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如此,我們仍是這顆星球的主宰者。——讀疫情新聞有感

2020-12-24 情感小南屋

文/yaya

圖/網絡

今天是春節的第二天,也是疫情開始的第二個月,沒有了舉國歡慶的鞭炮聲,卻多了幾分的兵荒馬亂。原本不想在疫情期間寫這些沉重的話題,可是昨晚看了新聞,還真是忍不住想記錄些什麼。

疫情的新聞實時更新,截止到1月25日24時,全國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1975例,死亡56例,疑似2684例。

迅速蔓延的數字終於敲響了警鐘,於是,大家終於捨棄了原本的自由,本分地待在家裡,陪在家人身邊安靜過年。

記得疫情剛開始的時候,似乎並沒有太過重視,我們甚至還趕在年末的尾巴去超市掃購年貨,後來,隨著春運的南北大遷徙,病毒開始出現在各個城市,新聞每天都在更新數據,人們開始自覺戴上口罩,減少出行,再後來,各大醫院成了沒有硝煙的戰場。

我記得,臘月二十九的晚上打電話給老媽,家族裡有個遠親在武漢定居,好像每年都會回來過年,我以為受過高等教育的他會選擇留在他鄉,犧牲小家的團圓以成就大家的安全,沒曾想他開車帶著全家回到了村裡,雖然已經被隔離且沒有異常,可我心裡還是不能平復。

他打電話解釋說,他在武漢害怕,太害怕了,所以他想回來。

我理解,但不認同。

最近,網上被曝光過很多事件,比如聽說xx城市木有病毒,於是我來了,比如如何逃離武漢,再比如吃退燒藥躲避飛機體溫檢查,一時間輿論炸開了鍋。

災難面前,某些涼薄的人性慢慢開始暴露。

但並非人人都似那般自私無理。

xx市醫務人員自願支援武漢前線,xx捐贈物資緩解前線壓力,還有央視春晚臨時加的《眾志成城,抗擊肺炎》,時刻提醒著我們那些善良和勇敢的人們正在前線為我們奮力廝搏。

在這顆星球上,人類不是第一次面對這些兇險的災難了。

SARS非典時期,h7n9禽流感疫情,兩次我都趕上了,記憶裡還滿是消毒水的味道,最近新聞上的澳大利亞大火,還有前些年的汶川地震,在這些天災人禍面前,人類總是那麼渺小,可又那麼堅強,每次故事的最後,我們都能化險為夷,都能負重前行,都能扛過一次又一次的危難。

人類之所以被稱為高等生物,是因為我們有創造力,能夠創造出治癒病痛的醫學藥物;是因為我們有頑強力,能夠堅持到戰爭的最後一秒仍都不放棄;是因為我們有自信心,能夠堅信無論是前線奮鬥的逆行者,又或是後方儲備的守護者,我們一定能打贏每場艱難的戰爭。

有人在網上調侃,終於走上了人生巔峰,乖乖待在家裡啥也不幹就給社會做貢獻。的確,無論現在你是選擇「葛優癱」,還是選擇「碧瑤坐」,只要待在室內安心陪著家人,減少外出走動,就是對彼此最大的保護,待到春暖花開之際,我們再一同擁抱好友,再一同相聚暢聊。

剛剛又有兩輛救護車從路上經過,似乎是在尋找疑似被感染的病患,客廳裡的廣播還在通告舉報電話,句句強調務必重視,手機裡還存著延遲開學的簡訊,緊張的氣氛著實讓人擔心。

儘管如此,我仍舊相信,我們仍是這顆星球的主宰者,無論是面對這場病毒的侵襲,還是面對未來的挑戰,我也相信,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我們一定會贏。

因為在我們所看不見的前方,有人在替我們抵擋黑暗,因為在我們所看不見的前方,有人在替我們撐起保護傘,因為在我們所看不見的前方,有人在一直堅持為我們護航。

相關焦點

  • 用力去愛這顆藍色的星球!
    今天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宣傳主題為「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保護地球,保護環境一直是人類永恆的主題美好的世界源於和諧的自然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作為地球村的公民我們熱愛這顆藍色的星球更離不開這個賴以生存的家園2020年一場疫情雖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卻也讓我們緊緊相連我們來自同一個地球家園生存命運,休戚與共保護地球資源和生態環境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大自然的和諧共生需要大家一起作出努力為了保護地球,創造自然和諧為了享受更好的生活環境
  • 【書香法苑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書香法苑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2020-12-18 11: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比地球還完美的星球?科學家已經發現24顆行星,更適合人類居住
    在科學不發達的時候,我們一直認為,地球是這宇宙中唯一適合生物生存的星球,所以人類自然也就是這浩瀚宇宙中唯一擁有智慧的生命體 科學家從4500顆行星中篩選出了24顆屬於「超宜居」行星,但是遺憾的是,這24顆行星中並沒有一顆是能夠完全滿足所有
  • 【全民閱讀推進月】讀《皮囊》有感||作者:蔡小春
    【全民閱讀推進月】讀《皮囊》有感||作者:蔡小春 2020-05-18 16: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幹警隨筆|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有感
    幹警隨筆|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有感 2020-07-03 1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暑假讀後感:讀《小房子》有感
    《小房子》是美國作家維吉尼亞·李·伯頓的作品,這本書於1943年,為他贏得了第一個凱迪克獎,而且是金獎。《小房子》問世已經六十多年了,每當人們提及這本書,談論最多的話題就是對現代文明快速發展的擔憂。小房子是大自然的象徵,作者最後的安排也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它重新找到了自己喜歡的歸宿,就證明大自然不會被現代文明完全替代。如此一來,這也算是一個美好的故事。
  • 【黨建之聲】讀《時間移民》有感
    【黨建之聲】讀《時間移民》有感 2020-04-24 16: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讀《紅色傳奇》有感
    讀《紅色傳奇》有感 www.gxbszx.gov.cn  2020-11-27 08:59  閱讀:346次  作者:谷宗華  編輯:班潔  來源:右江日報
  • 讀《自在獨行》有感
    讀賈平凹《自在獨行》有感。 人過了三十歲,就開始不自覺的減少無意義的飯局,在某些時候不知不覺中喜歡上了一個人獨處的味道,其實絕不是我們厭倦了世界的紛擾,只是我們更加企盼內心的富足和安寧。 最近讀了賈平凹的《自在獨行》,在書中有一段話讓我感受頗深。
  • 派新歌|這顆星球本沒有界線與界限
    這顆星球本沒有界線和界限,我們用音樂觀察所有維度。 生祥讀詞,聯想日本的「B級美食」比賽,主角是非主流的鄉土菜餚。
  • Methuselah星球:這顆星球比宇宙還要大2億歲
    這是件不可思議的事,在上個世紀,一個驚人的發現使它變為現實——科學家發現Methuselah星球比宇宙更古老。Methuselah星球是什麼?有可能的,因為星球的構成意味著當鐵在宇宙中廣泛存在之前,這顆星球就已經形成了,表明它是有可能比宇宙更古老的。
  • 世界地球日,與NASA一起探索這顆美麗的藍色星球
    圖片來源:NASA/珍妮 莫塔(Jenny Mottar) 50年前,也就是1970年的4月22日,全世界的環保主義者慶祝了第一個世界地球日(Earth Day),數千萬人聚集在一起,宣揚著保護我們這顆美麗藍色星球的重要性。
  • 讀後感: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
    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受益匪淺,內心震撼,心潮洶湧,激蕩。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鋼是在烈火與驟冷中鑄造而成的,只有這樣它才堅硬,什麼都不懼怕,我們這一代人也是在這樣的鬥爭中,在艱苦的考驗中鍛鍊出來的,並且學會了在生活面前不頹廢。
  • 疫情之下,翻開這4本書,我們一起以「讀」攻「毒」
    那些原本只寄生在野生動物身上的病毒,因為人類的捕食或獵殺,成功地進入人體,經過一段時間的「潛伏」,就開始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形成新的疫情。而我們,卻只有在它對人類造成嚴重威脅時,才會重視它的存在。目前的我們,正在和它們共赴未來。
  • 探測器發回照片,這顆星球發現疑似「焊痕」現象,長達1300公裡
    雖然當前我們還沒發現外星生命的跡象,但是很多人都認為,我們人類或許不孤單,在宇宙中可能會存在很先進的外星文明。即使我們至今都還沒找到他們的跡象,這並不影響我們對宇宙的探索,也不影響我們對一些星球進行觀測。
  • 高中讀後感:讀《皮囊》有感
    其中最讓我感同身受的當屬這一段:「我瘋狂工作,不讓自己有空餘時間,除了真實的生存壓力,還在於,我根本不敢讓自己有空餘的時間,因為時間一空下來,我就要回答怎麼去填充時間,怎麼去面對生活,去回答這個問題—我要怎麼生活,我真正喜歡的是什麼,我真正享受什麼?」這段作者的自我反思發人深省,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又何嘗不是這樣?
  • 原來是這顆星球惹的禍
    尼比魯這顆星球是在蘇美爾文明出土的文獻中記載的。根據蘇美爾文明的文獻記載,蘇美爾人所信奉的「神」正是來自尼比魯星球,這顆星球和土星或者木星差不多大,擁有巨大的橢圓形運行軌道,儘管它並非屬於太陽系,但是卻會每3600年進入太陽系一次。每當它進入太陽系的時候,其軌道經過的近日點的位置就在於太陽系的中間,也就是火星和木星之間,而遠日點是在遠離太陽系的宇宙深處。
  • 讀《狼國故事》有感
    讀《孤兒的新生——狼國故事》有感南安市第二小學五年一班 黃雯萱指導教師:戴紹碧親愛的同學,你讀過凌嵐老師所著的《狼國故事》嗎?這是一個發生在雅利安大草原上「孤兒」在苦難中茁壯成長的故事。小公狼柯勒還沒成年就喪失了自己的所有親人成為一個「孤兒」。為了生存他嘗盡了艱辛,但仍然對事物保持著一份旺盛的好奇心。
  • 小學生優秀作文賞析-讀《春秋故事》有感
    讀《春秋故事》有感友情是珍貴的,也是美好的。他不僅僅出現在我們身邊,書裡也有許多我們學習的榜樣。今天我讀了著名教育家林漢達編著的《春秋故事》。這本書記錄了春秋時期眾多諸侯國的興旺衰敗、弱肉強食、治國之道…… 在書中我「認識」了文武雙全、細心膽大的曹劌;才華橫溢、抱負遠大的百裡奚;還有卓越的政治家管仲和知賢薦賢的鮑叔牙……管仲和鮑叔牙是要好的朋友,而成語 「管鮑之交」這個典故就出在這兒。
  • 「源頭與活水」:讀朱熹的《觀書有感》,讓你明白的某些道理
    觀書有感作者/南宋朱熹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以前讀朱熹的《詩集傳》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觀書有感》這首詩,因為每次讀時候總會把詩的最後兩句寫錯,常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寫成」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