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水兒媽媽育兒分享(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江郎才盡」、傷仲永等神童沒落的故事,這些主人公無一不是童年或少年成名,但能力卻一天不如一天最終泯然眾人。
現在,也有很多孩子小時候聰明、機靈,長大後卻一天不如一天,尤其是在學習上表現得非常吃力,問題出在哪呢?
哈佛大學歷經75年的「格蘭特研究」
教育家Julie Lythcott-Haims在TED演講中提到了一個哈佛大學歷經75年的研究——「格蘭特研究」。
這個研究選取了一群哈佛大學本科生作為實驗對象,對他們進行跟蹤分析,最終發現:
孩子的智力並非是天生的,智商很容易受到家庭環境這一後天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壞習慣會讓孩子越來越笨!
尤其是越來越笨的孩子,大多有這4種習慣。
一、長期不吃早餐
老話常講:「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飽,晚餐要吃少。」
經過一整晚的消耗之後,清晨的身體是最缺少營養的,這個時候最需要有營養的早餐來幫孩子補充營養。
而且長期不吃早餐不僅影響孩子的身體,研究發現,長期不吃早餐的孩子,大腦活躍度也會下降。
因此,家長一定要保證孩子每天按時吃早餐。
二、長期熬夜
有一項調查顯示,有87%的家長表示自家的孩子經常熬夜。
有的是因為作業多、有的是為了熬夜玩,但不管為了什麼長期熬夜都會對孩子大腦產生一定的損害。
而且長期的熬夜甚至會影響孩子的生物鐘,一到晚上就精神,一到白天就困,這樣怎麼可能有好的狀態聽課、看書、學習呢?
所以,家長幫孩子找找晚睡的原因,解決掉它,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
三、很少和人交流
語言本身可能和智慧並沒有什麼關係,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卻是一門十分有智慧的課程。
在和人交流時,孩子需要聽,然後理解再做出反饋,這個過程對邏輯、思維等能力有極大的鍛鍊。
而很少和別人交流的孩子,一方面缺少這種日積月累的鍛鍊,另一方面還暴露了一個隱藏的性格因素——自卑。
一般不愛和人交流的孩子大多都比較自卑,不敢說、不敢做。
這在無形中會讓孩子錯過很多鍛鍊自己的機會,大腦的能力不進則退,孩子也就越來越笨。
四、不閱讀
閱讀是通過書來與作者交流的過程,所以越是愛閱讀的人,就越愛思考大腦也就越聰明。
而相反的是,不閱讀的孩子,往往思維能力更差、知識面狹窄,即使原本很聰明也難有較高的成就。
而且研究證明,閱讀紙質書時大腦更活躍,對書中內容印象更深刻,而電子書卻流於表面,很容易被忘記。
因此,家長要儘早幫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
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的心理學家珍妮·查爾教授提出的「閱讀發展階段理論」中說過:9歲就是孩子閱讀發展的分水嶺了。
如果在9歲前孩子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那麼今後他也大概率與閱讀無緣了。
至於讓孩子看什麼書,我覺得除了一些學校推薦的名著之外,一些孩子真正感興趣的書才是首選,尤其是在培養興趣階段。
最後我整理了兒子小學時期比較喜歡的幾本書,列了一個小書單,家長們可以參考下:
《歷史畫中話》
出版社:江西高校出版社
適齡:10歲以上青少年
主題:課外閱讀、歷史、漫畫(分2輯,每輯10冊,共20冊)
上榜理由:
對孩子來說,歷史完全可以當做故事來看,而在這些故事中他們又能學到不少道理!
這套《歷史畫中話》是一套漫畫歷史故事書,它按照時間遠近將歷史中流傳的故事通過漫畫的形式展現,人物活靈活現、故事跌宕起伏,特別吸引人,有時候我翻起來也不願意放下。
我家孩子現在看了兩輯,第一輯包括遠古時期、夏商、西周、春秋(上、中、下)、戰國(上、下)、東周(上下)
第二輯包括秦帝國(上、下)、西漢(上、中、下)、東漢(上、下)、三國(上、中、下)
兩套《歷史畫中話》看下來,孩子了解了一百多個歷史典故,認識了不少歷史上的人物,更是懂了不少道理。
《爆笑科學》
作者:喬冰
出版社: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適齡:7-14歲
主題:小學生課外閱讀、科普、漫畫(8冊)
上榜理由:
科普書是最適合培養孩子的求知慾與探索欲的書籍了,孩子可以從這套書中學到包括常識、地理、物理、化學、數學等多種方面的科普知識。
《爆笑科學》這種題材幾乎沒有孩子能拒絕,它以漫畫為載體,以孩子的同齡人(幾個10歲的小朋友),配合驚險刺激的情節,再加上科普內容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小學生人文旅行讀本》
作者:張康
出版社: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適齡:6-12歲
主題:課外閱讀、人文科普(共4冊)
上榜理由:
這套書以小主人公「米加」環遊世界為主題,結合了米加和他的智能電腦小歪之間的互動,通過旅遊筆記、趣味問答和互動遊戲帶領小讀者去認識五大洲的一些國家的地理、歷史、文化等常識。
因為米加和小歪生動的形象和第一人稱的寫作手法,所以這套《小學生人文旅行讀本》中的內容非常有真實感,而且每章的篇幅都比較短,更適合低年級、閱讀能力弱的孩子。
這裡是水兒媽媽育兒分享,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家庭教育相關內容和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