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9月26日,麥當勞宣布將與「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合作,於下周起在加拿大部分餐廳測試「人造肉」漢堡。在當日盤前交易中,Beyond Meat股價最高漲幅超20%。
資料圖 漢堡 來源 TAKEFOTO
據了解,該款漢堡由Beyond Meat的「人造肉」餡餅以及萵苣和西紅柿組成,不含人工色素、香料或防腐劑,從9月30日起將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西南部的28家麥當勞餐廳銷售,售價為6.49加元(折合人民幣約34.92元),測試為期12周。
麥當勞全球菜單策略副總裁安·沃爾格林(Ann Wahlgren)表示,「我們一直在研究 「人造肉」漢堡食譜,現在我們已經準備好聽取顧客的反饋。」
近期,快餐巨頭們對「人造肉」都頗為關注。8月27日,Beyond Meat與肯德基合作,在美國亞特蘭大一家肯德基餐廳測試人造肉炸雞,不到5小時就被搶購一空。漢堡王也於8月8日起在美國全面推廣「Impossible WhoPPer」無肉漢堡,而其供貨商為Beyond Meat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Impossible Foods。另外,美國的賽百味也計劃在部分美國門店推出人造肉三明治。
今年5月,Beyond Meat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首日便暴漲163%,創造了21世紀以來美國公司IPO首日的最佳表現,同時帶動了A股市場「人造肉」概念股5月中旬的暴漲。此後,多家A股上市公司表示將進軍「人造肉」領域,多數均採用植物蛋白肉技術。
當前,全球範圍內主要有兩種不同類型的人造肉。一種是像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那樣的植物性素肉,用豌豆蛋白、大豆、小麥、馬鈴薯和植物油來還原動物肉的質地和口感;另一種是尚在實驗環節,有望於2020年左右研製成功實驗室人造肉。後者指的是從動物身上提取肌肉組織,然後放入生物反應器進行培育。據悉,荷蘭馬斯特裡赫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為實驗室人造肉的量產而努力。
網友評論
延伸閱讀
人造肉成創業新風口
中秋將至,植物肉初創企業珍肉將於節前推出人造肉鮮肉月餅的消息引發熱議。而9月初,在深圳的青苔行星素食餐廳裡,消費者花28元就能買到一個人造肉漢堡。
最近一段時間,人造肉熱刮到了國內,至少有10家初創企業進軍人造肉領域。相比素食餐廳裡常見的素肉,號稱實現了技術大突破的人造肉到底有何魔力?
國產人造肉即將登場
5月初,比爾·蓋茨投資的美國第一家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超越肉類)讓股民驚掉了下巴:在納斯達克以25美元的發行價上市後,Beyond Meat當日暴漲163%,創金融危機以來美股最佳IPO首日表現。此後,這家公司股價一路攀高,一度高達234.9美元,目前最新的收盤價仍高居141.14美元。
隨後,美國快餐連鎖品牌漢堡王宣布在全美近7200家門店普及人造肉漢堡;快餐連鎖品牌賽百味也宣稱將與Beyond Meat合作推出人造肉三明治,自今年9月起在美國和加拿大的685家餐廳試銷。
Beyond Meat的造富效應下,國內企業迅速跟進。「目前國內有至少10家植物肉領域的初創企業。」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秘書長薛巖介紹。
其中,珍肉和Starfield即將率先推出第一批人造肉產品。珍肉創始人呂中茗介紹稱,「人造肉鮮肉月餅」將於中秋節前上市,通過天貓等線上渠道銷售。月餅仿製老上海鮮肉月餅,由上海老字號代工。「30多名老上海人參與了試吃和盲測對比,近8成的人沒有嘗出任何區別。」
Starfield第一代植物肉產品也將於9月初開始市場投放,消費場景則將以線下門店為主。其創始人之一吳雁姿透露,在Starfield旗下4家深圳和香港的素食餐廳裡,消費者可以花28元購買這款植物肉漢堡。在與品牌方合作的深圳12家餐廳裡,消費者也可以品嘗由植物肉碎製作的肉餅、肉丸等食品。
素食工業迎轉型機遇
人造肉在我國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仿製肉食口感的豆製品、麵筋和真菌等素肉產品有著悠久的歷史。不過,素齋食品與植物肉產品並不是一回事。
「傳統素食產業幾十年上百年都沒有太多變化,科技含量很低。」薛巖說。對於風口之下資本和市場對人造肉技術的關注,他覺得是件好事,「有利於促進我國傳統素食製造工業轉型,在創新科技的幫助下帶來植物肉的發展新機遇。」
傳統素肉是大豆蛋白初級加工後的產品,主要靠捆綁、蒸煮等物理方式定型,還需加入香精和調料以掩蓋「豆腥味」,獲得類似動物肉的味道和口感。「新一代植物肉則是利用分子生物學、大分子物理等技術,將大豆蛋白結構轉換成肉類的纖維狀結構,實現對動物肉的全真模擬。」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副教授李健舉例說,「大豆和肉類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質,吃肉的時候會塞牙,吃豆腐則不會,就是因為蛋白質結構不同。」
植物肉和大豆製品的差異則會更大,進一步接近動物肉的質地。「我們向大豆蛋白粉末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在高溫高壓環境下進行擠壓,從而將大豆蛋白的結構打亂,變成類似肉的纖維狀結構。」李健說。
如何徵服消費者味蕾
在全球人造肉熱潮中,技術路徑分「植物肉」和「細胞肉」兩種。前者是大豆蛋白合成製品,類似於傳統素肉食品。後者則是從動物身上提取細胞,在實驗室培育讓其不斷長大。「這種方式產生成本非常高且不可控,尚處於研究階段,目前普遍採用的都是前者。」薛巖稱。
吳雁姿告訴記者,即將推出的1.0版本的植物肉產品是與傳統素食企業鴻昶合作,「未來還會與高校實驗室合作不斷進行產品迭代。」
在很多人看來,植物肉相比工業化養殖的動物肉其實更健康。「所有的技術程序和成分都是規範可控的。植物肉含有與天然肉相似的蛋白質成分,更少的膽固醇,並且不會含有激素和抗生素。」李健表示。
聯合國預測,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97億,如果仍然延續現在的肉製品消費習慣,地球資源將無法承載。對此,薛巖算了一筆帳。「目前牛肉和豬肉的能效產出比分別是40比1和25比1,也就是說,每產生1卡路裡熱量的牛肉需要消耗40卡路裡的熱量。對於植物肉而言,這個比例僅為2比1。植物肉的生產效率非常高,也會極大地減少土地、飼料和水的消耗。」
但看似前景廣闊的人造肉,想要普及還得徵服消費者的挑剔味蕾。目前,消費者對人造肉的認可度,呈現出明顯的兩極分化趨勢。一些網友對「好吃不長胖」的植物肉表示期待,更多的人則表示「更喜歡真肉」「肉都吃不出真假了,生無可戀」。
在環保壓力下,有多少人會願意犧牲味覺的享受而為人造肉買單?顯然,植物肉不僅要在微觀上模擬肉類的纖維狀結構,更要實現嗅覺和味覺上的仿真。「兩部分結合在一起,植物肉就出來了。」李健稱,其他實驗室已經基本完成了前者的相關研究,自己的實驗室團隊所做的正是後者。「目前已經基本做完了異味解析工作,整個過程預計還需要3到6個月,高科技含量的植物肉就將端上消費者的餐桌。」
來源 北晚新視覺網綜合 金融界 @知未科技 北京日報
流程編輯 TF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