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鼻竇大不能吃肉而滅絕?這種動物的「食譜」太謎了

2020-12-14 中國科學技術館

研究人員考古發現的洞熊頭骨比現有棕熊頭骨大很多圖片來源:《科學進展》網站

大部分人可能聽說過冰河時期驚心動魄的滅絕事件中,亞歐大陸猛獁長毛象、披毛犀、大角鹿等巨型動物群的消亡事件,但對體寬1.7米、身長3.5米、體重超過一噸的洞熊卻不一定很熟悉。

洞熊(學名Ursus spelaeus)是一種在更新世生存於亞歐大陸北部的熊,約2萬年前滅絕,因其化石多在洞穴內發現,故命名為「洞熊」。在很多著名的洞穴中,幾乎都發現過洞熊的整副骨骼化石。在我國北京周口店也曾有發現,它與巨型短面熊同為更新世的兩大巨熊。

洞熊到底吃素還是肉食動物,這種龐然大物的「食譜」與其滅絕有什麼關係,科學界卻一直眾說紛紜。在近40年間,通過對洞熊骨骼中氮-15水平的研究,有科學家認為它們嗜好嫩草、草根、草莓類植物,是食草動物;也有科學家認為,它們也會獵食一些動物,甚至包括當時的人類,應該是肉食動物。近日,著名國際期刊《科學進展》發表論文稱,科學家通過計算機模擬,對洞熊飲食習慣給出了生物力學解釋,通過咀嚼運動與頭骨發育的關係,提出了「咀嚼導致鼻竇等系統功能退化,進而讓頭骨變小,可能導致洞熊滅絕」的全新觀點

觀點一 因氣溫下降導致植物枯萎而餓死

3年前,德國圖賓根大學的內藤佑一研究發現,洞熊骨骼中氮-15含量較低,擁有強壯的頜骨、大而平的牙齒,居住地周圍只生長密集的植被。這一切都表明,洞熊是草食動物。而這種特殊的飲食結構,正是洞熊在2萬多年前滅絕的原因。

那時,氣溫急劇下降,植被大面積枯萎,使洞熊失去了賴以生存的食物。學者的研究認為,由於洞熊的食物非常單一,為了滿足身體所需,它必須大量進食。與每天必須飽餐40公斤竹子的熊貓相比,洞熊的食量有過之而無不及,營養轉化率非常低。但相反,棕熊是一種雜食動物,骨頭內氮含量較高,它們的食譜包涵水果、蜂蜜、魚等,豐富的飲食結構使它對環境的適應性更強,從而能廣泛分布。這一觀點也得到廣泛認同。

觀點二 為爭奪洞穴與人類火拼被趕盡殺絕

在歐洲中部的喀爾巴阡山脈,科學家們發現的洞熊骨頭表明,洞熊完全不是人們之前想像的溫和模樣,它們擁有巨大的牙齒、剃刀般鋒利的巨爪,是一種性情非常兇猛的食肉動物,甚至還吃人。科學家們通過分析近年在此山脈西南角發現的洞熊骨頭的數據表明,絕大多數洞熊體內的氮-15含量很多,超過眾多食草動物。這表明這些洞熊個體是吃肉的,是典型的肉食動物,它們不僅與人類爭奪洞穴,還捕食土狼、灰狼、洞獅和魚。

2019年12月,《科學報告》雜誌發表了歐洲科學家的一項演化學研究報告稱,洞熊種群大約從4萬年前開始急劇減少,這個時間點早於氣候變冷時期,而與現代人類在歐洲擴散的時間重合。寒冷氣候以及之後的植物來源食物減少,可能導致洞熊種群分散成不同的亞種群,這些亞種群生活在氣候較為溫和且植物豐富多樣的小型棲息地。人類包括捕獵在內的各種行為,可能打斷了這些亞種群之間的聯繫,從而在洞熊的滅絕中發揮了決定性影響。

與此相映襯的觀點早已出現在2008年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雜誌上,一個由美國、英國和德國等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公布了他們的發現——洞熊是人類祖先最強勁的對手之一。人類祖先憑藉著智慧,破壞了這些兇猛動物的居住環境,將它們逐出洞穴,趕往深山。有證據表明,一些洞穴曾經被古人類和洞熊類交替佔領過。並由此推測,當時人類趁洞熊冬眠期間,殺死或趕走那些萎靡不振的熊類;而春季到後,冬眠甦醒、腹中飢餓的洞熊又會襲擊人類並奪回洞穴。這樣周而往復的火拼,智力稍強的人類最終奪取了洞穴,並將它們趕盡殺絕。

最新觀點 咀嚼能力變弱不能吃肉而「長睡不醒」

而法國和比利時研究人員則通過分析洞熊的牙齒發現,洞熊是一種雜食動物,相對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在進食過程中,會在體內不斷積累更多的氮。再者,黑熊和棕熊都是雜食動物,這表明,儘管洞熊大多數情況下可能以草食為主,但有時候它們也會嘗嘗葷腥。

德國波茨坦大學的阿克塞爾·巴洛等人曾分析過4隻生活在7.1萬年至3.4萬年前的洞熊基因組序列, 並將其與其它動物的基因組序列進行比較,還對其牙釉上的劃痕和斑點進行了分析,以判斷其食物構成。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介紹,他們發現洞熊並不是吃素的,在進入冬眠之前,洞熊的食物種類可謂豐富多彩,其中包括禽類和哺乳動物、無脊椎動物、種子以及各類乾果和鮮果。它也會像絕大多數的雜食動物一樣,在儲存了足夠的能量後才會進入冬眠。

《科學進展》發表的最新觀點認為,洞熊滅絕的原因,並不是與人類的競爭,而是因為洞熊鼻子進化出特殊結構。來自西班牙馬拉加大學的研究團隊通過計算機模擬分析了洞熊的進食情景,以確定在植被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洞熊可否有效地調整它們的飲食,從而解釋歐洲洞熊為何在氣候變化時期滅絕。

研究團隊掃描了4隻洞熊和8隻現生棕熊的頭骨,比對發現洞熊的鼻竇出奇地大,而鼻竇直接影響了咀嚼方式、力度和幅度。因鼻竇變大,洞熊面顱骨和頭蓋骨出現變形,原本圓形的頭頂變得扁平,而且不斷向後延伸,犬齒、門齒的咬合力也因此變弱。隨著時間推移,它們無法使用門齒和犬齒將肉食撕裂食用,只能依靠臼齒將植物研磨碎吞咽。因此當草不夠吃的時候,它們也就無法轉而以肉類為食。

洞熊為何會演化出大鼻竇?在寒冷的冰期,洞熊一年中冬眠的時間要長於其它熊科動物,大鼻竇有助於降低冬眠時的消耗。鼻竇是顱骨內的空腔,一共有四對,左右對稱,可以對吸入鼻腔空氣的溫度和溼度進行調節,這對洞熊冬眠非常重要。

論文作者之一的西班牙馬拉加大學古生物學家亞歷杭德羅·佩雷斯·拉莫斯解釋稱,為了適應環境,洞熊演化出了大鼻竇。有了大鼻竇,它們就能在寒冬裡通過冬眠減少能量消耗,從而渡過食物供給不足的冬天。但也是因為有了大鼻竇,它們的咀嚼能力受到影響,只能以草為食,根本吃不了肉。當植被因為寒冷而無法生長時,洞熊無法通過改變飲食來維繫生存,尤其是在冬眠前,因未能攝入足夠的能量,很可能因此耗盡脂肪而「長睡不醒」,最後導致整個物種的滅絕。

當然,關於洞熊的鼻竇結構,還需要更多的研究證據。相信隨著科學家們掌握的科學發現越來越多,洞熊到底是素食動物還是雜食動物,以及洞熊滅絕之謎最終將大白於天下。

本文來自: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因鼻竇大不能吃肉而滅絕? 史前巨獸洞熊的「食譜」仍是個謎
    來源標題:因鼻竇大不能吃肉而滅絕?洞熊(學名Ursus spelaeus)是一種在更新世生存於亞歐大陸北部的熊,約2萬年前滅絕,因其化石多在洞穴內發現,故命名為「洞熊」。在很多著名的洞穴中,幾乎都發現過洞熊的整副骨骼化石。在我國北京周口店也曾有發現,它與巨型短面熊同為更新世的兩大巨熊。洞熊到底吃素還是肉食動物,這種龐然大物的「食譜」與其滅絕有什麼關係,科學界卻一直眾說紛紜。
  • 因鼻竇大不能吃肉而滅絕?史前巨獸洞熊的「食譜」仍是個謎
    洞熊到底吃素還是肉食動物,這種龐然大物的「食譜」與其滅絕有什麼關係,科學界卻一直眾說紛紜。在近40年間,通過對洞熊骨骼中氮-15水平的研究,有科學家認為它們嗜好嫩草、草根、草莓類植物,是食草動物;也有科學家認為,它們也會獵食一些動物,甚至包括當時的人類,應該是肉食動物。
  • 史前巨獸洞熊的「食譜」是個謎
    原標題:因鼻竇大不能吃肉而滅絕?史前巨獸洞熊的「食譜」是個謎大部分人可能聽說過冰河時期驚心動魄的滅絕事件中,亞歐大陸猛獁長毛象、披毛犀、大角鹿等巨型動物群的消亡事件,但對體寬1.7米、身長3.5米、體重超過一噸的洞熊卻不一定很熟悉。
  • 這4種動物因太美味被吃到瀕臨滅絕,第三種現在是中國的保護動物
    這4種動物因太美味被吃到瀕臨滅絕,第三種現在是中國的保護動物以前世界上有很多的生物,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好像都沒有了蹤影。人類是站在食物鏈的頂端,所以很多的生物的生還是死就掌握在了我們的手裡。但是對於那些本來就很稀少的動物來說,還沒來得及孕育新的生命,就早已經被人類滅殺了。在金錢面前,真的是太殘忍了。看了小編今天的文章,還是喜歡你們可以好好愛護身邊的動物。動物滅絕的新聞我們也是很經常的聽到,但是報導的再多也不及人們的適可而止。這下面4種動物曾經因為吃過的人覺得它們太美味而被吃到瀕臨滅絕,這個感覺也是很恐怖的哦。
  • 史前恐龍滅絕之謎
    恐龍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生物,它們曾經統治地球多達1.5億年,到侏羅紀時期儼然已經成為動物界的霸主,可是這種神奇的動物卻突然銷聲匿跡了,它們是因為某種未知的厄運而滅絕的嗎?研究恐龍化石,19世紀英國人巴克蘭和曼特爾對一種遠古的動物化石進行了研究,兩人的成果一經發飆,世界上立即興起了一股尋找古代動物化石的熱潮。隨後,人們又陸續發現了許多奇異的爬行動物化石,並將它們命名為「恐龍」。火山爆發引起氣候的變化而導致恐龍滅絕的猜想。恐龍滅絕之謎,龐大的恐龍家族是怎樣滅絕的?
  • 探尋動物滅絕之謎,讓孩子愛上這本超有趣的滅絕動物圖鑑
    書中運用幽默風趣的語言,並附以精美插畫,逼真還原了60種滅絕動物和10種倖存動物地過程,揭秘了生物繁榮與滅絕的歷史。 隨書還附贈了別冊《滅絕全史》,可以帶你領略動物祖先的生命歷程,03關於恐龍的滅絕,書中是這樣解釋的。一直到6600萬年以前,地球的霸主還是各種恐龍。他們霸佔了地球上的頭把交椅,其他物種就只能忍氣吞聲地活著。
  • 新研究:澳大利亞巨型動物滅絕或因氣候變化,而非人類活動
    澳大利亞多種巨型動物為何在4萬年前滅絕一直是個未解之謎。澳研究人員日前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網站上發表論文說,導致巨型動物滅絕最可能的原因是氣候變化,而非人類活動。此前有觀點認為巨型動物滅絕是人類過度狩獵造成的,且發生在人類抵達澳大利亞大陸後不久。但這項由澳大利亞昆士蘭博物館領導的研究結果顯示,水資源減少、乾旱加劇、火災增加以及植被變化等最終導致袋獅、巨型史前袋鼠等至少13種遠古巨獸滅絕。
  • 探尋你不知道的滅絕動物1——渡渡鳥
    這種鳥在被人類發現後僅僅200年的時間裡,便由於人類的捕殺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徹底絕滅,堪稱是除恐龍之外最著名的已滅絕動物之一。也是模里西斯唯一被定為國鳥的已滅絕鳥類,渡渡鳥於1681年滅絕。2016年8月,世界保存最完整渡渡鳥骨拍賣值440萬 。
  • 李耀煌新作《揭開恐龍大滅絕之謎》獲著作權證
    7月8日,國家版權局發布公告,給我市李耀煌原創完成的科學著作《揭開恐龍大滅絕之謎》頒發著作權證。這是李耀煌繼《長成於海洋的山的年輪》《地球古海蝕地貌研究》《探秘古海岸》後獲得的第四張著作權證。李耀煌自2004年開始利用業餘時間收集古海洋生物化石,堅持地球科學研究。
  • 猛獁的基因組被成功復原,科學家試圖揭開,蘭格爾島猛獁滅絕之謎
    猛獁的基因組被成功復原,科學家試圖揭開,蘭格爾島猛獁滅絕之謎猛獁,源自於俄羅斯的古字mammut,意思是深埋於地下的東西,因為所有的猛獁被發現時,都已全部死亡並被埋藏於凍土之中。眾所周知,北美洲在一萬多年前是巨型動物的天堂,那裡生存在大量的巨爪地懶、劍齒虎、大河狸還有猛獁,這些動物的體型都非常巨大,是人類的好幾倍。當智人跨過白令海峽進入北美洲後,在幾千年的時間裡,這些巨型動物幾乎全被捕殺了。因此,很多科學家推測這些巨型動物的滅絕,是源於人類的捕殺。
  • 幸好滅絕了的巨型動物Top10,不然的話可能是個災難!
    這種動物因其巨大的頭顱骨而聞名,其頭顱骨約長66釐米。冠鱷獸有好幾對角,長在頭顱的頂部和兩側,和麋鹿的鹿角很像。專家認為它們的角狀物可能是用來作為視覺展示物。冠鱷獸身長3米,有些人認為它們是犀牛和河馬的雜交體。#9 巨兔獸如果你看過《巨蟒和聖杯》,那麼你肯定會記得殺手兔的場景。然而,現實中這種生物並不會飛來飛去,更別說幹掉騎士了。
  • 陸地動物或每兩千七百萬年大滅絕一次
    這項新研究還發現,這些大滅絕事件與小行星撞擊地球和毀滅性的火山噴發——洪流玄武巖(大規模玄武巖漿在短時間內噴出到地表上來,100萬年內噴出10萬立方公裡以上)發生的周期一致,後者為物種滅絕的發生提供了潛在原因。
  • 這種動物曾在國內滅絕後「重生」,背後竟有這些故事
    這種動物你肯定知道,它頭臉像馬、角像鹿、蹄子像牛、尾像驢,俗稱「四不像」。它就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麋鹿。 但很多人都不知道,麋鹿曾經在我國徹底滅絕,然後又「失而復得」。 在這中間,我國的科技工作者們付出的努力,更是超乎想像。
  • 恐龍滅絕之謎,曾經的地球霸主因何而亡(原因眾多)
    關於恐龍的滅絕,歷來有著各種各樣的討論。恐龍滅絕之謎——氣候巨變理論這是在2000年,一位德國科學家率先提出的理論。他認為,來自宇宙的粒子流闖入了地球,導致了地球的氣候發生劇烈變化,直接導致了恐龍滅絕。後來有多位科學家為這種說法提供了新的依據。例如,美國物理學家路易·阿爾瓦雷茲提出了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假說。
  • 全球10大最可能復活的滅絕動物
    但如果某種動物在西伯利亞被凍死,或跌入黑暗乾燥的山洞,基因得以成功保存的機率就會大很多,藉助現代科技可能使之「復活」。 這10種最有可能復活的古老動物,基因學家研究了它們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基因的化學載體)保存度以及代孕適合度,看看它們有多大可能「復活」(DNA保存度和代孕適合度最多5顆★)。
  • 印度有個村子的收入來源於一種常見的動物,現因大肆捕殺將要滅絕
    我們常說動物是我們的朋友,不能捕殺動物,但偏偏就有一些人很喜歡捕殺動物,尤其是野生動物。他們不僅捕殺那些國家級別的保護動物,也捕殺一些很平常的動物,因此很多平常的動物都變成了瀕臨滅絕生物。就比如今天筆者要跟大家說的印度一個村子,就經常以一種動物為生,現在因為印度居民們的大肆捕殺而將要滅絕,甚至現在在印度已經很少看見了。這種動物就是蛤蚧,俗稱蜥蜴。
  • 盤點40年來滅絕的11種動物:金蟾蜍會發金光
    第1頁: 第2頁: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稱,當今物種加速滅絕的主要原因是人的活動導致了生物棲息地大面積消失和環境遭到破壞。全球氣溫變暖、人口急速增長和自然環境惡化,使地球上的生物正在經歷有史以來第六次大滅絕。下面是在過去40年內新近滅絕的11大最典型的動物。
  • 世界上最「可憐」的動物:把人類當朋友,卻因肉質鮮美被吃到滅絕
    很多的時候我們都經常說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但是對於很多居心不良的人來說,會去惡意的捕殺一些珍稀的生物,把它們做成美味佳餚!說起來世界上最可憐的動物,它們把人類當好朋友,但是卻因為自己肉質鮮美而被吃到滅絕,一起去看一下吧!在自然界中的生物都遵循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規律,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以及人們的各種需求當中,很多生物生存的也是非常的困難!
  • 僅黑龍江才有,是最大淡水魚,因魚籽太出名,被瘋狂捕撈接近滅絕
    但是很多魚類也因為太好吃,或者有特殊用途,被人們無節制的捕撈,導致它們瀕臨滅絕。前幾日筆者就給大家分享了一種叫做「青海湖裸鯉」的魚類,讓大家了解了它,也知道了該如何去保護它,其實除了這種魚類之外,還有很多魚類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