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是每屆父母都非常關注的話題,那究竟什麼是幼小銜接?幼小銜接從什麼時候開始?又該怎樣做好幼小銜接?而幼兒園學習的課程有這麼重要嗎?與小學有哪些關聯呢?為了順利過渡到小學,幼兒又需要培養哪些能力呢?
本期節目,一以為您解答。
王和燕
西電幼兒園副園長
何謂科學的幼小銜接?
是幼兒從幼兒園生活向小學過渡之間的銜接,以幼兒結束以遊戲為主的學齡前生活,走上學習為主的正規學習生活的過渡,這個期間就稱為幼小銜接。
幼小銜接從什麼時候開始?
幼小銜接是為小學打基礎,很多家長認為幼小銜接是從大班開始,從大班起開始關注孩子的學習和習慣,考慮怎麼讓孩子去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其實這是家長的誤區。從時間上來看,從孩子進入幼兒園的第一天,就稱之為幼小銜接的階段,需要用小班、中班、大班三年的時間去適應學習和生活,有了以上紮實的基礎才能順利進入到小學生活和學習中去。
家長會認為小班什麼都沒學到,怎麼也稱之為幼小銜接呢?剛入園時,孩子學習的是獨立,3歲離開自己溫暖的家庭到了另外一個家庭——幼兒園,開始從自理、習慣、規則意識和學習能力進行培養,只有這些打好了基礎,才能順利的進入小學生活。
該怎樣做好幼小銜接?
幼小銜接不單是家長或幼兒園的任務,是二者合一。小朋友送到幼兒園後,從任務意識到學習能力、習慣培養,從小班開始就慢慢建立起來。在幼兒園,老師會有意識的布置任務,舉個例子:在小班時,會做我愛爸爸媽媽的親社會的主題活動,老師會布置任務,回家後親親爸爸媽媽,其實這就是一個任務意識,但部分孩子到了一年級後沒有任務意識,從小班開始就應該有這些小任務的布置,大部分家長可以做到,但少部分家長覺得又沒有硬性要求,就會忽視掉。其實家長應該循序漸進陪孩子完成任務,而且要交待孩子,這是老師布置給你的任務,我們一起來完成,孩子就會慢慢建立起任務意識。到了中班後,會加深難度,依據老師布置的主題,比如親近大自然,家長帶領孩子去到大自然進行探索......就這樣,到了一、二年級後,孩子就會知道,以前完成的是老師交待的小任務,到了小學後完成的是老師交待的作業,雖然有變化,但性質沒有變,這樣孩子的任務意識和責任意識就建立起來了。
幼小銜接在幼兒園以生活、學習習慣培養為主,重於知識技能的培養,於孩子的終身學習和發展來說才是至關重要的兩個點,只有習慣培養好了,才能學習好、生活好。
幼兒園生涯的生活習慣是大力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孩子的自理生活能力,在幼兒園只有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才能跟得上幼兒園的節奏;除了生活,還有學習,很多家長會認為,幼兒園的學習就是老師說孩子聽,但其實反了,現在幼教越來越先進,更主張孩子在幼兒園自主學習,要能自己探索和發現問題,這樣到了小學後,就能主動學習並找到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一味的灌輸孩子知識,不如教會孩子如何學習,這才是重點。現在大部分幼兒園都比較注重孩子的自主學習,所以每個幼兒園都會創設一些區角,區角活動就是孩子自主學習的過程,孩子在區角裡有自己的自由、自己的選擇、自己的學習、自己的探究,老師只是觀察者、引導者、合作者,協助孩子完成學習。
幼兒園學習的課程有這麼重要嗎,與小學有哪些關聯呢?
幼兒園的課程圍繞五大領域進行: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從小班開始直到大班結束,孩子就能建立起各種能力,舉個例子,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身體健康要培養孩子健康的體魄,強健的身體;心理健康是關注孩子的情緒,要讓孩子開開心心的去學習去生活。
語言:在幼兒園就是淺書寫和淺閱讀的經驗,是閱讀能力的培養,可以有助於小學的語文學習,在幼兒園時就將方法和基礎打好。
孩子的語言成長環境複雜,是好還是不好呢?語言環境很重要,3歲前孩子學到的語言於孩子來說是印象最深刻的,但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在三歲左右,不管3歲前孩子接觸到多少種母語,但在幼兒園後,以普通話為主,也是最好的糾正時期,可如果孩子4歲入園,語言糾正起來就有些困難,但如果孩子的生活語言環境複雜,也不用刻意在意,因為入園後都會慢慢調整好。
社會:在幼兒園來說是指自我認識,自尊、自信、自愛、自重,社會性,還有禮貌、行為習慣,幼兒園的社會學習是要讓孩子懂得如何在幼兒園這個小社會中如何生存,再融入到孩子以後生存的大社會裡,孩子最終走向的是社會。孩子要學習自己評價自己、審視周圍的環境,有正確的評價意識,到了小學,就會和老師、同學正確交流,能遵守所有的社會規則,所以3-6歲在幼兒園完成了社會的學習,以後到小學、讀了大學、參加工作,都不會有問題。
科學分為:數學和科學,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學習需求的發展會有一定的教學目標和要求,比如計數、圖形都是數學教學的核心,到了小學後體現在學習中就是計數、數的分解等數學學習基礎和概念式的認知,並且以遊戲的方式進行學習,而絕非枯燥的填鴨式;科學的目的就是教會孩子怎麼去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歲的孩子認識發展是有局限的,但到了4歲,孩子到了最愛問為什麼的時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好奇心是最強的,也就是中班。
藝術:藝術為什麼在五大領域是最後一個點,藝術一般跟音樂美術有關,當
在生活中我們吃飽了、工作結束了,才會去享受藝術,是人生境界中比較高的領域。為什麼要從小薰陶幼兒的藝術發展呢,每個人每個孩子都有欣賞美和感受美的能力,這是一種心靈的體驗。
為了順利過渡到小學,幼兒又需要培養哪些能力呢?
對家長來說,要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注意力並進行訓練。幼兒園依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教學活動一般都不長,小班15分鐘,中班20分鐘,大班最多30分鐘,可是到了小學就不一樣了,一般40分鐘一節課,課間休息的時間也很有限,從小就要培養孩子注意力集中,在40分鐘的時間裡專心聽老師講課,讓孩子的有效聽課時間延長。在幼兒園培養注意力有一些小小的要求,老師會規定在一分鐘的時間內,請孩子做完布置的任務,但要求一定要具體,不能說丟給孩子就不理孩子了,有些家長就會你玩你的,我玩我的,家長還是要有意識的給孩子一些要求,比如:現在我們一起來看書,你看十分鐘,我看十分鐘,一起看,但一定要要求在這十分鐘內專心看。到第二天,可以玩玩其他遊戲,比如益智類的遊戲,爸爸陪著孩子玩棋,但要提前說清楚,今天我們要玩12分鐘,到12分鐘後才能起來,慢慢的孩子在十二分鐘裡注意力就會很集中,再慢慢延長時間,孩子的注意力就會越來越好。
生活自理能力:在幼兒園老師會做相應的要求,而部分家長包辦代替的問題還是很嚴重,舉個生活中看到的例子,比如放學時家長會帶東西給孩子吃,連葡萄皮都給剝好了,完全可以讓孩子自己做,不要什麼事都幫孩子做得妥妥貼貼的;還有一些小學生家長,放學後就將孩子所有的東西都接到手裡。
接下來就是習慣的培養,曾經帶過一個孩子,媽媽有意識的提醒老師讓孩子在幼兒園多做事,什麼都安排給孩子做,做苦力都行,這個孩子特別喜歡整理書籍,孩子的任務就是每天去整理書,有掉的、沒整理好的,都要去整理,孩子從小班一直堅持到了大班。到了小學一年級,孩子書包裡的書從來沒有落過,而且根據課程表把書從裡至外擺放,東西也沒有落過;這個例子裡孩子的良好表現,得益於從小就培養起了整理書籍的習慣。
規則意識:到幼兒園後都會有一定的規則,比如排隊上衛生間,怎樣排隊洗手,這些都是規則,玩遊戲的時候也要遵守規則,排隊啊,不推不擠等等,這樣孩子到了小學和社會後,都會遵守規則,有規則意識的孩子,條理性會更強。
交往能力的培養,是語言和社交能力的二者合一,從小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有些孩子在幼兒園時遇到問題不會表達也不會去說,和小朋友起衝突時就等待老師來解決,而作為一個有智慧的老師,會等一等看一看這兩位孩子是如何解決的,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因為孩子開始交流,孩子的語言就能得到發展,但如果老師直接介入,會斷送了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孩子和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時,要先等一等看一看,看孩子是怎樣解決的。
計劃性和堅持性:在幼兒園來講就是孩子要有序的做很多事情,老師先去問,今天我們做什麼,而孩子要會說,今天我們要做些什麼,要有條理和清晰,然後老師和家長就會幫孩子去分析和計劃,哪些是重要的事情先做,再慢慢做不太重要的事情,讓孩子明白重要與不重要之間的差異,等同於小學生回家做作業,哪些先做;還有就是堅持性,堅持很重要。
閱讀,是一種學習能力的體現,任何學習方法都是通過閱讀來體現的,幼兒園一般都是通過故事、兒歌,讓孩子了解語境,懂得如何完整的說一句話,怎樣去表達自己的想法。閱讀習慣的培養,應提倡孩子自主閱讀,並且閱讀後,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出來,在小班時建議親子陪讀,每天要堅持;每屆小班新生家長會時都會提醒家長,要每天陪孩子讀十分鐘甚至半小時的書,孩子慢慢就會養成閱讀的習慣,而不是逼近孩子去讀,是孩子自願去讀;還有就是帶孩子經常去讀書的地方,比如圖書館,或是書店,定期去看書,有計劃並且有周期性,一個月要去幾次,也助於養成愛看書的習慣,從開始的陪伴到最後的自主閱讀,就會學習到書中很多的知識點。
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區對有關幼小銜接方面的疑問進行留言,我們將會及時關注,也會再次邀請西電幼兒園王和燕副園長針對聽友們提出的問題做一一解答。
《成長魔方》節目時間
直播時間:每天16:00—17:00
主持人:璐璐 高高
收聽方式:大理人民廣播電臺FM99.9、蜻蜓收音機。
編輯:羅丹梨
值周:胡亞玲
主編:李勝 趙蕊
總編:羅宗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