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愛、稚氣、天真、活潑...」這些本該形容孩子的詞語,在這群留守兒童身上早已消失,留給他們最多的就是「懂事」兩個字。
01畫中的家,是他們渴望的港灣
黃曉明採訪其中一個孩子:「你為什麼要畫這樣一個蘋果的屋子呀?」
小女孩回答:「蘋果代表平安,我想和爸爸媽媽住在裡面平平安安。」
「那這個是誰畫的呀?」
「熊貓媽媽非常愛自己的寶寶,寧願自己淋溼,也不願讓寶寶淋溼。」
此時,一張乘風破浪的畫吸引了杜海濤的注意,「這個乘風破浪是誰畫的呀?怎麼想到畫這幅畫?」
一個小男孩舉起了手:「把更多人的夢想帶向遠方。」乾脆利落的一句話贏得了姐姐們的掌聲。
而下一個問題,這個孩子懂事的讓人心疼。
杜海濤問他:「那在這艘船上,如果只能上小明哥哥或者海濤哥哥一個人,你會帶誰上船呢?」
本以為是個刁鑽的問題,結果小男孩的回答讓人心裡酸了一下:「我下去,讓你們兩個上來。」
這樣的高情商的回答來自一個僅僅幾歲的小男孩。
這下杜海濤慌了,趕忙說:「沒事兒,弟弟你不用下來,我一個人頂三四個人呢,我就不上去了。」
杜海濤說完轉移話題問道:「這個船上都有什麼呀?」
「有餐廳、衛生間、廚房間,跟家一樣。」
原來孩子們用的五彩繽紛的畫筆許下最純真美好的願望,僅僅是希望有一個家。
作為留守兒童,他們對家的渴望是最真摯的。因為常年沒有父母的陪伴,他們心裡多少有這麼一點點落差感,但他們又明白父母是為他們在打拼,所以只能把美好的願望寄托在一幅幅畫上。
02 被迫懂事,讓人心疼
如果說畫是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那麼剝奪這群孩子「天真」的就是殘酷的現實。
錄節目前,姐姐們和這群孩子一起吃晚餐。本來應該是姐姐們照顧孩子,不知不覺她們變成了被照顧的那個人。
「姐姐多吃點,很好吃的。」小女孩對寧靜說。
「姐姐。」一個小女孩從遠處拿著一塊西瓜遞給白冰。
看到張含韻拿著紙盒子當盤子,唐可瀅立馬起身:「我去給你拿個盤子。」她用心地擦乾淨盤子遞給張含韻,「一般所有的東西都是我來做的,因為我爺爺去世了。」
而這個小女孩僅僅十歲。
十歲的你在哪裡?是否還在和夥伴嬉戲玩耍,是否還在為爭一顆糖果而吵架?
同樣的10歲,不同的命運。
「老師」「你為什麼老叫我老師,你覺得我像老師是吧。」「叫習慣了」「我知道,明白,平時都老師看著。」
我們小時候父母用最多的時間陪伴我們,而他們不一樣。不知從何開始,叫老師的次數遠遠超過了叫父母的次數。
細微的差別卻差了一個家的溫度。
對於這群常年留守的孩子來說,溫暖來得並不容易。比起收穫溫暖,他們更多的是給予溫暖。
「羨慕你們,每天都有這麼多朋友。」「朋友是自己慢慢長大,然後生活中就會交到越來越多的朋友。你們同樣也一樣,有這麼多的同學在一起。」
從他們眼神裡,你能看到這個年紀不該有的成熟。而這樣的成熟對於才幾歲的孩子來說,有一點心痛。明明還這麼小卻要努力懂事,在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時候,卻必須活出大人的模樣。
03 留守兒童 值得被關注
說起留守兒童,總是被貼上不好的標籤:性格內向、自卑心理障礙、怨恨父母、喜歡獨處...你可曾想過他們也有很多人依然熱愛生活,近日湖南一個留守女孩靠自己考進北大,成為了全村人的驕傲,這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
這一次《乘風破浪的姐姐》通過把這些小朋友聲音作為素材融入到歌曲裡,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去傳達他們的聲音,讓更多人關注到他們。
其實這群30+的姐姐很多也扮演著媽媽的角色,所以更能體會這群孩子的不易。正是這種共情的力量,更能讓這群不被關注的孩子通過這次機會被看到。
這不就是《姐姐》的節目組通過姐姐們所傳達出來的最有價值的東西嗎?
我們深知鏡頭下展現的僅僅是他們一小部分的生活狀態,而背後的心酸豈止這些。他們本該在肆意玩耍的年紀卻拼命活成大人的模樣,只為遠方的父母少一點點擔心。
這群孩子懂事得讓人心疼,願他們能勇敢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圖片來自網絡)
我是@是寶藏菜菜,每天分享不一樣的情感故事。關注我,一起蛻變成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