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每次吹黃陂,雖然有的是尬吹,但是從來沒和其他地區去比較,可是其他地區的人總是喜歡來中傷黃陂,前天一個寫黃陂畫的「餅子」都會兌現的帖子,明明沒提任何區,卻出現了兩個哭笑不得的評論,他們估計覺得沒啥反駁小編的理由,就開始說黃陂血統不正吧!
這讓小編突然覺得有必須來理清楚一下黃陂的血統,說說黃陂和孝感以及漢口的關係,看完之後你就知道為什麼武漢之根在黃陂的盤龍城了。
黃陂與孝感的那點關係
在黃陂和孝感之前流傳著一個俗語「黃陂和孝感現過現」,其實就是「縣」和「縣」的意識,歷史上黃陂和孝感都是千年名縣哦6,因兩地相連交往密切,有黃孝一家親之說,但是歷史上兩地都有各自的縣制,而且同屬一個上級管理的時間真不長。
在唐朝時期黃陂歸屬黃州,孝感歸安陸,直到清朝年間才同屬漢陽府。民國時期,整個鄂東+大別山+江漢平原全部屬於江漢道,建國初期,孝感縣和黃陂縣還有一些其他地方同屬孝感專區。那時候孝感專區很大,不是現在的孝感市。
在1959年,孝感專區和武漢市合併成為了新的武漢市,黃陂和孝感短暫的成了武漢市下面的縣,1961年的時候黃陂和孝感又復原孝感地區管理,1983年黃陂再次劃歸武漢,隨後孝感地區才成立孝感市,面積比原孝感縣大很多。
所以,黃陂和孝感的關係,只能用兄弟來形容,從未誰管誰,而且歷史上黃陂曾兩為國都六為州府,曾經還是黃州的州府,所以黃陂其實跟老黃州的關係更深,當然不是今天的黃岡啦。
漢口與黃陂的那點淵源
說完黃陂和孝感的關係再來說說黃陂和漢口的關係,"無陂不成鎮"這個說法大家都知道吧,首先典出《周易》,它的形成可追溯到3500年前黃陂先民打造長江流域第一古城——盤龍城;從史志典籍記載看,則可追溯到500年前黃陂人打造中國四大名鎮——漢口鎮。
大家都知道漢口是明成化年間漢水改道而來,是漢陽府漢陽縣下面的一個小鎮,漢水剛改道的時候連集鎮都沒有,原始居民不多,是黃陂和孝感地方的居民遷徙於此,在這裡通商建鎮,這裡才慢慢形成了一個小有名氣的集鎮,然後湖南等地的商人聚集於此,再後來開埠通商才成為了中國的四大名鎮。
其實漢水改道後,漢口這邊還是歸漢陽縣管,但那時候面積非常小,到清朝光緒年間將漢陽轄襄河以北之地,北至灄口,西至溳口等地設立為夏口廳,後來才有了漢口市,所以漢口是由3個地方組合而來的。
而在1949-1958年,黃陂灄口區金銀灘、胡家棟、姑嫂樹三村及諶家磯鄉、接金鄉分別劃入今東西湖區、江岸區、江漢區。
所以不論是從漢口目前轄區和土地來說還是從漢口的原始居民來看,都跟黃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武漢的文化中心在漢口,所以市裡才會確定盤龍城為武漢之根。
武漢是個移民城市
準確的說,武漢其實是個移民城市,不論是漢口、武昌、漢陽都經過了多年行政區的變化和人員的遷徙,沒有誰是純正的血統,畢竟武漢這個城市名從出生到現在還不到100年。
1927年武昌、漢口、漢陽三鎮合為京兆區,定名「武漢」,後來分了,直到1949年將武昌市、漢口市和漢陽縣城合併為武漢市,才正式有了武漢這個城市。
1959年,原孝感專區所屬孝感、黃陂、漢陽(駐蔡甸鎮)、武昌、漢川、鹹寧、應城等16縣劃歸武漢市領導。
1961年,將孝感、黃陂、漢陽、武昌、漢川、鹹寧、應城、通山、崇陽、安陸等12縣劃歸孝感專區。
1979年,原屬鹹寧地區的武昌縣(駐紙坊鎮)和原屬孝感地區的漢陽縣(駐蔡甸鎮)劃歸武漢市領導。
1983年,將孝感地區的黃陂縣,黃岡地區的新洲縣劃歸武漢市。
1987,將原屬鄂州市的左嶺鎮劃歸武漢市洪山區。
1992年,撤銷漢陽縣,設立武漢市蔡甸區。
1995年,撤銷武昌縣,設立武漢市江夏區。
1998年,撤銷黃陂縣、新洲縣,設立武漢市黃陂區、新洲區。
至此,武漢下轄江岸區、江漢區、礄口區、漢陽區、武昌區、青山區、洪山區、東西湖區、漢南區、蔡甸區、江夏區、黃陂區、新洲區13個市轄區。
從1987年武漢收納左嶺後,武漢再無擴容,版圖穩定至今已經有33年了,回顧歷史知識為了是讓我們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生活這邊土地上的文化和傳承,而不是證明誰是親生的誰不是,希望每個武漢人對各自都多一點包容,武漢不排外,但也請別排內。
編輯:筱攸
圖片:網絡
作者/來源:行在武漢覓城事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