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肯德基中國官方微博宣布:推出雞肉風味的植物蛋白製品「植培黃金雞塊」,並在海報上打出「食界新能源」的字樣。
4月21日,星巴克也宣布將於本周三在中國推出一份新的基於植物蛋白的「人造肉」午餐菜單。
消息一經發出,引起軒然大波,網友們紛紛表示:
1.人造肉有可能會改變中國人的體質,防人之心不可無!我絕不相信人造肉大舉入華是為了讓中國人身體更健康!2.比真肉都貴,為什麼吃呢?拜拜。我願意繼承中國古人的飲食,以天然的穀物和植物類為食。3.寧肯不吃肉也不吃人造肉寧可不吃肉也別吃人造肉,殺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星巴克牛肉大卷,左為人造肉,右為真肉
為什麼人造肉會引起大家如此的反感呢?
今天我們就來揭秘一下,人造肉到底是什麼?怎麼造的?究竟有哪些潛在危害?
01.人造肉是什麼?
人造肉分為兩種,一種叫大豆蛋白肉,實際上是一種模仿肉類色香味的豆製品。
很常見,平時吃的涼菜、火鍋、燒烤裡面,那些素雞素鴨啊就是。
另一種,則是利用動物幹細胞,用糖、胺基酸等多種營養物質「餵養」出的人造肉。
實驗室條件下培育出的人造肉
02.人造肉是怎麼生產的?
第一種的來源,要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後期,美國化學家波耶在研究中發現,榨油和製造人造黃油後的大豆殘渣中,蛋白質含量豐富,實在是棄之可惜。
於是他把大豆殘渣製成細粉,然後加水,加添加劑調成粘膠狀,
接著再把調好的豆漿,倒進機器裡,像製造尼龍絲一樣用噴絲器噴出,
然後等絲凝固後再與調味劑混合,纏繞成股,可切片、切丁,最後成品的形狀就有點像我們平時吃的辣條了。
第二種,市面上則基本見不到,因為製造第二種人造肉的成本,每公斤高達1萬美元。
它是為什麼這麼貴呢?
因為,科學家必須在薄膜上培育動物的肌肉細胞,細胞緩慢地生長、擴張,然後從薄膜上脫落下來,
然後脫落下來的細胞,堆積到一定厚度時,就形成了肉,這個過程非常的緩慢,而且需要的操作非常精密,因此成本居高不下。
03.它們都有哪些潛在的風險?
先說第一種,就拿咱們平時吃的辣條舉例,雖然風味佳,味道勁。
但是你知道裡面有多少種添加劑麼?
隨手抄起一包辣條,仔細查看它的配料表,你會發現,抗氧化劑、漂白劑、膨鬆劑、增味劑、防腐劑、甜味劑、增稠劑、香料等各種添加劑。
這麼多的添加劑,你能保障它們不會影響人體內的新陳代謝和內分泌平衡?
可能,你會說少加點添加劑不就行了嘛。
但現實是,商家們為了追求人造肉的色香味與真肉以假亂真,他們會昧著良心肆意添加各種添加劑的。
如果,第一種人造肉在製造工藝和原料添加上,得到監管的話,實際上對人們還是有不少好處的。
最讓人擔心的,實際上還是第二種。
隨著科技的日益發達,以動物肌肉細胞培育出的人造肉,成本一定會大幅下降。
當它的成本低於真肉時,就一定有人會冒著道德風險把它端上人們的餐桌。
人們不禁擔心,細胞層面的培育改變,你怎麼就能保證這些人造肉裡的合成物,不會對人體產生影響?
特別是這東西吃了有沒有後遺症,需要幾十年的時間來證明。
結果會怎麼樣,大家不可而知。
尤其是,一想到這是從實驗室裡製造出來的東西,感覺就讓人瘮得慌。
最後,實際上目前的主流人造肉,還是第一種以植物豆類為原材料的人造肉,大家也過於不必驚慌。只要商家不要越過道德底線,市場得到足夠的監管,第一種人造肉還是非常安全、健康的。
對於這個問題,您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高見。
讀人間故事,品百味人生,更多內容關注@進擊的彭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