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時光派原創
| 作者:三月齋
昨晚看了《脫口秀大會》,朋友們可能不太關注,這是一檔全國知名的脫口秀節目。其中有一個演員叫張博洋,吐槽了網友罵張文宏醫生崇洋媚外的事情,可把我笑壞了。
張博洋說:我頭一天晚上吃了紅燒肉,松花蛋和雙皮奶,原來我都不知道,這是一頓西餐。
接著吐槽,網友一邊用著美國發明的手機作業系統,澳洲發明的wifi技術,西方教授開發的網際網路罵張文宏教授,崇洋媚外。他們不該是鍵盤俠,應該去當算盤俠。
今年4月份,張文宏醫生說「中國孩子不要喝粥要吃雞蛋牛奶三明治」,被網友指著鼻子罵「崇外媚外」。
張文宏教授也是挺矛盾的,前幾天還被當成徒手肉搏病毒的民族英雄,這兒就被打成賣國的公知。「他骨子裡的價值觀符合西方的訴求,就是一顆炸彈」。某些罵人的話還被點讚到34萬。
點讚的人,包含你一份嗎?嘿嘿嘿
張文宏教授的話刺痛了很多人的民族感情,因為粥在中國人的飲食中佔有很大分量,很多人早晚都喝粥。張文宏叫大家不要喝粥,吃三明治,經過媒體的放大,就變成了崇洋媚外。
但真理畢竟是真理,粥的營養不足,也是不爭的事實。
粥有4400年歷史
中國人喝粥的歷史,有歷史文獻記載,可以追溯到4400多年前的五帝時期。《周書》上說:黃帝蒸谷為飯,烹谷為粥。《說文解字》上說:皇帝初教作糜。這個糜就是粥的意思。
青銅時代過去,鐵器時代來臨,公元世紀初,農耕技術得到極大的發展。粥的種類和烹飪方法也豐富起來,《老老恆言》中記載粥方達到百種,光緒年間黃雲皓先生編寫的《粥譜》多達247種,到了現代,根據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的《美食米粥經典》去粗取精,收錄240種。
粥因為清淡的口味,老年人喝了身體舒服,深受喜愛,演變成一種孝道的表達方式。《福州風土詩》有云:輕煙疏雨微芒裡,釀出二分拗九寒。拗九二字,便是福州的拗九節。每年農曆正月二十九,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紅糖,紅棗,花生,桂圓,芝麻....等九種食材,熬製成粥,孝敬老人,尊敬長輩。
粥雖然歷史悠久,傳承孝道,但在古代,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官員食粥為樂,窮人食粥為苦
古代故事中,地主官員以食粥為樂,但貧苦的百姓,以食粥為苦。
唐代白居易在翰林院時,皇帝賜風粥。白居易「喝了一碗,便口香七天」。鄭板橋喝粥時,別有一番風趣,需「雙手捧碗,縮頸而啜之,霜晨雪早,得以周身俱暖」。
然而,更多的寒士,廣大的貧民百姓,長年累月吃稀粥,雜糧粥和地瓜粥,有了上頓沒下頓,過得都是苦日子。
《宋史》記載,範仲淹小時候家貧,困了就冷水洗臉,糧食不足就喝粥度日。jin時期,潮汕流傳一句話,「得罪書記上梅興,得罪炊事食滒糜」,說的是,得罪領導就穿你小鞋,得罪炊事員就給你煮稀粥。可見,那時的稀粥絕不是一種享受。
而根據《因果經》記載,釋迦摩尼6年苦行,終日只吃蕎麥煮成的稀粥,苦行期滿,餓得瘦骨嶙峋,暈倒在路邊。被村中一個婦女發現,用缽盂煮牛奶餵著吃,很快恢復健康。為了紀念這個事件,古印度就把婦女用牛奶餵釋迦摩尼的日子,定為印度周濟窮人的日子。
東漢,佛教傳入中國,周濟窮人的食物,漸漸就變成了著名的"臘八粥」。
所以,無論如何,粥在古代,都是窮苦的象徵,但凡歲末有餘糧,都想吃白米飯。
粥有6大壞處,你可能不愛聽
古代的平均壽命只有30歲左右,除了戰爭和疾病限制外,營養不良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粥,作為古代窮苦人家的主餐之一,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而進入現代,在我們偉大的政黨,基本完成了讓人們忘記「災荒」之後,粥卻成了養生聖品,讓人莫名弔詭。粥具有的諸多壞處,我說出來,可能很多人不愛聽。
1粥不但不養胃,正相反,還傷胃
很多人喝粥完,覺得很舒服,認為粥養胃,可以長期喝。事實上,胃和所有器官都一樣,是用進廢退的,如果你長期只喝粥,少吃其他東西,那麼關於蛋白質,脂肪和礦物質的吸收功能就會減弱,甚至廢掉。養胃的最好方式,就是什麼都吃一點點,保持胃的多種吸收功能,粥只能提供糖分,可以少喝。
其次,粥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和胃酸混合後,會產生大量氣體。這些氣體要放屁,就會擠壓腸道,反而把流到腸道的胃酸,返流到胃部。很多老人就是喝粥,引起胃酸返流,導致胃酸過多,然後又吃降酸藥。最後胃酸越來越少,減弱胃功能,惡性循環。哎。。。何必呢?
2喝粥感覺舒服,是因為消化差
很多老人感覺喝粥舒服,是因為消化差,只能消化碳水化合物。遇到蛋白質,脂肪和微量元素,因為消化吸收不了,所以胃部感覺到不舒服。
如果因為感覺不舒服,就拒絕吃肉蛋奶,就拒絕了補充營養的機會,反而對身體不利。因此,在喝粥的同時,為了身體健康,適量補充肉蛋奶,同時補充一些胃蛋白酶,脂肪酶,才對消化功能有益。
3喝燙粥,可能提高食道癌的風險
很多老人喜歡喝熱氣騰騰的粥,一碗下肚,周身微汗,一天都溫暖起來。
的確,對於年輕人來說,食堂功能強大,經得起這麼折騰。但是老人的食道相對較弱,長年累月的熱粥,甚至燙粥會灼傷食道,引起食道病變。
2019年,在《國際癌症雜誌》上刊登出,熱咖啡會增加食道癌的患病機率。
雖然咖啡和粥不一樣,但是溫度是一樣的。喝粥,還是溫的好。
4孩子喝粥,影響咀嚼能力發育,引起牙齦發炎
孩子的牙齒口腔正處於發育的階段,長期喝粥,少吃肉,不利於鍛鍊孩子的咀嚼能力。在遇到難啃,但是營養豐富的食物時,孩子啃食不碎,吸收不好,影響身體發育。
另外,碳水化合物停留在牙縫中,影響了口腔的微環境,會導致口腔炎症,例如蛀牙,牙齦出血和牙齦發炎。
所以,如果觀察到,小孩子明明天天刷牙,還一口蛀牙,就要反思一下飲食習慣了。
5粥會增加阿爾茨海默症,糖尿病的風險
粥絕不是高碳水飲食,但因為易吸收的特點,使血糖上升極快。而血糖的快速上升,容易形成胰島素抵抗,加劇糖尿病。所以不建議糖尿病人長期喝粥。
另外,糖分也是阿爾茨海默症的誘因之一。
6粥喝不飽,可能加劇肥胖
粥明明營養很少,為啥還會增肥呢?因為粥喝不飽,逼得很多人去吃第二頓,或者吃高熱量的零食,反而加劇了肥胖。
小孩子多吃肉蛋奶,老人酌情喝粥
老人延續了一輩子喝粥的習慣,縱然吃肉喝牛奶對身體有益,強行改變習慣,對老人來說,也是一種殘忍。所以我們只能建議,老人酌情減少喝粥量,以前早晚各一碗粥,那咱們商量一下,一天只喝一頓粥,或者喝點五穀雜糧粥,可能對延壽更好些。
其次,對於小孩子,早餐真的不要喝粥了!!一定該吃肉蛋奶啊!
30年前的日本,人均身高跟中國人差不多,但隨著強行推廣,每個小孩一天一盒奶。現在的日本,人均身高多了10釐米,這都是營養加強的結果。
根據2016年《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我們每天要吃一杯奶,一個雞蛋,用來補充蛋白質。而粥能提供的,都是即時性糖分。小孩子早上喝完生龍活虎去上學,到了10點鐘,能量不夠了,上課蔫兒吧唧。老師就跟家長反映小孩子學習態度不認真。那是不認真嗎?那是營養不足,控制不了的。
牛奶燉蛋,又好吃又營養
不過,也有家長反映,牛奶和雞蛋乾巴巴,小孩子不喜歡喝。在這裡,給大家推薦一道菜,牛奶燉蛋,可以完美解決這個問題。
準備200ml的牛奶,和一顆雞蛋,再加2湯匙的白砂糖,放入碗中攪拌。
然後放到微波爐中,加熱20分鐘,就可以出鍋。
這種做法十分簡單,還有蛋撻的味道,又香又甜又包含雞蛋和牛奶的營養,小孩子都很喜歡吃。
鬱達夫說: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有英雄卻不知敬重愛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
我們民族很幸運,在疫情期間,出現了鍾南山和張文宏。他們的建議,也許違背了千年的習俗,但可以理性討論,不要謾罵,不是嗎?
版權聲明:本文由【時光派】(timepie09)原創撰稿,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朋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