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動物你肯定知道,它頭臉像馬、角像鹿、蹄子像牛、尾像驢,俗稱「四不像」。它就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麋鹿。
但很多人都不知道,麋鹿曾經在我國徹底滅絕,然後又「失而復得」。
在這中間,我國的科技工作者們付出的努力,更是超乎想像。
這個故事,有點長。
「科學發現」者竟是外國人
麋鹿是一種極富傳奇色彩和物種研究價值的哺乳綱、偶蹄目、鹿科動物。
1865年,法國神甫阿芒·戴維在北京南部發現一種奇異的鹿,兼有馬、鹿、牛、驢的特點。
1866年初,在一個月黑風高之夜,戴維靠賄賂大清軍士,以20兩紋銀的代價,得到了兩套完整的麋鹿頭骨角的標本,並於當年從海路運到法國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經過鑑定,這種動物是分類學上的新屬、新種。
事實上在這之前,麋鹿早已被中國人所認知。
周朝滅紂,姜子牙的坐騎是麋鹿;楚大夫屈原有「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之辭;周朝的青銅器,漢代的瓦當……
各朝各代有關麋的記載、描述不絕於書,全唐詩中可以找到關於麋鹿的詩句近百,清乾隆皇帝更有「麋角解說」之文刻於麋角。
曾經在我國本土滅絕
野生的麋鹿在明清時種群已消失,其原因尚無準確考證。
1894年,永定河水泛濫衝垮了皇家獵苑的圍牆,當時圈養的120頭麋鹿被衝散,有不少被難民獵殺吃肉。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將僅剩的麋鹿劫殺一空。此時麋鹿於中國本土滅絕。
因為戴維神甫引薦,在這之前麋鹿就被引種到了歐洲,後來都被收藏於英國的烏邦寺莊園,才免於全部滅絕的厄運。
麋鹿在歐洲的風雨飄搖
然而,前面「遠渡重洋」到歐洲的麋鹿,被放在動物園中圈養,沒有繁殖,反而一隻一隻地死去。
後來,英國烏邦寺的主人福特公爵將世界上僅存的18頭麋鹿收集到自己的莊園裡。這些麋鹿又繁衍了起來,一戰時期達88頭,二戰時期達255頭。
二戰時烏邦寺的主人認為如果真的想保護麋鹿,就要讓麋鹿到世界上更多的地方生活。
重歸故土「落戶」北京
1979年,我國動物學家譚邦傑先生等呼籲將流落海外的麋鹿引回中國,這一倡議得到英國方面的積極響應。
1984年11月,英方決定將22頭麋鹿無償贈送給中國。
那麼這些麋鹿該送到哪裡呢?中國各方面專家經過多方論證認為,北京南郊的皇家獵苑舊址南海子是麋鹿回引的最理想地點。
1985年5月,北京市政府便在這裡建成了麋鹿苑。
1985年8月24日,英國烏邦寺的主人貝福特公爵將22頭麋鹿送到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這一天,被我們稱為麋鹿回歸祖國日。
1987年英方又補送18頭。
麋鹿在新中國的「重生」
一轉眼,35年過去了,重歸故裡的麋鹿野化成功,種群擴散迅速,包括以江蘇大豐、湖北石首兩個國家級的麋鹿保護區為主的40多個保護點。全國麋鹿總數已超8000頭,再無絕種之虞。
2020年4月底,在江蘇省東臺市濱海溼地,一群麋鹿被發現在條子泥海邊溼地棲息活動。
8月15日,在條子泥又發現總數量為104頭的鹿群,其中雄性11頭,雌鹿90頭,當年生仔鹿3頭。
重新引進麋鹿的艱辛過程
30多年來,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江蘇大豐國家級麋鹿保護區、湖北石首天鵝洲國家級麋鹿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經過艱辛努力,終於使麋鹿種群擴大並實現了回歸野外的目標。
麋鹿重引進項目第一階段的任務是用5年左右的時間,恢復南海子的苑囿種群;之後再選擇適宜的棲息環境,使其重返大自然,恢復野生自然種群。
麋鹿中心建立了在南海子麋鹿苑半散養條件下的飼養、防疫基本流程,並通過「利用再生水恢復麋鹿苑人工溼地」等工程項目進行生境改造,為麋鹿營建適宜的生存環境。
1990年,麋鹿種群數量超過100頭,達到第一階段的規劃指標;此後的20多年間,麋鹿苑堅持開展麋鹿的遷地保護工作,北起吉林省、南至海南島,總計輸送麋鹿近500頭,在全國建立起約40處的麋鹿遷地保護地點。在湖北石首麋鹿保護區形成的三處自然種群,也標誌著第二階段任務取得階段性的成果。
要想讓麋鹿種群擴大,其實工作內容並不只照顧麋鹿本身,有關其所在的生態環境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麋鹿中心開展了苑內植物、鳥類、兩棲爬行類、哺乳類的監測工作,還進行禽流感監測、美國白蛾監測。
此外,麋鹿中心還與中科院環境中心、溼地國際等專業組織機構合作開展北京城市生物多樣性評估與保護對策研究、黃渤海溼地水鳥同步調查等工作。
2010—2019年,麋鹿中心陸續建成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實驗室、生態學實驗室、分子實驗室、生物多樣性實驗室,將微觀的病原病理等概念引入到麋鹿保護工作中去;並通過對麋鹿棲息地的生境調查和監測,從宏觀角度把握麋鹿生存狀況。
麋鹿的「重生」,與科技工作者們的艱辛付出是密不可分的。
後記:圓夢之麋,歸去來兮!
麋鹿不僅是一種珍稀動物,更是極富文史背景和傳奇經歷,堪稱活的自然文化遺產。
今後,麋鹿還將踏著「呦呦鹿鳴,食野之萍。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的古老弦歌,生生不息,魂牽情系。
本文專家:郭耕,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