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廢掉太子李承乾的同時,為何要把魏王李泰也給廢了?

2021-01-07 網易

2020-11-15 12:34:44 來源: 欣雨搞笑講答

舉報

  貞觀十七年(643年)四月初七,唐太宗李世民下詔冊立晉王李治為皇太子,同時大赦天下。並對宰執大臣們公開表態:

  「我若立泰,則是太子之位可經營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窺伺者,皆兩棄之,傳諸子孫,永為後法。且泰立,則承乾與治皆不全;治立,則承乾與泰皆無恙矣。」——《資治通鑑》

  這段話,基本就把為何立李治為放棄李承乾和李泰的表面原因說明了。

  

  我們可以從頭至尾將這件事分析一下。

  這事兒其實李世民要負責,由於李世民疼愛李泰,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李泰奪嫡的氣焰。於是李承乾和李泰明爭暗鬥不斷,這才讓李承乾鋌而走險。

  貞觀十七年三月,李世民第五子齊王李祐造反,其敗亡後,馬上牽扯出了太子預謀謀反一案,結果太子李承乾被廢黜、漢王李元昌被賜死、功臣侯君集被斬。與此同時,李泰開始蠢蠢欲動,結果心急的李泰先是打悲情牌(未來殺子立李治)而後又恐嚇李治(李治與李元昌交好),結果這讓本屬意李泰的李世民開始動搖。

  

  太子被廢後,長孫皇后所生的嫡子只有李泰和李治了。結果引發了朝廷的大辯論,支持雙方的都各執一詞。結果褚遂良的一席話點醒了李世民:

  「陛下言大失。願審思,勿誤也!安有陛下萬歲後,魏王據天下,肯殺其愛子,傳位晉王者乎?陛下日者既立承乾為太子,復寵魏王,禮秩過於承乾,以成今日之禍。前事不遠,足以為鑑。陛下今立魏王,願先措置晉王,始得安全耳。」——《資治通鑑》

  禇遂良一針見血地點破了李泰的虛偽和矯情。他提醒皇帝,不會有人在當上皇帝後主動殺掉自己的兒子,讓位給弟弟。這種說法絕對違背人性,所以不可聽信。禇遂良又警告皇帝,一旦魏王當上天子,李承乾和李治恐怕都會被李泰斬草除根,皇帝你想立魏王,可你有沒有考慮過會為此付出怎樣的代價?

  於是才有了李世民在本文開始的那一席話,李治的善良讓他登上了太子之位。

  

  與其說李世民選擇了李治,不如說李世民選擇了其背後的政治集團。

  支持李泰的勢力,都是一些朝廷新貴。其中多有元勳子弟,如杜如晦之弟杜楚客、柴紹之子柴令武、房玄齡之子房遺愛等。可想而知,假如由李泰繼承皇位,這幫少壯派就成了擁立新君的首功之臣,未來的天下將會是他們的。

  有新人笑,就有舊人哭。老派勢力是不會妥協的。於是長孫無忌、褚遂良、李勣戰隊李治。

  褚遂良一生剛正不阿,他的出發點就是為了國家,這就不提了。

  長孫無忌則認為李泰十分強勢,且年齡較長,而李治年齡小,性格柔弱,易於掌控。他試圖在日後掌握朝政大權,這就是長孫無忌擁立李治的深層動機。

  

  而李勣呢,李治在六歲時治就被授予并州大都督一職,而負責代替李治行使職權的人就是李勣。他當時的職務是并州大都督府長史。所以嚴格說來,李勣算得上是晉王李治的「故吏」。他在并州取得的政績,既是他自己的,也可以算是李治的,因而從一定程度上說,他們二者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所以在這場儲位之爭中,李勣站在了晉王這邊的。後來這位李勣還在武昭儀立後的時期上幫助了李治,當然這是後話了。

  長孫無忌是元勳老臣的代表,禇遂良是政治新秀的代表,而李勣則是軍方人物的代表。所以李世民最終選擇李治也就可以理解了。這樣意味著,李泰背後的政治勢力必然要打擊,而打擊李泰一個人就可以實現這個目的。

  李世民最終選擇了這些老戰友,其實也是為了實現貞觀之治的路線能夠執行下去,這是李世民主動選擇的一種政治走向,也是他被迫接受的一種既成事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魏王李泰能夠扳倒太子李承乾,為何卻鬥不過柔弱的李治?
    貞觀十六年,唐太宗李世民在審查齊王李佑反叛一事時,牽連到了太子李承乾府內的侍衛紇幹承基。紇幹承基常年跟隨太子,名義上是一名侍衛,而實際上,相當於李承乾手下的殺手,經常負責刺殺行動,是太子的一名心腹,也掌握了太子許多秘密。 紇幹承基被抓前不久,李承乾剛剛與侯君集、李元昌等人密謀造反。
  • 唐太宗立李承乾為太子卻寵愛李泰,而繼位者竟是李治
    心懷異志,暗中勾結太宗對魏王李泰的偏愛,加上太子李承乾生來患有腿疾,行動不便,所以怕被廢為庶人,於是對李泰懷恨在心。漢王李元昌(唐高祖的第七子),任梁州都督。他在梁州多有違法之事,唐太宗曾手寫訓誡給予以批評。李元昌不反省自責,反而心懷不滿。
  • 女帝傳奇4:太子魏王相爭李治得利,女皇遇到改變她一生的男人
    身為大唐太子,李承乾竟然在東宮穿著突厥人的衣服,梳著突厥人的髮型扮突厥人,還揚言要做可汗。不僅如此,他還寵幸一個叫做稱心的男寵。唐太宗對這個兒子的所作所為是非常清楚,於是網羅了一幫賢德的老臣去輔佐規勸太子,希望他能在一堆道德高人的影響下變好。然而正在叛逆期的李承乾哪聽得見這些老學究的勸。這些老人家看勸諫無效,一個個的找唐太宗吐槽,太宗日漸對太子不滿。
  • 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到底荒唐成什麼樣?
    唐太宗李世民是千古明君,其皇后長孫皇后是千古賢后,二人生有三男四女,長子李承乾,次子李泰,三子李治。李承乾出生於619年,即大唐建立的第二年,因生於承乾殿,被其祖父,唐高祖賜名承乾,有承繼乾坤之意。高祖武德年間,李承乾被封為中山郡王。
  • 李世民疼愛魏王李泰,為什麼卻在最後改變主意,立李治為太子?
    通過對唐高宗的了解,一直有一個實質性的問題困惑大家,那就是這麼一個懦弱無能的唐高宗,為何會成為唐太宗的下一任皇位繼承人呢?武德9年間,李世民繼承皇位,年僅8歲的李承乾也順利的被立為了太子,因為是長子,所以深得唐太宗的寵愛。史料記載李承乾:「性聰敏」,「特敏惠」,「丰姿峻、仁孝純深」。從資料當中我們也能很好的看出,李承乾待人是非常要好的,而這點也深得太宗的喜愛。
  • 作為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究竟荒唐成什麼樣了?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殺伐決斷的人,為皇位殺兄弒弟,屠戮侄兒,逼迫李淵禪讓,就連弟妹都寵幸!但他又是一個仁愛的父親,為此不惜賭上唐朝的國運,差點讓李氏覆滅。即使如此他仍然是一個失敗的父親,因為在他的教育下出了個叛逆的太子—李承乾!李承乾從小就聰慧,尊師重孝,頗有治國才能,為何會踏出起兵逼宮如此荒唐的一步?今天就來講講李承乾是怎樣走向墮落深淵!
  • 唐高宗李治有兩個嫡兄長,為什麼不是嫡長子的他被立為了太子?
    而最不被看好的李治卻靠「撿漏」硬生生的成為了太子,爆了個歷史冷門。唐高宗李治是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所生,李治還有兩個同父同母的親哥哥,分別是大哥李承乾,二哥李泰。老大李承乾早早的就被李世民立為太子,老二李泰也深受李世民的喜愛被封為魏王。很顯然,唐太宗李世民也遵循了傳統的選擇接班人的方式——立長不立幼。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李治的大哥李承乾會在李世民百年之後,順理成章的接手李世民的皇位。
  • 李承乾是怎麼走上逼宮之路的?李世民:我太愛他了,都是我的錯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殺伐決斷的人,為皇位殺兄弒弟,屠戮侄兒,逼迫李淵禪讓,就連弟妹都寵幸!但他又是一個仁愛的父親,為此不惜賭上唐朝的國運,差點讓李氏覆滅。即使如此他仍然是一個失敗的父親,因為在他的教育下出了個叛逆的太子—李承乾!李承乾從小就聰慧,尊師重孝,頗有治國才能,為何會踏出起兵逼宮如此荒唐的一步?今天就來講講李承乾是怎樣走向墮落深淵!
  • 古代「太子」是未來的皇帝,為什麼還會謀反
    但奇怪的是,縱觀中國古代,太子作為未來的皇帝,居然也會有很多謀反的,如宋文帝的太子劉劭,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等,這讓人十分不解。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因為太子之位和皇位一樣,誘惑力太大,而皇帝又大多都兒子數量極多。 皇子的地位也往往跟自己的母親密切相關,歷史上有太多的君主因為喜歡某個嬪妃,愛屋及烏,進行廢長立幼,例如,漢景帝劉啟的太子劉榮就因為其母親慄姬小肚雞腸,不夠大度惹惱了漢景帝而被廢掉。
  • 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到底荒唐到什麼程度?
    但不幸的是,李承乾在這年生病,疼愛兒子的李世民打破自己原本不信佛道的傳統,請了道士為李承乾祈福驅病,同時還修建了西華觀和普光寺,希望李承乾的病能夠痊癒。公元632年,唐太宗李世民前往岐州,臨行前,李世民安排李承乾太子監國,這是有意鍛鍊李承乾的治國能力。
  • 李世民嫡長子李承乾為何選擇逼宮,將一手好牌打爛?
    唐朝的皇位之爭尤甚,從唐太宗到唐玄宗時期,父子、母子、兄弟、兄妹爭鬥不斷。其中最為可惜的當屬李承乾,嫡長子出身,其母又是李世民最愛重的長孫皇后。除此之外,他本人也是聰慧仁孝,深得李世民器重。那麼,李承乾為何還是選擇逼宮呢?
  • 唐太宗李世民那麼多兒子,為何嫡三子李治能登上皇位?
    李治之所以能被李世民立為太子,是因為李治身上具備其他皇子不具備的一些優勢。而李治能夠順利繼位,主要歸功於三個人:李承乾、李泰、長孫無忌。如果不是李承乾和李泰的內鬥,就不會突出李治嫡子身份的重要性。相繼失寵的競爭者從推斷來看,李世民認定的太子,首選是李承乾,其次是魏王李泰。某次,李世民問最小的嫡子的李治《孝經》講的是什麼?李治答道:人生在世孝道最重要。
  • 唐太宗李世民為何傳位給軟弱無能、能力平庸的李治?
    李世民不想看到玄武門之變,再次上演李世民嫡長子是李承乾,次子李泰,李治是三子。李承乾很早就就被立為太子,而裡李世民最喜歡李泰,在最初,這裡面根本就沒有李治的位置。李泰才華橫溢,曾經編纂了《括地誌》,李世民甚至一度想改立太子為李泰,於是李承乾和李泰成了最大的競爭對手。
  • 愛哭的李治,是唐太宗唯一沒看透的兒子,靠三次哭泣穩固了權力
    李世民先是被太子李承乾謀反之事搞得焦頭爛額,而後又因為繼承人問題和大舅子長孫無忌展開了一場拔河比賽。李世民屬意的太子人選是魏王李泰,長孫無忌卻堅定地站在李治背後。李世民:「青雀(李泰小名)是老二,太子被廢後按照立嫡立長原則,理應由他當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