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洋節就是「崇洋媚外」,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2020-12-21 騰訊網

有朋友來言提問:為什麼外國人過中國節日被認為「傳播中國文化」,中國人過外國節日就是「崇洋媚外」,怎麼看待這種情況?

這怎麼看,這就是典型的「雙標」唄。顯得我有面子的就讚揚,顯得外國人有面子的,就詆毀。就這麼簡單,這樣的人追根到底,大多是自以為是之徒。

泱泱大國,復興當時,咱們的民族自信心正是空前高漲的時候,怎麼能說這些「為民族爭光」的人自以為是?

其實很多人搞不清楚「自信」和「自是」的區別。

在國家經濟、軍事都強大起來的今天,我們作為中國人,自信心是越來越強大,但是自信是平等、客觀地對待文化現象,而不是總認為自己要比別人強。你的節日好,我就拿來開心,大家一起哈皮,但是動搖不了我強大的文化根基。

而除了自己的,別人的都是不好,露頭就要抵制,一定要自己的東西壓人家一頭,才會有快感,這就是自是。

其實這個道理孔子幾千年前就講過了,不過他講的是做學問。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有些人做學問,是為了自己思想境界的提高,為了讓自己精進;而有些人做學問呢,就是為了榮華富貴,為了混得更好給別人看的。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為了裝逼而已。

為了自己強大而學習的人,是不會懼怕批評和指責的,「聞過則喜」,能夠虛心接納其他人的意見,所以就顯得謙遜、寬宏,不卑不亢。這就叫做自信。

而為了給人看的人,則生怕別人指出他的錯誤,患得患失,強裝大尾巴狼,遇見批評則惱羞成怒,總認為別人是故意找茬,拒不承認是自己的問題。這種人不一定沒實力,但是總給人感覺浮躁虛誇。這就是自以為是。

一種文化如果是「為己之學」,為了自己的強大而努力,肯定會樂於接受批評,接收新的事物和觀點,走向自信。而如果只是為了給別人看自己多強大,處處以勝過他人為目標,拒絕吸納不同觀點,敝帚自珍,這樣必然走向自以為是。

自信的人,關心的是自己如何通過學習更加強大,外來的影響好的接納,不好的也能分辨得出,自然消亡。洋節也不過就是外來文化中的一種,它給我們帶來了假日、開心、浪漫、快樂,那就接收好了,給我們帶來了基督教或者其它意識入侵,那就增強我們的傳統文化自信心。比如國家近來調整農曆節假日的放假周期,而洋節則不放假,這就是一種底層的宏觀調控。

年輕人如今早已不是蒙昧未開的傻子,節日休息帶來的快樂感才是最實惠的。

只要洋節不放假,在中國就絕對幹不過放假的農曆節假日。這種相信年輕人,增強文化自信,讓他們自己選擇才是正確的調整手段。

一個自信的民族,是不懼怕外來文化的。過一過洋節,怕什麼?他們的節日有意思,那就拿來我們也玩一下,有什麼大不了?

只有隻以為是的人,才會懼怕外來文化,要強行抵制洋節,要限制「洋名」,對學習外來文化一概指責為崇洋媚外。

說到底,自信的人是自重的,而自以為是的人從根本上講就是源於自卑。

郭德綱怕不怕人家說他不會說相聲?範冰冰怕不怕人家說她不漂亮?我們的節日明明比他們的意義深遠,再與時俱進,變成中國情人節之類的,還怕它一個「214」?

所以,不是抵制洋節增強民族自信心,而是有民族自信心的人不會去抵制。只有不自信,生怕別人看不出自己不如別人的自卑者,才會覺得老外過中國節是「傳播中華文化」,好像一種褒獎,而我們過洋節,就是「崇洋媚外」。

其實真正的老外有幾個過中國節的?都是海外華人在過,人家路過時說兩句好聽的,滿足一下這些自以為是的國人的虛榮心而已。大家開心下而已,人家才不在乎呢。

其實我們也不必在乎的,一個節日而已,一樣的有人生、有人死。硬要強加上民族性來彰顯自己的自豪感,那自豪感得多弱呢?

別管中國人外國人,愛過不過。

相關焦點

  • 萬聖節小朋友扮殭屍遭斥「崇洋媚外」,網友:大過節的有必要嗎?
    而上傳視頻的網友也正是因為被這一幕戳中了萌點,才想用這個視頻和大家一起分享。可令人沒想到的是,這短短十幾秒的視頻,竟然引起了大家的激烈討論。大部分人雖然借著萬聖節這天遊樂狂歡,但其實並不知道這個節日的具體意義。國內的大家狂歡的這個夜晚,其實是萬聖夜,第二天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萬聖節。對於西方人來說,這一天有讚美秋天、告別亡靈、迎接新生活的紀念意義和宗教意義。而在國內,這一天就像聖誕節一樣,只是人們用來狂歡的由頭,並沒有特殊的含義。
  • 培訓機構帶孩子慶祝萬聖節,學生家長怒斥:崇洋媚外,敗掉正能量
    這個節日現在也被國人慢慢接受,還會舉辦慶祝活動。10月31日,四川綿陽一家培訓機構就舉辦了一場「萬聖節」活動,小朋友們在老師的要求下穿上了「女巫服」或者「無臉男」的衣服來到了學校。然而這場活動卻遭到了很多家長的質疑,有位孩子的家長直接當面怒斥培訓機構工作人員,帶著孩子過萬聖節,簡直就是崇洋媚外。
  • 陪娃過聖誕節就是崇洋媚外?不,我是這麼看的
    看著坐在身邊這個個子竄得很快的小男孩,不,已經算是大男孩了,身高雖然竄得快,但心智依舊是小孩心態,也依舊對聖誕節有期待的娃,心生很多感慨。從兒子2、3歲時,每年聖誕節我都會給他準備禮物,有時候是他盼望已久的玩具,有時候是巧克力,有時候是奇趣蛋,或者是其他一些新奇特好玩有趣的東西。
  • 關於崇洋媚外的思考
    如果我們從這個詞表達的整體含義出發,而不是把它拆散了一個字一個字分析含義的話,從深層次去思考,它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西方文明在特定人類發展階段所代表的人類文明的先進性和權威性。自從我們打開國門,接收到來自西方的先進技術和文化的浪潮衝擊後,出現了幾乎一邊倒的「崇洋媚外」。
  • 喝牛奶就是崇洋媚外,還有什麼比這更荒唐
    喝牛奶就是崇洋媚外,還有什麼比這更荒唐文/孫新合真的,牛奶這玩意現在太普通不過。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也不要談成人,還是小孩,都能喝得起。有意思的是,有人言之鑿鑿地說,喝牛奶就是崇洋媚外。這個消息可不是空穴來風,他的起因和張文宏醫生有著密切的關係呢。眾所周知,疫情發生後,張文宏醫生憑藉著專業的知識和接地氣的講述,沒有絲毫的懸念,名望徑直和鍾南山院士相媲美。人紅是非多。這不,有人內心不爽,開始揪小辮子,甚至扣帽子。
  • 這有多不自信,過聖誕就是崇洋媚外,那星期天也應該取消
    文化不自信的人,見到啥都怕,過平安夜是崇洋媚外,情人節是崇洋媚外,那怎樣做不是崇洋媚外呢?在他們眼裡,就是過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節日,比如元宵節,重陽節,端午節,臘八,春節等,才不叫崇洋媚外。傳統文化最為明顯的事這幾年漢服熱興起,但是應該看作是傳統文化的一次騷動,而不是復興。
  • 連染髮都是崇洋媚外了
    連微博網友都表達了對這場比賽的無情嘲諷:但是更幽默的是,有人居然繼續窮追猛打,把輸掉比賽的福州大學球員,直接打成了崇洋媚外。一開始,與歸君覺得這個網友只是個孤例,甚至可能是個高級黑。但是當我檢索了「染髮 崇洋媚外」發現,他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 微博大V誇讚日本地鐵卻被發現事發中國,跪舔式崇洋媚外令人作嘔
    只是很快,有網友發現這個場景並非發生在日本,而是發生在北京西二旗地鐵站。這部分人往往崇洋媚外,以西方一些行為對國內進行踩踏、打壓,只為滿足自己心中那不知所謂的優越感。這部分人往往對國內的改變和進步視而不見,無腦地認為外國就是比國內好,因此不論什麼,都可以被他們用來抨擊祖國。這次的事件無疑就是這樣的典型,居然為了吹捧國外,指鹿為馬,將發生在國內的事情強行指認為國外,其險惡用心昭然若揭。
  • 如何理性看待蝙蝠俠的黑化問題?
    而在2017年的大事件《至黑之夜:金屬》的故事中,他創作出了七位徹底黑化的布魯斯·韋恩,其中最為搶眼的就是狂笑蝙蝠,一位失去底線和小丑合二為一的恐怖存在。這個角色前所未有的黑暗,而這也是施科特·施耐德第一次負責大事件的編寫。
  • 宿管阿姨感恩節送糖果遭學生舉報「過洋節」,哈工大凌晨回應
    11月26日,有微博網友發帖稱,哈爾濱工業大學宿管阿姨感恩節給送學生糖果,一名學生欲舉報阿姨公開搞「過洋節」活動。27日凌晨,哈工大回應:經調查了解,公寓阿姨派發巧克力是出於好心,學生留言提醒阿姨也是出於善意。學校不提倡有宗教色彩的「洋節」進校園,堅決禁止宗教活動進校園。
  • 基督徒如何看待這個有罪的世界,如何與這個人心險惡的世界相處?
    1.2 基督徒犯罪,如何看待和定性上的認識我們自己信主之前對人性的認識是無知的,是隨著世俗的解釋來看待的。世人要教導我們看積極面,以至於就變成愚昧的人。看積極面也需要,只是看透真相才是更重要的。在認識真相的本質以後,才看積極面,才是正確的次序。
  • 如何看待這個 「看臉的時代」
    反覆跟我說這個男孩多膚淺如何如何,然後問我看法。我靜默良久,說:「聽你說了半天,我只有一個問題想問你。」她說:「什麼問題?」我說:「你有那個美女的微信號嗎?求一個!」她不說話了。有一次一個女孩吐槽,說「為什麼男人都那麼關注女孩外在,難道不是應該看內在嗎?」我說都看。她說:「不對。我媽從小不是這麼教我的。」
  • 汽車OTA升級不能代替召回 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看待這個問題?
    OTA,全稱「Over-The-Air technology 」,翻譯過來就是空中下載技術,是目前網際網路通訊時代較為重要的一項技術之一,主要應用於手機系統遠程更新以及近年來在汽車方面的相關無線升級。 OTA技術最早出現是在2000年的日本,最早搭載在汽車上則是在2012年特斯拉的Modes S身上。
  • 國人過萬聖節: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洋節?
    在西方,這個節日非常熱鬧的節日。大家都會扮成鬼怪慶祝節日,小孩子還會裝扮成各種鬼怪挨家挨戶去敲門,要求獲得糖果,要不然就搗亂。在網絡上已經出現許多有關萬聖節的熱搜了。在文化交流日益加深的今天,依託網絡的便利性,不同地區的人都能夠感受到他國傳統節日的快樂氣氛。
  • 清華歷史系教授痛心:中國人心態上崇洋媚外,正逐漸遠離民族文化
    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與時代發展的方興未艾,在這物慾橫流的時代之下,有些國人的心態正在發生著變化,追求新潮,崇洋媚外,似乎外國的東西就是最好的,國際上的東西就是最「潮」的,很多人的文化觀念早與傳統的優秀文化漸行漸遠,甚至背道而馳。
  • ARCFOX品牌總裁於立國:買特斯拉的消費者都是崇洋媚外?
    買特斯拉的消費者都崇洋媚外?於總在文中還提到,特斯拉是他每天都要研究琢磨的公司,他認為「我們國民素質水平也越來越高,但是一個開放的市場,仍然不能排除還有大量的在寫字樓叫瑟琳卡回到家叫翠花的人。」這句話背後的含義不言而喻,暗指部分中國消費者崇洋媚外。買特斯拉就是崇洋媚外?我倒想知道於總有沒有用過蘋果手機?於總家裡有沒有三星、松下等外國品牌的家電?
  • 頭一次聽說,肉蛋奶是西餐,網友:你敢吃,就是崇洋媚外!
    其中有一個演員叫張博洋,吐槽了網友罵張文宏醫生崇洋媚外的事情,可把我笑壞了。張博洋說:我頭一天晚上吃了紅燒肉,松花蛋和雙皮奶,原來我都不知道,這是一頓西餐。「他骨子裡的價值觀符合西方的訴求,就是一顆炸彈」。某些罵人的話還被點讚到34萬。點讚的人,包含你一份嗎?嘿嘿嘿張文宏教授的話刺痛了很多人的民族感情,因為粥在中國人的飲食中佔有很大分量,很多人早晚都喝粥。張文宏叫大家不要喝粥,吃三明治,經過媒體的放大,就變成了崇洋媚外。
  • 如何看待中美關係?國內大循環是閉關鎖國?這個...
    如何適應國內外形勢變化,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如何緩解疫情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中長期影響?如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糧食安全、教育醫療、住房保障等民生問題牽動人心。
  • 《葉問4》:實力「打臉」那些崇洋媚外不自信的中國人
    在小編看來,《葉問4》並不是講葉問捲入軍方勢力和華人武館的糾紛,面對那個年代日益加重的民族歧視與不公,葉問挺身而日出,證明了詠春,證明了中國功夫,整部影片內核講的是:有關民族自信的問題。當葉問查出患癌症後,一心想為阿正找個好出路,於是去了美國,想找一所好的學校,可以讓阿正有書念,待學業有成後,可以有一個不錯的發展前途。
  • 美國人如何看待「封殺」TikTok?紐約小夥提到了這個成語…
    美國人如何看待「封殺」TikTok?紐約小夥提到了這個成語… 2020-08-14 21: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