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文/理邏 王斯敏(實習生)
近日,股價一路高企的中科創達突然大跌。
這源於11月25日市場上的一則傳言,主要內容為:華為汽車方向的戰略定位發生變化,已經同長安汽車聯合造車成功並即將上市,相關專家指出這將使中科創達、德賽西威等第三方智能座艙供應商受損。
對此,華為方面重申,「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中科創達方面也表示,其與華為在系統技術和ICT技術方面各有側重,在座艙領域有密切合作,是合作夥伴關係。
申萬宏源也於第一時間發文質疑此消息的真實性,表示華為如果真的要自己造車,那在與中科創達等智能駕駛產品領域的對手及高通的競爭中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此外,中信證券此前也對華為的定位發表看法,表示「華為在車聯網產業鏈中更多的是利用自身IOT優勢,以「管」為抓手,做行業的整合者,產業鏈中各方參與者均可能受益。」
近年來,我國的智能座艙市場迅速發展。東吳證券此前預測,我國智能座艙主要產品的年複合增長率為15.2%,2020年市場規模或將達566.8億元。華泰證券也估計2020年我國車聯網行業的市場規模有望突破2000億元。
巨大的市場潛力除了使中科創達、德賽西威等相關上市公司的股價一路上漲,也吸引了華為、阿里、谷歌等巨頭紛紛涉水。而本次大跌,雖從消息面看可能是一次「烏龍事件」,但事件本身也側面反映出行業激烈的競爭局面。
那麼,在此競爭激烈的態勢下,中科創達的長期競爭壁壘究竟在哪裡?
東北證券認為中科創達的競爭優勢體現在三點:Android的經驗優勢、全產業鏈布局的技術能力、夥伴戰略資源優勢。
在Android經驗方面,隨著智能汽車的興起,作業系統安卓化是發展趨勢。傳統Tier 1廠商的IVI系統相較Android系統較為簡單,因此廠商在對Android系統的適應與應用方面需要較多時間,而中科創達已在Android領域深耕十餘年,部分市場投研人士認為中科創達可憑藉經驗優勢搶佔更多市場份額。目前,公司的IVI安卓系統啟動速度優化至8秒,液晶儀錶盤QNX啟動速度優化至2秒,均處於同類產品中的領先地位。
在技術能力方面,中科創達通過2016-2017年的先後三次收購,使其核心技術全面覆蓋智能作業系統技術領域。2016年,收購北京愛普新思和慧馳科技(IVI系統研發),獲取了愛普新思的市場份額與慧馳科技的技術、研發能力;2016年,收購全球領先的汽車用戶界面設計工具和嵌入式圖形引擎軟體產品供應商——芬蘭Rightware(儀錶盤及 IVI 界面設計);2017年,收購全球領先的移動和工業圖形圖像視覺技術公司——保加利亞MM Solutions(圖像視覺技術)。
在合作夥伴方面,中科創達是目前高通在國內唯一的晶片合作商。東北證券指出,中科創達與高通的合作已有多年,雙方在QRD方面的合作已從手機延伸至平板、汽車及物聯網領域。在2019年的CES Asia大會上,中科創達就首發了基於高通 8155 平臺的嵌入式 AI 智能駕駛艙 3.0 解決方案,速度大幅領先同類廠商。
有媒體表示,「中科創達與其競品公司完全不在一個起跑線上,創達真正的護城河是和高通的深度捆綁式合作。」
不過,在這些靚麗事實與數據的背後,則是中科創達面臨的長期研發投入難,以及頭部玩家的潛在威脅。
首先在與華為的競爭方面,雖然華為及中科創達都表示此次事件並不屬實,但兩者之間確實存在著競爭關係。在華為強大的技術能力下,未來競爭格局或會有所變化。儘管華為在11月25日發布的《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中否認了有造整車的計劃,但這份文件的有效期僅為3年。值得注意的是,華為在多年前也曾表示不造手機,但後續其手機銷量已達全球第二。
近日,一位行業專家在與機構投資者的內部交流中也指出:華為布局車載業務,是全產業鏈全棧式布局,從晶片、中間件到作業系統全部自己做。如此,兩者勢必會在中科創達所屬的作業系統領域相遇。
國信證券同樣認為華為會在汽車領域加深開拓:華為三大支撐業務(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和消費者業務)的發展已較為成熟,正在尋找新的業務機會,而汽車領域正是一個好的選擇。
中科創達早在在2017年發布的《公開發行A股可轉換公司債券的論證分析報告》中同樣提到:「智能硬體在經歷了資本投資熱、創業熱之後,出現了產品同質化、價格戰激烈、核心技術不足等多重問題,行業面臨著洗牌重構。儘管公司現有產品的性能和品質與國內同類產品相比,具有技術先進性和便利度的領先,但仍需加大投入以適應未來產品與技術發展的需求。」
此外,中科創達還面臨人工成本上漲的問題。東北證券表示,「智慧型手機時代公司承接的軟體外包業務,最大的問題是伴隨人工成本上漲,利潤很容易達到瓶頸期。」
根據2019年年報顯示,中科創達員工中研發人員為4432人,佔高比達90.28%,人數較上年增加46.90%,且平均薪酬以高於行業的速度在持續提升。以技術人員密集的軟體開發業務為例,在人均薪酬增加的影響下,毛利率從2013年的55.25%下降至2019年的46.36%。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高研發投入與顯著下滑的人均薪酬似乎有所矛盾。中科創達的僱員中,研發人員佔據了絕大部分。據2019年年報披露,公司研發人員數量同比增加46.9%,佔總僱員的比重超過90%。但與之相對的是,今年上半年人均薪酬卻下滑了16%。
此外,公司研發費用資本化比例由2019年的16%提升至2020年Q2的19%,進一步增加了公司未來攤銷無形資產的壓力,更有業內人士指出,公司靚麗的半年報可能是在為其今年2月的定增預案打氣,因此多少存在一些水分。
一位機構投資者認為,中科創達此輪股價回調,最核心的原因還是前期漲幅擴快。「公司近年來毛利率在一個寬幅區間波動,收入增速提高帶動的規模效應使得公司淨利潤率持續上升。但公司股價已連續2年翻倍,目前市盈率高達100倍,多少存在估值過高的風險,因此市場聞風而動,對於未證實的消息用腳投票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