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時節,安徽省六安市東橋鎮油坊村一處農家大院,掛滿了鹹鵝,非常誘人。 正在忙著晾曬鹹鵝的代仁福師傅養了一輩子鵝,如今他已經把這個家庭養殖場交給了兒子代磊經營,自己做些輔助性工作。
今年36 歲的代磊,2011年貴州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在一家外資企業工作,並擔任了部門主管。但為了把他喜愛的白鵝養殖事業做大做強,也為了方便照顧父母親,2016年代磊毅然辭去高薪工作,回到家鄉創業。圖為代磊和父親在查看鹹鵝晾曬情況。(2019年12月8日 攝)
對於養殖白鵝,代磊並不陌生,從小就跟著父母在田埂池塘放鵝,對鵝的習性了如指掌。兒時的田園生活一直是心中最美好的記憶。不過,要按照傳統的方式飼養很難有大的作為,經過反覆論證,他決定上馬皖西白鵝種蛋孵化項目,吸納更多種鵝養殖戶加入合作社,打造種鵝養殖、種蛋孵化、鵝苗銷售、商品鵝養殖、鹹鵝生產等完整產業鏈。
結合自身學習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背景,代磊逐步建起了上千平米的白鵝種蛋孵化室和育雛室,每年為成員代孵化(代炕)皖西鵝苗約40萬羽,孔雀苗約2萬羽,大雁苗約五千羽,解決了金安區、壽縣、肥西縣、界首縣等周邊100多戶農民皖西白鵝種蛋、孔雀種蛋等孵化難、出殼難的問題。
圖為春天裡,代磊的孵化室為農戶代孵化的雛鵝破殼而出,殼子上還標記有農戶的姓氏。由於他的設備先進,技術過硬,服務貼心,找他代孵化鵝苗和加入合作社的養殖戶越來越多。
而代磊不僅投入了全家積累幾十年的資金,更付出了自己全部心血,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和風險。種蛋孵化是個技術活,每次代磊都守在孵化室,從溫度、通風控制到翻蛋、出雛,每道程序都由他一個人完成,晝夜不停,經常一天只睡幾個小時。
2017年冬,一場大雪將代磊的幾間鵝舍壓塌,綜合損失十幾萬元。進退維谷之際,他想,皖西白鵝是馳名中外的特產,市場前景好,自己又懂技術,家庭有養殖加工基礎,還有政策扶持,相信一定能渡過危機,把合作社做大起來。
經過幾年的艱苦創業,代磊的養殖場成功實現了合作社「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並實施綠色生態循環經濟,鵝糞發酵還田種草種樹,牧草餵鵝,形成了全程綠色生態餵養和種養結合新模式。圖為新引進的人工飼養大雁,肉質鮮美,銷往省內外,是合作社新的利潤增長點。
2019年,他家銷售活鵝、臘鵝、板鵝1萬餘只,大雁(鴻雁)約2000餘只,其中分配給加入合作社成員達180萬元。圖為工人正將醃製好的鹹鵝洗淨晾曬。
代磊說,趕上了黨的好政策,養殖場才能發展壯大。在政府扶持下,他的「福雲」養殖合作社成為電商進農村示範點,通過電商平臺和直播平臺等每年銷售皖西鵝苗約20多萬羽,總銷售額約650多萬元,帶動周邊農戶,特別是貧困戶養殖脫貧和致富,使農戶靠這項人均增收約8000元。
每年冬季,美味的鹹鵝是當地家家戶戶必備的年貨。代磊的養殖場生意興隆,門前車水馬龍,前來買鹹鵝的顧客絡繹不絕。一位買了上千元臘鵝、大雁的老主顧說,小代家的鹹鵝口感好,肉質鮮美,價格比菜市場還便宜幾塊錢,所以每年都來買。
確實,見過世面的代磊深知要想長遠發展,必須保證品質。在合作社的院子裡,小編看見一袋袋玉米和稻穀堆積如山,這些都是餵鵝的主食,一斤成本要一塊多錢。
代磊(左一)的父親代仁福是一位老實巴交的農民,和老伴勤儉持家,辛苦了一輩子。如今,子承父業,兒孫在身邊,享受著天倫之樂。城裡朋友來家做客,老代非常高興,張羅了一桌原汁原味的土菜,把酒言歡,其樂融融。
而曾經的軍旅生涯,不僅磨鍊了意志,也養成了老代師傅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天一早,三分鐘完成起床、洗漱,然後開始忙忙前忙後。牆上掛著的「軍人之家」讓他無比自豪。
圖為招待客人的特色菜,醃製的大雁、清燉白鵝、肫爪紅燒黃豆和炒鵝蛋,地道的大別山美食風味,令人垂涎。
代磊的妻子在六安一所高校工作,一個上小學的兒子,成績優秀,聰明可愛,是全家人的「開心果」。收入的增加,他們並沒有改變勤勞節儉的農民本色,依然居住在老舊的院落裡。
冬日暖陽下,代磊的農家大院曬滿了鹹鵝、大雁,飄溢著誘人的香味,也讓來客愛不釋手。在帶動鄉親們致富,豐富百姓餐桌的同時,合作社也日益發展壯大起來,白鵝孵化基地,種鵝存欄量居金安區第一位,取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辭去高薪,回鄉創業,艱苦奮鬥,事業有成。碩士「鵝官」代磊紮根鄉村,用心血和智慧,生動詮釋了「幸福是奮鬥出來的」真理。祝他的事業蒸蒸日上,皖西白鵝飛向世界。(鄭金強 攝影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