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李泰能夠扳倒太子李承乾,為何卻鬥不過柔弱的李治?

2021-01-09 騰訊網

貞觀十六年,唐太宗李世民在審查齊王李佑反叛一事時,牽連到了太子李承乾府內的侍衛紇幹承基。紇幹承基常年跟隨太子,名義上是一名侍衛,而實際上,相當於李承乾手下的殺手,經常負責刺殺行動,是太子的一名心腹,也掌握了太子許多秘密。

紇幹承基被抓前不久,李承乾剛剛與侯君集、李元昌等人密謀造反。紇幹承基在嚴刑之下為了保命,招出了太子餘人合夥謀反一事。唐太宗怒不可遏,賜死李元昌、侯君集等人,然後一道聖旨將李承乾貶為庶民,李承乾徹底沉淪

李承乾以悲劇收場,固然有自己「作死」的成分,但是,魏王李泰在其中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而這一切都是為了那個皇位

封建社會的皇位傳承一直遵循「立嫡立長」的原則,什麼是嫡子?就是皇帝與皇后的兒子。只要有嫡子存在,其他皇子哪怕年長,也沒有機會問鼎皇位;除非沒有嫡子,那麼,才可以按照「立長」的原則來冊立太子。

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是長孫皇后,長孫皇后先後為太宗生了三個兒子: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晉王李治。李承乾從太宗繼位開始就被封為太子,被太宗寄予厚望。可李承乾有腿疾的毛病,後來復發時連走路都得依靠拐杖。這讓魏王李泰看到了一絲希望:哪有瘸子當皇帝的?有失大國顏面。於是,開始暗中與李承乾較勁,希望能夠取而代之

李世民登基之後經常南徵北戰,對這幾個皇子的教育都是由長孫皇后負責的。可自從長孫皇后去世後,太子李承乾由於缺乏約束和管教,變得十分狂妄。腿疾復發後又造成嚴重的心理壓力,愈發孤傲,對東宮府大臣們的勸諫十分反感,甚至還派人行刺了著名的學士于志寧和張玄素。太宗對於這一切心知肚明,為了維護李承乾的太子威嚴,雖然一直隱忍不發,但已心生不滿

魏王李泰抓住這個機會,散播謠言、詆毀李承乾的同時,在太宗面前大獻殷勤,尤其是迎合太宗的喜好,編撰了《括地誌》,這讓太宗喜不勝收,下令大幅加俸。這一加不要緊,超過了太子的俸祿。還是褚遂良提醒了太宗,這才又放寬了對太子的約束。李泰在太宗面前位置提高之後,已經不把李承乾放在眼裡,兩人之間勢如水火。

後來,李承乾迷戀上侍女俳兒,並在俳兒的照料下腿疾逐漸好轉,李泰就慫恿太子妃向太宗告狀,致使俳兒死於杖責之下;李元昌又為李承乾進獻了一個與俳兒十分相像的男童稱心,結果,李泰故伎重施,讓稱心也死於非命。一連串的打擊之下,李承乾才決定與侯君集、李元昌等人的聚眾謀反。

李承乾被廢,雖然與他自己不務正業的性格密不可分,但是,魏王李泰也絕對是個重要因素。

李承乾被廢之後,嫡子之中只剩下李泰和李治了,李治柔弱,缺乏帝王應有的殺伐決斷,因此,李泰成為太宗心裡最合適的繼位人選。可最後繼位的卻是李治,為什麼李泰能搬倒李承乾、卻鬥不過柔弱的李治呢?三個原因不容忽視:

其一:心急

李承乾被廢之後,李世民也曾當年說要立李泰為太子。李泰喜出望外,但他不滿足於一個口頭承諾,為了打消太宗的顧慮,讓太宗儘快頒布詔書,李泰向太宗承諾自己在臨死前會殺了自己的兒子,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兄弟、也就是晉王李治。這讓太宗大為感動

可是,當太宗與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商議的時候,眾人竟然一致反對。一來,都知道李泰的話是為了博得太宗歡心,試想:一旦李泰繼位,他死時會有多少子孫?他捨得全部殺了、將皇位讓給李治嗎;二來,李泰與李承乾博弈中展現出來的心狠手辣也讓這幫大臣心中一涼:跟著這樣的皇帝,能不能善終都是兩碼事!

在諸大臣的反對中,李世民放棄了這個念頭;

其二:長孫無忌

別懷疑,長孫無忌在冊立太子時的作用尤其突出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親哥哥,不管李泰、還是李治,都是他的親外甥,無論誰將來成為皇帝,長孫無忌的地位都毋庸置疑。也正因如此,太宗專門與長孫無忌面談了一次,長孫無忌毫不猶豫地表示支持李治,他只用一個原因就讓太宗贊同了這個想法

玄武門之變是唐太宗心裡揮之不去的陰霾,太宗繼位後,竭力避免出現兄弟相殘的皇位之爭,但最後還是發生了,這讓太宗耿耿於懷。長孫無忌給出支持李治的理由就是:李治雖然看似柔弱,但宅心仁厚,繼位後一定能善待自己的兄弟!(其實是因為李治比李泰更容易控制)

這句話讓李世民深以為然,於是,心裡的天平就已經開始傾向於李治,偏偏這時又發生了一件事

其三:李治的手段

很多人都說李治軟弱可欺、沒有政治手段,這是個誤區,李治在競爭皇位時也有著自己的聰明

李承乾倒臺後,李泰專門「拜訪」了李治,他是想探探李治的口風,看他是否對太子之位抱有幻想,如果有,就得給他一個「下馬威」。難道李泰有可以要挾李治的東西?算是有吧,漢王李元昌

李元昌是李淵的第七個兒子,和李世民是同輩,後來與李承乾密謀造反被李世民賜死。李元昌交友甚廣,他不但與李承乾關係密切,還經常與李治一起遊山玩水。李泰認為這就是李治的短柄,於是,會見了李治之後,就說出「李元昌乃叛黨首腦,若是父皇追究,你脫得了干係嗎?」。

本來,李泰認為這是一步好棋,可以威脅一下李治,讓他知難而退,可沒想到,李治故意在太宗面前表現得魂不守舍,在太宗追問下將此事和盤託出。這讓太宗對李泰的好感立馬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最後結果,柔弱的李治勝出!

大多數史料都將李治的勝出歸功於長孫無忌的提攜,確實,他的這位「舅舅」在其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但是,李治之所以能笑到最後絕對不是某一個人、或某一件事而導致的結果,是李泰的囂張、大臣的擔憂、太宗的隱痛、李治的機智綜合在一起而起的反應。李泰在與李治爭鬥時,天時、地利、人和,他一個都沒佔到,只是憑著太宗暫時性的寵愛就誤以為勝券在握,這種大意反而給了李治一個機會

李治的精明雖然無法和李泰相比,但是,玄武門之變在李世民心中留下的陰影和憂慮卻可以通過李治完美解決,這一點是太宗最在意的,偏偏又是李泰不具備的,因此,失敗也就早早註定,只不過,李泰沒有意識到罷了

相關焦點

  • 唐太宗廢掉太子李承乾的同時,為何要把魏王李泰也給廢了?
    並對宰執大臣們公開表態:  「我若立泰,則是太子之位可經營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窺伺者,皆兩棄之,傳諸子孫,永為後法。且泰立,則承乾與治皆不全;治立,則承乾與泰皆無恙矣。」——《資治通鑑》  這段話,基本就把為何立李治為放棄李承乾和李泰的表面原因說明了。
  • 唐太宗立李承乾為太子卻寵愛李泰,而繼位者竟是李治
    溺愛魏王李泰當時,李承乾被冊立為皇太子後,加上太宗的弟兄和其他兒子將近四十人,而李承乾生來患有腿疾,行走不甚方便,太宗卻非常偏愛第四子魏王李泰。貞觀十一年(637年),侍御史馬周就曾因為太宗過於溺愛魏王李泰而上書勸阻。
  • 李世民疼愛魏王李泰,為什麼卻在最後改變主意,立李治為太子?
    通過對唐高宗的了解,一直有一個實質性的問題困惑大家,那就是這麼一個懦弱無能的唐高宗,為何會成為唐太宗的下一任皇位繼承人呢?,使得李泰產生了一種錯覺,李泰認為自己的哥哥李承乾有足疾,上朝時形象會不好,所以李泰就想奪走李承乾的太子之位。
  • 女帝傳奇4:太子魏王相爭李治得利,女皇遇到改變她一生的男人
    根據嫡長子繼承制,李承乾是當仁不讓的接班人。即便是李承乾繼不了位,那還有嫡次子李泰。哪輪得到嫡三子李治?可後來卻是李治繼的位,這是為什麼呢? 唐太宗嫡長子李承乾出生於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剛出生便被封為恆山王。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年僅8歲的李承乾被立為太子。幼年的李承乾非常的聰明,李世民對這個嫡長子是非常的滿意。
  • 正史裡的唐高宗李治到底有多厲害?
    唐太宗李世民所交代給太子李承乾的事情,太子李承乾都處理的十分好,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對他寄予厚望,不過後期因為一個人,使得太子李承乾與唐太宗李世民的父子感情出現了很深的隔閡。這些事情沒過多久,就被唐太宗李世民知道了,唐太宗李世民對於太子李承乾的行為,雖然十分失望,但是並沒有處置太子李承乾。不過太子李承乾因為在後來忌憚,同樣深受父親唐太宗李世民寵愛的親弟弟李泰,李泰能力出眾加上對太子之位有覬覦之心。
  • 唐高宗李治有兩個嫡兄長,為什麼不是嫡長子的他被立為了太子?
    老大李承乾早早的就被李世民立為太子,老二李泰也深受李世民的喜愛被封為魏王。很顯然,唐太宗李世民也遵循了傳統的選擇接班人的方式——立長不立幼。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李治的大哥李承乾會在李世民百年之後,順理成章的接手李世民的皇位。但歷史往往就是那麼的機緣巧合,又那麼的不確定,做為三兄弟裡排行「老末」的李治,卻「爆冷門」般的成為了皇位接班人,笑到了最後。
  • 唐太宗李世民那麼多兒子,為何嫡三子李治能登上皇位?
    李治之所以能被李世民立為太子,是因為李治身上具備其他皇子不具備的一些優勢。而李治能夠順利繼位,主要歸功於三個人:李承乾、李泰、長孫無忌。如果不是李承乾和李泰的內鬥,就不會突出李治嫡子身份的重要性。相繼失寵的競爭者從推斷來看,李世民認定的太子,首選是李承乾,其次是魏王李泰。某次,李世民問最小的嫡子的李治《孝經》講的是什麼?李治答道:人生在世孝道最重要。
  • 同樣是親外甥,長孫無忌為什麼支持李治,而反對李泰做繼承人?
    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因為殺弟不成謀劃逼宮,結果事情洩露被廢為庶人並流放黔州。這樣一來,太子之位就空懸了,究竟讓誰來做這個太子成為李世民和臣子們重點思考的問題。當時李世民還有兩個嫡子,分別是排名第四的魏王李泰和排名第九的晉王李治。
  • 作為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究竟荒唐成什麼樣了?
    即使如此他仍然是一個失敗的父親,因為在他的教育下出了個叛逆的太子—李承乾!李承乾從小就聰慧,尊師重孝,頗有治國才能,為何會踏出起兵逼宮如此荒唐的一步?今天就來講講李承乾是怎樣走向墮落深淵!李承乾不改以往作風,與突厥人玩樂更甚。著實讓李世民失望了一把!李承乾試圖暗殺親弟弟李泰李世民為了帝位殺兄弒弟,但他非常不希望同樣的悲劇發生在自己的兒子身上,絕對不允許兄弟相殘的現象出現,然而李承乾卻試圖暗殺李泰,這是為何呢?
  • 唐太宗李世民為何傳位給軟弱無能、能力平庸的李治?
    李世民不想看到玄武門之變,再次上演李世民嫡長子是李承乾,次子李泰,李治是三子。李承乾很早就就被立為太子,而裡李世民最喜歡李泰,在最初,這裡面根本就沒有李治的位置。李泰才華橫溢,曾經編纂了《括地誌》,李世民甚至一度想改立太子為李泰,於是李承乾和李泰成了最大的競爭對手。
  • 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到底荒唐成什麼樣?
    唐太宗李世民是千古明君,其皇后長孫皇后是千古賢后,二人生有三男四女,長子李承乾,次子李泰,三子李治。李承乾出生於619年,即大唐建立的第二年,因生於承乾殿,被其祖父,唐高祖賜名承乾,有承繼乾坤之意。高祖武德年間,李承乾被封為中山郡王。
  • 李承乾是怎麼走上逼宮之路的?李世民:我太愛他了,都是我的錯
    即使如此他仍然是一個失敗的父親,因為在他的教育下出了個叛逆的太子—李承乾!李承乾從小就聰慧,尊師重孝,頗有治國才能,為何會踏出起兵逼宮如此荒唐的一步?今天就來講講李承乾是怎樣走向墮落深淵!李承乾不改以往作風,與突厥人玩樂更甚。著實讓李世民失望了一把!李承乾試圖暗殺親弟弟李泰李世民為了帝位殺兄弒弟,但他非常不希望同樣的悲劇發生在自己的兒子身上,絕對不允許兄弟相殘的現象出現,然而李承乾卻試圖暗殺李泰,這是為何呢?
  • 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到底荒唐到什麼程度?
    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按照封建社會的嫡長子繼承制度,李治是不可能成為太子,進而登基稱帝的,那唐太宗的長子李承乾到底都幹了什麼「荒唐」事呢?至於荒唐與否,各位看完一起來評評理。但不幸的是,李承乾在這年生病,疼愛兒子的李世民打破自己原本不信佛道的傳統,請了道士為李承乾祈福驅病,同時還修建了西華觀和普光寺,希望李承乾的病能夠痊癒。公元632年,唐太宗李世民前往岐州,臨行前,李世民安排李承乾太子監國,這是有意鍛鍊李承乾的治國能力。
  • 愛哭的李治,是唐太宗唯一沒看透的兒子,靠三次哭泣穩固了權力
    李世民先是被太子李承乾謀反之事搞得焦頭爛額,而後又因為繼承人問題和大舅子長孫無忌展開了一場拔河比賽。李世民屬意的太子人選是魏王李泰,長孫無忌卻堅定地站在李治背後。李世民:「青雀(李泰小名)是老二,太子被廢後按照立嫡立長原則,理應由他當太子。」
  • 唐高宗李治真的是妻管嚴嗎?還是一代英主、權謀不下武則天?
    繼太子 李治是長孫皇后的第三子,從繼承順序上講,他的希望本來不大。眼看老大李承乾的太子位子快黃了的時候,老二李泰志在必得,因為他是李世民最喜歡的兒子。 哪知,李世民最後立老三李治為太子。理由是「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這是怎麼回事?
  • 李世民嫡長子李承乾為何選擇逼宮,將一手好牌打爛?
    其中最為可惜的當屬李承乾,嫡長子出身,其母又是李世民最愛重的長孫皇后。除此之外,他本人也是聰慧仁孝,深得李世民器重。那麼,李承乾為何還是選擇逼宮呢?李世民尚為秦王時,李承乾誕生,其名乃是唐高祖李淵親賜。史書記載,李承乾得此名,是由於生於太極宮承乾殿。
  • 李治是守成之主,他缺智少謀,是個過於懦弱的悲情君王
    李治是個軟弱的人物嗎 ?李治登基長孫無忌總攬大權,但之後李治為改立皇后的事情逼迫長孫無忌自盡從而收回大權,所以長孫也看走眼了。這一點上,李治的文弱騙過了太宗、騙過了他舅舅,也騙過了全天下。之後李治也繼續保持自己的仁厚的形象,直到登基。 李治的君王業績,李治算得上是一個有道明君,在他統治期間,滅高句麗,平定漠北,破西突厥,重開科舉,可以說文治武功都非常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