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成長詞典已上線1356/10000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495天
01
前幾天,何炅和娜在一場活動中,合唱《朋友請聽好》。
同為該節目主持人的易烊千璽,雖未到場表演,卻以另一種身份隔空合體。
他用自己的手寫字體,為這首歌設計了歌詞字幕。
年少成名,又憑藉出色演技爆紅的易烊千璽,又靠手寫字驚豔無數人。
記得看綜藝《朋友請聽好》時,有一期節目給我留下很深印象。
一位觀眾通過熱線向節目組尋求幫助,說自己點了一份外賣,因為外賣小哥遲到,所以她就點了投訴。
結果卻被自己的朋友批評了一頓,說她不懂得體諒別人的辛苦。
她覺得委屈,她不知道自己這麼做是不是錯的?
節目嘉賓們對此展開討論分析,易烊千璽分享了自己的一段經歷。
他說,他以前也送過幾單外賣,何炅覺得特別奇怪:「你怎麼會送外賣?是為了拍節目?是為拍戲?怎麼送的?為什麼呀?」
誰知,易烊千璽送外賣,既不是為了節目,也不是為了拍戲,就只是想試一試,體驗外賣員的生活,所以專門送過三四天。
為了避免被人認出,他戴了口罩,穿了很厚的羽絨服,還戴上大大的頭盔,遮掩自己。
在節目中,他詳細講了外賣員的績效考核形式:
送一單通常只有3~5塊錢,如果遲到了平臺會扣錢,到了第二天還會繼續扣錢。
平臺規定新手一開始可以同時接六單,但他不清楚同時送怎麼送,所以那幾天差不多都是遲到的,賺的錢被平臺扣了一半。
看完這段,我突然想起中央戲劇學院老師劉天池,曾經說過的一段話:
很多流量演員演技不好,是因為自己的生活直接被剝奪了。演員必須是一個偷窺者,把偷窺回來的「信息」和情感重新組裝到自己的身上去。
如今提起年輕的實力派演員,易烊千璽是繞不過去的一個人。
在喜歡強調天賦的演藝圈,很多人會把他如今的實力,簡單歸為有天賦。
但實際上,前兩年易烊千璽在影視劇中的表現,還頗為青澀和業餘。可這兩年,每個關注他的人,都能看到他肉眼可見的進步。
易烊千璽曾說:
「你想走這條路因為你喜歡,所以你就一直堅持就好了,但是中間肯定是非常累的,因為你特別喜歡這個,所以你不能放棄,你要繼續走下去。」
在鏡頭後,易烊千璽付出了怎樣的努力,我們不得而知。可有些細節,卻也能讓我們見微知著。
沒有人的成功是隨隨便便的,大部分的成績,都是長久努力的成果。
所謂的人生開掛,也都不過是厚積薄發。
02
最近,拿到華為200萬年薪offer的「天才少年」張霽很火。
可張霽卻說:「我並不是什麼天才少年,我只是一個普通人」 。
看他過往的學習經歷,你會發現,他的確不符合大部分人想像中的「天才」形象。
高考時期,張霽復讀了一年才考上了武昌理工學院,這是一所民辦三類本科院校。
碩士就讀的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也不是傳統觀念中的名校。
從三本學生,到考入985博士,最後拿下百萬年薪,不是簡簡單單的「天才」二字可以解釋。
張霽的座右銘是:很多人比你還要努力,你有什麼理由不上進?
據曾經的老師回憶,張霽無論上什麼課程,他永遠坐在第一排聽講。空閒時間也會帶著書本去學校圖書館自習,抱著書本啃。
一日如此不難,難的是日日如此。
有人讓他分享經驗,張霽說,自己也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以自己的體會,就是首先要對自己的選擇做一個規劃,然後一定要堅持,要有信心,不要輕易放棄。
另外,取得成績後,要戒驕戒躁,沉下心來,盯緊下一個目標,每個階段都要提升,要持續學習,讓自己持續進步。
靠著對未來的清晰規劃和極致的自律,張霽成功實現了人生的逆襲。
還有張霽的師兄,去年的「天才少年」左鵬飛,說過最多的話就是:
我來自農村,真的很感謝過去那麼拼命的自己。
在讀博的幾年裡,左鵬飛每天在實驗室平均工作13個小時,科研日誌寫滿了8個筆記本。
人人都以為天才就是坐享智商紅利,成功信手拈來,卻沒想過,沒有加倍的勤奮,哪來的才能和天才?
就像華中科大官方發文中所說:「無數個平凡的日子才造就了今日的不平凡,一切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所謂「天才」的光環下,是無數個默默努力的平凡日子,是千萬個獨自苦撐的漫長黑夜。
03
在網上常看到一個論調,「光靠努力,是考不上清華北大的」。
他們把考上清北,更多的歸結為出生家庭、父母資質、地域優勢、先天智商,個人努力排在末尾。
不可否認,天賦有時會決定一個人的上限。可事實是,大部分人的努力,根本沒到拼天賦的程度。
有個朋友最近大受打擊,因為她輸給了一個「不如自己」的人。
朋友畢業於985高校,之後進入了一家國企任職。
今年單位有一個行業內技能考試,作為單位學歷的金字塔塔尖人員,朋友自信十足。
考試前,她心想這點難度不過是小菜一碟,於是等到考前一周才開始突擊。
可結果出來後,她發現被自己視為囊中之物的第一,居然被二本畢業的寶媽拿走。
難以置信之餘,她開始關注這位寶媽的日常。
然後她發現,每天午休,在其他人玩手機、聊八卦的時候,寶媽都在抓緊時間看書。
通過偶爾的聊天,朋友才知道這位寶媽,每天下班後,除了陪娃,就是在學習。
朋友說,這次的打擊讓她發現,自己引以為傲的學歷領先,早就在他人日復一日的努力中,被趕上、甩開。
低估他人努力的力量,只會讓你原地踏步,最終自食惡果。
事實上,即使是真正的天才,也不是僅靠天賦就能取得成就。
精讀君在終身成長詞典詞條《265:天賦》中,分享了莫扎特的故事。
莫扎特在14歲的時候,在教堂聽到了一首大概有兩分鐘,而且有多個聲部的經文歌后,就能憑記憶將它全部默寫出來。
他是毋庸置疑的天才,但很多人不知道這背後,不僅是天賦,更是大量的刻意練習。
在他6歲的時候,他就已經完成了3500小時的練習,而且是在他父親的指導下。
他的父親是一位音樂家,曾出版《小提琴演奏法》。他放棄了宮廷樂師的工作,將全部精力用在培養莫扎特上。
縱觀歷史,那些留名的天才,無一不是把努力發揮到了極致。
而那些沒有付出努力的天才,不過是一個又一個「傷仲永」。
楊瀾寫過這麼一段話:
「我們雖然再努力也成為不了劉翔,但我們仍然能享受奔跑。可能會有人妨礙你的成功,卻沒人能阻止你的成長。」
在還沒付出足夠努力前,就強調天賦的人,不過是為自己的偷懶找藉口。
永遠不要高估天賦的作用,也不要低估努力的力量。
在該奮鬥的年紀努力拼搏,才是對自己最好的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