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4年,社區團購只是一個起於長沙的小事。以後的4年,從地方走紅的社區團購,開始在全國遍地開花。這個原本在QQ群裡賣水果的小項目,演變成為一場全國性「社區買菜革命」。
隨著資本湧入,大量的社區團購品牌出現,經過2019年一整年混戰,亂象頻出,2019年末大量品牌已淡出社區團購領域,整個市場一下安靜下來。
疫情是社區團購的一劑強心針,頭部品牌發力,越來越多的電商,零售甚至網際網路品牌試圖運用自己的資源優勢入局。
頭部圍剿
社區團購頭部玩家十薈團成立於2018年4月,以社區為入口,瞄準家庭日常消費場景,開拓二三線市場,為用戶提供社區果蔬、生鮮及家居用品團購。
2019年十薈團銷售額比2018年增長了20倍。
目前十薈團的業務覆蓋了全國百餘個城市和地區,超過10萬個社區,2020年十薈團的總體目標是100億,3月份的GMV達到5個億。而目前,十薈團大部分城市都具備持續性規模化的盈利能力。
社群運營以團長為核心,這是十薈團持續運營的關鍵。
十薈團注重對團長的培訓,每月用指標數據進行考核。團長每月要拉新多少人,要賣多少單,能者多勞。一般來說,一個在十薈團做一年以上的優秀團長,都能每月領取到15%-25%的高額佣金,換算下來大概能月入過萬。換算到每天,百元至千元不等。
過程中,十薈團會儘量「放權」給團長,讓他像一個真正的門店店主一樣去經營自己的生意。但也會像傳統零售企業考核店長和門店一樣,對「團長」進行考核,淘汰那些銷售能力和服務意識較差的團長。歸根結底,團長的收入與團長能力、團長拉新數、團長單量息息相關。
而團長為了能拉新客戶穩固老客戶,會積極地與用戶溝通,及時解決問題,甚至除了每天分享十薈團平臺中的促銷商品、到貨通知以外,還會加一些天氣預報、社區活動、美食及菜譜分享、周邊旅遊景點推薦等來豐富內容,同時團長也通過這種方式,提升公司品牌好感度。
除了靠團長進行推廣,十薈團還採用實體門店來進行一、二、三線城市全覆蓋。結合線上和線下的銷售,同時配合團長提升客戶的消費體驗,這將變成適合社區零售業態的新零售模型。
今年,網際網路巨頭紛紛重新復活這個賽道。
滴滴5月成立橙心優選,從成都開始進行試運營,通過微信小程序提供服務。滴滴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例如跑腿、貨運、外賣等,這些優勢能夠穩定支撐社區團購的物流配送環節。
相對其他平臺,橙心優選在推廣方面更加粗暴簡單,跟當年滴滴打車佔有市場時的打法如出一轍,直接通過花樣繁多的補貼活動拉攏團長,日單量已突破300萬。
美團7月成立優選事業部,入局社區團購;9月,美團優選宣布推出「千城計劃」,據傳投入700億資金,旨在年底前實現全國覆蓋,並逐步下沉至縣級市場;10月,美團又將社區團購業務升為一級戰略項目。
美團燒到生鮮的火,不僅在於社區團購,還在於美團買菜。美團在同城服務的市場份額無人能撼動,雖然生鮮作為電商線上化率最低的品類,一直是一塊難啃的骨頭,但美團仍將其作為未來重點發力的領域。美團優選從濟南出發,一邊向低級別的縣城、鄉鎮市場滲透,比如淄博、泰安等;一邊也向同級別的二線城市擴張,如武漢、廣州、成都等。
拼多多8月在武漢、南昌等地上線社區團購平臺多多買菜。拼拼多在之前有過做社區團購的失敗經驗,所以這次採用「預售+站點自提」這一社區團購常用模式,降低試錯成本。在產品價格方面則延續了拼多多的低價模式,通過大量補貼來提高價格吸引力。
阿里雖然投資了十薈團,但是依然讓自己的品牌如盒馬,菜鳥驛站,餓了嗎等多點發力,試圖通過品牌認識佔領市場。
社區團購大戰,正式打響。
發「熱」的資本
十薈團距上一次完成8140萬美元融資不過兩月,再次宣布完成8000千萬美元的C2輪融資。短短7月內,十薈團已經完成了3輪融資。
多多買菜為了搶奪優質團長資源,拼多多已投入10億元補貼。據報導,「多多買菜」平臺每銷售一單,商家能抽取10%-15%的提成,這一數字遠高於其他平臺。
盒馬獲得阿里40億美金來做社區團購,並在武漢開團。
美團優選將佣金提高到10%~20%,高於十薈團的12%、興盛優選的10%和食享會的5%。美團地推每拓展一位團長獎勵160元,橙心優選和多多買菜則是130元。
社區團購市場仿佛進入了網約車當年「燒錢」的年代。從網際網路巨頭們投入資金的大手筆和戰略高度來看,這場買菜戰爭顯然一時半會兒結束不了。
從消費者的復購率來看,很多用戶只是看上了作為「新用戶」時的補貼活動,當補貼結束後,很多用戶會覺得社區團購的價格並不便宜,從而轉向別的品牌。因此一味的低價並不能留住用戶,如何通過提高品質的同時控制價格,用高性價比留住客戶才是正確的選擇。
其中生鮮作為高頻剛需產品,是社區團購的重要流量來源,而生鮮經營的關鍵是供應鏈,因此生鮮規模化經營的門檻並不低。即使是交易鏈已經被簡化到非常短的社區團購,也需要平臺自建倉儲、物流等配套設施。
各個品牌都需要從貨物源頭,物流運輸,倉庫布局等方面入手,通過電商品牌幫助農戶從而建立深度合作關係,運用自身優勢優化運輸和輸出差異化產品,就將是破局的手段。
除了這些巨頭,還有一些地方本地的社區生鮮超市近年來也發展迅猛,巨頭們的社區團購業務在進入合肥、廣州等市場,必然要與這些「地頭蛇」短兵相接。
相較於小玩家,上遊供應鏈與物流資源的整合能力是巨頭玩家的優勢所在。但小玩家也並非一無是處,它們會比大玩家「更接地氣」地深扎在社區團購的運營一線,對社群、團長的把控能力不容小覷。
差異化的商品優勢與服務體驗、對供應鏈成本的把控將成為核心實力。對於後來者網際網路巨頭而言,要想啃下「社區團購」這塊骨頭依舊任重道遠。對於消費者來說,隨著各種品牌的補貼越演越烈,社區團購的羊毛還能繼續薅一陣。