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油超市和糧油店都不賣,很多人都沒見過,但卻一定吃過!
食用油的種類有很多,常見的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等,至於什麼食用油好吃?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主要還得看個人的飲食習慣。當然,也有一些我們見過沒吃過的油。但有一種油很多人都沒見過,但卻一定吃過,這種油就是「棕櫚油」。在國內大部分超市和糧油店,幾乎找不見棕櫚油的影子,但如果你是一個細心的人,你會發現很多方便麵、膨化食品、油炸類食品或餅乾一類的加工食品,它們的配料表裡都有棕櫚油。還有一些調和油裡也有它的存在。
油棕和椰子同屬棕櫚科,在臺灣省人們稱之為「油椰子」。油棕是一種熱帶木本油料植物,原產於非洲西南部,自古就是當地人的食物,到現在少說吃了也有5000年。到了19世紀初期,棕櫚油進入了世界貿易,這才慢慢被外界所熟知。歐洲人曾一度想將其引種到歐洲,但因為油棕喜熱不適冷,所以最終未能成功。
最適合油棕生長的國家有,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地區。就光這兩個國家的油棕產量就達到了全球總產量的85%以上。油棕是世界上單產油量最高的油料植物,每畝油棕的產油量是花生的6倍、大豆的8倍、油菜的10倍。油棕在全世界僅佔油料植物種植面積的5%,但產油量卻是世界植物油的40%,因此它也被稱為世界「油料之王」。
我們國家是食用油進口大國,國內食用植物油自給率不到40%,僅棕櫚油每年至少進口600萬噸,佔了全世界棕櫚油總產量的11%,是全球最大的棕櫚油進口國和消費國。
棕櫚油是用油棕的果實榨取得來,而這其中又分為果仁油和果肉油兩種。果肉的含油率在45%-50%之間,油色呈深黃色和橙黃色,精煉後可達到無色透明;果仁含油率在48%-55%之間,油色相對較淺,也被叫做棕仁油。這兩種油除了顏色不同,成分也有很大區別,而且用途也一樣。
生活中我們常說的棕櫚油,指的就是果肉壓榨出來的,這種油很多食品行業都在用。棕櫚油常溫狀態下呈半固體狀,也有將固體和液體分離的。分離出來的液體油也會作為烹飪油使用,口味清淡爽口,還有一種核桃的香氣。而分離後的固體油,大都用來代替可可脂用來做人造奶和起酥油。
用途
因為分離出來的棕櫚油熔點不同,所以用途也不一樣。
40°熔點的棕櫚油適用於化妝品等工業;
30°熔點可用於製造代可可脂、人造奶等;
24°熔點用於泡麵、餅乾等其它副食品的煎炸;
12°熔點及以下更低的,適合用作烹調食用油;
市場上大多數棕櫚油的熔點都是24°,因此不適合家庭使用。
棕櫚油和其它植物油相比有兩個優點,成本低和抗氧化性好。正因如此,它才成了食品加工行業的主要用油。棕櫚油的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煙點也高,所以非常適合用來做煎炸食品。如方便麵、薯片等膨化食品和油炸食品,都是用棕櫚油製作出來的。不信你找袋方便麵看看配料表。除此之外,市面上很多人造奶酪、人造黃油(植物黃油)、植脂末(奶精,奶茶中經常會加),基本都是氫化棕櫚油。
棕櫚油好不好呢?
●棕櫚油的飽和度很高,大約在50%左右;
●棕仁油的飽和度更高,基本都在80%以上;
與之相比,豬油不過才45%左右。而很多人都知道,飽和脂肪酸越多,對身體健康危害就越大,因此人們普遍認為棕櫚油是「垃圾」食用油。但從其它科學層面來說,棕櫚油要比豬油健康,因為棕櫚油不含膽固醇。
很多人都擔心氫化棕櫚油會含有反式脂肪酸,其實大可不必擔心。因為棕櫚油本身的飽和度就很高,所以需要氫化的程度很低,因此不會產生反式脂肪酸。再加上現在食品行業技術的提升,絕大部分食品都不會有反式脂肪酸的存在。棕櫚油在食品加工方面有著很重要的地位,但在烹飪用油方面,它始終不如花生油、菜籽油、大豆油等。
本文由約翰飯特稀編輯/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漲知識!如果您有不懂的地方,期待您在下方留言區提出。如果您也喜歡我的文章,記得「點讚」+「關注」+「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