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任何一個國家,醫療保障都需要面對錢的問題,但即使是像美國這樣的高度經濟發達國家,也無法100%解決所有醫療費用,臺灣地區實行「全民健康保險」的根基也不是依靠很多錢,而是完善的制度。
2012年4月11日至14日,第十四屆中國南方國際心血管病學術會議(南方會)在廣州東方賓館舉行。在本屆會議中,來自香港和臺灣地區的心血管專家也和大陸地區的專家進行了深入地交流,尤其是針對香港和臺灣地區醫療制度的差異,引起了我們很大的關注。
據臺灣介入心臟學會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常敏之教授介紹,臺灣地區的介入專科醫師只有1500位左右,但是僅參加這次南方心血管學術會議的大陸地區介入醫師就已經達到了驚人的6000多人,因此,大陸地區開展的介入技術,無論是從醫生數量,還是患者病例數,有很多先進的經驗值得臺灣醫師學習。
臺灣全民健康保險
基礎不是錢而是制度
專家介紹,臺灣地區的普通人,包括本地人和在臺灣居住了一定時間的人,都被政府納入了「全民健康保險」,在醫院看病時,發生的費用全部或者大部分都是由政府的「全民健康保險」來給付,但這並不代表臺灣地區政府的錢就是很多。
「任何一個國家,醫療保障都需要面對錢的問題,但即使是像美國這樣的高度經濟發達國家,也無法100%解決所有醫療費用,臺灣地區實行全民健康保險的根基也不是依靠很多錢,而是完善的制度。」常敏之教授說。
專家表示,臺灣所有的醫師在行醫之前都經過嚴格的考核和培訓,在保健給付制度上也有嚴格的限制和要求,什麼疾病什麼樣的治療能夠給付多少是有嚴格規定的,比如心臟介入中,裸支架是政府許可100%全額給付的,但如果使用藥物支架,則只能給付一部分,通過制度來保障臨床介入治療裸支架的使用率,從而降低醫療費用。
(責任編輯:張藍飛 通訊員:郝黎、張丹娜)
39健康網(www.39.net)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繫: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
39健康網(www.39.net)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