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著名即時戰略遊戲《帝國時代3》當中,日本的馬上反騎兵兵種是流鏑馬,也就是騎射手,以對應西歐諸國的龍騎兵。這並不是孤例,在全面戰爭系列的《幕府將軍2》當中,流鏑馬被組成獨立的騎射集團使用。很多不了解日本歷史的朋友會對此不以為然——小本子騎著驢子一樣的馬,還玩騎射?這是把騎射想得太高大上了,事實上在日本的中世時期,主要是鎌倉時期,流鏑馬還真是日本武士的標配。
鎌倉幕府的開創者源賴朝在舉行祭典之際,為祈求國家安泰,而供奉了流鏑馬。由此,流鏑馬一直延續到今日都是日本神道教重要的祭祀儀式。然而流鏑馬的廣泛使用卻比此更早,平安時代的日本武士就有豐富的馳射傳統。
日本武士文化崛起於關東地區,當地最大的平原是面積達1.6萬平方公裡的關東平原,且在很長的時間內關東平原因為緯度偏高,處於地廣人稀的狀態,還是能產不少馬匹的。在歐洲中世紀時,諾曼人靠著面積三萬平方公裡的諾曼第地區提供的良馬,成為當時歐陸最強大的騎兵,北徵英格蘭,南奪西西里,東敗拜佔庭。相比而言,日本的關東平原也真不算太小。我們長期說小日本小日本,那是和中國比較,日本的體量如果放到歐洲也是大國了。
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簡述日本弓箭的歷史》,說到了日本有悠久的使用弓箭的傳統,其弓道文化一直流傳至今。日本因為歷史上沒有具裝騎兵,武士即便是到了戰國時代仍然往往需要弓箭來補充戰鬥力,因此弓箭在日本武士文化中極為重要。而相對地,在大面積平原上橫衝直撞的歐洲騎士們則一般瞧不起弓弩,結果在面對擁有較強殺傷力的弓箭對手(如英國長弓兵,蒙古騎射手)時經常吃大虧。
在描述元日戰爭的《蒙古襲來繪詞》當中,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到,日本武士大多使用弓箭作戰,使用近戰兵器的反而很少,這正是鎌倉時代的常態。說日本馬和驢子差不多,其實有點損得過頭。日本古馬與蒙古馬種屬同一起源,與蒙古戰馬相似,其中較優的木曾馬肩高有125-135cm,平均肩高也有110cm以上。
很多人都知道,所謂肩高是馬匹低頭吃草喝水時,馬脊到馬蹄的高度,不包括抬頭時的馬頸馬首高度。這樣看來,日本馬倒也不算矮得出奇。由於環境閉塞,可供篩選的群體相對較小的緣故。古代日本馬一般耐力和速度不如蒙古高原和中原的戰馬,不適合衝擊。但是騎射這事情,很多時候甚至是讓馬匹駐定了射,對於衝擊能力本來就沒啥要求嘛。而日本武士追求武勇,從小到大訓練得到充分保證,這訓練就包括騎射乃至騎馬圍獵的活動。
那麼,流鏑馬在實戰中壓迫感究竟如何呢?我們必須指出,在平安時代到鎌倉時代流鏑馬的盛行,是建立在當時日本的盔甲極為落後,披甲率也很低的基礎上的。日本戰國時代的足輕(步兵)仍然是以農兵為主,但平時訓練和披甲率已經比中世時代高了太多了。平安時代和鎌倉時代的農兵,那才真是湊人頭不堪一擊的烏合之眾,因此流鏑馬的作戰效果就顯得很出色。一方面流鏑馬靠高速機動能力和遠程攻擊,對缺乏訓練和披甲的敵人能造成巨大的威脅和殺傷。另一方面敵人還很難傷害到流鏑馬武士。由於早期日本鎧甲極不靠譜的緣故,流鏑馬對於全身披甲的武士威脅一樣很大,日本平安時代著名的叛亂武士首領,以武力無敵著稱的平將門就是被流鏑馬射死的。
不過,即使是在古代日本內戰當中,我們也不宜過於神化流鏑馬的威力。日本古代本身養馬很少,並不是所有武士都能負擔起馬匹,戰爭中郎黨這樣的隨從、下級武士也是主力,他們基本是使用長刀步行作戰的,也有些用弓。如果步兵部隊中缺乏這樣的中堅力量支持,農兵組成的散亂隊伍是幾乎沒有任何戰鬥力的。而關於流鏑馬的實戰表現,著名的元日戰爭也是很好的參考物。當然,當時日本的戰術體系遠比元朝落後,熱衷於一對一單挑的日本武士往往因為過度深入而被以方陣前進的元軍消滅。
但如果我們考慮到蒙軍在兩次入侵中甚至未能突入九州島腹地,幕府執權北條時宗屯集在西國(本州島西部)的兵力甚至沒有參戰,元軍就被九州豪族們打敗了。這固然有颱風以及元軍內部人心不齊、補給準備不充分的因素,但日本武士們的表現也絕非沒有可圈可點之處。由於忽必烈後期的元軍本身戰鬥意志和訓練就已經衰退,徵日的兵力很大一部分又是沒有戰鬥意志的南宋新附軍和高麗軍,面對日本武士先是遠處放箭,而後不計生死發起決死衝鋒,以命換命的打法,元軍的心理壓力還是很大的。
▲元寇防壘遺址,給人小孩子都能翻過去的錯覺
日本在九州島上的防壘極為簡陋,是白江口海戰後為了防備唐朝徵討的產物,600多年後修修補補繼續用,然而元軍卻被其阻擋,無疑有被日人的悍勇震撼,而不再願意拼命攻堅的緣故。
而在元日戰爭第一階段(即文永之役)中,日軍大將少貳景資射傷蒙軍副指揮官劉復亨,更是令元軍徹底陷入沮喪,草率撤軍,結果又被颱風襲擊,損失慘重。可以說文永之役的結局是由流鏑馬決定的,元軍雖然軍事技術和組織方式有著數百年的領先,但面對武技精湛的日本武士,貌合神離的元軍仍然因受到很大壓力而草率放棄戰役。在後來的弘安之役中,元軍同樣是瞻前顧後,因為害怕死拼反而遭受了更大的傷亡。
顯然,以流鏑馬為代表的強調個人武勇的打法,也並非全無可取之處。在西方,熱愛豬突、強調個人英雄主義的騎士們靠著精湛的戰技和強大的防護,不但多次擊敗穆斯林軍隊,還屢次打敗組織水平和訓練遠高於他們的拜佔庭人。
▲帝國時代3中的日本薙刀騎兵但對於古代日本來說,他們沒法將武士的性價比強化到歐洲騎士那個地步。隨著鎧甲的發展和普及率增加,日本流鏑馬武士越來越多地被薙刀騎兵取代,這些騎馬武士在戰國時代的戰爭中數量雖少,卻也有著優異的表現。
然而當日軍在韓戰與明軍遭遇時,卻驚訝地發現,明軍北軍此時正好也走上了強化少數精銳部隊戰力的家丁化路線,遼東李家的精銳家丁比起日本騎馬武士有著更好的裝備和訓練,以及更重要的戰馬。結果日本武士們只能靠著他們世代相傳的忠義,確保整場戰役中沒有一個大名被明軍斬殺,並在多年後被精日分子忽視日軍的巨大傷亡,當做日軍表現比明軍更好的證據反覆吹捧。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azaz7391,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