書、建立寫作系統。


其他的還有洗衣服、取快遞、清理微信收藏等各種事情,就都先全部放到追蹤系統裡。


如果還有一些突發的情緒,比如突然想起某件尷尬的事,都統統丟進去。或者突發的事,比如某人發來的微信消息,你感覺不是一兩分鐘就能解決,也丟進去。


這樣做有一個好處,首先你的大腦裡永遠只會有3件最重要的事,不會東搞搞西搞搞。


而且你還放心,因為你已經把事情記下來了,你不用為此擔心,做完之後你會有時間來處理的。


再比如學習這件事,當我寫這篇文章時,大腦是一片漿糊,怎麼辦呢?


畫思維導圖,思維導圖的第一性原理就是降低信息的混亂度。


但是這個過程真的極其痛苦,我需要不斷對信息進行分類歸納,有的地方要反覆改。


痛苦著痛苦著,突然「熵增定律」闖進了我的腦海,讓知識變得有序的過程不正是熵減的過程嗎?


所以痛苦是必然的,舒服是留給死人的。


雖然很痛苦,但還是得主動去做這件事。


2. 開放系統 


這裡也用耗散結構來分析,但是前面企業裡講了,所以這裡略講一下。


①開放性


你要一直保持與外界交流的狀態,把過去的熵埋葬,然後擁抱新的明天。


什麼是過去的熵?比如打翻的牛奶,腐舊的認知,回不去的人。


什麼是擁抱新的明天?比如去新的環境,獲取新的認知,結交新的人。


②遠離平衡態


我們極容易陷入平衡態,即使你嘗試了一件新的事情,認識了一個新的人,你也會很快熟悉,並待在這種狀態之下,認知裡面叫「舒適圈」。


如果你發現你的生活很久沒有波瀾了,想必你已經掉進平衡態了。


比如我寫作兩年了,寫作水平很大一段時間都沒有進步 ,這就是平衡態,這是不好的。


你要不斷超越自己,給自己新的目標,新的計劃。


③非線性


非線性,其實就是複利效應。


也許你此刻做的很多努力,看起來杯水車薪,學習、生活都沒有改變多少。


但是請不要灰心,繼續堅持熵減,等到有一天,你只需要一丁點努力,就會開啟你開掛的人生。


3. 智能化 


最後,還想談一點,也是所有熵減方法裡面最強大的一個東西。


它不僅適合任何組織的進化,也契合我們個人的進化。


這正是我們前面提到,生命的演化裡面的第三點——智能化。


整個生命的減熵史,就是一個不斷變得智能的歷史。


為什麼生物非得需要智能化呢?難道外力做功和開放系統都不足夠我們生存的嗎?


模型君不敢說100%需要智能化,但是從生命的演化來看,似乎都是在朝著這條路發展。


因為一旦你熵減了,那麼你的環境就會加劇熵增,也就是說環境會變得越來越惡劣。


如果生物要生存,就需要更強的減熵能力。


這種更強的減熵能力從何而來呢?顯然光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及開放系統是遠遠不夠的。


明白了這一點,你就明白了為什麼一個RNA聚合體會進化成單細胞,進化成多細胞,進化成有限生殖,進化成猿人,進化成智人,進化成今天的我們。


這種智能化的過程是必然的。


只是我們非常有幸,也許在某個外太空,是類似海豚這樣的生物具有智慧。


這個過程,王東嶽老爺子將其整合為一個哲學概念——遞弱代償。


當我們的生存環境很變得越來越艱難,為了生存我們就需要更強大的生存能力。


比如從農耕時代到工業時代,到現在的網際網路時代,到未來的人工智慧時代。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今天的競爭力會越來越大的原因,也是為什麼我們變得越來越焦慮的原因,因為環境熵增了。」


好了,現在我們懂了,減熵的終極方向是智能化。那麼如何智能化呢?


答案是降低信息熵。


什麼是信息熵?它被用來度量信息的不確定度,信息熵越大,不確定性就越大。


在你變得越來越智能的過程中,就獲取了更多信息,消除了一些不確定性,所以熵減少。


前面提到熵有兩種,熱力學熵和信息熵。其實這兩種熵是可以用公式做等號的,因為獲取信息需要能量。


1bit 信息熵=kln2(J/K)熱力學熵


當你信息有局限的時候,要做成一件事,你就需要更多的能量,產生更多的熵。


比如做同一套試卷,學霸跟學渣做題所需的時間和能量肯定是不同的,學霸一個小時就做出來了,學渣可能做了三四個小時還做不完。


比如煉鋼廠,小煉鋼廠要花很多時間和能量,而且材料利用率低,而大企業因為掌握更多信息,不僅耗能更少,效率也更高。


這也是為什麼歷來偉大的企業家都博覽群書的原因。想起查理·芒格的一句話:


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沃倫讀書之多,我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


可以看看「超智能體」的這個視頻,能幫助你更好的理解智能的作用。


▲來自超智能體


智能充當的角色,就是從無序中發現有序,減少大量的瞎幾把做功。


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如果你想站在更高的維度俯視世界,光做功和開放是不夠的,你還必須在信息上,上升一個維度,做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思維有了模型一直在做的事——眼界和認知。


如果你想在此生有所建樹的話,那麼努力提升自己的眼界和認知,讓自己變得更智能吧。



四、關於熵增你還應知道


1. 熵增無好壞之分


看起來,整篇文章都在避免怎麼熵增,似乎熵增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蛋。


但是須知道,對於宇宙而言,熵增只是一個法則,沒有好壞之分。


好壞只是人為在道德上的定性,這個定性對於宇宙來說,毫無意義。


2. 無序只是概率事件


看起來,事物從有序到無序是必然事件。其實不是,它只是一個概念事件。


中學的時候我們就學過,微觀原子的運動是無規則的,所以如果一個房間裡面只有幾個原子,那麼這幾個原子是完全可以全部聚在房間的一邊的。


但如果一個房間裡有10^1000個原子,那麼這些原子聚在同一邊的情況就幾乎不可能發生,即使有那麼一瞬聚在了一起,下一秒也還是會回到混亂的狀態。


所以我們可以說,在現實生活中,熵增是必然的。


就好比我們把臉前的空氣吹走,下一秒就一定會有其他空氣填充進來一來。


3. 意義是針對參考系而言的


很多讀者給我留言說:「看完這篇文章後,瞬間覺得人生活著沒有意義。」


我的看法是:意義是針對參考系而言的。


對於宇宙而言,人類的存在確實沒有意義;但對於人類而言,你的存在就有意義。


            

相關焦點

  • 熵增定律:讓無數人瞬間頓悟的成長思維
    本文共計6527字,「熵增定律」。這是智遠的第0131篇成長筆記的分享。這些所有的現象,本質背後屬於「熵增定律」。根據資料記載,1998年亞馬遜股東信裡面,貝佐斯說到:「我們要反抗熵增」,(we want to fightentropy),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也說過:「管理就是要做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對抗熵增「。
  • 熵增定律,為什麼會被稱為讓人絕望的物理定律?
    自然界中的現象遵循著某一規律,物理學家通過不斷觀測,並進行大量實驗,最終總結出了科學結論,這就是物理定律。事實證明,物理定律行之有效。如果沒有物理學家前赴後繼地發現新定律,人類的科技就不可能發展起來。 物理定律給人類帶了無限的可能,基於物理定律,我們可以實現前人難以想像的事情,例如,人類登陸月球,無人探測器飛出太陽系。但同時,有些物理定律也給人類帶了絕望,以致於一些物理學家寧願不想發現它,這就是熵增定律,或稱熱力學第二定律。
  • 《信條》——熵增定律 時間倒流 做自己的「麥克斯韋妖」
    古往今來,你我在內的無數人都在思考著許多人生終極問題。宇宙的外面是什麼?我們為什麼不能發現外星人?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萬事萬物的終極時刻是什麼樣。回首這一切人類無釐頭的思考,可能這個「熵增定律」真的能解決人類的幾乎所有疑問。同時殘酷的是,這個定律讓人類平等,讓萬事萬物處於同一地平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改造宇宙,徵服萬物的野心在這一定律下也會變得死寂。這也是最令人絕望的真理。
  • 以物理學看國學:熵增定律佐證儒家思想
    現代物理學的熵增定律認為,一個孤立系統的熵總是增加的,並且將兩個系統連接在一起時,其合併系統的熵大於所有單獨系統熵的總和。熵即是指一個系統的無序度。早在1947年,著名物理學家薛丁格就曾高瞻遠矚的指出,熵增過程也必然體現在生命體系之中,人的身體也遵循熵增定律。基於人體的物質性,如果用熵增定律理解人生,我們發現它竟然能讓我們茅塞頓開,大徹大悟,更為神奇的是它還與兩千多年前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思想不謀而合!它們都認為人生應當去積極的作為,用力的活。
  • 用熵增定律理解人生
    一個系統越是無序、混亂,那麼就是熵增。人體是物質,便遵循這條物理學定律。基於人體的物質性,人生、人際和社會也同樣具有物質性,同樣可以用熵增定律來理解。#生活健康#以熵增定律來看人的身體需要養護,人的一生需要管控,人際關係需要維護,社會行為需要規範,這個過程需要克服人的原始衝動,所以是痛苦的,但它又是理想人生所必需的。
  • 關於熵增定律,你需要知道這些
    這些所有的現象,本質背後屬於「熵增定律」。根據資料記載,1998年亞馬遜股東信裡面,貝佐斯說到:「我們要反抗熵增」(we want to fightentropy),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也說過:「管理就是要做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對抗熵增「。
  • 什麼是熵增定律?看完記得收藏
    《什麼是熵增定律?》第一次見熵的概念是在看心流時遇到的,心流是講聚精會神,全神貫注的去做一件事情,達到忘我的狀態,這時會感覺一天的時間過得很快,從而感受到幸福的喜悅,這就是達到了心流狀態。熵增是物理學裡的一個概念,它指的是一切事物在沒有外界幹擾的情況下,會從有序走向無序的狀態。非生命的:房間不收拾會越來越凌亂,熱水不喝會變冷,車子不保養會漸漸變壞,耳機線不整理會變亂。 生命的:情緒不掌控會越來越糟糕,體能不管控會越來越臃腫。一切的事物都是往熵增的方向發展,都非常容易和舒適,比如懶散。
  • 逃離內卷:一個讓人豁然開朗的終極定律
    以此為標準,我們可以在現實中找到無數的例子,甚至在自然界也有這樣的例子。在自然界中,生物的演化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向上進化,比如桑海滄田進化出兩棲動物最後還爬上陸地,比如人類從爬行到直立行走然後到使用工具。
  • 我們這個宇宙的基本規律——熵增,就決定了教育孩子註定是困難的
    房間不收拾,不久就會亂糟糟的;衛生不打掃,沒幾天就能髒的不成樣;東西只要不歸位,很容易就又找不到了……上面的生活是不是每個人都經歷過?大多數人也已經習以為常,不當回事,其實他們背後隱藏著我們這個宇宙的最基本規律——熵增定律,萬事萬物都在遵循著這樣的規律。對於教育孩子,同樣遵循著這樣的規律。
  • 人為何會容易墮落?宇宙第一定律揭示了真相
    愛因斯坦認為:熵增定律是所有科學定律的第一定律,而愛丁頓爵士把熵稱為整個宇宙至高無上的哲學定律。確實,熵增定律所揭示的不僅是自然界的基本奧秘,同時也揭示社會科學發展變化最基本的規律。熱力學的第一定律告訴我們,能量既不能消滅,也不能創生,只能由一種形式轉變到另一種形式。1850年,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提出了熱力學第二定律,認為能量雖不能消滅,但它只能不可逆地沿著一個方向轉化。
  • 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反抗熵增」的高手
    而那些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是對抗這種自毀趨勢的高手。1熵增:系統的宿命系統的這種自毀趨勢,叫做「熵增」。物理學家薛丁格在他的名著《生命是什麼》中,提到了類似觀點——「生命以負熵為生」。要理解這句話,首先要理解什麼是「熵」,而要理解「熵」,需要了解一個重要的物理知識點:熱力學第二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在任何一個孤立系統裡,總體的混亂程度,只會增大不會變小,直到達到混亂的最大化。所謂孤立系統,就是沒有物質和信息等能量輸入輸出的系統。而「熵」,指的就是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越混亂,熵值越高。
  • 一個讓人害怕的物理定律,科學家表示:寧願沒有發現它
    那麼,在物理學中存在很多科學定律,所有科學定律中最重要的定律是哪一個?愛因斯坦認為,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定律」是科學定律之最,在所有科學定律中,這個定律是最重要的,但是也有科學家認為,「熵增定律」是最讓人感到害怕的物理定律,因為這個定律說出了宇宙的結局,科學家甚至表示寧願自己沒有發現它。
  • 《信條》熵增熵減是什麼意思?別怪我沒提醒你 明白熵增熵減才能...
    《信條》熵增熵減是什麼意思?別怪我沒提醒你 明白熵增熵減才能看懂電影時間:2020-09-05 11:47   來源:521經驗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信條》熵增熵減是什麼意思?
  • 豆瓣8.7《瘋狂原始人》:瘋狂大冒險背後,是熵增熵減的博弈
    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那麼何為熵增?在不斷熵增中,我們該何去何從?這些都是影片足以引人深思的地方。因此,本文將從影片中咕嚕一家的生存環境、親子關係、個人成長三個方面,結合物理學上的熵增定律,闡述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避免熵增帶來的熵死,合理利用熵減,激發活性因子,從而延緩熵死的過程,成功破局,持續獲得新生。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何為「熵增定律」?
  • 熵增定律
    19世紀初期,物理學家們發現,世界運轉的動力是能量,並成功發現了能量「守恆定律」,即能量的總和是不變的。但有一個問題卻始終得不到解決,那就是能量永遠無法100%的轉換,他們嘗試了千萬種方法也無法將能量損耗降低為零,而這些損耗的能量就是「熵」。
  • 宇宙熵增定律下,所有的一切都被往前推動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才知道這是宇宙熵增定律的影響,萬事萬物都不會回到從前的狀態。之所以說時間支配著人類,是因為它已經深刻地影響到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就連上班打卡其實都是時間貨幣化的一種體現,人們不得不關注著時鐘上的數字,感覺時間緊迫,每一分每一秒都不容浪費。可以說,這既是我們的動力,也是我們的壓力,但是從根本上來看,人類永遠都無法擺脫時間。
  • 熵定律角度:區塊鏈賦能數字經濟丨星際數據
    熵表示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熵定律證明在孤立系統中,其總混亂度會不斷增大,系統中的無效能量擴大。它揭示了宇宙演化的終極規律,著名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愛丁頓認為熵增原則居自然界所有定律中至高無上的地位,熵定律是所有科學定律的第一定律。薛丁格說:「人活著就是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
  • 最可怕的物理定律,科學家寧願沒有發現它,令人絕望
    克勞修斯在很早以前就提出了熵增定律,認為我們的宇宙是處於一個無序的狀態的,我們根據熱力學定律可以知道,很多事物都是會產生能量的,並且能量會進行轉化,而熵增定律卻表明這種能量的轉化是不可逆的。熵增定律中的熵值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當熵達到最大狀態的時候,那麼系統就會走向無序的狀態,那麼這也意味著當宇宙進入了這種無序的狀態是,宇宙就會走向滅亡。這條定律的發現令科學家都覺得非常絕望,科學家寧願沒有發現它,因為這條定律的發現,也表明人類是會毀滅的。
  • 貫穿全劇的「熵增」
    一遍看不懂就多看幾遍,這在短短5天的上映時間裡,國人就為《信條》奉獻了2億票房,有哪些人刷了兩遍呢?先來梳理一下這部劇的大概情節。導演諾蘭用「熵增」的物理科學講了拯救人類的故事,主線就是能讓世界「熵減」的「演算機」,正反派人物為了搶奪這臺機器展開了殊死搏鬥,結局當然是正派勝利。
  • 熱力學第二定律要被科學家實驗推翻?麥克斯韋妖要出現才對
    作為科普圈一員,小編算是很關注行業動態的,最近一條科學新聞刷了小編的屏,話說一位巴西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被很多外行媒體帶了一波節奏,最後標題成了「疑似推翻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這條定律可以說是這個宇宙鐵的不能再鐵的鐵律了,所以熱二定律被推翻,不存在的,至少本世紀看不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