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來找我諮詢的父母有很多,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就是要不要給孩子報幼小銜接班。
按道理說,很多父母覺得沒有必要報,畢竟開始上了小學,孩子以後就會特別忙,不如趁著這段時間好好休息。
但是,父母也會有擔憂,畢竟其他孩子都學習了那麼多知識,等到老師提問的時候,都能積極發言。自家孩子要是啥也不會,自信心也容易受到打擊,那以後的學習之路可能就不好走了。
所以父母就會很糾結,到底要不要幫助孩子做幼小銜接。
實際上,這樣的理解是有偏頗的,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偏差,教育部才會出臺《學前教育法草案》公開徵集意見,明確幼兒園不得教授小學階段的教育內容,不得開展違背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活動。幼兒園不得教授小學階段的教育內容。
這件事情也得到了大眾的關注,幼小銜接早就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熱點問題,很多父母都因此感到困惑,甚至是焦慮。幼小銜接要不要做,如果需要做,又應該怎麼做呢?
進行幼小銜接沒有錯,但是要看銜接的是什麼
知乎上曾經這樣一個熱門話題:如何看待幼兒園不教知識了?
還記得我小時候,老師在幼兒園也沒有教孩子很多知識,每天的生活就是開開心心地玩兒。但是,即便這樣,在上小學的時候,大家也並沒有感受到什麼壓力。而且,所有人都是這樣,似乎也都沒有覺得這樣有什麼好或是不好。
但是,隨著大家越來越重視教育,本來無所謂的事情就逐漸成為了一件大事兒。父母們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在開始奔跑之前給孩子「吃小灶」。在幼兒園的時候,就讓孩子拼命學習,音樂、美術這些特長就不說了,恨不得連小學三年級的知識都提前學完,覺得只有這樣,才算是不輸在起跑線上。
輔導班也感受到了家長的焦慮,所以在宣傳的時候,都會告訴家長,在這學完,7歲的時候就能達到小學三年級的水平,三年級的時候就能達到初中的水平,父母一聽這個,都毫不猶豫地給孩子報名。在父母眼裡,這就是孩子美好未來的保障。
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不論是從身份角色,還是知識儲備,對於孩子的確都是一個挑戰,如果之前就了解一些知識,自然壓力會小一些。所以進行幼小銜接是十分有必要的一件事情。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幼小銜接僅僅就是了解小學的基礎知識,背會多少個單詞,能算到多少以內的加減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想要幫助孩子進行幼小銜接,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孩子懂得如何學習,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幼小銜接必須做,但銜接的是習慣,而不是知識
就在前兩天,有個姐姐來找我聊天,還一再地囑咐我,要讓女兒上幼小銜接班。
她非常認真地對我說:「哪怕就上半年,也不能不讓孩子上。要不等到上小學,老師發現很多孩子都會了,在課堂上也就不會講得那麼詳細了,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被落下。自信心、自尊心都會受到損傷,如果這樣,以後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學習好的孩子,那就是難上加難了。」
但是,我對這樣的觀點倒不是很能接受。當然,我也希望孩子以後可以學習好,但是學習好的前提並不是提前學習,更何況,如果僅僅靠提前學習來讓孩子看起來比別人強,那是不是孩子一輩子都要提前學習呢?當有一天無法提前的時候,是不是孩子也就再也無法保持優勢了呢?
更何況,一年級時候,孩子們學習到的知識還是相對比較簡單的,只要孩子在課上跟住老師,課下父母再陪伴孩子一起複習和預習,孩子並不會出現那種完全跟不上的情況。也許提前學習,可以讓孩子在這個階段省力一些,但是孩子也有可能因為已經會了,而出現上課不認真聽講的情況,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對於孩子今後的學習習慣的養成都會產生影響,那就得不償失了。
父母要明白,可在孩子小的時候,知識學習並不是孩子人生的全部,有很多方面的培養其實是比知識教育更重要的,那就是習慣的養成。
首先,父母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家裡有小學生的父母都有過這種感受,孩子在剛上學的時候,放學回到家都會感覺比較累,到了晚上連玩具都不愛玩兒了,就是想睡覺。
有些父母會覺得,之前孩子上幼兒園,也不是每天都在家呆著,這有什麼區別呢?當然會有區別,我們可以想一想,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還是以玩兒為主,而且孩子隨便動一動,老師也不會因此批評孩子。要是家裡有事兒,孩子可能這兩天就不去幼兒園了。相比較於小學,在幼兒園的日子,孩子還是比較自由散漫的。
而進入小學之後,老師會在課堂要求孩子認真學習的同時,也會幫助孩子建立規矩,比如不能隨意走動、不能交頭接耳、要保持良好坐姿等等。這些習慣的養成對於孩子來說,都是非常消耗體力的事情,如果孩子不能儘快適應,那麼對孩子的學習也會產生影響。
所以,父母在家裡就要提前有意識地培養孩子,比如到了什麼時間就要去做什麼事情。該吃飯就吃飯,該睡覺就睡覺,讓孩子先產生一定的時間觀念,這樣等到老師去要求孩子的時候,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同時,父母還要讓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玩完玩具要收拾屋子,自己看過的書要及時整理起來,這樣既可以保持屋子的整潔,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還可以讓孩子懂得整理與收納,今後進入學校也可以自己整理書包和學習用具。這些自理能力的培養都將有助於提升孩子的動手能力,建立規則意識,同時也可以讓孩子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
其次,父母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無論孩子處於人生的哪個學習階段,學習習慣的養成對於孩子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
所謂良好的學習習慣,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孩子知道學習是自己的事情。
很多父母都喜歡督促孩子學習,哪怕孩子已經很自覺了,也還是不放心。但是,父母總是這樣嘮叨,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在為父母而學,慢慢地就會產生逆反心理。
實際上,無論孩子多小,學習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是他在為了自己的未來而努力。所以,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一種意識,那就是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而父母就需要做的就是學會放手。
尤其是在孩子完不成作業的時候,父母既不要訓斥孩子,逼迫孩子必須完成,也不要自己替孩子來完成。父母完全可以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就算是完不成,那就帶著沒有完成的作業去學校。
當老師批評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會知道自己沒有完成作業是不對的,而且這個後果需要自己來承擔。這樣孩子下一次自己就知道如何合理安排時間來完成作業了。
與此同時,還有一點也非常重要,那就是要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體能。進入小學之後,課業負擔越來越重,很多父母就只顧著讓孩子學習、寫作業,而讓孩子放棄了運動。
實際上,這種方法是不對的。孩子只有有了好的身體,才有可能成績好。如果一味地追求成績,最終身體出現了問題,一切都將成為空談。
所以,不論孩子多忙,父母都要帶著孩子去參加一些戶外運動,如果可以的話,最好是爸爸帶著孩子去運動。在運動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孩子強健體魄,還可以讓孩子學習到爸爸身上堅強勇敢的品質,對於孩子的人格培養也是十分有意義的。
做好幼小銜接是對的,也是父母必須要做的事情,但是,父母一定要記住,進行幼小銜接最好的場所是在家庭,而絕不是在培訓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