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湖南西極,歷歷山河間有過動蕩不安的地名往事

2020-12-06 瀟湘晨報

我們在懷化新晃,看足了秋天。採訪的幾天內,正是秋光明豔之時。這裡的秋,不同於雪峰山以東,屬於三級階地的江南丘陵地帶,即使是晴好的秋日,也難免會有淺淡的霧氣。新晃的秋,近似於高原的氣象。天高雲淡,紅葉漫山,極為清澈明晰。我們就在這樣的秋日光景裡,尋找著那些和地名有關的故事。                  

新晃縣城

[涼傘]土匪呼嘯山林,這裡曾是軍事重鎮

從新晃縣城出發,繞過貴州玉屏,可方便到達涼傘鎮。據說走這條路會比從新晃境內去往涼傘更加方便。

姚源淦老師推薦我們第一站來這裡。原因很簡單,這裡是文獻記載中的唐代夜郎縣故址,新晃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行政區劃地名誕生地。我們沿著水支流犀溪河一路曲折向南,車在一個小鎮停了下來。這裡就是涼傘。

涼傘的名字來源於一個當地的特殊地貌。山崖上有一塊狀如乘涼用傘的石頭,因此被稱作涼傘。這個奇特的造型甚至被當地人演繹出一種性文化的象徵意義。涼傘石被稱之為「公巖」,另外一個山頭的則有一個對應的「母巖」。傳統文化中陰陽互生的自然觀念,深植於人們內心。

涼傘是一個看起來並不是很有現代感的鄉鎮,房屋林立,街道擁擠,卻異常熱鬧。自古以來,這裡就是通往貴州鎮遠的一條重要道路和軍事隘口。因此也產生了諸多和軍事有關的地名。我們站在鎮邊犀溪河的一座橋上,姚老師指著不遠處一座小丘下的農舍,告訴我們那裡叫「便幸」,屬於子成村。這是個聽起來莫名其妙的詞語。姚老師說這裡本來叫「邊汛」。邊的侗語意思是「對面」,汛則是指涼傘汛。汛不是我們常規意義上理解的河流漲水,而是指「軍隊駐防之地」。「邊汛」的意思就是軍隊駐防地的對面。涼傘汛設立於清乾隆時期,按照「營、汛、塘」的編制依次排列下來。

軍隊的駐紮,影響著周邊的地名。在邊汛組附近,還有一處名為「官田」的地名。清乾隆年間,涼傘汛設立之後,便開始了屯田養兵。當時是派了一把總統兵29名在此,村寨背後的平臺叫「盤蒙」,意思是官家營盤,屯田被叫做「啊蒙」。邊汛和官田它們都屬於子成村。這個村的得名也源於一次軍事行動。

1950年,夏秋之交,五千多名殘匪匯聚在這裡,在姚大榜,就是《烏龍山剿匪記》裡那個榜爺的指揮下,構築工事,修建碉堡,在此成立了「湘黔邊區反共遊擊司令部」,匪首楊永清任司令,姚大榜擔任副司令。11月20日,會同軍分區第419團和貴州鎮遠軍分區的4個營,分別由東、西兩面向中寨地區推進,將楊、姚匪部壓縮在中寨、淮噩、北羅、新巖、忙丹、涼傘一線。經一個多月的連續合擊和搜剿,殲匪2800餘人,副司令姚大榜偷渡時被軍民發現,淹死了,司令楊永清化裝成「新娘」,在「媒婆」黃玉姣(軍統特務)護送下企圖混過西鄉村封鎖線時,被剿匪部隊偵察兵識破,將其捕獲。「雪涼合圍」戰役中,鎮遠軍分區150團解放軍戰士鮑子成在此犧牲,1966年,為了紀念他,官田大隊改為了子成大隊,最終又改為了現在的「子成村」。

11月17日,新晃涼傘鎮。一處三岔路口,這裡的地名大多來自侗語。

[天堂]一個曾經戰火紛飛的地方

涼傘附近,有林衝、扶羅等鄉鎮。曾經的天堂鄉,消失在它們的區劃裡。

林衝和水滸上的林衝毫無關聯。它是侗語「砱衝」的音譯。這是一個漢語與侗語混合的地名。意思是石頭(砱)衝。得名於鎮上的溪流每年洪水時都會帶來大量的砂石。扶羅鎮的得名原因則有更多的說法。有說是因為打稻穀時要手扶籮筐,也有說這裡是有幾座山頭形似「覆鑼」而得名。

這裡歷史上曾經被稱作「天堂諸寨」。《明史》中多次提及「天堂諸寨」這個區域地名,天堂是新晃境內湖廣農民起義的核心區域。《明史·湖廣土司》記載:「天順元年(1457),總督石璞調總兵官方瑛,始剋期徵剿,破天堂、小坪、墨溪二百二十七寨,擒偽王侯伯等百餘人,斬賊首千四百餘級,奪回軍人男婦千三百餘口,於是苗患漸平。」這是當時官方的記載。天堂附近因此留下了諸多與這次農民起義相關的地名。然而歷史被時間衝淡,地名也因此成為一種「誤會」。很多人認為這些地名與苗民反叛造成的動亂有關。

新晃大部分鄉鎮都有帶「王」字的地名,如晃州鎮「老王寨」,扶羅鎮「天王瑪」「天王壩」「蓋樓王(王爺的山坡)」,魚市鎮「天王寨」,林衝鎮「老王山」「老王衝」「各樓王」,涼傘鎮「盤(老)王」「老王坡」「老王團」,貢溪鎮「正王」「天皇(王)」等,以及相關的「坪定(殿)」「出佃(殿)」「附馬衝」「富馬田」「大簸」「小簸」「三伯老」「岑蘭屯」「蓋屯」「血坡屯」「九屯坡」等等,當地人都說不清楚其來歷與含義。

姚源淦認為,由於湖廣農民起義已過去數百年,因戰亂造成的居民遷徙,人們又看不到《明史》的記載,久而久之,人們的記憶就模糊起來,於是就把它與「反苗」相聯繫,造成歷史的誤會。其實,所謂「反苗」是一個概念不清的說法,多是指清末民初湘黔邊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民起義所造成的動亂,或人們抵抗外來土匪勢力入境騷擾的事件。但這些事件影響範圍有限,是不可能產生如此大面積相關地名的。而「二百二十七寨」「王侯伯百餘人」,說明湖廣農民起義在境內廣泛建立了農民政權,設立了很多營寨。「反苗」能反出那麼多「王」和「寨」嗎?撥開「反苗」迷霧,探討歷史真相,由此發現新晃境內200餘個與明朝湖廣農民起義有關的地名。

如今已無天堂鄉,它大半被併入了林衝鎮,一小部分被併入了扶羅鎮。還保留了天堂村的村名。2018年,《湖湘地理》欄目曾刊發過一篇關於天堂鎮的文章《懷化,有個叫天堂的地方》。其實2015年,新晃鄉鎮區劃調整,天堂鄉就已經被併入了林衝、扶羅兩鎮。天堂,這個美好的名字得於山頂的水塘,後來被雅化為「天堂」。這裡曾是新晃縣的重要交通據點,也因此成為「湖廣農民起義」的主戰場。

我們沿著山路一路開向山頂,這裡是姚源淦老師的故鄉。站在山頂的寨子上,滿目河山歷歷,秋色明豔到了極致。歷史上這裡的人們也許並不能感受到風景的美好,他們更多的是要面對中央王朝不斷壓縮他們到這些狹促的生活空間而帶來的生存危機。時至今日,穩定、良好的民族關係才能讓人們重新審視這片山河,讚嘆自然的造物之美。

山路邊,中巴車的招呼站,也有我們看不懂的各種地名。其中有一站叫街大站。並不是說這裡有條很大的街。街市寨子,大是老大,長兄。這裡原有一族人,在長兄的帶領下,來到這裡建立了寨子。後來土匪劫掠了這個寨子,他們便又遷回深山裡去了。這裡就只剩下一個「街大」的地名。

在扶羅鎮,和戰爭有關的地名比比皆是。炮樓屯、黃瓜屯,都是當年的吞併之處。黃瓜屯是王卦屯的音譯。快到一座山頂時,姚老師帶我們走進一條小路,這裡的山間,有一條「花街路」。花街路是侗族人對古道的通稱。路面由散碎的山石或鵝卵石鋪成,在山間谷地蜿蜒。扶羅的這條花街路靜美得讓人迷戀。漫長的山路上,無人行走,秋葉隨性地落在大地上,路邊的成片的粗大古樹張開巨大的樹冠伸向碧藍的天空,茅莓和紫珠的果實點綴出秋日裡最為鮮明的色彩。大片的雲朵在天空中隨風飄蕩。明豔的秋日山川中,無需任何人與人之間的交談,打開心扉,與自然天地間,便有無窮的話語。

宴家村,五嶺組。兩位老人將地窖裡的紅薯裝載出去售賣。

宴家塘。新建的鼓樓位於村中心,鼓樓仍然採用全木結構。村裡的民房都已是磚房

[從魚市到禾灘]在地名中看到山裡人的生活

去往禾灘鎮的路上,我們先去魚市鎮探訪一個有意思的地名:五陵。魚市鎮離新晃縣城很近。出縣城沿著水河開車十幾分鐘即到。這是一個很典型的湖南地名。魚市,賣魚之市。地靠河邊,打魚賣魚買魚的人自然就多,地名由此形成。

新晃多山,缺少平緩的谷地。幾乎所有的村落都在山上,這種山,險峻難行。晏家村五陵組就在這樣的山間。一座巨大的鼓樓是它的標誌。這也是侗寨最為核心的公共空間。路邊有幾位村民圍在一起,他們中間有一個深坑。坑裡的人不斷地把紅薯放在籃筐裡,由上面的人提出來。這種窖藏紅薯的方式引起了我們的興趣。地處高海拔地區的新晃,河流雖多,水量卻不大。乾燥的環境中,即使是挖一個深坑,也很難見到井水。五陵的名字,聽起來與「武陵」頗為接近。姚老師甚至因此懷疑武陵山的名字來源與某些山陵有關。

五陵組的一位村民,騎著摩託帶領我們去天王寨。這個聽起來很霸氣的名字,與湖廣農民起義有關。周圍與「王」有關的地名很多。起義,自立為王,起義或成功或失敗,名字基本都傳了下來。天王寨在一座很不起眼的山坡上。這是一座毫無美感的山坡。但地勢相對平緩,適合紮寨。寨子中的老人,隱約還記得一些關於地名的故事,但這種記憶已經是相當模糊。寨中的房屋尚未更新,還是侗族傳統的全木結構房屋,需要每隔幾年就刷桐油防腐的那種。

鄉鎮駐地的海拔一般都要比山上的村落低一些。它們多選擇相對較為寬闊的山間谷地。禾灘鎮就在這樣一條狹窄的谷地裡。溪水從鎮政府旁穿過。禾灘的得名也與此有關。禾灘原名窩灘。更早的名字是噩灘,據說與溪水中多斜向的石縫,導致放排或洗澡遊泳被卡,常出溺亡事故有關。後來因為這個詞實在難聽且令人驚悚,就改成了禾灘鎮。如今溪水早已沒有那般兇猛,大大小小的水電站卡住了水流,溪水因此變得清淺。

我們在禾灘鎮的地圖上看到一個叫磨烈的地名,聽起來很慘烈的感覺。實際上磨烈的意思是說很累,走不動路的意思。可以想像,在沒有公路的古代,要徒步穿越這樣的山區,「磨烈」的感覺肯定會很強烈。地理空間影響著民族性格。面對狹窄的生存空間,必須有足夠的智慧和毅力才能生存下去,山裡人質樸堅韌的性格由此形成。

11月17日,新晃。沿著西溪河走,山谷小溪邊,一塊石頭上的花紋引起姚源金注意。

[中寨]

1860年修建的山間古涼亭慣性地延續著歷史傳統

從禾灘出發向南,是新晃的東南角——中寨鎮。中寨是新晃侗族的核心聚居區。中寨侗語發音為「地粳」,意思是適合種植稻米的土地。因其位於計寨和頭家之間,因此被稱為「中寨」。中寨地處雲貴高原苗嶺山脈的末端,地勢因此南高北低。我們從鎮上出發,去往一個叫賽容村的地方。路程艱險,需要翻越一座大山。這讓我們感受到,因為地理的阻隔,自古以來,這裡的行政管理就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然而古人還是在這裡建立了通達有效的交通網絡,並沒有讓這遠離城鎮的地方成為隔絕之地。

行車途中,一座古樸的涼亭吸引了我們。這是一座石木結構的涼亭,叫培元石亭。類似的涼亭我們在湖南其他的古道上見過許多,但大多為全石構造。這座培元石亭下半部分以石頭作為基礎,支撐柱也是石制。柱上部分的抬梁結構則全部為木製。兩者以榫卯結構連接。新晃山高林密,木材隨處可取。所見建築,多為木結構。亭子修建於清代鹹豐十年,也就是近代史開始20年後的1860年。這讓我們頗為感嘆。這一年的王朝中心地帶,正進入「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動蕩時期,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而在這遠離了中心的山間,還在延續著傳統的方式集資在古道邊修建涼亭。歷史有著巨大的慣性,時空因此錯亂得令人唏噓。

新晃石涼亭刻滿漢字的功德碑。

雖然是由各民族民眾共同捐建,石亭卻屬於典型的中原文化風格。石柱上的對聯、刻滿了漢字的捐建碑無一不在證明著這點。亭子四周有非常漂亮的書法石刻。分別是「東衍新村」「西聳岑翰」「南峙黔峰」「北撐楚岫」,十六個字,寫盡這裡的地理風貌。就連亭子自身的名字培元亭,也是源於中原文化裡古老的哲學思想固本培元。對於不同的族群而言,文化的長久浸潤,遠比徵伐更有意義。

沿著狹窄的山谷,我們到達賽容村。賽容村在一個小山坳裡。村部和幾戶人家擠在一起,山體成圍合狀。「賽容」,第一次地名普查《地名錄》說:「村子向陽,日照時間長而得名『曬容』。後雅化為賽容。」把它看作是漢語地名,有望文生義之嫌。此次調查時,當地老人說,「賽」是賽角,「容」是放木下山的通道。意指放木通道下部的上小下大的土堆。這種解釋也很牽強。最後解釋為「心形山灣裡的寨子」:「賽」是「寨」的音譯變音,「容」指「心形(山灣)」。這個解釋得到當地人的認可。其實,涼傘鎮桂林溪村有個「寨絨」,意為中心寨,與「寨佑(上寨)」意思相對,與「賽容」的意思基本相同。

中寨鎮的老風雨橋。

[龍溪口]

「湘黔滇旅行團」曾經過這裡去往雲南

採訪的最後一天,我們回到新晃縣城。

歷史上,這座縣城的中心在 水河兩岸不斷變動。到如今,這座規模不大的縣城已經擁有了新晃城、老晃城、龍溪口三個中心。其中最為特殊的是龍溪口,在歷史上,它是以新晃的商業碼頭,水運時代,水河通達貴州,這裡是著名的商埠之一。

龍溪口位於河流的北岸,如今這裡依然保持著繁華景象。沒有被過度商業化的古鎮,保留著很好的生活氣息。龍溪口的名字來源於水河的支流龍溪。兩水在此交匯,形成入河口。走進龍溪口老街,舊時光的氣息依然瀰漫在這裡。這裡依然是傳統的商業街區格局。旁邊的小店裡有人在製作儺面木雕,滿牆面具讓人感到有些驚悚,遠古的巫風撲面而來。店主人叫錢金菊,鑽研侗儺戲面具已有三十多年。

龍溪口較好地保存了明末至民國不同時期的古商號及宗教建築特點。現有68棟古建築,古鎮內街道保存較完整,大多為青石板鋪滿。有古宗教場所建築3座、古商號建築42座,分別位於龍溪口正街、貴州街、福壽街、萬壽街、斌星街。龍溪口古商號建築均為四面封火牆構成每一棟封閉式的庭院,多棟院內為穿鬥式木質結構的兩層樓房。每棟庭院兩側的封火牆多為雙馬頭門牆,內有天井、太平缸,牆頭多有彩繪,庭院內的木結構樓房、門窗多有精美的雕飾。

龍溪口多窨子屋。窨子屋是侗族創造的民居建築,為湘黔贛地區的特色傳統建築。窨子屋形似四合院,多為兩進兩層。它的總體結構是外面高牆環繞,裡面木質房舍,屋頂從四圍成比例地向內中心低斜,小方形天井可吸納陽光和空氣。形似一顆印章,有著獨特的「方正之美」。

繼續深入龍溪口,可見灶王宮。灶王宮始建於1921年,坐落在龍溪口下正街。東與五通廟、瑤池宮為鄰,前臨大街,後靠營盤坡。宮內供奉「九天東廚司命太乙奏善府君」,及太陽、月亮、雷公等神像。對於自然和生活的崇拜,隨著商業活動,也被帶到了遙遠的新晃。

龍溪口的建築風格多樣而獨特。這裡有一座萬壽宮,我們因此推測這裡的商戶多是江西人。果不其然,我們在街巷裡找到了許多江西人有關的建築。其中如「劉同慶油號」「萬壽街42號」「回春堂藥號」,都是在當時很有影響力的商戶。貴州人也依靠地理上的便利來此謀生,販賣布匹的湘黔商行就是由貴州鎮遠的一位陳姓商人經營。新晃本地人則多利用地利的優勢經營客棧。其中有一家「臨陽公棧」,據說曾住過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與林徽因一家。林徽因因為生病,在此滯留達半月之久。

距離客棧不遠處一個叫「三益鹽店」的老鋪面上掛著「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1938年)旅行團輔導團駐址」。原來這裡曾經有「湘黔滇旅行團」經過。他們是當年抗日戰爭時期從「長沙臨時大學」出發前往昆明的三路人馬中的一路,也是路程最為艱辛的一路,他們之後便組建了著名的西南聯大。這座千年古鎮,也成為這段壯麗的文化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西溪河邊,玩鳥的人。組圖/朱輝峰

姚源淦:熱愛本土文化的地名譯者是這個地方真正的財富

沒有新晃縣史志辦姚源淦老師的翻譯,我們就會陷入對地名的迷茫之中,而破譯侗語地名,是他為之痴迷的終生事業。

起初我們很擔心帶我們探訪侗族地名的姚源淦老師會像很多地方文史專家那樣,故步自封於誇大本土文化。結果證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姚老師並沒有把夜郎國說成確定在新晃,而是本著一直客觀理性的學術態度,不斷地理清新晃與夜郎之間的關係。

姚老師在1978年參加全國統一高考,在懷化師專就讀,畢業後在一所農村中學教語文。1985年又到吉首大學進修,知道新晃缺乏侗語研究人才,就把學習重點放在音韻學上,自學侗語知識,畢業論文《新晃侗語調查報告》獲指導教師好評,評為優秀論文。畢業後回到原學校教書。工作之餘,繼續搜集和整理漢語方言及侗語方言資料,嘗試撰寫相關專論。2004年10月,借調到縣史志辦工作。2007年,他參加《新晃軍事志》編纂,接觸到更多的歷史地名,對地名文化含義有了進一步了解。

2002年起,新晃掀起夜郎宣傳熱潮,有些炒作脫離史實,說「新晃在唐宋時期兩置夜郎縣,歷時287年」。這種說法來源於《辭源》「夜郎」條目。《辭源》雖然是權威性著作,難免有失誤,且只是語言工具書,不是史學著作,其內容只能作為研究線索,不能作為依據,於是寫了《新晃「夜郎」考辨》的文章,引用新舊《唐書》《元和郡縣誌》《芷江縣誌》等史志著作記載,說明唐貞觀八年在新晃地域置夜郎僅108年,前58年縣治在涼傘,宋朝復置夜郎更是子虛烏有,由此廓清《湖南通志》推測涼傘即古晃州治的誤斷。

在地名研究中,他不僅注意相關資料中的地名,更關注與生活相關的地名,思考其含義和得名原因。他在寫《新晃侗語調查報告》時,曾認為中寨鎮是「侗家人的地方」。後覺得不準確,因為新晃侗族自稱叫「jiong」,語音有一定差異。他詢問過幾個中寨人,他們有說「jing」是爭執的意思,有說是中心的意思,都覺得有附會之嫌,不是這個地名的本意。後來他考慮,侗族是一個農耕民族,把糯稻之外的水稻稱之為粳,有可能是中寨侗族先民尋找落腳安家之地時,看到這裡是一片未開墾的谷地,認為這裡是適宜開田種稻的地方,於是得名「地粳」。他與新晃最早研究侗族語言和民族文化老專家張家楨先生交流,介紹對中寨地名的認識,他說,「你這樣解釋就對了」。鑑於他在地名普查中多有貢獻,2019年4月,成為國務院地名普查領導小組表彰的百名全國「先進個人」之一。

姚老師對本土的熱愛,不僅限於地名。他曾帶我們艱險跋涉進入一個峽谷,尋找一塊帶有天然文字圖樣的巨石。他認為這是天然的造化,是屬於新晃的自然財富。而我們覺得像他這樣致力於留存地名記憶的人,才是一個地方真正的財富。

鳴謝:新晃縣民政局

撰文/瀟湘晨報記者常立軍

【來源:瀟湘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濟南市歷下區歷山雙語學校公布2020年秋季招生簡章
    近日,濟南市歷山雙語學校發布了2020年秋季招生簡章,對今年的招生計劃、類別、收費標準、報名條件等做出了詳細的規定。 一、招生計劃 1.小學部一年級計劃招生4個班,對外招生120人,按照寄宿學生與走讀學生1:1的比例進行錄取。 2.初中部一年級計劃招生2個班,對外招生50人。
  • 濮陽與上古帝王有關的地名和傳說
    彼時,這裡地勢高亢,交通方便,四周有廣闊土地可墾殖,有荒野湖澤可漁獵,有清澈河流可汲水,有顓頊曆可指導農耕,於是,四方百姓雲集,部落酋長來朝,顓頊尊奉為帝,此地享名帝丘。顓頊志在天下,「乘龍至四海」,東到蟠木,南至交趾,西達流沙,北抵幽陵,巡遊四方,澤被萬民。從此,顓頊之名彰顯於五帝之列,帝丘成為一個中國都城名字中惟一有「帝」字的專名。高城。
  • 吃過的飯與走過的橋
    吃過的鹽比他人吃過的飯多,年長者就行。但人的認知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增多,與吃過的鹽無關,與吃過的飯也無關,它與知識的積累有關。沒有知識的積累,你吃過再多的鹽和飯,也可能不及一杯清茶。中國有句古話,「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就是認知能力提高的威力,它往往就在那一剎那,也往往在一件很小的事情中,在於人的領悟,在於人的深思,在於人生活的圈子。
  • 湖南這些地名極具詩意,快來看看有沒有你的家鄉
    一眼看湖南,知曉湖南事。"惟楚有才"、"古道聖土"、"屈賈之鄉"……一直以來湖南就是以一種有著豐富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形象而被大家熟知,近幾年省會長沙還榮獲了世界級"媒體藝術之都"的稱號。這樣一座文化背景深厚的城市,將自己的才氣體現在方方面面,就連各地的地名都非常具有詩意。不信你就來聽聽下面這幾個城市的名字~以星宿之名——長沙湖南的省會長沙,名字聽起來或許感覺平平無奇,其實,這是我國少有的以星宿而命名的城市。
  • 湖南「最特別」的城市,兩個地名相同,很多遊客分不清楚
    湖南是一個旅遊資源非常豐富的省份,位於該省的懷化市相對來說不為大多數遊客所知,正因為知名度低,這個小鎮的歷史景點還保留著更原始的面貌。
  • 打卡新疆 在中國西極 看最後一縷陽光灑滿帕米爾高原
    但烏恰縣城還不是西極點,繼續西行,一路上視野開闊,群山、峽谷交錯分布。(仲兆豐 攝)天山、崑崙山就在此處交會。天山山脈在此處呈駝色,分隔準噶爾、塔裡木兩大盆地;崑崙山山脈在此處呈黛色,西起帕米爾高原,平均海拔5500米以上。
  • 溫暖的往事伴隨著我們走過生命的每一處驛站
    有人和我們的路途偶然交叉,有人曾和我們有過一段同行,記憶中,誰又是誰的過客?但無論如何,我們會記住某段相遇,某些人,他們的音容笑貌,那些愉快的往事。路上,我們收穫歡樂,有過爛漫可喜的春天,看見草長鶯飛,繁花滿樹。年少時的青蔥歲月,有過那樣澄澈純淨的心靈。也路過痛苦,路過雨雪霏霏的冬天,寒冷蕭索,行道遲遲。道路也曾在山重水複的時刻,柳暗花明。
  • 中國最難的15個地名謎語,一句話一個地名,有一個可能是你家鄉喔
    地名作為一個地方或地點的名稱,使用頻繁,是一個地方最響亮最具活力的符號。地名謎語,一句話就是一個地名,這一句話往往解析簡單明了,很容易給猜字謎者啟發;要麼就是一張圖片猜一個地名,這一張圖一般都非常明了形象,猜字謎者往往十分好奇。猜地名謎語非常有趣,每一個地名字謎都很接地氣,這讓讀者倍感親切,有時候無意中還能看到自己家鄉的名字呢!
  • 楊家坪謝家灣...重慶有姓氏的地名 知道來歷嗎
    那麼,這些姓氏地名有何來歷?《山與城》第73期,將為你解讀這些姓氏地名背後的故事。  四川外國語大學地名研究中心主任周文德教授介紹,當時長期的戰亂和嚴重的自然災害,造成重慶地區人煙稀少,土地荒蕪。隨著移民政策的推行,大量移民從今天的湖北、湖南以及陝西、江西、廣東、廣西、福建等地而來。「移民來到重慶後,在選中的荒地上插上一圈竹竿圍起來,即可作為自己的田產,稱為『插佔』,但他們不知道這裡叫什麼名字,於是大家都以自己的家族來命名。
  • 河間歌詩:敲擊心房的千年古韻
    時任河間國王的劉德,以及大儒毛亨、毛萇叔侄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詩經》成為滄州大地上最厚重的文脈。 我們今天看到的《詩經》,又稱毛詩。文學史記載,古有四家為《詩經》作注。魯詩、齊詩、韓詩均已失傳,唯有毛詩流傳下來。 2000多年前,因劉德「實事求是,修學好古」,才使大小毛公得以在這裡將《詩經》廣為傳播。
  • 好吃在河北,滄州河間驢肉火燒,吃一口念一生!
    河間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距今已有2700年的歷史。周朝以來,河間一直郡治、王城、州治、府治所在地,歷代在此設郡、立國、建州、置府,明清以來,河間更是京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重地,素有「京南第一府」的美譽。自古以來,這裡也是群英薈萃,名人輩出,比如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曾在此做河間相,大清才子紀曉嵐出生於此,北洋三傑之一的馮國璋也是河間為故裡。
  • 歷山、大寒山等山上出現冰雪奇觀,千萬別錯過!
    昨天,在歷山、大寒山等高山處也出現了冰雪奇觀,清晨陽光的照射下,晶瑩剔透、閃爍生輝,蔚為奇觀。 走進歷山,映入眼帘的是一束束晶瑩剔透的冰柱掛在山崖上,連成一片,宛如銀河飛瀑落九天,成為一道獨特的冬日美景。
  • 電影《紅色往事》在湖南郴州申湘汽車集團線上公益放映
    湖南省郴州市是1934年中央紅軍長徵重要的途經地,是紅軍在湖南境內戰鬥時間最長的地區,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當年紅軍先後轉戰桂東、汝城、宜章、資興、郴縣、桂陽、臨武、嘉禾等地,浴血奮戰22天,成功突破了國民黨設置的第二和第三道封鎖線。
  • 從地名看百越分布
    但對其確切地望、邊緣地帶尚有許多不同看法,主要爭議是今江蘇北部,安徽中南部、江西和湖南中北部、四川省是否屬於百越活動範圍,貴州、雲南哪些地區是越人集居地。從地名上看,今蘇北、魯南一帶古代百越地名分布很密集,如姑幕、朱虛、無婁、無鹽、姑蔑、無棣、夫於、夫重、諸馮、句澤、句陽、須句、須朐……其數量並不比百越腹地(今蘇南、浙北)少。
  • 王炎:地名背後有文章——「以色列地名希伯來化」運動
    希伯來大學的萊德·亨德勒教授提醒過,很多地名是後改的,為以色列的佔領增加合法性,修改居民的歷史記憶。這是個有意思的課題——地名、歷史記憶與意識形態千絲萬縷,身邊也不乏在地名上大做文章的事例。比如我家附近的中關村大街,民國時期叫西頤路,西郊通向頤和園的道路,當時古城牆尚在,地名暗示了城牆之外的偏僻道路。新中國成立後,這裡通了公交車,改稱京頤路,從北京開往頤和園的路。
  • 地名學有什麼用——牛汝辰《中國地名掌故詞典》序
    眾所周知,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幾千年來滿族就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大量滿語地名。如尼滿河,滿語意為「山羊」。明代在此設過「亦麻河衛」。這地方直到1972 年才被蘇聯改名為「達利涅列欽斯克」,意為「遠東」。又如南海諸島,向為中國管轄,漢唐之際就有「石塘」 「象石」「礁石山」等稱謂。1958 年9 月中國政府曾發表聲明,南海諸島屬於中國神聖領土。
  • 山海經|鈐山之中沒有獸,洛河水中有彩紋玉,數歷山中有鸚鵡
    這座山的上面有銅礦,有豐富的銅,山下呢,又有豐富的玉石。山中有很多樹木,這些樹木大多都是杻樹和橿樹,杻樹也就是檍樹,橿樹的木質比較硬,古人用它來製造車子。這兩種樹木都是比較珍貴的樹木。對於西次二經之首山,《山海經》裡沒有更多的記錄。有銅有玉石,有杻樹和橿樹,僅此而已。
  • 助力河間高質量發展!
    高動態導航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河間實驗室負責人 張濤我們這個實驗室是今年5月份開始籌建,11月份試運行。河間市委市政府對實驗室的建設也是高度重視,從無到有,從不足到完善的過程,在各個方面都給予了巨大幫助。特別是河間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的同志們大事小事照顧的無微不至。實驗室運行之後,工作效率也得到了巨大提升,到目前為止,已經完成了兩項科研項目。
  • 修業往事:君子、小人、大師,那個被團滅的民國湖南茶業人
    修業往事:君子、小人、大師,那個被團滅的民國湖南茶業人洪漠如小人之為物,有時候不僅僅是個人道德品質的畸形,那是一種歷史的需要。中國歷史因為有他們的存在,才顯露出了一種滄桑斑駁感。資江邊上,山美水美去過無數次安化,還是第一次到益陽。去一個地方,總得給自己找個理由。儘管在此之前,已經有很多去益陽的理由非常充分了,可還是因為各種原因沒能成行。這一次,是必須得去了,因為那些神交已久的朋友,手上掌握著一些重要的歷史資料。恰好,我梳理到這一段的時候,踩在了歷史的空白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