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容易自卑的孩子,大多來自這幾種家庭

2021-01-08 錢志亮工作室

美國心理治療大師斯科特·派克說:「自信必須從幼年開始培養,成年後再作補救往往事倍功半。」

孩子自信的樹立,最初的場所是在家庭。

不注意以下三個方面,很容易養出一個自卑的孩子。

一、愛孩子有條件的家庭

自卑,跟一個人優秀不優秀沒有多大的關係,很多優秀的人,卻依然有著很深的自卑情結。

反而,小時候有沒有被無條件愛過,才是影響一個人自信的關鍵。

有個學生在班上當班幹部,成績特別好,平時待人接物表現得可圈可點。在老師同學眼裡,他是一個很優秀的人。

但他的內心卻異常自卑,這一切都源於媽媽對他過於嚴格。

小時候,如果哪次成績考得不好,媽媽不打他,不罵他, 只是板著臉,不和他說話,他特別害怕這樣的媽媽。

在他看來,只有自己足夠優秀,媽媽才能喜歡自己。媽媽對他的認可,從來不是因為他的存在本身,而是因為他表現額外優秀,換句話說,如果不變優秀,他是不值得被愛的。

他覺得媽媽從來沒有真正地接納過自己,這也影響了他對自己的接納,不管多優秀,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成長的路上,他不敢放鬆警惕。

這種認知對他的自信心建立也產生了毀滅性的打擊。

「我媽關心的不是我,而是我考了多少分。」

孩子從小得到的愛,越是苛刻,越是有條件,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往往就越低。

每個孩子都有不完美的一面,父母要試著去接受,更多地去發現孩子好的地方、進步的表現。

如果總是和孩子的不完美較勁,孩子也會只看到自己缺點,感受不到你對他的愛和鼓勵,他的信心就一點一滴下降,慢慢低到塵埃裡。

二、過於強調節約的家庭

很多父母怕孩子養成大手大腳的習慣,經常會跟孩子灌輸勤儉節約的思想:

「爸爸媽媽賺錢不容易,你要省著點用知道嗎?」

「我們每天上班多辛苦?賺的錢都給你上學了!」

「要什麼玩具,家裡沒錢,不買!」

「這麼貴的東西,抵得上我們一天的工資了!」

這些話看起來沒什麼毛病,但長期對孩子說,是一種隱形的傷害,最直接的就是自卑感、匱乏感和愧疚感。

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是非常可憐的。

有位朋友,父母從小就是這麼教育她的:要省吃儉用,不能浪費,別買那些花裡胡哨沒有用的東西。

小時候,其他小女孩有的花裙子、小飾品,她想要都不敢和父母開口。

工作後,節約的習慣改不過來,朋友們邀她一起逛街,有的東西自己明明很喜歡,經濟條件也允許,但她總是看看吊牌還是放下了:

「我覺得我配不上這麼貴的東西。」

過度節儉的家庭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自卑,讓他們一花錢就覺得愧疚,永遠覺得自己比別人低一等,不如別人。

《少年派》中有句臺詞:「小孩也需要錢壓兜,身板才能直起來。」

孩子之間也有社會交往,父母在這方面過於嚴苛,很容易讓孩子同齡人面前抬不起來頭來。

家庭物質條件差,是不會讓孩子感到自卑的,只要家庭保持積極生活的態度,孩子也能自信、愉快地成長,怕就怕,父母對孩子過度節儉的態度,把心理匱乏感帶給了孩子。

三、愛嘲諷的家庭

前幾天看到一則視頻,有個7歲的小男孩在節目裡說出自己心裡話。

因為學習成績差經常被媽媽訓斥,媽媽總是會衝著他冷嘲熱諷:

「你不行!」

「你沒戲!」

「你就是個二百五!」

7歲的孩子早已經把媽媽這些傷人的話記在了心裡,說到傷心處,忍不住淚流滿面:

「我會努力的,媽媽不要再叫我二百五了!」

孩子的自卑,就是在父母幾句無心的差評中形成的。

父母長期反覆地用負面語言刺激孩子,孩子在潛意識裡就會深受影響,認同父母所說的:「原來我真的不行。」

在這樣的教育下,孩子怎麼可能自信得起來?

教育家蔡元培在《中國人的修養》一書中說:「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想要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說法的語氣和方式。」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的語言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語氣是鼓勵還是諷刺,態度是溫和還是冷漠,都深深影響了孩子對生活的信心。

微博上有位網友分享了這樣一件事:

一個孩子患上了抑鬱症,醫生去複診的時候,小孩正在看書。醫生表揚她:「這孩子真用功。」

隨後母親接了一句:

「用功,假用功。」

醫生十分生氣無奈,為什麼孩子都抑鬱了,父母還是改不了冷嘲熱諷的毛病。

孩子自信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但摧毀一個孩子的自信心,有時候只需要一句話。

喜歡貶低又不會鼓勵孩子的父母,就是這樣一步步把孩子逼到了自卑、低自尊、鬱鬱寡歡的深淵。

四、家庭裡的愛和鼓勵,是孩子自信的源泉

電影《奇蹟男孩》中小男孩奧吉,得了一種名為「特雷徹·柯林斯綜合症」的怪病,這讓他面部嚴重畸形,極度扭曲。

奧吉不經常出門,平時上課都是媽媽在家裡教他的,需要出門的時候,就帶上太空人頭盔,小心翼翼地觀察外面的世界。

五年級的時候,家人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送奧吉到普通的學校接受正常教育。

毫無意外,奧吉在學校成了焦點,大家都害怕他,討厭他,孤立他。

奧吉感到無比的傷心絕望,這個時候,媽媽站出來告訴他:「你並不醜,奧吉」

「我是你媽媽,所以我的看法才重要,因為我才是最了解你的人。」

爸爸告訴他:「我知道你不喜歡自己的臉,但是爸爸超愛的。這是我兒子的臉,我非常喜歡它。」

奧吉是一個很不幸的孩子,但他幸運的是,家人這份堅定的愛,給了他源源不斷的安全感,由自卑走向自信,最終成長為人們心中的不可思議的「奇蹟」,父母用愛告訴孩子:

「你天生與眾不同,不必躲躲藏藏。」

每個孩子人生都會與自卑相遇。

父母用愛和鼓勵教育孩子,孩子往往能與與自卑抗衡。勇敢地表達愛,表達對孩子的欣賞,孩子才能變得更加自信、樂觀,他們內心才有力量。

父母相信孩子,孩子才會越來越相信自己。

來自家人愛和鼓勵,永遠是孩子成長之路的良藥,在這樣的家庭長大的孩子,內心會更富足,更自信,因為父母對他的珍視,讓他們懂得珍惜自己。

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

相關焦點

  • 長大後很「小氣」的孩子,多半來自這幾種家庭,看看你在其中嗎?
    孩子的教育問題藏有很大的學問,有些父母很會教育孩子,把孩子培養得很優秀;而有些家庭教出來的孩子,身上存在很多不好的習慣。從孩子小時候為人處世的風格,就大概可以看出孩子未來的樣子。孩子在與人交往的時候,如果比較大方,則更能被他人接受,長大以後也可以較好地融入社會。
  • 缺愛、孤僻、討好型的孩子大多來自這幾種家庭,一起來自省自查!
    百度百科的解釋是,家長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產生一定的影響和教育。 可見,在家庭這個小單元裡,孩子長大後的模樣直接受家長的表現和家庭氛圍的影響。
  • 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吃飯時會出現這幾種表現,你家孩子中招了嗎
    因此,若是孩子有這些飲食表現,長大後會影響人際關係,主動性也會變低,家長需要多注意,引導他們改正吃飯時會出現這幾種表現,家長需要多注意,及時要求孩子改正:1、喜歡在菜裡挑挑揀揀。雖然在現代社會,很多家庭在生活中並沒有太注意,大多都較為隨意,一家人吃東西也沒有特別小心翼翼。但是餐桌禮儀必須要讓孩子知道。當他們在聚會,或是和其他長輩吃飯時,我們必須告訴他們,在長輩沒有入席之前,不能先動筷子。
  • 心理學家:孩子小時候有這些經歷,長大後會產生自卑和羞恥心
    記得之前我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一篇文章介紹,一個人最不喜歡的幾種負面情緒中,排行最靠前的就是自卑和羞恥感。作為心理諮詢師,我發現自卑和羞恥感是導致抑鬱症等心理問題重要的負面感受。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指出,孩子的自信心培養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很多孩子長大後社交能力差、沒有自信心,都是因為從小的家庭環境影響。
  • 第一天上幼兒園不哭的孩子,大多來自這3種家庭,你家娃在其中嗎
    文 | 小璐媽媽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每當到了讓孩子進入幼兒園的時候,就是家長最頭疼的時候。尤其是第一天上幼兒園的孩子,大多哭鬧不止,這時家長就要絞盡腦汁讓孩子安心入園。
  • 心理學:小時候父親太嚴厲,孩子長大後容易有這4種性格缺陷
    但是當這個嚴厲太過的時候,當這個嚴厲缺失溫暖的底色時,問題也會伴隨著出現,比如小時候父親太嚴厲,孩子長大後容易有下面這4種性格缺陷:1、容易緊張有的人特別容易緊張,遇到體型高大的男士就緊張,見到老師就緊張,見到領導就緊張,不敢和他們目光接觸,這樣的現象不知道你見過沒有,或者在你身上有沒有。
  • 長大後和媽媽疏遠的孩子,小時候大多有這幾種經歷,現實很戳心
    當孩子長大之後,很多人都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孩子長大之後就不親媽媽了,感覺對媽媽很陌生,從而會疏遠媽媽。特別當他們去學校住宿的時候,你多打兩個電話他們都會覺得厭倦,也不愛回家,很多人會覺得這是孩子叛逆的表現。其實這跟孩子小時候的經歷還是有很大關係的,所以媽媽在孩子小的時候,千萬別給他們造成心理「陰影」。
  • 李玫瑾:長大後不懂事的孩子,大多都有這樣的媽媽,你在不在其中
    李玫瑾:長大後不懂事的孩子,大多都有這樣的媽媽,你在不在其中李玫瑾,女,1958年出生,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現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李玫瑾作為中國公安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她的育兒語錄常被家長認為扎心、犀利,一針見血。
  • 「別對你孩子太小氣」,專家:孩子會自卑終身,長大想翻身都難
    說到父母對孩子小氣的這個話題,其實有很多家長應該都會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自己家裡條件有限,所以有的時候也會不小心把這種情緒帶給孩子,導致孩子自卑。對此專家則直接表示,家長對孩子的這種小氣,很有可能會讓孩子長大之後都難翻身。那麼如果說自己家裡經濟條件一般般的話,我們應該要怎樣來處理這種情況,避免孩子自卑呢?
  • 第一天去幼兒園不哭的孩子,老師直言:大多出自這3種家庭
    每年的開學季都是家長最頭疼的時候,面臨孩子要上幼兒園的哭鬧,許多家長也對此束手無策,而有的孩子卻狀態很好,不哭不鬧,對此老師直言:第一天去幼兒園不哭的孩子,大多出自這3種家庭。
  • 這3種家庭容易養出「白眼狼」孩子,還想讓孩子以後會孝順你?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文明古國從古至今,我們就明白百善孝為先的道理,但是隨著現在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叛逆,不孝順的孩子出現在人們眼前,父母生病了不願意去照顧,更多的是在父母的病床前瓜分財產,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當時辛辛苦苦把孩子生下來,養育成人之後,自己卻落得這樣一個結果,這不就是白眼狼嗎?
  • 幾種家庭下長大的女孩,往往感情生活多不順,很難走進婚姻殿堂
    雖然年邁的父母已經和解,但她卻忘不了心中的傷痛,這才無比的抗拒結婚,可是父母卻不理解,還認為是她不懂事,過年又一直待在家中隔離,幾乎是天天在吵架。其實這也是不少大齡未婚女青年的共性,原生家庭餓影響讓他們無法擺脫,但父母卻絲毫不覺得自己有錯,其實那些30多歲還不願意嫁人的女性,多數都來自於這些家庭。
  • 自卑的人往往成長中有三種經歷,中一個都是重傷,長大後很難治癒
    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原創不易,請勿抄襲)自信是一個人魅力的加分項,而自卑卻會給人生減分,自卑的人普遍敏感焦慮、自尊心強,活得小心翼翼,一輩子被它的陰影籠罩,而這些人普遍在小時候經歷如下幾件事。
  • 教師家庭的孩子,長大了反而更加平庸?這幾點理由讓人無法反駁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只要班裡有老師家的孩子,那麼這個孩子的成績大多都是名列前茅的,從小學到高中,多半都是如此。那麼,這些從小就成績好的孩子,從小就有很好的教育資源的孩子,長大了依舊會成為社會中的佼佼者嗎?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會出乎大家的意料。
  • 心理學家一眼就看出,有這幾個小動作的孩子,往往是「深度自卑」
    我們都知道自卑是種很負面的情緒,這種情緒會讓人不斷地否定自我、對自我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其實讓人自卑的因素有很多,心理學家們通過研究得出,家庭因素和個人的性格因素還有社會因素都會讓人變得自卑。這些「小動作」可以看出你的孩子是否自卑,家長朋友們要注意看了。
  • 邋遢媽媽養出的孩子,大多有這些特徵,孩子長大後容易被排擠
    邋遢媽媽養出的孩子,大多有這些特徵1、孩子也很邋遢,不講衛生什麼樣的家長教出什麼樣的孩子,有一個邋遢的媽媽往往會有一個邋遢的孩子,孩子也不懂得講衛生。孩子被自己的媽媽所影響,不會主動收拾自己的房間,按時清洗自己的衣服,導致孩子的衛生習慣堪憂。
  • 自卑的女孩,從小在什麼樣的家庭?自卑不是性格,而是思維方式
    可是小編想說,我們不是沐陽,我們永遠也體會不到內心深處散發出的自卑究竟是怎麼樣的滋味。相信在我們身邊有很多個像沐陽這種有自卑心理的人,導致他們自卑的原因究竟是什麼?讓她們遠離自卑的方法又有哪些呢?從沐陽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導致她自卑的根本原因是她的家庭,她生活在一個否定她的家庭裡面,想逃離又不可能做得到。
  • 李玫瑾:長期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除了難管教,長大後還有這3種缺陷!
    對此,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曾說過: 長時間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除了難管教,長大後還有這3種缺陷 孩子越來越難管教 在東野圭吾的經典之作《白夜行》中,主人公雪穗的母親被殺死,兇手卻是雪穗本人。
  • 哈佛大學歷經75年研究發現:越來越笨的孩子,大多有這4種習慣
    現在,也有很多孩子小時候聰明、機靈,長大後卻一天不如一天,尤其是在學習上表現得非常吃力,問題出在哪呢?哈佛大學歷經75年的「格蘭特研究」教育家Julie Lythcott-Haims在TED演講中提到了一個哈佛大學歷經75年的研究——「格蘭特研究」。
  • 幼兒園園長:第一天上學「不哭」的娃,多半來自這3種家庭
    而縱觀那些上學不哭的孩子,經過一些老師的細心觀察發現和總結,將第1天上學「不哭的娃」,分為這幾種家庭當中的寶寶,一位幼兒園園長朋友道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第一天上學「不哭」的娃,多半來自3種家庭1.從小就在幸福的家庭下長大在孩子出生之後,就給孩子營造一種非常幸福的感覺,比如說父母關係和諧,婆媳關係良好,而且家庭中所有的人,心中似乎都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