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硯
阿爾法狗和李世石的圍棋大戰,引發了對人工智慧的熱烈討論。大體上,表達恐懼的多過歡欣鼓舞覺得這是一大進步的,仔細分析,這種恐懼感並非來自敬畏,而是害怕改變現狀以及對未知領域一廂情願的主觀否定。
人工智慧的發展初衷其實源於人類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脫身的需要,這種需要的實現形式即是替之以機器。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說《羅薩姆的機器人萬能公司》中,創造出「機器人」這個詞。這個詞裡「人」的部分只是代表人類行為在機器上的擬人化,並非實指創造出來的「類人生物」。但從這個詞誕生之初,文學想像力就賦予了它一種和人類高度相似但又區別於血肉的具象意義。
似人,非人,甚至超人,這種設定與鬼神對人類的影響相當。在大多數科幻作品裡,人工智慧扮演的都是反噬人類的角色,冷血無情,只知道殺戮與佔領,侵掠一切人類需要賴之以存的資源,將人類逼入生死存亡的絕境。至於這些不吃不喝的機器人為何要如此殘暴地搶奪它們並不需要但對人類不可或缺的東西,卻極少有交代。這種人工智慧與人類為敵的世界觀,完全是複製粘貼了人類鬥爭歷史的經驗主義,對機器人的疑懼體現的還是人類對自身的不信任,畢竟,迄今為止的所有毀滅性戰爭都發生在人類之間。
幻想沒有邊界,但是人類從來都是規則制定者,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曾預見性地提出了「機器人三大法則」:
第一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第二法則: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第三法則: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後人又在這三大法則的基礎上加以補充以防漏洞和悖論,比較得到公認的還有元法則、第零法則、第四法則和繁殖法則。其中繁殖法則規定:機器人不得參與機器人的設計和製造,除非新機器人的行為符合機器人法則。
繁殖法則實際上是對機器人最可能威脅到人類命運的行為——自我複製,進行了「計劃生育」。將機器人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掌握在人類手中,最大限度消除人工智慧的負面能量。在千秋萬代繁衍生息這一亙古不變的真理面前,人類絕不會讓步。這些出自於科幻小說的法則,也因此具備了現實意義,成為人工智慧發展的指導法則並得到公認。唯一的變數就是:它們在事實上得到多少程度上的遵守。在法則不被遵守的情況下,人工智慧被錯誤利用的機率有多大?
今天,當我們在談論人工智慧的可控性時,人工智慧早已深入滲透我們的生活。科幻電影神作《銀翼殺手》是根據著名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1968年的小說《機器人會夢見電子羊嗎?》(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改編的,Androids這個單詞就是我們熟悉的「安卓」。手機,這個比你的伴侶還要親密的物件,就是一個機器人。我們在多大程度上離不開手機,就在多大程度上離不開人工智慧。從目前和平共處的情況看來,人工智慧並非潘多拉之盒,人類對其的控制與發展,必將是有效有利的。
有趣的是,日本科幻作家山本泓在《艾比斯之夢》裡說:「看到人類對貓狗及熱帶魚投注關愛,更是讓我們一頭霧水。人類明明能愛智能比自己低、不會說話、和自己長得完全不同的生物,為何不能彼此相愛呢?」
當人類幻想到智能比自己高、會說話、和自己長得完全相同的生物時,最害怕的,大概是自己會變成貓狗,甚至熱帶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